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探讨 ——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 金宇洁 李晓雪 摘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运用指标分解方法对2005年至2020年开化县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新增量进行分解,将城乡建设用地 规模新增量分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两个方面,以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其进行因素分析,计算得出权重, 建立以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建设用地增量影响因素评价体系,通过将数据导入SPSS等软件进行处 理及分析,最后得出各乡镇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的指标分解结果 关键词: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开化县 一、引言 (二)指标分乡镇分解 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功能的永续性等多种自然属 1.指标体系构建 性,也具有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增值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 的困难性和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等多种经济特性。这就使得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土地供需关系愈发紧张,这一紧张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高速发 展对土地的大量需求与土地本身的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的研 究中,县一级的指标分解的案例较少,本文将基于案例的实际情况,对 县级土地利用指标分解方案进行探讨。 现有研究中,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实 践经验的总结,在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指标分解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国内学者都采用了更为客观也更为全面的分解方法。麻战洪,申志 军(2005)…以整个湖南省望城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各因子权重,得出了分解结果。尧德明,陈玉福(2007) 同样使 用层次分析法来确立权重,只是在因素选取上有一定差异。阙泽胜,张 俊平(2009)”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与建设用 地需求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程鹏,杨滢(2010年) 将机 动指标考虑到了县级城镇建设用地分解中,增强了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 性。孙晓东,胡劲松(2005) 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运用指标分解方法对2005年至2020年开化 县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新增量进行分解,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量分 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两个方面,新增城镇建设用 地主要考虑城镇经济发展需要,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量主要考虑宅基地 复垦后居民的安置以及新农村建设。基于开化县的实际情况,建立以节 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建设用地增 量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在权衡各因素后计算各乡镇于2020年规划期末 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量。预期目标是通过研究计算2005年至2020年开化 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量,最终得出开化县各乡镇新增城乡建设用 地的分解结果。 三、研究区域概况 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边境。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地带,北邻安 徽休宁县,西部与江西省婺源、德兴、玉山三县毗邻,东北、东南分别 与淳安县、常山县接壤,是连接浙西、皖南、赣东北的要冲。 据2008年开化统计年鉴,开化县辖l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总 人口34.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6万人;2008年全县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54.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685元。 四、指标分解过程 (一)指标总量分解 开化县2009年至2020年所能够使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336.6 公顷,其中包括,城镇工矿用地和农居点建设用地,以及交通水利建设 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参考开化县当地机关的意见以及当地实际状 况,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各选取10%作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指标 和机动指标,将剩余的80%作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指标和农居点用地指 标。由于2009年开化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达到4784.37公顷,超 出2020年所预定的指标3653公顷,差额达到1131.37公顷,这势必需 要对农居点及工矿用地进行复垦以减小城乡用地规模,为减少计算的复 杂程度,也考虑到开化县的城市化进程,这里将差额全部计入农居点复 垦中,并在这所需复垦的1131.37公顷中提取10%返还给各个乡镇作 为新增农居点用地的总量,最后算出的新增农居点用地总量为l13.14 公顷,新增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56.14公顷,新增交通水利及其他用 地面积为33.66公顷。 在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影响因素时,参考了集约节约利用土 地的总目标,将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个大类: 一是自然因素。开化县是旅游大县,其县域内不同乡镇的旅游资源 存在偏差,同时,也考虑到一些『亡业行业对矿产资源的要求,在此将旅 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各乡镇自然状况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分解的指标为城镇建设用地,其用地的主 要用途可以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需求量 可以反映在当地的工业产值上,商业用地的需求则是可以由当地消费水 平所反映,此次规划范围为县域,反映消费水平的税收和物价指数状况 在各乡镇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可以将其忽略,在此将工业总产值及人 均收入状况纳人到评价体系中;在商业用地的安排方面,考虑将区位交 通条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三是人文因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最直接的资 源影响型因素,土地资源供应量的大小不是指土地资源绝对数量的多 少,而其关键在于区域人均土地资源的拥有状况 ]。在县域规划中,需 要对各个乡镇的人口状况进行比较,因此在这里将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纳 入到评价体系中。 除了以上三大类以外,由于这一轮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到当地的 实际情况以及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影响因素方面添 加上2009年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状况以及2005—2009年的新增城镇建 设用地状况。 农居点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因素基本可参考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因 素,但农居点建设用地主要用途为居住用地,因此将内然因素中的旅游 资源状况及矿产资源状况剔除,也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工业总产值从评 价体系中去除;在人文因素方面,沿用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将农 业人口和总人口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规划背景方面,同样将2009年 农居点建设用地规模状况及2005至2009年新增农居点用地状况纳入到 评价体系当中。 2.各乡镇指标分值计算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影响因素较多,且需要考虑城镇居住状况与 工业发展状况,因此在这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 理,最后形成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与相应得 分,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是各乡镇的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对原始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与所得系数相乘,最后得出各因素的得分状 况,再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各个乡镇的综合得分值。由于这 里所需要的是指标分解结果,仅仅只计算出综合得分值可以看出各乡镇 在影响因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区分出各个乡镇的重要性排名, 计算结果显示,城关镇与华埠镇两个乡镇的得分最高。 3.各乡镇指标权重计算 . 这里使用的是特尔菲法,主要依据是参与开化县土地利用规划项目 时所收集到的专家数据,得出的权重表如下表所示 表1各因素权重表 农居点建设用地 权重 影响因素 农业人口 0.2 总人口 0.1 农居点建设用地 0.2 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 O.2 s1.143・ 4.计算结果 先对各乡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后以各因素的权重为依据 计算出各乡镇的得分,所使用的公式为: =布的工作报告年份较为杂乱,有些年份的数据有所缺损,这里只选取了 可以得到全部数据的年份,因此可能与实际状况稍有偏差。 (二)指标分解机动性不强 ∑ 。 I l 其中i为乡镇序号,x为无量纲化后的各乡镇数据,W为各因素的 权重,最后得出各乡镇农居点建设用地分解结果。 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两个镇分别为马金镇与华埠镇,其 后是城关镇,分别为58.39公顷,98.02公顷与56.59公顷,占全部 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06%,15.52%与15. 04%,这三个镇中华埠镇与城关镇都为开化的中心镇,而马金镇则是开 化的工业大镇,因此配置较多的农居点用地也是较为合理的。最小的为 金村乡与齐溪镇,分别为1.64公顷与1.36公顷,其余的几个乡镇 中,乡与镇之间的新增农居点面积基本平衡,各镇新增农居点用地面积 略大于各乡新增农居点面积。 四、结语 尽管在进行指标分解时考虑到实际情况预留了10%的机动指标,但 其主要数据来源仍然是旧有数据,而分解时的一些因素的考虑也来源于 开化县现有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在未来十年中,若开化县调整了发 展战略以及发展方向,则可能会导致指标的供给配给发生暂时性不足, 可能会影响到开化县的总体发展。(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 公共管理学院;2.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麻战洪等.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乡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量分解 方法探讨一一以湖南省望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广 东土地科学.2005(3). [2] 尧德明,陈玉福等.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指标分 解中的应用——以海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4). 本文以开化县为研究案例,将新增建设用地分为城镇建设用地、农 居点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建设用地和机动指标四类,但所探讨的重点是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用地的指标分配问题,通过主成 分法以及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数据收集不完全 由于开化统计年鉴中未收录各乡镇的城镇经济数据,因此这里通过 [3] 收集各乡镇工作报告来获得经济数据资料,而各乡镇工作报告是由 各乡镇分别编写,其数据可能与实际隋况有所偏差。另外,各乡镇所公 (下接第168页) 阙泽胜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J].安 徽农业科学.2009(24). [4] 程鹏,杨滢.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县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解 [J].安徽农业科学.2010(6). [5] 孙晓东,胡劲松.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指标综 合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2). [6】 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 农业科学.20O7(12). 4.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 选中,美国对华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 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o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 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 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 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美国大选而呈周期性。 (三)中国自身的因素 1.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 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 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 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 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 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 2.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 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 年均增长16.7%,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 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过了70%。世界银行认 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 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 态。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国在中 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技巧。 四、我国的应对之策 (1)提高技术水平 我们应当意识到,美国对中国设立的技术性壁垒并不完全是为了保 护国内生产者组织中国制造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由于美国较中国发达, 它对其国民的保护也高于中国。中国由于仍处于发展阶段,就其国内来 讲,其产品质量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中美两国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 的不同标准使得中国企业在出口产品时遇到了相应的技术壁垒。 (2)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研发力量 首先应当意识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必定会受到惩罚。但如果想要在 国际市场E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且也应当学会保护好 自己的知识产权,免遭他 抢注。中国也应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 护制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个可行、合理的相关法律体系。 (3)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 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第一,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对美 国出口减少将会严熏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 总额中的份额不对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占到中国出口额的1/5 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比重较小。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的着眼点更多地放 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 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 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 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4)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充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在履行 加入承诺的同时,切实提高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的能力。既然中国与 美国等国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就应该正视矛盾,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由于有些产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必要时可以利用 保障条款实施临时的保护。面对日益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在经济全球 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审时度势,必要时诉诸争端解决机制。自WTO 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以来,已有不少经济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勇敢地向 发达国家成员申诉或应诉,并取得了胜诉,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 认为败诉必然带来不利后果的陈旧观点,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贸易争端 中的输赢。中国加入WTO的首要目的是经济利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并支持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倪建军.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源与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 2005(11) [2] 唐宁.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与根源[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4(5) [3] 马宁.中美贸易争端的表象与本源[N].中国经济时报,2003. 12(18) [4] 刘佳.新贸易保护主义下地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重庆科技 学院学报,2007(4) ・144・ Business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