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记忆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记忆

来源:华拓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记忆

作者:孙淑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

摘 要: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提笔写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每一个字,描述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昔日大兴安岭中这只游牧民族的繁荣与辉煌在相待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最终在人类的侵扰下被动的走入现代文明圈,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

关键词:迟子建;悲天悯人;现代文明;萨满文化

作者简介:孙淑奇,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博士,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1

这个部落居住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的阴云笼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打斗,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一、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博弈

自从现代博物学兴起,自然科学知识体系逐渐完善,人类已经不需要以宗教般虔诚的态度与自然沟通。在人类面前,随着商品经济、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已经越来越被物质化加以衡量。神圣、神秘这类词语经由现代文明的推敲之后,不仅仅远离了自然,更是人与自然从疏离转向决裂的注脚。体现在作品中的证据便是,与神灵相通的萨满巫师的衰败,而且是无可挽回的“一败涂地”!小说一直笼罩在神秘主义之中,两代萨满巫师以鄂温克族特有的原始宗教仪式,解决诸多人世间的纷争和疾苦。然而,即便是神秘主义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化解族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却仍无力抵消现代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而最致命的则来自人的思想转变时对原始认知体系的怀疑。现代文明所提供的便捷、舒适、富足,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长时间在艰苦生活中苦熬的人们。物质形式的冲击紧随其后的是精神面貌的,久在墓穴中封闭的棺椁很容易在遇到新鲜空气之后迅速腐朽。

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中,萨满巫师认识到一切行为追求的结果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为此妮浩将自己的儿女接二连三地作为与神灵相通的祭品,去拯救他人的生命,直到将自己祭出,换取整个部族在凶灾之中幸存下来。长久以来,我们的现代文明思维方式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时,常常忽略了平等性。即我们人类是站在索取者的位置,将自然视为无期限的ATM机。即便当下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自然之上,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的文明正常运行的基础,恰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消耗之上。我们的改变仍然微乎其微,或者说改变的程度仍不能让跑的过快的机车用相对缓慢的速度前进。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要求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时代。现代工业文明的进化论逻辑就是:前进是唯一的方向。我们不能回头,也没有必要回头。只有开足马力,拼命向前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各国衡量自身发展的主要价值标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二、人力与自然的对抗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部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兴安岭是他们赖以栖身并形成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故乡。然而山林的过度开发迫使迷茫、失落的鄂温克人带着悲哀和无奈的告别了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森林,寄居在现代文明的屋檐下。失去了自己文化依傍的鄂温克人,他们的生存本能和生活趣味也随之失去了色彩和根由。于是他们又顺着驯鹿的脚印重返山林。

这样的一种悲哀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也许会为我们现代人困惑于物质文明泥沼却不能自拔的尴尬境地带来启示,哪怕这是最原始的!驯鹿在山林中自由觅食,相对固定的放牧时间与灵活的放牧地点把握的恰到好处,所取的量是相对稳定的。对捕获到的大型动物,人们会以宗教般虔诚的方式,感谢它的生命奉献换来自己和族人的温饱,而全然不是现代物质文明眼中纯粹商品性质的等价交换物。这种劳动生产不仅是身体上的劳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劳作。人们会在感恩和冥想中,完成物质的满足。人们需要在享用物质成果之前,与万物的神灵进行沟通,感谢上苍的恩赐,潜移默化中尊重自然所能承载的容量,在满足自身的同时并不搅扰自然的规律。这远比现代文明的快餐文化、消费主义麻烦得多。

看似为力的顺应,却好过无往不胜的改造!现代科学经过精密推算和逻辑推理、并经过长期梳理经验教训得出的生态学成果,却在物质文明程度绝对落后的鄂温克人手里世代守护着,讽刺现代文明的同时,警示我们细心呵护民族文化,传承祖辈衣钵,在发展与继承中稳步成长。艺术家或是具有艺术气质的思想家确信是历史的前进导致道德的退化、美德的丧失,迟子建便是秉持这样观点的作家。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游离出时代商品意识形态,犹如曲牧歌飘荡在工业文明的上空,昭示文明的坚守比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利益追逐更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胡殷红,迟子建.与迟子建谈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N].文艺报,2006-3-9(2). [3]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