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一大
2011年05月08日13: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赵超 张建松
这是5月6日拍摄的外立面修缮完毕的“一大”会址纪念馆。当日,位于上海的“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外立面修缮工程。这次修缮主要包括对内外墙、门窗、地板等部位的修整和油漆,是1999年“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修缮。纪念馆的内部修缮将于5月底完工。
开栏的话: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党90周年华诞。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这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
这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
这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
90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幸福和富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今天起,新华社推出庆祝中国党成立90周年专栏《伟大历程》,围绕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述评方式展示中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人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5月7日,游客在一大会址外参观。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超、张建松)上海市卢湾区新天地商业区人流不息。各类酒吧、饭馆、商铺林立于此,曾经古旧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今已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时尚地标。
行至新天地商业区的东南,安静而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在兴业路76号门牌下是一块闪光的牌匾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沧海桑田90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
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党。
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
对中国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上海为何成为中国的红色发源地?一大为何选择了上海?在党史专家看来,一大会址的选择看似偶然,实为最佳选择。
一直致力于中国党创建史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齐卫平认为,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第二,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第三,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党早期组织,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局,陈独秀为。
中国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
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张树军认为,中国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
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人民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风和日丽的5月,一大会址刚刚完成一次大规模维修,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络绎而至。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说:“红色旅游的勃兴使得我们的接待量越来越大,去年达到56万人次,今年肯定会超过60万人次。现在,会址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90岁生日。”
温故知新:“红色起点”焕发青春活力
“我不仅仅对感兴趣,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兴趣。”6月的一天,从美国纽约来中国上海出差的彼得,一下飞机就径直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他端详着一大会址展馆中每件文物的英文标识,并对着逼真的一大场景蜡像按下快门。
6月5日,游客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掩映在梧桐绿荫和鲜红党旗下的一大会址,如今不仅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性景
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党的“一扇窗”。
走进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于《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
1952年9月,一大会址辟为纪念地对外开放。1984年,同志为一大会址题写了纪念馆馆名。如今,步入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温故知新”。一大会址副馆长张小红介绍说,这里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上海接受培训的“第一课堂”。
2008年,一大会址接待中外参观者达35万人次,平均每天迎来约1000人。小小的18平方米,人流络绎不绝。倪兴祥认为,这是党的魅力使然,也是文物保护的价值所在。
在嘉兴,围绕“红船”的南湖景区,平均每年的参观者逾100万人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南湖纪念馆在原有旧馆基础上,新建2万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增加10倍。3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为新馆布展忙碌。南湖上的“红船”也将迎来一次细致的检修。
南湖纪念馆副馆长李允说,尽管这不是88年前的原船,但却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广泛调研和董必武等人的回忆,完全按传统工艺复制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红船”每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精制的桐油须刷遍船身。
“新天地”:共和国在这里拥抱世界
倪兴祥馆长已在一大会址工作了28年,他称自己是圣地的“守门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点滴变迁,尽收眼底。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进入21世纪,在一大会址旁,还出现了时尚生活的新地标“新天地”,每天来到这里的人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派\"。”倪兴祥说。
他认为,“新天地”的出现,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在这里,一大会址秉持一贯的庄严肃穆,“新天地”的石库门修旧如旧,只是店堂里的陈设完全“全球化”了。“这就是一种和谐。”
姜义华说,一大会址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本身就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中国党人从石库门中走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上世纪20年代,诞生之时,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分析,当时上海的环境,促使中国党人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时局。
如今,上海这座“指标性”城市,每天都与世界发生着更紧密的联系。这里已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继续位列全球第七、亚
太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为10.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二。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座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正着手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来到上海,来到一大会址。
2010年,就在一大会址以南数公里的黄浦江畔,将举办一届世界的文明盛会世界博览会。
共和国的“红色起点”,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的“根”在这里
5月7日,游客在一大会址外参观。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中国党的“根”在这里专访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记者许晓青、肖春飞)“中国党的\"根\"在这里,在上海这间只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厅堂里。”
两鬓染霜的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在中国党成立90周年之际,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27年来他在此工作的见闻和感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揭开了中国党开天辟地的与建设之路。
“从最初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党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称“一大会址守门人”的倪兴祥感慨万千。
参观人数见证国家发展
“去年一年58万参观人次,今年还可能遇到每天6000至8000人的大客流,一大会址正在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年参观人数的新高。”倪兴祥掐指计算。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大会址纪念馆向全社会开放,迄今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近年来,这里不仅是圣地,更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现场等。从入党宣誓地,到集体婚礼现场,再到红歌会舞台,一大会址纪念馆正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
“游客数量和来源,就好像一个标尺。近年来,有民生活越富裕、越安康,党和群众的关系越密切,一大会址的参观者自然就越多了。这是我在这里\"守门\"27年来最深刻的感悟。”他说。
据倪兴祥分析,单从团体观众的构成变化,也能感知党和国家发展的脉搏。曾经有一段时间,参观者主要来自党、团、工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政治教育的特点很鲜明。但现在的一大会址,在70%的团队客流中,是自发前来的“红色旅游”团,以及家庭团、背包客等。
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是近年来一大会址的另一个明显变化。2010年到访此地的58万人次中,有4.2万人次是外国人。“这是中国国力不断提高、执政党魅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倪兴祥说。
4月28日,游客们对倪兴祥馆长(右一)的讲解鼓掌致谢。新华社发(郭长耀 摄)
13幅肖像照印证实事求是
今天,当人们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时,不仅可以看到还原会议现场的一组人物蜡像,还能见到一大13名出席者的照片。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的陈列,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倪兴祥回忆,改革开放前,纪念馆内其实只陈列了8名出席者的照片。
直至1986年建党65周年之际,经过批准,13名出席者的照片才全部陈列。倪兴祥透露,当时照片的大小,仍有所区别。
到1999年人民共和国迎来五十华诞时,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了大规模的扩建,此时13名出席者的照片不仅一同陈列,而且照片尺寸大小也完全一致了。
“13名出席者的照片陈列所经历的变迁,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落实的结果。”倪兴祥说。
“尊重历史事实是一个基本的态度。这13人无论后来发生了哪些变故,1921年均参加了党的一大会议,都是党的创始人,照片均予以陈列,这也是党史研究更客观、更进步的表现。”
倪兴祥还介绍说,仔细观察13幅照片的排列顺序,也能切实感受到我党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既不是按照人员的地位高低,也不是按照姓氏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按照当时各地主义小组成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序。”
因此,今天参观者看到的照片排序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
4月23日,游客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从石库门走到“新天地”
今天,当人们走进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
在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一大会址是中国党诞生的实物见证,虽然建筑不会言语,但它默默注视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倪兴祥说。
今天,与一大会址仅“一墙之隔”的时尚休闲景点“新天地”,开业已近10年,并逐步成为上海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倪兴祥说,10年前,有西方记者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不是在诞生地“搞资本主义”。
10年后,这样的质疑不攻自破,逐步消解。
他分析道,中国人当然有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在“新天地”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吃西餐、买西装、看大片”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样的一种表现,这与中国党人在创党之初追求国富民强、关心民生幸福的理想,并不对立。
“今天,当你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派\"。”倪兴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一种和谐。”
5月6日,游人在参观外立面修缮完毕的“一大”会址纪念馆。新华社发(郭长耀 摄)
2011年春,一大会址启动了“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例行修护工程,不久即将完工。
倪兴祥说,在这次维修中,石库门建筑将进一步“修旧如旧”。与以往的维修有所不同,此次在材料和工艺上又有了很大进步。他透露,尽管建筑已有90多年历史,但使用先进的墙体材料后,石库门的砖面质感将更柔和,在防水、防蚀的同时,尽可能接近原貌,呈现历史沧桑感。
在专访结束时,倪兴祥反复提及1956年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返会址参观时留下的八字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这句话出自《庄子》,寓意中国党的事业在初创期很简单,但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要坚持不懈、不断前进,前途必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