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与京派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海派,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发展,其早期骨干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虽在北大成军,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于上海。京沪两地在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大致平分秋色。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会,以北大教授为核心形成另外两个著名文学社团。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以鲁迅为主将,集合了周作人、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另一派是以英美派为代表的胡适集团,由徐志摩、蒋延黻、梁实秋等创办的《现代评论》以自由主义为标榜。林语堂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参加《现代评论》,而加入了《语丝》。后来《现代评论》的骨干又组织了新月派。1926年张作霖入京,实行文化高压,大学教授纷纷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大本营。随后伴随着“左联”以及“孤岛文学”的兴起,上海文学界出现了持续繁荣。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49年以前,上海甚至是远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1949年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上海的文艺时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国地区的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