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 AIFANGSHOUJI 采访手记 新闻采写中的典型病症分析 ◇王怡 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给读 细读现今的报纸,会发现新闻 良倾向,我们有必要来剖析和认 出现, 报道内容中的问题不少。这些问 识几类典型问题,以提高识辨力 者提供了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 真实度不高的“拟态环境”,影响 题或隐或显地混迹于版面之上, 和应对力。了报纸的公信力。报纸失实有主、 很有一些欺骗性,常常试图蒙混 第一类:事实不清。合理 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但作为新闻 过关,有时轻而易举的应付和欺 想象。蒙混过关 骗了读者的眼睛。所以,读者应增 强对媒介内容的识辨、评判能力, 工作者应首先从主观上找原因。 “合理想象”是新闻传播史上 报纸上的新闻失实现象,不管是 从而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内 的顽固性“遗传病”。新闻真实性 故意还是非故意,最终会被读者 容。同时,也要求编辑记者应认识 问题本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问 揭穿的。而“合理想象”就是造成 到这一点,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 题,但这个问题却始终伴随着新 失实的典型原因之一,它是由记 责任,增强服务意识,为读者提供 闻传播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只 者采访不深入、不到位造成的。读 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只有这样,传 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 者在报纸上最容易发现和识破的 授者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报 不同而已。虽然我们的报纸很难 就是这些用主观性代替客观真实 性的“新闻”。 纸质量和读者鉴别力才会共同提 见到凭空虚构的百分百假新闻,高。面对当今一些报纸存在的不 但真实度不高的新闻却时不时地 例如:某报2005年4月21 异,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只好不客气地把 也就没有新闻。新闻事件的特点往往掩藏在新闻内 搞件退回去,要求作者重写或修改,提示作者从超越 容之中,需要记者有敏锐的政治与目光,以及 素材本身,重新考虑提炼主题。 新闻工作经验、认识积累和反应能力,才能找准新 主题思想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纲。对于非事 闻事件的“主流”方面的特点,展示事件的本质,件性新闻采写,关键是记者能够从大量的材料中挖 让读者了解事件的个性。 以点证面,以面为主。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是 掘出最本质、最有时代性、最有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的主题思想。提炼新闻主题,是记者科学分析解剖事 个“点”,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是一个面。在 实本身,由事生发出理,把寻找到手的璞玉雕琢成器 这里, “点”是新闻事实, “面”是新闻背景,是 一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点”上事实产生的土壤。 “面”上的概括材料, 个飞跃。 定要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支持。大多数的非事 一一找准主流,抓住特点。非事件性新闻主要不在 件性新闻实际上是由多个事件性的“点”构成的, 于写“是什么”,而着重在于回答新闻要素中的 但这些“点”往往单独构不成报道价值,而多个点 “为什么”。非事件性新闻不属于反映性再现性新 构成一种现象,一种社会动向时,就有了报道的价 闻,而是理解性剖视性新闻,抓特点是非事件性新 值。然而,取多少个点为合适呢?从几何的意义来 闻写作中的有效环节。写工作通讯,有许多反映工 说,二点成一线,三点撑一面。解剖一个麻雀,也 作方面的素材,都有“题大面宽”。但有一点,要 就了解了所有的麻雀。笔者认为,一般的报道可取 写好这类新闻,要紧跟形势发展,必须在特点上下 3个点上的材料。3个点也正好支撑一个面。通过 功夫,在特点上选角度,没有特点的非事件性新闻 点上的事实,反映出全局的情况。口 ,nnR n .I击嵩皆士耳 出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采访手记CAIFANGSHOUJ1 日标题为《坠桥瞬间妈妈用身体 道中,例如有关“世界观、人生观、 护住孩子》的消息,报道的是重大 价值观”等涉及重要的、普遍的社 车祸新闻,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会指导意义的报道,尤其要注意体 读者会相信其新闻的总体真实 现和发挥“导向性”和“倾向性”的 的。文中对一幸存儿童之所以存 功能,避免不加选择、不讲角度的 活作了如下推测:“据估计,车祸 “客观主义”式的报道。 发生的一瞬间,孩子的妈妈意识 如某报2005年5月16日 到出事之后,用身体死死地护住 的消息《中国青年生活形态调查 日关于某省公选副厅级干部的新 闻,结尾段用了“经过多次测PK ”……,其中的“PK”让许多读者 如坠云雾之中,不解其义。这里的 用词可以说是既不规范也不严 肃。这样的新闻应是比较严肃的 硬新闻,用语措辞本应严谨细致, 不该“PK”;从读者对象来看,作 (儿子)吴檐攀,他才得以在如此 惨烈的车祸中保住性命”,其推测 是极有道理的。新闻可以分析和 推测,但推测毕竟不能代替新闻 事实,所以,该新闻标题用肯定的 语句,把主观推测当成了客观事 实。 第二类:角度不准,导向 不明,认识肤浅 这也是报纸新闻报导的“遗传 病”之一。实际上这种报道方式不 知不觉地和“客观主义”越走越 近,笔者并非是危言耸听、乱扣帽 子。当今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 观念复杂多变,媒体不仅需要反 映社会,更需要引导社会。对社会 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我国媒 体的天职,但媒体往往是重报道 新闻而轻引导受众,或报道客观 事实缺乏正确的倾向性;或有闻 必录,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报道角 度,致使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新 闻或含含糊糊,导向不明;或正面 功能不大,负面影响不小。新闻工 作者一定要处理好“客观性”与 “倾向性”的辩正关系。如果二者 的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新闻才 能在发挥好其“告知”功能外,发 挥好其正确的导向功能,从而使 新闻报道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社 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 作者头脑中时刻要装有一种为 党、为人民的新闻工作负责的正 确的新闻导向意识。新闻报道中, 在忠于真实性的基础上,尽量体 现正确的倾向性。在一些新闻报 44城市党报研究2006.04 揭晓,六成青年推从“及时行乐”》 一文,从导向意义上衡量,可以说 是一篇不成功的报道。这篇新闻 就其特点而言,只是如实记录了 一些青年价值观的调查数据。虽 然“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 时行乐’的观点”,但我们的报道 着眼点不应该放在这里,相反我 们应重点报道比例更高的“约有 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 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上来!因 为这才是主流,才是正面!而对 “及时行乐”给于批判性、引导性 报道,唯如此,我们的新闻才真正 做到了在报道新闻时又很好地引 导了,“以正确的引导 人”,才真正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 功能,避免导向不明或误导。而标 题却只是突出了反面而忽视了正 面,与应有的报道思想背道而驰。 第三类:缺乏理性,煽情 造势,低级媚俗 这是近年来报纸新闻报导的 一种赶时髦式的“流行病”。主要 表现为或轻浮、夸张以制造刺激, 或玩笑嬉闹以制造“娱乐”。它们 “活泼”有余,稳重不足;感性浓 重、理性苍白;有时甚至不惜以扭 曲新闻事实为代价。总之,都是为 了形成“卖点”,吸引注意力。以 “新闻”这种“东西”为玩物,“玩” 新闻到“玩”受众,实际上也“玩” 了自己。此种作风,可以说是一些 报纸的“专业爱好”,极尽运用,乐 此不疲,着实无心顾及读者好恶。 例如:某报2005年1 1月9 为该报的读者群体,其中的年龄 层次、职业分类多样化,真正明白 “PK”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何苦非 要图时髦给大家“PK”一番呢?这 样做,除了给读者理解新闻带来 障碍外别无益处。 第四类:缺乏关怀,幸灾 乐祸,面目可憎 这是近年报纸内容中一种有 意无意间的“恶性病”。新闻传播是 人们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报 纸是为人的社会生活服务的,理应 彰显和倡导人文关怀精神,体现正 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我们报纸 却总是有意无意的犯这种恶性病, 常拿社会生活中的灾难和人们的 痛苦与不幸作为自己的“兴奋点” 而“津津乐道”,把自己的“欢乐”建 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每每如此, 却少有自省。 例如:某报20o4年12月3 日的一则消息:《不堪烦扰,熊德 明温州玩‘失踪’》,本是正面报 道,标题却用词轻浮,欠缺对为民 讨工钱、打官司的新闻主人公熊 德明应有的尊重。 结语 上面列举、分析了现今报纸新 闻报导的四类主要病症,当然实 际中的问题不止这些,只不过这 几种问题比较典型罢了。这些方 方面面的“病症”,也是新闻采、 写、编几个主要环节上的问题在 报纸版面上的综合表现,它们经 常交互困扰着我们的报纸,使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AIFANGSHOUJI采访手记 略论采写深度批评性报道 ◇李中华 深度批评报道,就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掘出某些隐藏的违法事 实、被歪曲了的、或一些尚未引起重视的问题的报道。其实质是对 批评对象依法实施监督。依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主要是“加强对权 力的制约和监督”。当然也包括对一些非公权机关和人员的违法行为及 违反公德行为进行监督。 按照报道内容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一)揭露式:揭发违法乱纪行为和破坏和谐的丑事。主要对象是公 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人物或单位等。2002 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特大矿难事故,当地隐瞒不报。6 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惨剧扑朔迷离——聚焦繁峙金矿爆炸 案》,并随后进行1O多天连续报道,有力推动了矿难调查。2O04年5月 8日,《新京报》发表的《湖南嘉禾县拆迁引发一对姐妹同日离婚》一文, 揭开了嘉禾拆迁事件的盖子。 (二)揭示式:把事实告白于大众。如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的 《新华日报》对“皖南事变”的报道。 (三)调研式:新闻记者以新闻敏感与学者眼光,关注、剖析、揭示那 些深藏的、潜在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报道。如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分 配不公问题的报道等。 深度批评报道的艰难性 深度批评报道从采写到发稿,要比采写其他新闻难度大。唯其难度 大,新闻价值、作用和影响也大。 报道内容的隐密性事实的藏在深处,常常被假象掩盖,有时 茫无头绪,连一点迹象也没有。而有关人员十分敏感,有所戒备,甚至有 关方面极力掩盖、封锁,不让你采访。即使采写一些难度相对不大的调 研性新闻,有些部门一旦明了你的采写意图,也尽力回避,拒绝给你提 供相关资料。 采访过程的危险性采写一些揭露性的深度批评报道,实质上就是 与一些违法乱纪的有权有势者或丑恶势力进行斗争。记者要经得住利 纸内容时常陷于一种病态之中, 播的一些基本规则才招致如此后 让党和群众满意的好报纸,除了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报纸的传播 果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报纸新 办报人的客观业务水平和能力以 效果,妨碍着报纸功能的正常发 闻报导内容中的不良倾向,反映 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报纸在产业 挥;读者对此也多有不满,企盼报 出报纸媒体自身媒介素养的缺 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能否摆正“利 纸能以诚实、正直、负责的态度和 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亵渎,更 润”和“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前 方式给人们带来客观、真实、可信 是对读者的轻蔑和不负责任。其 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态度” 的资讯内容。但现实情况是,报纸 根本原因在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 问题。两者之中,后者应该是最主 新闻内容的“病态”总是挥之不 态度以及它所决定的新闻态度和 要的因素。口 去,甚至有时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受众态度的畸变与扭曲。可以这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 难道是新闻从业人员不懂新闻传 样说,一张报纸是否能真正成为 闻传播研究所) 2006.04城市党报研究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