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学校应对策略

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学校应对策略

来源:华拓科技网
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学校应对策略

浙江省丽水中学 吴胜伟 邮编 323000

[摘要] 网络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能扩大视野,获得很多信息,进行学习交流。网络化是未来的主流,但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是听之任之、“谈网色变”还是应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本文就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学校教育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作了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 负面影响 学校应对策略

一、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曾几何时,人们还不知Internet(因特网)为何物,人类刚刚步入21世纪,互联网便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的狂潮,一时间网络、网虫、网吧等各种与“网”相关的词汇成为最流行的语言,网上娱乐、网上聊天、网上通讯等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样,网络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播手段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玩游戏占62%,聊天占54.5%;另有调查显示,曾光顾色情网站在占46%,有4.9%的人承认经常去看;19%的中学生已经有过或正在进行网恋,21.6%的学生有准备网恋的想法;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回答上网的目的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本人也对本校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76张,收回650张,调查情况见下表: 上网的目的(多项选择) 浏览信息 聊天交友 休闲娱乐 学习 其他 450 1 350 78 69.2% 29.1% 53.8% 13.7% 12%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为数很少。中学生上网做的事情比率最大的是聊天娱乐,看信息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13.7%是为了学习。可见,上网虽然丰富了学生课外的生活,增强了一些对知识的了解,但是,实际上学生上网学习的目的的比重很少,但是,他们给家长的借口往往是为了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在学校上网,剩下的一半在家中上网,一半在学校上网。而绝大部分人(75.4%)没有因为上网和家长发生过矛盾。可见,家长对上网不般是不加以过多干涉的。有58.3%的人有网友,而同时也只有57.4%的人看中网上道德。中学生大多趋向时髦化,同时又带着某些玩世不恭。61.8%的中学生认为对中学生上网应该加以适当指导,另有14.5%的人认为对中学生上网应该严格控制,只有21.9%的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只是大事所趋。可见,中学生自己对目前的上网情况也堪忧。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一个目标地抓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都比较重,网络便成了他们躲避负担和压力的休养所。

二、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弱化

互联网犹如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不齐的全面景观。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或者是带有调侃、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垃圾也同时充斥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另一方面,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而刻意地在网上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灰色信息。庸俗化信息大量充斥网络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甚至导致道德偏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 1 -

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调查显示,有27.5%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8.9%的学生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6.8%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正应了那句网上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长此以往,互联网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弱化现象也许会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2、互联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影响身体发育。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中新网成都12月20日消息:13岁的初二学生张星痴迷网络游戏,逃学上网长达25小时,导致视网膜脱落,家长一怒之下将网吧老板告上法庭。

3、互联网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最渴望能与同龄伙伴交流。然而,现实社会对这一渴求的供给与满足非常不够,一旦接触网络,他们就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通过上网制造出来的虚拟来弥补,从而造成他们人格社会化的严重不足。更由于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极易形成心理错位以及行动失调等问题,甚至失去与现实社会的亲和力。"网络综合症"、"网络孤独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构成危害与威胁。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而严重荒废学业。据媒体报道北京曾有一学生因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在网吧里生活了3天不归,结果被社会无业人员绑架最终杀死。另外,频繁地接触互联网,频繁地进行非正当学习行为,比如聊天、游戏等,极易使学生产生内向、急躁、冲动而又孤僻的性格。在互联网上,他们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在诸多方面“志同道合”的“同类”,容易产生一种趋向感、亲近感和归属感,并因此而逐渐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思想,对现实社会逐渐冷淡和疏远。

三、学校教育应对策略 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受益无穷,用不好反被其伤。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互联网既然是工具,是拐杖,是自行车,是捕鱼的网,又是海洛因、是麻将、是斗地主的扑克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咽废食,正如不能因为有飞机失事就不再乘坐飞机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怎样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正确利用网络,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影响,这才是我们急待要做的。

1、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和正确导向

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教师要加强监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通过举办诸如“上网的利与弊”、“网聊无聊”等班际辩论,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等等;

- 2 -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在平时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学生看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2、把互联网融入全面建设校园文化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则能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校园艺术节、书画展、周末文艺晚会,文学社、记者团、校报校刊等等,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融入其中、其乐融融。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立有意义、内容丰富的校园网,开辟学生心理在线、校园论坛,让师生学会在网上编写和发送电子邮件、参加网上各种有意义的专题讨论,把班级和个人的主页、班级的黑板报办在网上;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远离"数字鸿沟",不断提高素质。通过各种培训,加强学生网络知识教育,给学生充分的"网上空间",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使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学校真正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3、开放学校网络机房,组织专人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实施防护且进行必要的约束,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可以在学校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在管理方面,学校和班级可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及时教育引导,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

总之,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就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为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德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愿互联网能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助推器。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资源滚滚来。我们决不能因为网络有弊端,就认定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因为我们不能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也把孩子倒掉。

[参考文献]

[1]《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 陈丹霞 思想政治教育 2004.1 [2]《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杭州团学校部 吴华军 [3]《中学生上网的利弊及对策》 刘婉梅 梅州教育 2003.4

[4]《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http://www.ht88.com/InfoView/Article_768.html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