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918215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7.03
(21)申请号 201921544373.X(22)申请日 2019.09.17
(73)专利权人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 410004 湖南沙市雨花区中意一
路158号(72)发明人 齐阳阳 解江涛 陈泓列 赵鹏程
王华 刘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12
代理人 陈熙(51)Int.Cl.
E04G 11/36(2006.01)E04G 11/4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包括贴覆在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下方的模板和多个用于抵住模板的吊模固定件,吊模固定件包括通丝螺杆、下部螺母、下抵接件和上抵接件,下部螺母螺纹连接在通丝螺杆上,下抵接件套装在通丝螺杆上并位于下部螺母的上方,通丝螺杆的上端向上穿过模板伸入拼缝内,下部螺母在通丝螺杆上旋转控制下抵接件上下移动,使下抵接件上端抵接在模板的下方或与模板分离,上抵接件连接在通丝螺杆的上端,并抵接在叠合板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使模板可以稳定的吊装在叠合板的拼缝处,解决了叠合板拼缝处利用传统支模体系,立杆不稳定,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且拆模后拼缝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
CN 210918215 UCN 210918215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设置于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覆在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下方的模板(1)和多个用于抵住所述模板(1)的吊模固定件,所述吊模固定件包括通丝螺杆(7)、下部螺母(9)、下抵接件和上抵接件,所述下部螺母(9)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所述下抵接件套装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并位于所述下部螺母(9)的上方,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模板(1)伸入所述拼缝(2)内,所述下部螺母(9)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旋转控制所述下抵接件上下移动,使所述下抵接件上端抵接在所述模板(1)的下方或与所述模板(1)分离,所述上抵接件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并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抵接件包括上方钢筋(5)和上部螺母(6),所述上方钢筋(5)水平设置,其下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上部螺母(6)焊接,并保留螺母丝扣,所述上部螺母(6)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所述上方钢筋(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位于所述拼缝(2)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还套设有橡胶圈(13),所述橡胶圈(13)位于所述上部螺母(6)和所述模板(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钢筋(5)与所述拼缝(2)的走向垂直,其长度比所述拼缝(2)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端间距长至少60mm,且所述上方钢筋(5)两端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的部分分别长至少3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钢筋(5)下表面到所述上部螺母(6)的距离小于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的厚度7-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方钢筋(5)在所述拼缝(2)宽度小于250mm时选用14号螺纹钢,在所述拼缝(2)宽度大于或等于250mm时选用16号螺纹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抵接件包括木枋(11)和两根钢管(12),所述木枋(11)上端抵接在模板(1)的下方或与模板(1)分离,两根所述钢管(12)水平并排设置,并抵接在所述木枋(11)的下端,所述通丝螺杆(7)从两根所述钢管(12)之间穿过,在位于所述下部螺母(9)和两根所述钢管(12)之间的所述通丝螺杆(7)上滑动套装有山型卡(8),所述下部螺母(9)抵接在所述山型卡(8)的下端,两根所述钢管(12)抵接在所述山型卡(8)上端的凹陷处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枋(11)为长条形,并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通丝螺杆(7)的两侧且均与所述拼缝(2)走向平行,两个所述钢管(12)与所述木枋(11)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丝螺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方钢筋(1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与所述拼缝(2)边缘接触处设置有密封海绵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板(1)上沿所述模板(1)的长度方向每隔400-800mm处开设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处设置有一个所述吊模固定件。
2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
1/7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属于叠合板建筑施工领域。背景技术
[0002]叠合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预制预应力薄板(厚5~8厘米)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预制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制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预制板底面光滑平整,只要将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理好后,顶棚可以不再抹灰。这种叠合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由于现浇楼板不需支模,还有大块预制混凝土隔墙板可在结构施工阶段同时吊装,从而可提前插入装修工程,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0003]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往往不好处理,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在拼缝处下方设置模板,为现浇层提供支撑,而此模板的支撑往往比较困难,如果从地面设置立杆进行支撑,会增加整个工程的难度,而且立杆不稳定,容易倾倒,立杆的高度也难易做到一致,一旦出现细小误差,就会影响浇筑结果,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浇筑后表面不平滑,还需要增加额外处理的步骤。所以,现在急需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的装置,能够将模板非常便捷的吊装在叠合板上,而且还要保证良好的吊装效果,让模板尽量贴紧叠合板,同时还要考虑浇筑完成后,拆模方便、拼缝处混凝土成型观感及质量等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完成叠合板之间拼缝处的混凝土浇筑,不需要额外设置立杆支撑,也不会产生涨模、漏浆的缺陷,制作简单,节约成本。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设置于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包括贴覆在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下方的模板和多个用于抵住所述模板的吊模固定件,所述吊模固定件包括通丝螺杆、下部螺母、下抵接件和上抵接件,所述下部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上,所述下抵接件套装在所述通丝螺杆上并位于所述下部螺母的上方,所述通丝螺杆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模板伸入所述拼缝内,所述下部螺母在所述通丝螺杆上旋转控制所述下抵接件上下移动,使所述下抵接件上端抵接在所述模板的下方或与所述模板分离,所述上抵接件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的上端,并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上方。[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装置通过上下抵接件分别抵接在叠合板上方和模板下方,并利用通丝螺杆和下部螺母的螺纹配合进行控制和调整,使得模板可以稳定的吊装在叠合板的拼缝处,解决了叠合板拼缝处利用传统支模体系,立杆不稳定,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制作简单、节约成本,使用起来简便、快捷,相较于传统支模方式,显著提高了木工支模功效,在浇筑完成后,拆下通丝螺杆及其上的下部螺母和下抵接件,上
3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2/7页
抵接件留在叠合板中,拆模后拼缝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0008]进一步,所述上抵接件包括上方钢筋和上部螺母,所述上方钢筋水平设置,其下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上部螺母焊接,并保留螺母丝扣,所述上部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的上端,所述上方钢筋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位于所述拼缝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上,在所述通丝螺杆的上端还套设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位于所述上部螺母和所述模板之间。[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施工时,上抵接件可以固定连接在通丝螺杆的上端,焊接或者螺纹直接拧紧,这样在浇筑完成后,直接打断通丝螺杆上端被浇筑进去的部分,余下部分可以继续下次使用,与新的上抵接件焊接或者螺纹连接,但是这样会使通丝螺杆越来越短,使用几次以后需要制作新的通丝螺杆,而且在打断通丝螺杆上端时还容易出现其他问题,所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需要将上抵接件设置成与通丝螺杆上端可拆卸式连接,而且不会影响拆模,即可以在浇筑完成后拆下来,这样在吊模时可以将模板固定住,而在浇筑完成后,可以拆下下面的通丝螺杆及其上的下部螺母和下抵接件,下次继续使用,而上抵接件留在叠合板中,这样拆模方便而且拼缝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所以,需要设计不会对浇筑产生影响,且遗留在叠合板内也不影响叠合板正常使用的结构,还要是可拆卸式连接,上抵接件满足上述要求的具体结构都是可行的,考虑到本实用新型下面采用的是通丝螺杆,可以选用上部螺母螺纹连接的方式,另外考虑到抵接效果,在上面采用横向设置的上方钢筋横跨拼缝,两端都抵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板上,两端受力平衡,为较佳的技术方案,同时也易于制作并实现,而为了防止在浇筑时,混凝土将螺纹连接处凝固住,可以在上部螺母和模板之间的通丝螺杆上设置橡胶圈,以隔绝螺纹连接处,使其不会与混凝土接触,这样拆模时可以很方便的拧下通丝螺杆,橡胶圈随上抵接件一起留在叠合板中。[0010]进一步,所述上方钢筋与所述拼缝的走向垂直,其长度比所述拼缝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上端间距长至少60mm,且所述上方钢筋两端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上的部分分别长至少30mm。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方钢筋的两侧应该要相对拼缝对称且垂直,这样才能保证受力平衡,而具体根据一般叠合板拼缝上端的宽度,两端分别留出至少30mm即可实现较好的抵接效果,再缩小的话就会影响抵接效果了,可能会造成抵接不稳,上面没有抵接支撑以后带来的模板脱落的问题,而再长就会增加无谓的成本以及施工难度,没有必要。
[0012]进一步,所述上方钢筋下表面到所述上部螺母的距离小于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的厚度7-15mm。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方钢筋下表面到上部螺母的距离要比叠合板的预制板的厚度小,这个是必须的,只有这样,通丝螺杆穿过模板伸入拼缝后,上部螺母在螺纹连接到通丝螺杆的上端的过程中,实现上方钢筋抵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板上,而根据施工要求及叠合板的常用尺寸,这个距离比预制板厚度小7-15mm即可实现,优选的,10mm最为合适。
[0014]进一步,在所述上方钢筋在所述拼缝宽度小于250mm时选用14号螺纹钢,在所述拼缝宽度大于或等于250mm时选用16号螺纹钢。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方钢筋选用螺纹钢比较合适,具体选择哪种
4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3/7页
型号,可以根据拼缝宽度确定,拼缝宽度越大,说明钢筋的跨度越大,中间悬空受力的部分也越长,需要选择承载力较大即直径较大的螺纹钢,保证吊模的效果,不会出现上方钢筋受力从中间弯曲导致整安装装置失效的现象。[0016]进一步,所述下抵接件包括木枋和两根钢管,所述木枋上端抵接在模板的下方或与模板分离,两根所述钢管水平并排设置,并抵接在所述木枋的下端,所述通丝螺杆从两根所述钢管之间穿过,在位于所述下部螺母和两根所述钢管之间的所述通丝螺杆上滑动套装有山型卡,所述下部螺母抵接在所述所述山型卡的下端,两根所述钢管抵接在所述山型卡上端的凹陷处内。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抵接件的作用是将下部螺母转动而产生的竖向方向的位移转接到模板上,如果是下部螺母与模板直接接触,没有中间部件,那接触面积过小,只靠下部螺母的上表面是很难支撑住模板的,所以在下部螺母和模板之间设置了下抵接件,能起到抵接作用并能增大接触面积或者有对应适配结构帮助抵接的都是可行的,具体到本实用新型,优选是利用木枋和两根钢管,交错抵接,额外设置的山型卡正好对应两根钢管,这样旋转下部螺母时,通过山型卡的凹陷托住钢管,再通过木枋抵接住模板,使模板可以紧紧的贴在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抵接牢固,在浇筑过程中不会因为浇筑混凝土的重量而导致模板脱离,使整个安装部件牢固可靠,也避免了现有立杆支模存在的涨模、漏浆的缺陷。
[0018]进一步,所述木枋为长条形,并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通丝螺杆的两侧且均与所述拼缝走向平行,两个所述钢管与所述木枋垂直。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管与木枋垂直有利于受力平衡,考虑到拼缝处浇筑时混凝土的重力影响,需要在两侧托住模板,这个利用木枋实现,优选是与拼缝走向平行,对称的托住,对应的钢管优选是与木枋垂直,交错的抵接效果更好。[0020]进一步,所述通丝螺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方钢筋。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方钢筋相当于是通丝螺杆的旋转把手,便于旋转,上抵接件摆好位置以后,用下方钢筋带动通丝螺杆转动,使通丝螺杆上端连接到上抵接件,拆模时,也是用下方钢筋带动通丝螺杆反向转动,拆下通丝螺杆及套装在其上的部件,上抵接件留在叠合板内。[0022]进一步,所述模板与所述拼缝边缘接触处设置有密封海绵条。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模板与拼缝边缘接触处容易出现漏浆的情况,也就是浇筑的混凝土容易从这里流到模板外,不利于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在上述上下抵接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对应的位置增加密封海绵条,可以更好的避免漏浆。[0024]进一步,在所述模板上沿所述模板的长度方向每隔400-800mm处开设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处设置有一个所述吊模固定件。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按照叠合板一般的尺寸以及拼缝的宽度,考虑到拼缝通常会很长,一个吊模固定件只能保证一定范围内模板的吊装,所以可以设定每隔400-800mm设置一个吊模固定件,较为合适,优选的,最佳间距为600mm。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5
CN 210918215 U[0027]
说 明 书
4/7页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8]1、模板,2、拼缝,3、预制板,4、现浇层,5、上方钢筋,6、上部螺母,7、通丝螺杆,8、山型卡,9、下部螺母,10、下方钢筋,11、木枋,12、钢管,13、橡胶圈。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003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板现浇板带吊模安装装置,设置于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包括贴覆在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下方的模板1和多个用于抵住所述模板1的吊模固定件,所述吊模固定件包括通丝螺杆7、下部螺母9、下抵接件和上抵接件,所述下部螺母9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所述下抵接件套装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并位于所述下部螺母9的上方,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模板1伸入所述拼缝2内,所述下部螺母9在所述通丝螺杆7上旋转控制所述下抵接件上下移动,使所述下抵接件上端抵接在所述模板1的下方或与所述模板1分离,所述上抵接件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并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上方。
[0031]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装置通过上下抵接件分别抵接在叠合板上方和模板1下方,并利用通丝螺杆7和下部螺母9的螺纹配合进行控制和调整,使得模板1可以稳定的吊装在叠合板的拼缝2处,解决了叠合板拼缝2处利用传统支模体系,立杆不稳定,易造成涨模、漏浆的缺陷,制作简单、节约成本,使用起来简便、快捷,相较于传统支模方式,显著提高了木工支模功效,在浇筑完成后,拆下通丝螺杆7及其上的下部螺母9和下抵接件,上抵接件留在叠合板中,拆模后拼缝2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0032]通丝螺杆7是一种全牙螺杆,全身都具有丝牙,即螺杆整根都有齿,可以任意调节螺母的位置。
[0033]在施工时,上抵接件可以固定连接在通丝螺杆7的上端,焊接或者螺纹直接拧紧,这样在浇筑完成后,直接打断通丝螺杆7上端被浇筑进去的部分,余下部分可以继续下次使用,与新的上抵接件焊接或者螺纹连接,但是这样会使通丝螺杆7越来越短,使用几次以后需要制作新的通丝螺杆7,而且在打断通丝螺杆7上端时还容易出现其他问题,所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需要将上抵接件设置成与通丝螺杆7上端可拆卸式连接,而且不会影响拆模,即可以在浇筑完成后拆下来,这样在吊模时可以将模板1固定住,而在浇筑完成后,可以拆下下面的通丝螺杆7及其上的下部螺母9和下抵接件,下次继续使用,而上抵接件留在叠合板中,这样拆模方便而且拼缝2处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良好,所以,需要设计不会对浇筑产生影响,且遗留在叠合板内也不影响叠合板正常使用的结构,还要是可拆卸式连接,上抵接件满足上述要求的具体结构都是可行的,比如卡扣或者插拔结构等,而具体考虑到本实用新型下面采用的是通丝螺杆7,可以选用上部螺母6螺纹连接的方式,另外考虑到抵接效果,在上面采用横向设置的上方钢筋5横跨拼缝2,两端都抵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两端受力平衡,为较佳的技术方案,同时也易于制作并实现,而为了防止在浇筑时,混凝土将螺纹连接处凝固住,可以在上部螺母6和模板1之间的通丝螺杆7上设置橡胶圈13,以隔绝螺纹连接处,使其不会与混凝土接触,这样拆模时可以很方便的拧下通丝螺杆7,橡胶圈13随上抵接件一起留在叠合板中,由于橡胶圈13体积较小,不会对叠合板浇筑效果带来明显变化,浇筑
6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5/7页
后的叠合板可以正常使用。具体是,所述上抵接件包括上方钢筋5和上部螺母6,所述上方钢筋5水平设置,其下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上部螺母6焊接,并保留螺母丝扣,所述上部螺母6螺纹连接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所述上方钢筋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位于所述拼缝2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在所述通丝螺杆7的上端还套设有橡胶圈13,所述橡胶圈13位于所述上部螺母6和所述模板1之间。
[0034]在上述上抵接件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上方钢筋5与所述拼缝2的走向垂直,其长度比所述拼缝2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端间距长至少60mm,且所述上方钢筋5两端抵接在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的部分分别长至少30mm。这是因为上方钢筋5的两侧应该要相对拼缝2对称且垂直,这样才能保证受力平衡,而具体根据一般叠合板拼缝2上端的宽度(即叠合板后浇区的宽度),两端分别留出至少30mm即可实现较好的抵接效果,再缩小的话就会影响抵接效果了,可能会造成抵接不稳,上面没有抵接支撑以后带来的模板脱落的问题,而再长就会增加无谓的成本以及施工难度,没有必要。[0035]此外,所述上方钢筋5下表面到所述上部螺母6的距离小于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的厚度7-15mm。这是因为上方钢筋5下表面到上部螺母6的距离要比叠合板的预制板3的厚度小,这个是必须的,只有这样,通丝螺杆7穿过模板1伸入拼缝2后,上部螺母6在螺纹连接到通丝螺杆7的上端的过程中,实现上方钢筋5抵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而根据施工要求及叠合板的常用尺寸,这个距离比预制板3厚度小7-15即可实现,优选的,10mm最为合适。[0036]上方钢筋5选用螺纹钢比较合适,具体选择哪种型号,可以根据拼缝2宽度确定,拼缝2宽度越大,说明钢筋的跨度越大,中间悬空受力的部分也越长,需要选择承载力较大即直径较大的螺纹钢,保证吊模的效果,不会出现上方钢筋5受力从中间弯曲导致整安装装置失效的现象。具体的,根据发明人的长年的建筑经验以及经过大量的实际工程的施工结果比对,最终确定较为合适的选择是在所述上方钢筋5在所述拼缝2宽度小于250mm时选用14号螺纹钢,在所述拼缝2宽度大于或等于250mm时选用16号螺纹钢。[0037]上方钢筋5与上部螺母6的连接,可以通过连接件的焊接实现,具体连接件可以是一个竖直的较短的钢筋,上端与上方钢筋5的中部焊接,下端焊接到上部螺母6的上端,这样就能实现,在实际施工时,出于焊接牢固的考虑,可以将连接件设计的稍微复杂一下,比如有两根竖直且较短的钢筋,上端分别焊接上方钢筋5,下端先焊接一个水平设置的钢筋,在用这个钢筋去焊接上部螺母6,这样会更加牢固一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连接件结构及焊接方式,上部螺母6都需要保留螺母丝扣,保证通丝螺杆7的上端可以与上部螺母6螺纹连接。
[0038]本实用新型的下抵接件的作用是将下部螺母9转动而产生的竖向方向的位移转接到模1板上,如果是下部螺母9与模板1直接接触,没有中间部件,那接触面积过小,只靠下部螺母9的上表面是很难支撑住模板1的,所以在下部螺母9和模板1之间设置了下抵接件,能起到抵接作用并能增大接触面积或者有对应适配结构帮助抵接的都是可行的,比如一些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平板,被通丝螺杆依次穿过,这样将力依次传递,像倒金字塔形,但是这样的技术方案也仍然会有受力不平衡、接触面较小、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是所述下抵接件包括木枋11和两根钢管12,所述木枋11上端抵接在模板1的下方或与模板1分离,两根所述钢管12水平并排设置,并抵接在所述木枋11的下端,所述通丝螺杆7从两根所述钢管12之间穿过,在位于所述下部螺母9和两根所述钢管12之间的所述通丝螺杆7
7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6/7页
上滑动套装有山型卡8,所述下部螺母9抵接在所述所述山型卡8的下端,两根所述钢管12抵接在所述山型卡8上端的凹陷处内。这样的结构,利用木枋11和两根钢管12,交错抵接,额外设置的山型卡8正好对应两根钢管12,这样旋转下部螺母9时,通过山型卡8的凹陷托住钢管12,再通过木枋11抵接住模板,使模板1可以紧紧的贴在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抵接牢固,在浇筑过程中不会因为浇筑混凝土的重量而导致模板1脱离,使整个安装部件牢固可靠,也避免了现有的用立杆支撑模板1存在的涨模、漏浆的缺陷。[0039]具体的,所述木枋11为长条形,并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通丝螺杆7的两侧且均与所述拼缝2走向平行,两个所述钢管12与所述木枋11垂直。钢管12与木枋11垂直有利于受力平衡,考虑到拼缝2处浇筑时混凝土的重力影响,需要在两侧托住模板1,这个利用木枋11实现,优选是与拼缝2走向平行,对称的托住,对应的钢管12优选是与木枋11垂直,交错的抵接效果更好。木枋11长度可以很长,宽40-50mm,高80-100mm,多个吊模固定件可以共用一个木枋,每个吊模固定件的两根钢管12抵接在该木枋11不同位置的下方,比如等间距设置,这样会形成一个最终的结构,即模板1是一个很长有一定宽度(宽度要大于拼缝2)但是较薄的平板结构,其两侧下方设置与拼缝2走向平行的很长或者较长并拼接的木枋11,然后木枋11下面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组与拼缝2走向垂直的两根钢管托住木枋11。[0040]山型卡8是建筑浇铸紧固模板的器材,因其形状如“山”所以叫做山型卡,侧面看起来,两端及中部向上突出,中间靠左和中间靠右的部分分别向下凹陷,形成类似“山”的形状,在图中因其是正视的剖视图,会有一些结构看不见,所以简单的画出了长方形结构,其应该按照本领域一般是山型卡结构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钢管12正好对应的抵接在山型卡8的两个凹陷处,这样通过山型卡12将钢管12托住,下部螺母9与山型卡中部下端抵接,因为山型卡12本身尺寸并不大,下部螺母9与其的接触面积占比较高,抵接效果好。[0041]所述通丝螺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方钢筋10。下方钢筋10相当于是通丝螺杆7的旋转把手,便于旋转,上抵接件摆好位置以后,用下方钢筋10带动通丝螺杆7转动,使通丝螺杆7上端连接到上抵接件,拆模时,也是用下方钢筋10带动通丝螺杆7反向转动,拆下通丝螺杆7及套装在其上的部件,上抵接件留在叠合板内。[0042]所述模板1与所述拼缝2边缘接触处设置有密封海绵条。模板1与拼缝2边缘接触处容易出现漏浆的情况,也就是浇筑的混凝土容易从这里流到模板1外,不利于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在本实用新型上述上下抵接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对应的位置增加密封海绵条,可以更好的避免漏浆。
[0043]在所述模板1上沿所述模板1的长度方向每隔400-800mm处开设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处设置有一个所述吊模固定件。按照叠合板一般的尺寸以及拼缝2的宽度,考虑到拼缝2通常会很长,一个吊模固定件只能保证一定范围内模板的吊装,所以可以设定每隔400-800mm设置一个吊模固定件,较为合适,优选的,最佳间距为600mm。[004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叠合板的相关尺寸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在一个具体实例中,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厚度为60mm,所述叠合板的现浇层4厚度为70mm,所述模板1的厚度为15mm。[0045]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为:[0046](1)先根据叠合板拼缝2上端的宽度(即后浇区宽度)选用14号或16号的螺纹钢(钢筋长度=后浇区宽度+100mm),作为上方钢筋5,与上部螺母6通过连接件焊接,焊接过程中
8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7/7页
注意不要损坏上部螺母6的丝扣,并保证螺母焊接完成后,上方钢筋5下表面到所述上部螺母6的距离小于叠合板的预制板3的厚度10mm,例如预制板3的厚度是60mm时,上方钢筋5下表面到所述上部螺母6的距离为50mm。[0047](2)在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的拼缝2处下方贴覆模板1,模板1完全覆盖住叠合板的后浇区,在模板1上每个600mm开设通孔,在通丝螺杆7上依次套上山型卡8和下部螺母9,然后将通丝螺杆7从下至上插入通孔中,并在通丝螺杆7的顶端套上橡胶圈13。[0048](3)将上方钢筋5的两端分别垂直的架设在拼缝2两侧的所述叠合板的预制板3上。[0049](4)用下方钢筋10作为把手,转动通丝螺杆7,使其上端与上部螺母6螺纹连接。[0050](5)在模板1的下侧依次设置与拼缝2方向平行的木枋11和与木枋11垂直的两根钢管12,两根钢管12平行并列设置,分别在通丝螺杆7的两侧且在山型卡8的上方,再旋转下部螺母9,使其向上移动,通过山型卡8向上抵住两根钢管12,再通过木枋11向上抵接住模板,完成吊模步骤。[0051](6)进行后浇区的混凝土浇注,浇注完成并凝固住以后,实施拆模步骤,用下方钢筋10作为把手,反向转动通丝螺杆7,使其上端与上部螺母6脱离,向下取下通丝螺杆7及其上的山型卡8和下部螺母9,拆下两根钢管12、木枋11及模板1,橡胶圈13、上方钢筋5和上方螺母6以及之间的连接件留在叠合板中,拆模后混凝土成型观感质量较好。[005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部”、“底部”、“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
[00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套装”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5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005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9
CN 210918215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