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某地区区域地质报告

某地区区域地质报告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本区地层划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变质地质单元属华北太古~古元古变质地区, 晋冀鲁豫皖太古变质带,登封~霍邱区,地层由老到新分为:

(一)新太古界霍邱群:根据岩石组合可分为两个建造系列,三个岩石地层组,四个岩性段。其原岩建造相当于一个中基性火山~沉积旋回,即由中基性火山喷发明显转变陆源碎屑增多的沉积环境。自下而上:

1、花园组(Ar4h):厚度>990米。

分布于本区东部代店及西北部花园一带,构成代店和花园两个倒转背斜核部。其主要岩性为微斜变斑~眼球状混合岩,夹少量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以及均质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等。全岩Sr87/Sr86<0.7041(地科院地矿所同位素室),与上地幔平均值

(0.7037)接近;Rb— Sr同位素年龄值约为2963百万年。原岩系列属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及少量沉积岩。

2、吴集组(Ar4W):厚度440—1100米。 为本区下部含矿岩系(Ⅰ矿组),岩石系列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云母片岩,原岩建造相当于杂砂岩~硅铁质岩。全岩Sr87/Sr86= 0.7072;Rb—Sr同位素年龄值约为

2796百万年。分为上下两个岩段:

(1)下岩段(Ar4W1):厚215—365米。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部分遭受混合岩化,形成条痕~条纹状混合岩。下部在代店背斜附近有均质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可能是下伏岩层构造侵位现象。

(2)上岩段(Ar4W2):下部为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角闪石英磁铁矿石(Ⅰ1亚矿组)。厚度15~150米。

上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斜长二云片岩、黑云条痕~阴影状混合岩,顶部夹角闪石英磁铁矿石(Ⅰ2亚矿组)。厚度70—125米。

该段底部已具有明显的海相沉积标志,如普遍含有十字石、蓝晶石云母片岩以及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透镜体等。本区李老庄铁矿床还含有菱镁矿~菱铁镁矿~菱镁铁矿系列组合,以及白云石大理岩、蛇纹岩等。表明本区第一成矿旋回中,铁矿物具有沉积碳酸盐相~硅酸盐相~氧化物相的带状分布特征。

3、周集组(Ar4Z):

为本区上部含矿岩系。岩石系列为富铝片麻岩(变粒岩)~石英云母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原岩相当于泥质杂砂岩~泥质、硅铁质岩~镁质碳酸盐岩。全岩Sr87/SR86=0.7084;Rb—Sr同位素年龄值约为2740百万年。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段:

(1)下岩段(Ar4Z1):厚245—415米。主要岩石组合为含十字石、蓝晶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含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含闪石云母方解白云石大理岩,少量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等。在北部周集一带为含蓝晶石的主要层位,在南部重新集一带为富钾混合花岗岩侵入。

(2)上岩段(Ar4Z2):下部(厚30—195米)主要为石英云母片岩、含蓝晶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铁闪片岩、闪石云母方解白云石大理岩、斜长

角闪岩,夹铁闪石英磁铁矿石、石英镜铁矿石(Ⅱ矿组)。厚30~195米。该矿组为本区第二成矿旋回产物,铁质沉积以硅酸盐相~氧化物相为主,碳酸盐相所见规模甚微,呈条带状,且分布范围很小;上部(厚245—600米)为含透闪金云白云石大理岩、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底部(近矿部位)夹少量浅粒岩、石英云母片岩等。该层在分布规模上成建造,其顶界面应当是太古代地槽回返隆起的标志,但为下伏地层构造超覆,未见顶。

(二)古元古界凤阳群:总厚度>4700米。分布于本区霍邱群倒转向斜轴部以西临水集一带,剖面上与霍邱群(吴集组)呈和谐不整合关系(其间为石英岩相隔)。岩石系列为杂质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原岩建造以碎屑泥质岩~碳酸盐岩为主。其中碳酸盐岩石普遍含磷(<0.2%)。全岩Sr87/Sr86=0.7774;Rb—Sr同位素年龄值为2260百万年左右。据其岩石组合可分上下两个岩组:

1.下岩组(Pt1f1):以含石英、云母、闪石大理岩为主,夹石英云母片岩、斜长变粒岩、阳起透辉岩等。厚度约3500米。

2.上岩组(Pt1f2):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黑云片岩,夹黑云母大理岩、二长石英白云片岩、绿帘阳起大理岩、透辉阳起片岩等。厚度>1200米。

(三)新元古界:总厚度1550米。为本区出露地层,分布于四十里长山、白大山一带。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八公山群、震旦系徐淮群。

1.青白口系八公山群,分两个组: (1)曹店组(QnC):厚6.10米。下部为铁质胶结含砾粉砂岩;中部为含砂砾赤铁矿层;上部为浅褐色铁质砾岩。

(2)刘老碑组(Qnl):总厚>770米。下部厚216.49米。为肝紫色、青灰色,薄~中厚层泥灰岩,夹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及青灰色、土黄色页岩。中部厚269.60米。为黄绿、紫红色钙质及粉砂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石英砂岩。上部厚283.60米。为黄绿、紫红色页岩及细砂岩、石英岩及白云质灰岩。在四十里长山一带为青灰色、土黄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灰岩透镜体,与上覆地层四十里长山组呈过渡关系。

2.震旦系徐淮群,分六个组: (1)四十里长山组(Zs):厚81.12米。主要岩性有灰白色,灰黄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粉砂质细砂岩、白云质粉砂岩,顶部有灰黄色薄层状粘土质、粉砂质砂岩,夹钙质、粉砂质页岩。

(2)九里桥组(Zj):下部厚80.67米。主要岩性有灰、土黄色薄~中厚层泥质、粉砂质白云质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上部厚20.31米。为深灰色、土黄色中厚层含泥质、粉砂质灰岩,含泥质、粉砂质、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粘土质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交错层理发育,富含叠层石。

(3)四顶山组(Zsd):厚81.04米。主要岩性有灰、灰白色中厚层~厚层含粘土质白云岩,富含迭层石。

(4)倪园组(Zn):厚30.75米。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含粘土质白云岩,微细层理发育。

(5)九顶山组(Zjd):下部厚114.43米,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粗晶白云岩。上部出露厚度41.54米,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假鲕状硅质岩及硅质白云岩。

(6)凤台组(Zf):下部厚17.50米,主要岩性为黄绿色、肝紫色泥岩,夹灰白色、土黄色纹泥状泥灰岩。中部厚212.75米,为灰黑色、灰紫色中~巨厚层泥钙质砾岩,与灰黑色、灰紫色中厚层细纹状、层状含砾白云质泥灰岩,呈不

等厚互层。上部厚28.67米,为灰黑色硅质页岩,风化后呈棒状。

目前对凤台组有两种看法:一是海浸开始阶段的粗碎屑沉积;二是冰川堆积。地层归属意见有三种:一是归属寒武系底部;二是置于震旦系顶部;三是与扬子地台上的南沱冰碛层对比。

(四)寒武系(∈):总厚度>1024米。分布于本区豫、皖交界处,呈孤山残丘,地层出露不连续。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统;

1、下统(分三个组): (1)猴家山组(∈1h):下部厚28.42米,主要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灰黄色砂质灰岩及灰黑色~粉红色炭质、粉砂质页岩,底部有石煤层和磷砾岩。上部厚134.47米,为紫红色中厚层泥钙质石英砂岩,浅灰色厚层状含硅质灰质白云岩,灰红色厚层含白云质灰岩,夹灰黄色粉砂质页岩。

(2)馒头组(∈1m):下部厚138.50米,为灰白色中厚层~厚层钙质石英砂岩,浅灰白色中厚层含砂质白云岩及黄色钙质页岩、粉砂岩。中部厚73.84米,为深灰色厚层~巨厚层灰岩,浅灰色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上部厚19.43米,为灰黄色薄层含泥质灰质白云岩。

(3)毛庄组(∈1mz):地表未出露。据钻孔揭露厚度92.68米,岩性为深灰色~灰白色条带状、鲕状灰岩,夹黄褐色粉砂质、泥质灰岩。

2、中统(分两个组): (1)徐庄组(∈2x):下部厚74.14米,为灰色~黄灰色中厚层条带状灰岩,薄~中厚层细鲕状含白云质灰岩与黄绿色页岩、含云母页岩互层。中部厚40.33米,为薄层~厚层细鲕状、条带状含白云质灰岩,中~薄层含泥质、粉砂质灰岩,中厚层豹皮状含白云质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和黄绿色页岩。上部厚90.62米,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白云质灰岩。

(2)张夏组(∈2z):下部厚度123.19米,为中厚层灰岩,含细鲕条带状灰岩,夹灰色中厚层角砾状碎屑灰岩,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厚度9.24米,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红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及灰白、灰黄色中厚层泥质灰岩,顶部为褐黄色中薄层白云质灰岩。

3、上统(分两个组): (1)崮山组(∈3g):厚度9.24米,为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单层厚30~50厘米,上部夹褐黄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中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

(2)土坝组(∈3t):厚度67.82米,下部为褐黄色厚层白云岩,具蜂窝状、刀砍状风化外貌。

(五)侏罗系上统:分布于本区东南部(未出露),分两个组: (1)毛坦厂组(J3m):下部主要岩性有棕紫色、灰绿色石英长石细砂岩,夹泥质条带粉砂岩、泥页岩、含砾粗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度>287.75米。上部为褐色玄武安山岩,橄榄玄武安山岩、玄武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局部呈互层状产出,厚度>82.80米。

(2)黑石渡组(J3h):厚度>140.36米,为灰绿色凝灰质砂砾岩与凝灰岩,有时二者呈韵律互层状产出,与毛坦厂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六)白垩系下统: 新庄组(K3x):分布于本区西北部及东部,次为南部,属本区周围凹陷边缘成份(未出露)。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棕色砾岩,夹肝紫色钙质泥质页岩,斜交层理发育,属山麓河湖相沉积。

(七)第四系(Q):总厚度0~460米。

广泛分布于本区淮河两岸及四十里长山以外的广大平原中。沉积类型属冲积、湖积。长山一带有残坡积,可分为中、下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间皆呈整合接触。但有人认为:中下更新统应分别属于新第三系上、中更新统。霍邱铁矿区地层(表2-1)。 2.1.2 岩浆岩

据矿区普查资料,已知有***三个混合花岗岩岩体,其余均为岩脉。 1、岩体

据其接触关系可知为区域变质作用后的产物,可能是地壳深层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因构造断裂作用而侵入,它们既有部分熔融的特征,又有结晶分异作用的特点,化学成份上构成钙碱性系列。

(1)***岩体:呈南北向延伸,,在-300米中段图上长约1500米;在-500米中段图上长约5000米,东西宽度不详。岩体侵入周集组,二者呈混合交代侵入接 触关系,西侧接触面上有一系列向上穿插的岩脉,东侧情况不详。岩体相带单一,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更长石、次为石英,少量黑云母、白云母、微量锆石、金属矿物等。钾长石常为斑晶(有时为斜长石斑晶),其内有斜长石、石英、云母残留。当斑晶发育或增多时,形成斑状混合花岗岩,测得全岩Rb—Sr同位素年龄1781±42百万年。

(2)**岩体:南北长约800米,宽度不详。岩体呈侵入状,分枝部分多与片理斜交,岩性单一。主要矿物为斜长石(更~钠更长石),次为钾长石和石英,少量黑云母、白云母、微量磷灰石、锆石、萤石等,矿物颗粒一般为细粒,少数达2.0毫米或小于0.1毫米。岩内交代结构常见,但发育程度不等,偶见蠕英结构。

(3)**岩体: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900米,两侧均为混合交代侵入接触,边缘部分见有围岩残留体,顶部呈园形。西侧产状与周集组呈顺层关系,倾角约50°左右,从而造成草楼铁矿床内矿体延深部分断失。其岩性单一,主要矿物为斜长石(更~中),次为钾长石与石英,少量黑云母、白云母,微量磷灰石、锆石、金红石、辉钼矿、磁铁矿、萤石等。斜长石粒度大小在0.5~2.0毫米,偶见环带构造,钾长石稍粗,且交代斜长石,部分熔蚀石英,石英包裹或交代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等。

2、岩脉

区内岩脉较发育,在有限的出露范围内统计,约有50余条,规模一般长约数百米,宽数米,呈近南北向展布。其岩性可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及碱性岩类。隐伏区内的岩脉也屡有见及,但往往为单孔揭露,产状规模多不详。

(1)伟晶岩脉:均分布在霍邱岩群中,有层状、脉状、团块状等形态。多数为顺层侵入,也有呈不同方式切截片理。岩石分带现象不明显,组成矿物亦较简单,主要有斜长石和微斜长石,二者量比不定,互为消长,次为石英和少量白云母等。岩石具交代结构,有时包裹围岩残留体。K—Ar法测得全岩年龄值1749百万年。

(2)花岗岩岩脉:岩性基本与岩体相同,但在不同地段和不同围岩中,其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等往往有所不同,如见于周油坊~李楼铁矿的花岗岩岩脉,普遍发生云英岩化。

(3)花岗斑岩岩脉:主要见于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中,少数见于变质岩系中,为本区最常见,且为分布规模最大的岩脉。岩脉长一般在300~800米,脉宽5~

10米,近南北向延伸,产状近于直立或向东倾斜。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基质呈显微粒状结构,以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为主,斑基比约1:4。

(4)闪长岩脉:主要见于寒武系中,少数见于变质岩系中。岩脉长300~500米,宽5~15米,近南北向延伸,产状近于直立或稍向东倾斜。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基质具含长结构或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成份以斜长石为主,次为角闪石,少量黑云母、磁铁矿等。斑晶不发育时成微晶闪长岩。

(5)辉绿岩脉:主要见于霍邱岩群中,其次见于盖层沉积岩和白垩系砂岩中。常见斑状结构,辉绿结构,有时具杏仁状构造,斑晶有斜长石、辉石、橄榄石;基质主要为斜长石,次为辉石、橄榄石等。

在周油坊~李楼铁矿一带,分布于霍邱岩群中的辉绿岩岩脉,部分含石英,长石为中长石和钾、钠长石,暗色矿物为角闪石,有时为辉石向角闪石转化。岩石的板状、片状劈理十分发育,还曾见被伟晶岩脉穿切现象;白垩系砂岩中的辉绿岩岩脉,有时具球状构造等。鉴于上述情况,辉绿岩岩脉侵入期次至少在两次以上。

(6)煌斑岩脉:主要见于霍邱岩群中,少数见于盖层沉积岩内。其岩性为云斜煌斑岩和闪斜煌岩,曾见有穿切花岗斑岩岩脉。

(7)正长岩岩脉:主要见于震旦系中。岩石呈细晶结构、少斑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少量石英、钠长石等,有时有少量钾长石及石英斑晶。按其矿物成份和结构,还可分为正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正长细晶岩、正长细晶岩等。

3、喷出岩

见于吴集铁矿东南部钻孔中,属侏罗系毛坦组上部。主要岩性为玄武安山岩,少斑~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辉绿结构,杏仁状构造。斑晶为斜长(中~拉长石)石、橄榄石、呈定向分布;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少量橄榄石、单斜辉石、磁铁矿、磷灰石、绿泥石等。

4、火山碎屑岩

见于吴集矿东南部钻孔中,属毛坦厂组上部和黑石渡组。岩性为玄武安山质角砾熔岩、凝灰角砾岩和凝灰岩。 2.1.3 构造

本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位于豫~淮台褶带东段之淮南复向斜以南,六安断裂以北,合肥坳陷和潢川坳陷之间,即淮阳山字形型构造脊柱的四十里长山一带。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太古代末期(阜平期)河淮陆核形成及发展,古元古代早期(五台期)陆核和活动带进一步分异,形成太古代地块,并为继续发育的元古代坳槽活动围绕。古元古代末期(吕梁~中岳期)坳槽活动带收缩、回返,晚期地层发生褶皱和区域性变质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地台统一基底。

新元古代及古生代为台缘坳陷发展阶段,中、新生代为地台活化阶段。早期以断裂发育,并伴有火山和侵入活动,继之为断裂~坳陷沉降以及断块隆起,从而使本区形成盆地山岭式构造景观。

(一)褶皱

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阜平期、中岳期和燕山期褶皱。 1.阜平期褶皱

本期褶在本区呈线形近南北向展布,呈略向西突出的弧形,自西向东分别有: (1)花园倒转背斜:长20公里,宽约2公里。轴部为花园组眼球状混合岩,

两翼为吴集组,东翼倒转,轴向约北东25°,西翼为凤阳群掩盖,枢纽南端在四十里长山附近被青白口系掩盖。

(2)周集倒转向斜:纵贯全区,南起重新集,北至淮河以北汪坝,继续延伸不详。长度>35公里,宽3公里。核部为周集组上岩段白云石大理岩,两翼为周集组下岩段和吴集组,岩性基本对称,西翼倒转,倾角50~80°,轴面走向近南北,略呈向西突出之弧形。在向斜中段(周油坊~李楼一带)由于轴向断裂发育,造成东翼周集组下岩段缺失,向斜核部为周集组上岩段直接与吴集组混合岩接触,呈构造超覆或断层接触关系。

(3)代店背斜:南起代店,北过淮河继续延伸,端点不详。长>15公里,宽2公里。核部为花园组眼球状混合岩,两翼为吴集组,产状西陡东缓,轴向北东20°,枢纽到张店以南倾没,东翼为白恶系掩盖。

(4)李老庄向斜和范桥向斜:位于代店背斜东翼和南端,由吴集组组成,呈短轴向斜残余构造体的形态。前者轴向近东西,后者为北东60°,面积均为1平方公里左右。向斜两翼均不对称,内部略有起伏,倾伏角约20°左右。

2、中岳期褶皱

位于本区西北部黄岗一带,呈单斜,南为青白口系掩盖,向北延伸情况不详。长度>30公里,宽>6公里。由古元古界凤阳群组成。倾向西,倾角70°左右。

3、燕山期褶皱与坳陷

(1)白大山~临水集向斜:位于矿区西部,纵贯全区,长度>38公里。轴向近南北,西翼被第四系掩盖,东翼构成四十里长山,岩层倾向西,倾角10~35°。核部由寒武系组成,翼部为震旦系~青白口系。向斜北端倾向南,倾角10°左右,南端受六安断裂影响,岩石破碎且轻微变质。同时,近南北向展布的岩脉十分发育。

(2)雨台山向斜:位于白大山~临水集向斜东翼之南部,长3.2公里,宽0.7公里。轴向北北西,两翼倾角10~20°。由寒武系猴家山组和馒头组构成。

(3)石店埠坳陷:位于矿区东南部,北邻正阳关坳陷,南接六安断裂。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据钻孔揭露;西部为侏罗系上统,向东出现黑石渡组,故起始阶段具有断陷性质。推测地层倾向北东。

(4)正阳关坳陷:位于矿区东部,南与石店埠坳陷接壤,属本区东部合肥坳陷之西延部分。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10公里。据钻孔揭露为白垩系下统新庄组,地层倾向北东。

(5)阜南坳陷:位于矿区北西部,钻孔揭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新庄组。 (二)断裂构造

根据我队地质矿产调查,矿区普查勘探及物探等资料,已知矿区有断层60余条(图2-1),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其规模一般为数公里。其形成和主要活动期为晚于凤阳期。主要为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呈“X”型相交,另一组近南北向,其规模较小。

北西向断层:呈280°~340°方向展布,为矿区内最发育的一组断层,横切近南北向的主要褶皱构造线,造成本区基底和盖层岩系发生一系列平行断开和位移,同时也使褶皱构造和矿层错位而失去连续性。其性质以平移和逆断层为主,少数为正断层。

北北东向断层:呈20°~50°方向展布,该组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其断层性质多为逆性断层,少部分为正性断层。

南北向断层:多见于区内变质岩系中,部分透入盖层岩系。该组断层多由各类脉岩侵入充填,以逆性断层为主,区内已知的断层大部分为脆性断层,它们基本上都切穿基底岩系和盖层岩系,并有不同期次的侵入充填物,具有多次发育的特征。表明本区在凤阳期后的各次构造旋回中,均有继承性活动发生,尤其在燕山期构造旋回中还有所发展,造成岩浆喷发。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2.1 重力场

在华北平原,大区域重力场大致呈南北走向,重力场值由东向西逐渐减弱。东部(江苏连云港)为10毫伽,西部(安徽颍上县)下降为-30毫伽,阜阳为-40毫伽。据1:50万布伽重力异常平面图,区域重力异常,在本区北部阜阳以北和南部马店以南,呈近东西方向展布。阜阳~马店之间为北北东~近南北方向重力正异常带,与大区域方向一致。其两侧为重力负异常区,东侧呈北东方向,西侧呈北西方向,梯度变化东侧较陡,西侧较缓。霍邱铁矿区位于正异常带东侧与负异常区接壤部位。已有资料证实:重力正、负异常反映了区域基底变质岩系的起伏或隆起范围。其中重、磁吻合异常区多由埋藏较浅的磁性(铁矿)体引起,形态比较规则或呈狭长带状的重力正异常,可能由弱磁性(镜铁矿)体而引起。重力负异常基本上反映了始于青白口系的地台盖层及中、新生代凹陷沉积。 2.2.2 磁场

据1:50万航磁(ΔT),区域磁异常带亦呈东西向展布,在霍邱铁矿区范围内呈近南北向展布,北部呈向东偏转的弧形磁异常带,磁异常带与布伽重力异常成对应关系,也反映出基底变质岩系的分布特征和地台盖层及中、新生界构造特征。其中正磁异常带反映了变质岩系的分布范围和构造方向,正磁异常较高,同时有负磁异常伴生的异常带多是由磁性(铁矿)体引起。

据垂直磁异常平面图和向下延拓4公里、12公里平面图。本区正磁异常带在北部呈北北西向,大体为古元古界凤阳群展布方向,呈宽阔的低缓异常延伸到河南省境内,可能与基底岩系的不均一性有关。南部一直延伸到金寨~舒城一线,该线以南出露中新元古界佛子岭岩群与古生界梅山群,磁异常呈明显的负异常带(-100~-400γ),走向呈北西西到近东西向。从豫、皖大区域来看,磁异常带呈北西西向展布,磁场背景值较低在±100γ上下,高磁异常带与低磁异常带相间,宏观上是西部秦岭活动带向东延伸的表现。秦岭活动带是始于太古代呈东西向的环球构造,它在早期活动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在本区为早太古代河淮陆核所控制,形成了围绕陆核边缘分布的新太古界含矿建造,在区域上相当于今蚌埠~霍邱之间。古元古代开始的坳槽活动,在本区已转化为边缘海。

2.3 区域矿产特征

区域内的矿产主要为沉积变质铁矿,次为非金属矿产,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产寥寥无几。 2.3.1 铁矿

区域内已知铁矿28处,其中沉积变质铁矿26处,沉积型2处。前者工业价值较大(大、中型铁矿床有:张庄、周集、吴集、周油坊、李楼、李老庄、草楼、重新集、范桥、陶坝、环山、万庄、付老庄等)。颍上县陶坝至霍邱县重新集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2~8公里。铁矿均集中分布于周集倒转向斜的两翼。其走向从南到北,由北北西向转变为北北东向,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带状展布。

矿体均赋存于新太古界霍邱群吴集组和周集组中,为整合接触的连续沉积层,是一套海浸期形成的陆源碎屑~化学沉积序列的岩石组合,原岩相当于碎屑~粘土质~碳酸盐岩,具类复理石建造的特点。吴集组和周集组分别为两个次级沉积旋回,铁矿产于沉积旋回的中、上部,形成两个性质有差异的含矿层位。根据产出的层位不同,自下而上划分为Ⅰ、Ⅱ两个矿组,其中Ⅰ矿组分为Ⅰ1、Ⅰ2两个亚矿组。

2.3.2 含矿岩组特征

含矿岩组厚度与矿体厚度大体上成正比关系。含矿岩组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均较大,在总的趋势上各矿床中部厚度较大,向两端变薄以至尖灭。沿倾向上一般浅部厚度大,向深部趋向变薄。但在含矿岩组厚度大的部位,向深部延伸其厚度仍较隐定,含矿岩组内各矿体呈平行排列,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个别的为透镜状,矿体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枝、复合、膨胀、收敛等现象。

1、Ⅰ矿组:根据含矿岩组的特征,分为Ⅰ1、Ⅰ2两个亚矿组:

(1)Ⅰ1亚矿组:区内主要含矿岩组之一,分布于吴集、草楼、范桥、张庄、周集矿床。矿体为多层状,最多达8层,一般2~6层,单层厚2~165米不等,长200~4000米,常为大、中型铁矿床。

(2)Ⅰ2亚矿组:位于Ⅰ1矿组上部,分布于吴集、草楼、李老庄、周集、陶坝矿床。矿体一般为1~3层,该含矿岩组规模较小,连续性较差。Ⅰ1与Ⅰ2含矿岩组之间隔层为混合岩、片麻岩或变粒岩。

2、Ⅱ矿组:为区内最主要的含矿岩组,分布于周集、周油坊、李楼、重新集矿床,矿层最多为8层,一般3~4层,单层厚0.3~米,一般长400~3600米,多为大、中型铁矿床。各矿体之间隔层为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二云片岩、大理岩和闪石类片岩等。 2.3.3 其它矿产

本区能源及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四十里长山一带,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长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和水泥用灰岩。尚未被利用的有石煤、大理岩、熔剂白云岩、磷矿(含铀)等。

冶金耐火原料—菱镁矿:为本区李老庄铁矿中部岩段,属小型矿床(资源量332.万吨),该岩段还有蛇纹岩矿体,在开发铁矿时可以综合开发利用。

另外,周集组上段厚层白云石大理岩,南北长约26公里,最大厚度约600米。大部分岩石质地纯净,MgO含量在17—22%(局部含菱镁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