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提优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衍生(yǎn) 负荷(hè) 弓弩(nǔ) 驱驰(chí) B.提携( xié) 穷匮(kuì) 介胄(zhòu) 人彀(gòu) C.傅说(yuè) 冀州(jì) 诏书(zhāo) 迂腐(yū) D.畎亩( quǎn) 折戟(jǐ) 老叟(sǒu) 作揖(yī)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要实现,就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B.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集体“走出去”,正逢其时,千帆竞发共拓海外疆土的壮丽风景指日可待。
C.由于美国的干涉,中东许多国家战乱频繁,很多婴儿生于忧患。 D.陶渊明弃官后生活穷困,却能贫贱不移,固守田园之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历史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D.古代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始龀”指七八岁,“而立”指二十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话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四言、五言,抑或七言,皆意象纷呈,气象辽阔,张弛有度,可滋养人的一生。____,____。“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动静适宜,富有张力,画面感、空间感,应有尽有。____,____。短短十四字,道出了美的边界。
①轻声念一念,仿佛那景致一下扑到你怀里,清凉似海
②是以少胜多,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以,意蕴无穷 ③古诗最大的特点,是意在言外
④最重要的是,句子瘦,富有骨感,瞬间立起来,经络毕现 A. 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5.古诗文默写。
(1)寡助之至,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3)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4)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殊在《浣溪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既惆怅于春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又欣慰于美好事物的重现,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感慨。 6.回顾《昆虫记》内容,回答问题。
(1)它们扇动双翅,四足高高跷起,黑黑的肚子卷起触到黄色的足,用上颚仔细搜索,从闪亮的淤泥表面挑选出精华。这是法布尔描写_____________用淤泥垒建巢穴时的情景。
(2)蟋蟀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____,还有它出色的____。 (3)萤火虫的攻击武器是两片____。
7.校学生会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按要求修改“邀请函”。
邀请函
陈教授: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进一步“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我校学生会开展“身边的
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特邀请您于1月3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合肥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你必须按时参加!
××学校学生会 2019年11月7日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
②邀请函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
(2)陈教授开讲座时用投影仪展示了下面的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图片反映的内容。(5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同学们要把搜集到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已经拟了两个栏目,请你仿照它们再拟两个,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
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栏目一:了解传统工艺 栏目二:追寻古式建筑 栏目三:____________ 栏目四: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民俗,回答问题。
中国民俗中常常利用谐音表达某种愿望,如“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据说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有人将来做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红笔)题名于雁塔。以后,每逢有人赶考,亲友就赠送猪蹄给他。
亲友为什么要送猪蹄给考生? 答: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雪睛晚望 贾岛
倚杖望睛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8.这首诗的颔联中“____”“____”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
9.“钟”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意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本诗中有“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两处的“钟”都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乏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喜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
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 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0.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固不可彻 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________ (3)鲁公治园 ________ (4)公犹夷不能决 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B. 汝心之固 公善之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家人有止之者 D.且焉置土石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1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1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臣患智之如目也( ) (2)庄王乃止( ) 17. 翻译下列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毛毛虫咬破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_______的茧”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写作;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C诏zhào。
2.C“生于忧患”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用在这里错误。 3.D“而立”指三十岁。
4.C③从总体上描述特点,为第一句;“是以少胜多,是……”承接“古诗最大的特点,是意在言外”可知②为第二句。通过排除法可知,应选C。
5.答案:(1)亲戚畔之(2)立天下之正位(3)黑云压城城欲摧(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1)—(4)题属于直接型默写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作答即可。(5)(6)题属于理解型默写题,可以根据题干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注意“戚”“畔”“匮”“燕”等字的写法。 6.答案:(1)长腹蜂(2)住所 歌唱才华(3)钩状的颚
解析:本题考查《昆虫记》的相关内容,要充分掌握书中介绍的各种昆虫的特点,根据提示准确作答。
7.答案:(1)①将“进一步”移到“了解”前。②将“你必须按时参加”改为“期待您的到来”。③称呼(“陈教授”)应顶格。
(2)(示例)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
(3)(示例)遍数历史文物 欣赏地方艺术 探访名胜古迹 品味民俗风情(任写两个即可)
(4)因“猪”“朱”谐音,“蹄”“题”谐音,送猪蹄有预祝考生金榜题名,成为将相之意。
解析:(1)①“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进一步……”一句语序不当,应该将“了解进一步”
改为“进一步了解”。②“你必须按时参加”语气生硬,应该改为礼貌的语言,如“期待您的到来”。③格式有误,称呼(“陈教授”)应该顶格写。
(2)从图片上来看,“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右边“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箭头均指向“文化遗产”,其关系是“破坏”,据此分析表述即可。
(3)这里需要仿照“了解传统工艺”“追寻古式建筑”来写,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注意字数要相等,结构要相同。 (4)根据材料的提示可知,这里利用了谐音表达愿望。 8.答案:归 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颔联“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可知,
“归”“下”这两个动词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些生气和动态。
9.答案:前者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林的寂静;后者由视觉转到了听觉,形成了有声
有色又活泼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这两首诗的意境,分别从动、静和感官角度进行分析。
10.答案: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标两处”的要求。句意: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担心什么呢?据此作答即可。
11.答案:(1)改变(2)穷尽(3)修建(4)决断或决定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积累,根据句意来推断词语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12.C A.他,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土可垒山”的意见。C.都是“阻止”的意思。D.哪里/语气词。13.答案:(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大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意将关键词落实到位,如“叩”“箕畚”“成”“甚”等。 14。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
相关的语句。
15.答案:(示例)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缩手缩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解析: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 鲁公修建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要(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被绊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担心什么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要(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阻止他削天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又停下来了。 16.答案:(1)担忧(2)于是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在初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
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7.答案:我担心人的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将关键词落实到位,如“目”“而”等。
18.答案:知人易,知己难。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关键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其意思是: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进攻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软弱。”庄子说:“我担心人的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被秦、晋打败后,丧失数百里的土地,这说明楚国软弱,庄蹻在国境内作乱,而官吏却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兵弱政乱的现象,并不比越国少,而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叫作明智。” 19.[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咬破,指突破,即个人的成长;茧比喻阻碍自己前进的人或事物,即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根据材料提示,可写的素材较多,关于战胜自身弱点,使得自身有所突破的都可以写。可以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挫折,又发生了什么,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事例要具体典型,侧重变化的过程,结果要实现自我思想
的完善、提升。写作前,要从亲身经历中提取材料并进行筛选,选择印象深的人、事、
物或情,融入真我,敞开心扉。 [例文]
咬破怯懦的茧
呼吸越来越急促,喉咙里的血腥味弥漫开来。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仍然在奔跑。最后50米,冲刺!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淹没了加油声,我冲过终点。赢了! 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以前十分柔弱的我,如今竟成了5000米赛跑的冠军。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上了初中更是严重贫血。于是我常在体育课请假。看着在体育课上累得喘不过气来的同学们我竟有些窃喜。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电视上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几位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星却在接受“魔鬼训练”,不是负重长跑,就是在泥潭里翻滚,汗水夹杂着泪水流下,但她们没有放弃。
看着她们努力的样子,我心潮澎湃。她们在大众眼中是娇弱的,是需要保护的,
可她们却经受住了军营的考验。我不由得回想起曾经的一次体育考试,当身边同学一个个超过我的时候,我总是给自己找理由——“算了,你身体不好,受不了的,放弃吧!”现在,我心里惭愧极了,为自己的怯懦而羞愧!既然女星能经得住军营的考验,那为什么我不可以呢?我
[点评]
小作者以自己的长跑经历表明只有经得住考验,才能破茧而出获得成长,寓意深刻,体现了小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符合题旨。文章通过倒叙,先声夺人,吸引读者;同时,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而曲折地展示了自己“咬破怯懦的蚕茧”的成长历程。不过是做些平常的体育训练,也一定行!
此后,我每天都会坚持跑步。一开始我只能慢跑,每次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手脚发软。可是每当怯懦要占上风的时候,我的头脑总会一下子清醒,我对自己说:“不可以放弃,你能行的。”渐渐地,我可以跑上两三圈,三四圈……我坚持下来了。一个月、两个月,我可以精力充沛地跑下去了,感觉身体也强壮了不少。于是,校运会上,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报名参加了5000米长跑比赛。
哨声一响,我冲了出去!但很快,我就感觉自己没了力气,眼前一片模糊,呼吸越来越急促,跑着跑着,气快接不上来了,我赶紧放慢速度,调整呼吸,我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你一定行!”时间分秒流逝,但我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跑,决不能停。
我听到场外有人对着我大喊:“加油!终点就在前方。”我咬紧牙关,冲了上去。眼泪在冲过终点的那一瞬夺眶而出。心中的狂喜淹没了身体上的劳累与痛苦。 我可以的,我战胜了怯懦,经受住了考验!
成功往往伴随着痛苦,就好像蝴蝶破茧而出时经历的困难一样,若经不住考验,你就只能在茧中消亡;只有经得住考验,你才能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文章最后通过议论表达感想,起到了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