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年第24卷第4期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TBil与AST以及血氨水平,从而显著改善肝功能,并起到治疗肝性脑病的作
[4,5]
用。国内已有报道,并取得满意效果。
减少肠内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也是治疗肝性脑病不可忽视的环节,乳果糖是一种合成双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酵解为乳酸,使肠内pH值降低,减少NH3离子化(NH),因而减少氨的吸收。乳果糖不仅使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排出,而且能与内毒素结合一同
[6]
排出体外,因此口服乳果糖或乳果糖灌肠可作为肝性脑病的辅助治疗。本资料结果显示,治疗后14天,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组其有效率达9517%,显著优于对照组,P<0105。
总之,门冬氨酸鸟氨酸能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氨,联合乳果糖协同降氨,从而显著提高肝性脑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
2
[参考文献]
[1]KircheisG,WettsteinM,DahlS,etal.ClinicalefficacyofL-orni2
thine
-L
-aspart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J].MetabBrainDis,2002,17∶453-462.[2]姚光弼.临床肝胆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281-296.
[3]陈孝治.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J].中南药学,2004,2(4)∶254
-255.
[4]尹合坤,李启祥,罗丹.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
(4)∶268-269.[5]刘杰.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中的应用观察[J].肝脏,2005,10(3)∶242-243.
[6]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19-620.
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徐少卿,郭云莉
(本溪市传染病院,辽宁本溪117002)
【中图分类号】R57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08)04-02-02
纳络酮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拮抗剂,对各型阿片
受体亚型均有拮抗作用,临床上除用于吗啡类药物中毒的治疗和阿片依赖者的治疗外,还用于急性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麻醉催醒、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休克、难治性心力衰竭、脑血栓形成、肺心
[1]
脑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我院自2002年11月—2007年9月对应用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治疗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与分组 肝性脑性48例均为我院住
1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降血氨、支链氨基酸静
院患者,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男36例、女12例,年龄(31-79)岁,平均5613岁,原发病为肝炎肝硬化31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重型肝炎9例(急性3例、亚急性5例、慢性1例)。肝性脑病分级:Ⅰ级12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2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因、肝脏病情及脑病程度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收稿日期:2007-12-11 修订日期:2008-01-08作者简介:徐少卿(1977—),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硬化。
点、护肝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纳络酮
(014-018)mg每(2-4)小时一次,直至清醒或连用3天无效时停用,两组的对症治疗如吸氧、脱水、利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均相同。113 观察指标 平均清醒时间,72小时内清醒率,病死率。1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2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2 结果
治疗组平均清醒时间(10186±131)小时,对照组为(34127±15131)小时,差异显著(t=4120,P<0101);治疗组26例,72小时内清醒18例,清醒率(6912%),对照组22例清醒9例,清醒率(4019%),差异显著(x2=4185,P<0105)。治疗组死亡5例,病死率(1912%),对照组死亡10例,病
2
死率(4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126,P<0105)。3 讨论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晚期的一种并发症,其发
[2]
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证实肝性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90ChinJCliniHepatol,August2008,Vol124,No14病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β-EP)平均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升高水平与肝性脑病程度一致,认为其
[3]
参与肝性脑病发生和发展。β-内啡肽是一种强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过多的β-内啡肽对神经元有损伤,可抑制ATP代谢,减少cAMP的生成,抑制中枢神经传入及传出障碍,导致意识障碍。肝性脑病时β-内啡肽升高的原因考虑有以下几点:①
[5]
肝性脑病患者脑水肿发生率达80%-9313%,脑水肿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使β-内啡肽应激系统兴奋,产生大量β-内啡肽,同时β-内啡肽可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影响ATP代++
谢,导致细胞膜Na-KATP酶失活,细胞膜稳定性降低,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形成恶性循环;②当肝性脑病出现消化道出血、休克、缺氧等应急状态时,可引起循环血量不足,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缺血、缺氧,特别是脑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使β-内啡肽分泌增加,同时应激反应可致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增多;③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常伴有肝肺综合征,使肺内毛细血管扩张,肺内动-静脉分流,出现低氧血症,脑细胞缺氧,导致脑水肿,使β-内啡肽分泌增多。纳络酮在肝性脑病治疗中作用机制有如下几方面:①催醒作用:纳络酮作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其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反馈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另一方面纳络酮对阿片受体的有效拮抗作用而加速外周血浆β-内啡肽的分解,并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使β-内啡肽失活,降低β-内啡肽的水平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继发损伤作用,故纳络酮有改善脑代谢,减轻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②改善血液动力学:当肝性脑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常出现休克,纳络酮可解除β-内啡肽对呼吸及心血管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改善呼吸,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脑部血液
[7]
供应同时能提高休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外周
[6]
血管阻力降低病死率;③改善肺功能:肝性脑病时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因肝肺综合征出现低氧血症,同时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内皮素-1,当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能刺激气管和支气
[6]
[4]
管平滑肌收缩和痉挛引起肺脏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纳络酮可抑制内皮素-1和特异性受体分泌和表[8]
达,改善肺功能;④拮抗安定类药物:肝性脑病时,患者常表现兴奋或躁动,通常使用安定类镇静药物,纳络酮可较好的逆转安定类药物中毒引起的昏迷;⑤增加胃肠动力:纳络酮能拮抗内源性阿片肽与胃肠道的肠源性神经系统突出前膜的μ阿片
[8]
受体结合,从而使结肠动力增加促进排便,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从而改善肝性脑病;⑥抗氧自由基作用:无论肝性脑病出现的脑水肿还是肝脏病理损伤过程中均有氧自由基参与病理过程,纳络酮可拮抗氧自由基引起的病理损伤,稳定肝溶酶体膜,缓解
[4]
病情;⑦非特异性促清醒作用:近年来纳络酮广泛应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昏迷,均有较好的促醒作用,认为与其非特异性抗昏迷作用有关。纳络酮做为一种催醒剂,静脉给药,起效快、吸收好、易通过血脑屏障、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在治疗肝性脑病时能缩短清醒时间,提高清醒率,对改善呼吸,纠正缺氧及脑水肿均有帮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永彬.纳络酮的临床应用[J].南京医药,1999,1(4)∶76~
7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8~460.
[3]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治疗作用
[9]
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1)∶42~44.
[4]刘锦堂,王培珍,高峰,等.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
纳络酮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0,15(16)∶747~748.
[5]黄德珍,张秀辉,万仕琼,等.肝硬变脑水肿的临床病理[J].临床
肝胆病杂志,1993,9(1)∶23~24.
[6]廖裔学.纳络酮在急危重病中应用新进展[J].柳钢科技,2006,
4∶47~50.
[7]朱来成.48例纳络酮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5)∶96~97.
[8]李宝霞.纳络酮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7,13(10)∶771~
772.
[9]杨新波,马秀英,孟庆林,等.纳络酮对安定中毒的拮抗作用[J].
中国医学杂志,1999,38(6)∶353~35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