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三年级《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来源:华拓科技网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从“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尊”这四个方面叙述,线索非常清楚。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北京奥运会)虽然奥运会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永恒的,让我们再来回味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师:好!这段录像2008名演员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诵着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yue”。

  师:好。今天我们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各位听课老师们的欢迎。请起立,转过身后,高声吟诵孔子的这句名言表示对老师们的欢迎!

  师:老师们的掌声已经感染了我们,好转过来,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复习词语。

  (一)读题导入,板书课题。

  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拜师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请大家用响亮的声音读题——17 孔子拜师。

  (二)引入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

  师: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我们先来温习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出示课件)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拜访    拜见

  日夜兼程                    请教

  渊博                  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声音很响亮,读得也很准确。

  师:这几组词语,每一组词语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反应出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最后“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品行就是品德的意思。那文章中写了孔子和老子的哪些品行呢?(板书:孔子     老子)

  二、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打开课本6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再想想从中能不能感受到老子和孔子的什么品行?

  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师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到了,分享是一种快乐,现在请同卓之间互相读读你画的句子。

  师:读的同学很起劲,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远吗?远到什么程度?在四通八达的见天,坐火车还要7个小时,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远呢?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注意“上”读重音)

  师:这么远的路,孔子是不是走到半路就回头了呢?没有!他依然走下去,课文有两个词可以体现在过程之中。谁能找出来?

  生: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师:风雨中吃饭,在露天下睡觉,生活是怎样的?轻轻读词语,想象眼前出现孔子生活的情景。

  师:这个词语写出了路上的艰辛,可能生病了还在赶路,可能在烈日下赶路,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一个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怎么理解日夜兼程?

  生:……

  师:不管生病健康,都在赶路,不管白天黑夜,都在赶路,但是他没有放弃,从中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行呢?

  师:不怕艰难,不怕困难  (板书:不畏艰辛)

  师:用朗读来感受这份不怕艰辛。(生读)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行立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刚才同学懂得抓住关键词理解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从中了解了孔子的拜师的艰辛。可老师就不明白了,这么辛苦,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

  生:(课文第一段)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

  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这是他拜师的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孔子真的知识不渊博吗?

  师:你懂得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年轻时侯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他还觉总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呢?

  师:这体现他的什么品行?

  师:可见孔子的品行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尚,单从学艺拜师就可以看出他的谦虚好学的品质,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他的品行深入人心,决定拜师,不畏艰辛前往洛阳,去到洛阳,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猜猜图中哪个是孔子,哪个是老子?为什么?

  师:课文哪里可以知道?请你读一读。

  师:这表现出孔子对老子的尊敬。

  师:孔子正在拜师,看两个句子。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出示课件:

  孔子想:这位老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边读边想“拜见拜访”这对近义词。

  师:解释词语意思,表达了孔子对老子的什么感情?(尊敬……)

  师:老师这里有个词语,有难点,希望大家能积累下来(板书:谦逊有礼)孔子主张: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懂礼貌,他什么是事都做不成。

  师:那老子在孔子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地位?

  师:在见面之前,老子就去到洛阳。

  出示课件: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师:读了之后,你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情?(激动、高兴。。。。。。)

  师:假如你就是老子,你为什么要到洛阳城外去迎候啊?(因为对孔子的谦虚好学早有耳闻了。)

  师:举例:

  师:迎候有迎接的意思。可以感受到老子爱护晚辈,礼貌待人。)

  师:谁能通过读来感受呢?

  师:作为孔子,对老师的厚爱,他会怎么说呢?

  出示课件:

  “多谢老师等候”

  b、分角色读对话。通过这两个同学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对孔子的关爱,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谦逊有礼的品质。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孔子不远万里来洛阳拜师,就是因为他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

  出示课件: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这句怎么理解呢?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

  师: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轻轻的告诉自己,大点声告诉你的同学,再大点声告诉现场的老师,再用你最响亮的声音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质,所以人们这样评价: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课件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什么叫随时请教?(不管白天黑夜,吃饭睡觉只要有问题就马上向老子请教,不知道厌倦。板书:学而不厌)

  师:孔子这么勤奋好学,那么老子呢?他又是怎么教的呢?

  师:有耐心,并且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

  师:利用课件小结:孔子是学而不厌,老子是诲人不倦。

  小结过渡:因为孔子原来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还是那么谦虚好学,不畏艰辛,谦逊有礼、勤奋好学,老子爱护晚辈、懂礼节、诲人不倦,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师:穿越时空隧道,和孔子面对面,你想对孔子说什么呢?

  生:……

  师:课文最后就是这样总结:

  课件出示: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总结拓展,名言熏陶。

  师:孔子留给我们的不止这些品行,他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东西。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论语》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1、孔子经典的名言:

  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常用这个句子告警他的弟子要多向周围的人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还主张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他说学习要实事求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课文中孔子做到了——学而不厌,老子做到了——诲人不倦。

  他还主张做人要懂得礼貌,因为——不学礼,无以立。

  2、回顾词语,再读。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走近孔子,认识了老子,感受到了他们高尚的品行,而且学习了他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希望我们课后再去多读读。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摘抄你喜欢的孔子名言,再读一读。

  四、作业布置

  1、必做题:摘抄喜欢的句子。

  2、选做题:

  以《孔子,我想对你说......》或《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练笔。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不畏艰辛                      爱护晚辈

  谦虚有礼                      博学多才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课后反思

  一、阅读中悟写法。

  这是语文学习中的支撑点,在本课中,就要抓住人物语言,在习作练习中,怎样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比如、本文对孔子和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主要进行了人物对话描写,而且在对话中作者能够准确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出示文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孔子:“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 “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怎样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也不所变化。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为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句子的生动与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词的练习。我点拨了,这一句作者在讲孔子的旅途之苦,并运用了词语 “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艰苦运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却运用“终于”一词来说明。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可以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联系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学完本课,我有以此反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学态度,要真实地再现我们的课堂,不用动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真的语文的一种朴实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师朴实的教态,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创造一种纯朴的语文课堂。本课的亮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词语及语言的运用是文章的“精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