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NOV.2013 No.11 Ser.No.146 第11期总第146期 网络引导机制的理念基础 孙国良,殷文洁 (铁道学院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网络引导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机关、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介,三者之间是建立在信任 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合作的基础上实现 共同治理网络舆情的目标。 【关键词】工作;网络;引导机制;建设理念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3--2391(2013)11一o026一O3 “机制”一词的本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 理”,后来引申到社会学领域,指“社会结构、组织内 部结构及其运行过程和原理,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是新闻媒体。这三者之间的程序性互动,构成了动 态的引导过程。在对构成要素界定的基础上, 关系、运行过程及其综合效应。” 这其中包含三层含 义:“- 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 我们来分析各要素之问应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引导主体与接收主体的关系,即机关 与网络社会公众的关系。传统的权力来源观点认为, 是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即功能:三是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原理。”【2H‘网络引导 机制”是在机关及其人员的合理引导和各结构 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运作机理去达成网 权力源自于民众权利的让渡,因此便为社会公 众监督权力提供了法理性基础。社会公众表示 愿意通过参与的形式去影响的行政过程,而政 府人员却不以为然。他们常以“公务秘密”为借口力 图逃避外在的社会监督,于是便形成了与社会 公众相冲突甚至对抗的紧张关系状态。这可以从现 络的理性流动,促使网络行为规范和秩序稳定 的一种形态。虚拟网络社会中的公共具有无序、 难以规制和非理性等特点,为当前我国机关的 社会管理带来了异于常态的难题,认识网络舆 论引导机制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 重要意义。 一实中的官僚形态、官民冲突及对表达不满 的网络社会找到答案。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个 体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公众更具思维非理性、 反规则、反传统等特点,其加深了对网络社会监 、网络引导机制的结构形态:合作 管的难度,尤其是对网络社会的监控难度,但这 并不意味着与网络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必须依 靠权力控制。权力主导下的公民参与是促进当前民 在对“机制”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我们将“事物各 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归纳为“结构”。因此,对 网络引导机制的结构探析,范围在两个方 面:构成要素和内在联系。 主行政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许多地方在 改革实践中甚至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法宝,主张通 过公民参与来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难题。可难题真 的解决了吗?没有,即便是排除了复杂行政环境的 干扰,我们依然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民众 结合网络引导机制的实际运作情况, 可以将其结构要素总结为引导主体、接收主体和中 间媒介。引导主体和接收主体是引导结构模式 的两端,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中间媒介来 的诉求远非是要求参与治理过程那么简单,社会民 众会在参与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更高的利益诉求,直 到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全部需求都被满足。从这… 传播。在现实情境中,网络机制的引导主 体主要涉及负责舆情引导方面的相关部门及其 工作人员,接收主体即网络社会公众,中间媒介主要 ・26・ 视角分析,便可知目前我们将参与理念纳入到 孙国良,殷文洁:网络引导机制的理念基础 网络引导机制的结构设计中是存在明显缺陷的。 当然,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过度无理需求只是基于 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的社会公众只是想以平等的 地位尽可能使个体的主体性要求得到满足,而在公 功能定位;二是要建构的机制在网络引导体系 中的功能定位。 (一)机关在网络引导机制建构中的功 能定位。机关作为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定位要受到宏观层面的职能理念的影响。 安网络引导机制建构的结构中要想达成这一目 标,唯一要做的就是建立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 的合作关系,基于自愿、尊重和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引导主体和中间媒介的关系,即机关 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在传统的意识里,我们常将新 于此,张康之教授在其《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中有独到的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机构 改革是一场从根本上告别计划经济的行政改革 运动,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 闻媒体比作的喉舌,可见这二者之间的亲密关 系,也间接说明了权力对新闻媒体的强力控制。 然而,随着新兴新闻媒介的出现和新闻媒体自身的 利益诉求,媒体更加倾向于将的行为作为报道 的主要内容。这与保守“公务秘密”的理念是相 悖的,于是便产生了与媒体之间的冲突,改变了 二者原有的关系状态。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想出这两 种关系状态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但 要明确的是这两种关系都不是我们要建构网络 引导机制结构的理想状态。媒体作为追求自由 的社会个体,躲避规则、逃避约束是其与生俱来的本 性,对权力的依附与掌控又是其后天养成的偏 好,从这两方面来讲,技术层面上的规范与制约不但 会耗费巨大成本,而且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所以,我们要建构网络引导机制,必须要先 厘清这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主体与中间媒介 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三)接收主体与中间媒介的关系,即社会公众 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网络社会是社会公众通过 网络媒体表达意见的主要体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但我们也要反思,这二者之 间的关系连接是否就是完美无瑕?答案也是否定的。 从当前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公众的许多意见 都是非理性的,这对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态势是不 利的。因此,在建构网络引导机制中各要 素的逻辑关系时,我们主张接收主体与中间媒介之 间应是充满理性的合作关系。 二、网络引导机制的功能定位:引导 “功能”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事物或方法所发挥 的作用和效能。我们要研究网络引导机制 的功能,就要分析它在引导中所发挥的功效、作 用和能力。这里涉及特定的引导主体和特定的机制 运作环境,因此,网络引导机制的功能定位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机关在网络引导中的 能模式是一种引导型模式,它是以职能分类为 基础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在 根本上就是一个彻底改变职能模式的问题。首 先是这样一个过程:彻底从全能型职能模式的 陈旧观念中走出来,并以引导型职能模式的观 念取代之”。0 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导 型模式,强调治理从“控制”向“引导”理念 转变。这在当前我国的行政改革实践中有具体的尝 试,如服务型的建设。在该理念指导下,在 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将权力与控制 相对分离,权力的行使并不都意味着要控制行政对 象,行政目标的达成也不一定都需要权力的强制性 做保障。相反,工业社会的种种危机迹象表明, 的引导职能才是从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前 行的合理选择。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引导型职能对 于机关行政职能转变的指导意义。机关在 构建网络引导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 公众的方向而非控制的单向流动,也只有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来的网络引导机制才能够获 取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引导机制的功能定位。机制 是一种有着严格规范作用的有机系统,这种规范作 用不但体现在对机制各组成要素的行为约束和规劝, 而且也体现在对各要素围绕目标运行的引导和助推。 这种观点本身没有错误,但受其影响,许多人错误地 认为当机制运行遇到影响因素或偏离目标时,就应 该通过控制和规范形式对其纠偏,确保最终目标的 实现。依靠控制而建立的引导机制能否协调好 要素各方的需求?答案是否定的。网络引 导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过程,这个系统中 包含了具有特殊工作使命的引导主体一机关, 也包含了具有自主意识、自我需求的社会个体。因 而,机关要建构网络引导机制就需要一种 具有超强协调能力的方法,将机制各要素融合于目 ・27・ 孙国良,殷文洁:网络引导机制的理念基础 标框架之内,促使网络的理性化流动。引导是 建立在理性、协商基础之上的促使事物发展的方法, 下的公正与公平,“公共行政以及新出现的公共管理 体系的核心价值应当体现在公共利益上,是关于公 它更注重事物要素间的平等性和主体性。理性、协 商等特点也会使各要素方之间的结合更加自然和有 序。与具有强制性的控制相比较,引导更适合当前 共利益的信念、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以及促进公共 利益实现的道德意志的总和。”“ 从这一视角来看,合 作治理为引导下的机制运作提供了最高的目标 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有关于各主体方因价值目标 不一致而产生冲突的困境随之便可化解。在网 络引导机制中,将合作治理的价值目标融入到 网络引导机制的功能定位。 三、网络引导机制的运作机理:合作 共治 在探讨机制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再 运作过程,便可以使机制各要素间有序联动,使机制 运作的方向正确无偏离。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在社会治理体系中,信任 表现为各治理主体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对彼此所持 来分析引导下的机制运作机理是什么。总结以 往主导下的机制运作经验,会发现权力控制是 维系机制运作的主要方式,如农业社会的统治形态 和工业社会的管理形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 的变迁,农业社会的集权统治形态逐渐被工业社会 的管理形态所取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协作理念 又孕育出了新的治理理念——参与型治理,然而这 有的支持态度,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可以 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 网络引导机制要想保持长效运作,就必须 使机制的各构成主体之间建立充满信任的合作关系, 机关、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 共同引导网络的理性流动,实现最高层次的目 标追求——公共利益。 个被誉为是改进管理效能的利器现如今在应对 社会危机时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疲态和低效能, 显露出对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极端不适应性。后工业 合作治理是为了应对后工业化社会环境的复杂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必须转变职 能来维系引导下的各种机制运转,于是便出现了建 立在合作理念基础上的服务形态。这种形态的 性和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社会治理方式,它 在组织形式和机制理念上都实现了对以往治理方式 的超越。结合以上对机制的结构、功能定位和运作 机理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作治理对于政 府引导下的机制运作过程的重要意义。它将以基础 理念的形式指导当前我国网络引导机制的 建构和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l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 教育出版社。2000:356. 社会治理方式强调社会主体以自由、平等、尊重等理 念对社会进行共同治理,表现出了空前的生命力。当 前,我国网络引导机制应当将合作治理作为运 作的指导原理。 合作治理强调与社会各主体之间以平等协 商的关系共同进行社会管理。这里的“平等协商”隐 含了与社会各主体都具有思维能力,都能 够通过理性的思考进行行为选择,在社会生活中主 要表现为自治力量的出现。网络引导要想 [2]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8. [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232. 建立长效机制,必须保证引导主体、接受主体和中间 媒介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形成思考的自治力 量,通过理性的思维共同协商出引导的好策略, [4]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63. 使主体各方在自愿接受的前提下促使社会向有 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2013—08.28 责任编校:谭明华 合作治理理论的价值目标是公共利益至上前提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