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质灾害设计书

地质灾害设计书

来源:华拓科技网


陕西省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核 工

设 计 书

业 西 北 地 质 调 查 院

二○○一年七月

陕西省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设 计 书

编写单位:核工业西北地质调查院 编 写 人:李世伟 审 核 人:金有生 项目负责:李世伟 总工程师:苟润祥 院 长:牟庆山

核 工 业 西 北 地 质 调 查 院

二○○一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地形地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地质构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断裂构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 地下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工作部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遥感解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野外调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坑槽探及样品采集、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 录像与照片拍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 地质灾害的评价与区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 成果报告的编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人员与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预期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 言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最东部, 汉江南岸,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贫困县之一。1975年,因暴雨引发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171人死亡;1979年歌风南岔暴雨诱发山洪滑坡造成11人死亡;1996年先峰村发生滑坡造成3人死亡;2000年山体滑坡伤4人。随着城乡建设、公路、水利规模的扩大,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植被的破坏,人口的增加,人为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截止2001年6日群众报地质灾害隐患点170处,其中汉江流域33个,冷水河流域38个,白石河流域85个,已报未见资料14个,有待核实。故在白河县境内开展地质调查与区划工作,防灾、减灾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尤为重要。

一、 目的任务

本次工作旨在查明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划分地 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有计划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体任务如下:

1.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1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4.协助当地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5.结合调查成果,对本县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6.协助当地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7.建立白河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1.工作区范围与交通状况 工作区范围为白河县全境。

白河县位于安康市最东部, 嵌于湖北省境内(古有“秦头 楚尾”之称), 西与旬阳接壤,北、南、东与湖北(郧西县、竹山县、郧县)毗邻。 地理座标为东经109°37′57″~110° 12′03″,北纬32°32′37″~32°55′00″,东西长53km,南北宽40km,面积1450km2。襄渝铁路和汉白、旬白公路横贯县境北部,境内长37km,机动船和木船沿汉江可上通安康,下航丹江,境内航程49km。乡乡通公路,乡村为人行便道,交通不便。县城距安康行署120km,距省会西安360km。

2

2. 自然地理概况 ① 气象

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42.6℃,最低-10.3℃;年降水量815mm。南部低中山区850mm,北部低山河谷区800mm,无霜期234~261天。春旱、伏旱较频繁,夏季多暴雨,秋季多连阴雨,降雨主要集中于7~9月,占年降水量的45%~48%。年降水日为110~130天,其中大于25mm降水日12~14天,雨季始于4月下旬。10月份呈明显减少。7月降水量最多,主要为暴雨,9月份主要为连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降水形式为暴雨和连阴雨。

② 水文

区内水系属汉江支流,其密度较大。汉江从北部通过,河流主要有汉江及其支流冷水河、白石河。汉江为北部界河,区内长度49km,冷水河位于县城西,纵贯白河县城,长38km,白石河呈北东向,长45km。冷水河、白石河均源于大巴山,流向由西南朝东北,水量较丰富,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湍急,多峡谷深渊,河谷一束一放,形成许多谷地和坝子。

③ 社会经济

白河县辖7镇12乡,305个行政村, 人口20.7万。人口

3

密度120人/km2,主要集中于铁路沿线、白河县城、冷水河、白水河等河谷地带。其中汉江沿岸分布了3个乡镇,冷水河流域5个乡镇,白石河流域分布11个乡镇。白河县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42万亩,多为次生林。森林见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带,森林覆盖率6.5%,比1965年的37%,1984年19.9%, 均有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质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经济林以油桐、漆、枸树、柿子、橘柑、核桃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金、银、铜、铅锌、瓦板岩、石灰石、大理石、石煤、水晶石等,但规模较小。硫铁矿分布于圣母山北坡,硫含量16~18%为小型矿;瓦板岩矿产于白河县洞子沟属大型矿床,白河县大兴银金矿,银储量155.5T、金储量1.05T,为小型矿床。现已建立了农机、硫铁矿、水泥、磷肥、煤、电力、精食加工等企业。但由于交通及地域条件所限,经济不发达,人年均收入仅1200元左右,为陕西省山区贫困县。

三、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局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对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省第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队进行了秦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省滑坡办、省减灾协会,安康市水利水电勘察施工队在该区进行了重点滑坡调查工作。以上工作为该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

4

(见表1)。此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计划地防治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工作区主要地质成果表 表1

类别 区 域 地 质 名 称 安康幅地质图说明书 郧县幅地质图说明书 安康地区重点滑坡调查报告 安康地区志 陕西省地质图说明书 1:50万 1:20万 比例尺 时间 1965 1961 地质部陕西省地质局 完成单位 1992 安康地区水电工程队 1992 安康地方志编委 1966 陕西省地质局区调队 1980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陕西省秦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1:50万 地质普查报告 水 文 工 程 环 境 地 质 地 质 灾 害 陕西省区域地质志 安康地区地理志 1:100万 19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 1988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1990 2000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1987 地质工程地质队 陕西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1:50万 图及说明书 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 陕西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 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 陕西省滑坡分布图及说明书 1:50万 1:50万 1:100万 1985 1:75万 1995 陕西省减灾协会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1995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 陕西省滑坡灾害预测图及说明1:75万 书 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中国地质灾害 1:75万 1:200万 1993 5

四、地质灾害现状

白河县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滑坡以中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的斜坡地带,铁路和公路边坡地带人口相对集中区。

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边坡等部位。据资料统计,区内发生过地质灾害48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9处,滑坡所占比例为81%。

从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1.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区。铁路、公路渠道沿线,尤其是县、乡公路旁以及村民聚居、垦种的陡坡地段。

2.岩土体完整程度差,岩块抗风化能力弱,强度低,结构面抗剪性能差的软弱较软弱地层发育地段及斜坡面残坡积土体地段。白河县境内软弱岩层,较软弱,岩体分布面积广泛,片岩、千枚岩抗风化能力弱,力学强度低,加之处于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区,岩石破碎,沿裂隙面极易形成易滑体,同时又易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区”,易发地质灾害。第四系松散层堆积区的不稳定斜坡遇暴雨、连阴雨均是滑坡、泥石流隐患区。

3.地质构造复杂,岩体强度被削弱,岩体破碎及软弱结构面与储水构造的存在起着控制作用。从区内已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处于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影响带及其

6

附近。

4.地下水动态变化十分明显的地段。地下水的存在降低岩土体强度,使土层遇水泥化或软化,同时增加容重,使抗剪强度降低,形成滑坡、崩塌。

5.降水集中季节易诱发地质灾害。由于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尤其是7~9月份,多暴雨连阴雨,使软弱岩石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使松散碎屑质呈饱和状态,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6.人类工程活动地段,即铁路公路沿线,居民群聚点,不合理建筑、乱开垦荒地及开发矿产品地段,均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地段和隐患点。

7

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

白河县地处秦岭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 大巴山北 麓。属地质构造活动部位,地质环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变质强烈,火山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广泛,构成了以正常沉积和火山沉积为主,火山岩与变质岩分布普遍的复杂构造体系。在断裂、褶皱发育区岩石破碎,完整性较差,易形成岩屑、碎块的堆积,河谷区及山体斜坡表层的冲洪积和坡残积物,遇连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白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汉江谷地, 西部为巴山余脉,汉江出境处海拔170m,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点,区内最高点是与湖北交界处的圣母山,海拔1818m。区内沟壑发育,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地形切割深度大,河谷狭窄,相对高差300~500m。在全区国土面积中,低中山地约占30%,低山约占70%。大巴山主脊位于本区南部边境,走向北西,平均海拔1400m左右,高峰多在1600~1800m之间,汉江与圣母山的高差在1600m以上,从南部韩家山、圣母山、野人山向汉江汇集的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并有多级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利条件。

8

全区地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低中山与低山地貌。 低中山地貌区:分布于野人山、圣母山、韩家山、太平山及大山庙梁一带,海拔高程大于1000m,占全区面积的约30%。物理风化和切割作用较强,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不大,水系发育,流水侵蚀以下切为主。河谷多呈“V”形谷,局部为峡谷,箱形谷及U形谷较少。山坡主要为线形坡和凹形坡,坡度多在40~50°,在凹形坡段的下部和平缓的山脊上,有较厚的第四系残坡积层。

低山地貌区:广泛分布于工作区,海拔高程小于1000m,占全区面积的70%。河流切割深度300~500m。主要特征是山势低缓,分水岭起伏不大,多有1~3m的残积层。山坡坡度多在25°~45°之间。大于25°的山坡上有1~8m坡积层堆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发育,河谷弯曲,多为箱形谷和峡谷,河谷宽80~250m,河谷两侧发青有不对称的月牙形河流阶地。冷水河及白石河在横切坚硬岩石地段形成深切曲线峡谷,横断面呈漏斗状;穿过松软岩层或大断裂地带,形成宽谷、坝子,是本区的主要农耕区及人口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降水及人为因素导致本区泥石流、滑坡严重泛滥。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

1、地层岩性

9

区内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第四系:该区以剥蚀为主,仅在汉江、冷水河、白石河等河流谷地接受了沉积,第四系不发育。岩性为砂、砂砾石、砂卵石、粉质粘土。

泥盆系:分布于与旬阳邻接部位,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灰岩。

志留系:下部为碳质千枚岩、变质流纹凝灰岩、夹板状变质粉砂岩。

奥陶系:分布于大双乡~构扒镇一带为一套浅海台地斜坡相沉积岩。岩性为灰岩夹页岩。

寒武系:分布于白河县北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白河县城~卡子镇一带(∈1)为一套浅海盆地相,早期岩性为粉砂岩夹薄层泥岩,中晚期以碳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为主。∈2为含泥质、灰岩。∈3以页岩含碳质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上元古界Pt3w:出露于白河县东南角野人山~平顶山及圣母山以北。下部主要为黑云斜长混合片麻岩,夹厚层混合质透辉变粒岩;上部主要为厚层大理岩夹混合质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更长片麻岩。

岩浆岩是脉状产出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及平顶山北,岩性分别为辉长岩、辉绿玢岩(βμ33)及辉长岩(V33)。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岩。

10

2、岩土体

依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和颗粒间的联结程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体

a.坚硬岩类:零星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部,郧阳坪西南部, 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呈脉状,岩性为辉长岩、辉绿岩、块状结构,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抗侵蚀能力强。

b. 较坚硬岩类:分布于大双~大坪,卡子~郧阳坪及磨子山以西,岩性为灰岩夹页岩,力学强度较高,抗侵蚀能力较强。

c.较软弱岩石:分布于冷水~川河~大坪北部为一套粉砂岩,夹薄层泥岩,力学强度较低,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弱,遇水软化,边斜稳定性较差。

d.薄层状软弱变质岩类:分布广泛,占白河县岩体出露面积的70%左右,岩石以云母片岩夹千枚岩为主。力学强度低,抗风化、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土体

主要为一般粘性土,分布于河流沟谷及山体斜坡表层,系冲 洪积和残坡积。岩性为粘土夹碎石、块石等,为易滑土体。

第三节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旬阳复式褶皱构造,公馆~白

11

河深大断裂构成主要构造框架。构造通过部位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形成大量不稳定岩体、块石,是诱发地质灾害的物源。

第四节 断裂构造

白河县境内具一定规模的断裂构造有7条,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公馆~白河为区域性深大断裂(F1),呈北西走向,断面倾向南西,倾角80°。

该断裂为强烈挤压形成具压扭性特征。发育于褶皱构造核部,属正断层。断裂构造以北地层产状陡倾,南部地层较缓。滑坡发育此断裂构造的上盘。

双河~白河断裂F2:分布于磨子山~茅坪一线,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65°,为正断层,系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产生。该断裂位于复向斜的核部,核部地层为D2h,此构造茅坪东部岩石破碎,崩塌地质灾害发育。F3~F7为小型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旬阳复式褶皱构造为区内主要褶皱构造,在区内走向近东西向,受此构造影响区内岩石发生了不同程度挠曲,以F1为界,褶皱构造北翼为寒武~奥陶系地界,南翼为志留系地层,在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着一个S形的复向斜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褶皱的轴部或旁测,断层走向与褶曲线一致,断裂破碎带明显,一方面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地下水运移提供通道,形成软弱滑动面,诱发滑坡发生。断裂

12

破碎带附近岩石受长期风化作用影响,为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五节 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分为:松散类孔隙水、岩 溶水、变质岩类裂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沟谷冲洪积层及斜坡地带残坡积层中,前者水量较丰富,后者水量贫乏,但易使岩土体软化,特别是在降雨条件下,松散层与基岩接触面易形成滑动带。岩溶水主要集中于碳酸岩分布区,易产生地面塌陷,变质岩类裂隙水分布范围广,因受岩体侵入及断裂褶皱构造影响,水量丰富外,其余地段水量中等~贫乏。大气降水是区内各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雨季河水水位高时暂补地下水,干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岩溶发育地段以及构造存在带降水补给条件较好,其它大部分地区补助给条件较差。此外地质构造往往左右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区内形成了类型繁多的断裂贮水构造、褶皱贮水构造以及侵入岩围岩接触带贮水构造等。斜坡地带含水量变化直接影响斜坡的稳定性。

13

第二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和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等方法,了解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现状,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工作紧密结合防灾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全面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有受灾害威胁的城镇,矿山、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附近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进行详细调查。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落实监测方法和监测责任人。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保证项目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防灾预与防治规划(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节 工作部署

本次调查与区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即前期工作、外业调查与网络建设、室内工作。

一、前期工作

1、在国土资源厅组织下,召开由我院和白河县矿管局、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调查座谈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我院已于7月18日汇同白河县召开座谈会,并确

14

立了以白河县王琳副为组长,由我院王仲铎白河县矿管局蔡哲为副组长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及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县矿管局业务主管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2、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县、乡镇主管领导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知识培训,落实各乡镇配合人员,组建联合调查组。

3、发动当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查实、验证,不放过一个可疑点,以便做到有的放 矢。

4、在当地支持下,收集与地质灾害有关资料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资料。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总结归纳白河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以便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对当地今后国民经济建设所涉及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细致考察并及时向当地规划部门提出,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 外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口分布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将工作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见附图)。野外调查本着自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的顺序进行。

重点调查区包括汉江南岸铁路、主要公路沿线,白石河、冷水河及其主要支流河谷区,面积854km2。该区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差,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内所有居民点和灾害点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做到“村村必到,点点必到”。必要时投入(坑)槽探工作。

15

次重点调查区:包括太平山及以南地区及太山庙梁斜坡地带,为低中山区,面积352km2,人口较少,地质环境较复杂,生态环境较差,地质灾害较发育,通过遥感解译,群众查险和有关部门报灾的形式,整理分析已有的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对典型的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要一一调查核实,填卡登记。

一般调查区:包括韩家山、圣母山,面积244km2,人中密 度小,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不发育,通过群众报灾和野外路线穿插,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区总面积1450km2。

在野外调查期间,除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外,还要通过宣传、培训、现场示范,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灾害识别和防治知识教育,对仍有危害的隐患点逐一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三、室内工作

1、通过对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基础性图件,包括地貌图、岩土体类型图、地质构造图、人口分布图降雨量等值线图,矿产分布图,采空区图等。以反映白河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威胁程度及可能产生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通过所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综合评估结果,对调查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即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防灾减灾效益。

3、按照部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

16

其实施细则,编制成果报告和附件。

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依据工作区地质环境背景,已掌握的地质灾害点及其分布 特点,本次投入工作量见表2。

工作量统计表 表2

内容 工作量 (km2) 航片解译 重点区 面积 854 点 200 次重点区 面积 352 点 50 一般区 面积 244 点 10 照片 摄像 张 150 分钟 120 坑槽探 m3 数量 1450 从2001年7月开始,到2002年2月为止,计划用8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01年7月初~7月底:补充收集资料,编写设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联合调查组并开展工作。

2001年8月底~11月底,野外调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及网络、采样,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培训骨干,编制基础图件。野外调查按重点→一般的顺序进行;首先在重点调查区即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冷水河流域,白石河流域展开,计划工作时间两个月。对群众报灾密度高,影响范围大,威胁人口多的地段为首先工作对象。做到村村到,点点到;次重点调查区计划工作时

17

间二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做到点点必到。一般调查区计划工作时间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区,林地破坏严重地段。

2001年11月底~2002年2月中旬:在对基础资料、图件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分布范围及时空关系。编制图件,编写报告及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002年2月底,提交成果报告、附图、附件。

18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应分类建卡,登记,对摘抄的资料应 统一整理、汇总、装订成册,进行登记。所有资料应及时输入GIS空间数据库以便进行综合分析。补充收集资料有:

一、 国民经济现状资料

包括人口、城镇建设规模、经济建设分布、规划布局,交通 现状及规划,县行政区划,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等。

二、自然地理资料

包括气象台(站)、水文站、地震台有关降水、暴雨、洪水、 地震、大地变形观测以及与滑坡体稳定有关的河水水位,流速等观测资料。

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 质等资料。

四、 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防治措施和相关 图件、报告、图片等。

第二节 遥感解译

要充分利用前人在区内进行的工作, 对前人解译资料进行 复核。

19

遥感解译以最新的1/5万的黑白航片为主,1/10万及1/20万的卫片为辅。以常规目视解译为主,辅以计算机数据采集,对主要的典型灾害点进行多时段、多波段的对比解译。通过解译确定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的位置、规模及分布范围、地形条件等。以分析其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解译成果要一点一卡填写解译卡片,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并选择重要点进行实地验证。解译按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的顺序进行。

第三节 野外调查

野外工作用图采用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重点地段用1/1 万的地形图,地质灾害点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

野外工作严格按《要求》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并要重视以下方面工作。

一、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基本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地段应详细调查,现场圈定隐患区范围。对近期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向县汇报,汇同县主管部门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避免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件发生。

二、在调查过程中重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归纳总结,定性地划出地质灾害高发区。

20

三、重视地质环境背景的调查,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的关系。

调查点的记录按《要求》及实施细则中提供的调查表格,一点一卡进行记录,按表格规定内容填写,对与已有地质灾害点条件类似区域的描述,包括范围、灾种,并在工作底图上圈定范围, 初步认识等。

四、重视人类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工程活 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强度也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地质营力。对斜坡稳定性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针对白河县铁路公路沿线所形成高陡边坡及放炮取石,坡体加载,不合理弃土,盘山渠道,地段加强调查工作,初步确定有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存在。

对不规范开采矿产品所形成的采空区,尾渣乱堆乱放地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确定有无滑坡、泥石流形成的隐患,对近年来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的斜坡地段也应进行重点调查,并对今后国民经济规划所涉及的设施建设、选址进行可行性评价。

第四节 坑槽探及样品采集、分析

对影响范围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及可能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的地质灾害点,为查明斜坡物质组成及接触关系,初步分析成因,

21

投入少量槽探的浅井,采集岩、土样品。岩土样按规定密封及时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试验。

第五节 录像与照片拍摄

对各地质灾害典型点、各种地貌、构造景观典型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微观特征均应进行录像及照片拍摄;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与工程活动,斜坡破坏严重的地区,人口稠密,垦植率很高,森林被严重破坏的地段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地段,也要进行拍照、录像;通过座谈会办宣传的形式,提高人们识别、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教育当地群众热爱自身生存环境,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是此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得好坏,做没做要通过照片、录像体现出来。

第六节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

野外调查之前,根据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的结果与县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县级监测中心及乡镇级监测站,明确相关职责。野外调查对每个地质灾害点要进行危险性评估及时建立监测点,确定监测人,责任人,传授监测方法,确定联络方法,定期汇报制度,使各测点组成一个有效网络(县级监测中心→乡镇监测站→村级监测点→受威胁监测人)。

调查期间要编制全县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对预警信号的发出时机,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应急抢险措施提出简明易懂,

22

确实可行的方案。

第七节 地质灾害的评价与区划

一、 分区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将条件类似的区划在一起,而将差异性的明显单元划分为另一区;作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提高分区评价的准确性。

二、 分区方法

以地质灾害隐患点密集程度为主,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将工作区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其次根据灾种不同划出亚区。

评价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将工作区划分为1Km2(暂定)为单位的网格单元;其次以该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为特征向量,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与最终评价结果集共同构成评价矩阵;最后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同类的网络单元圈到一起,即可得到工作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第八节 成果报告的编制

一、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1:10万) 以白河县行政区划图为底图, 图面表示野外调查的工作路

23

线、调查点、部署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并列表说明各监测点所在乡镇、村的位置,灾害点的特征,监测的内容应急处理措施和负责监测人等。

二、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分布与易发区(1:10万) 以白河县地形图(1:10万)为底图,图面简化表示地理、 行政区划、地质环境等要素,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以及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等级和分区界限。图面配置必要的镶图,重要地质灾害点说明表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表等。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说明。灾害点说明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说明表反映分区代号、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害等。

三、 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万)

以白河县地形图(1:10万)为底图,图面简化表示地理 要素,简化行政区要素,应表示到乡、镇及重要居民点(100人以上或20户以上);标明已建和拟建重要工程设施,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防治分区类型图(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和分区界限,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当地经济规划因素划出重点、次重点、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表示重点防治的城镇、工矿区、交通干线或重要居民点等。按防治规划分期表示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及主要防治

24

措施。并配置镶图和防治规划说明。 四、综合报告编制

全面反映综合利用前人资料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 阐明地 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防治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防灾减灾效益。报告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依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附件齐全。同时编制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白河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

一、成立由国土资源厅组织下的由我单位领导地方领导参加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项目的实施。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专业调查组 核工业西北地质调查院 白河县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康市矿管局

白河县矿管局 乡镇 联合调查组 图5组织管理结构图

25

二、 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 三、 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确保人员车辆安全。

第二节 人员与分工

一、 人员

1.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人员: 组 长:王 琳 白河县副

副组长:王仲铎 核工业西北地调院西安分院院长 蔡 哲 白河县矿管局 成 员:肖红良 白河县水保局副 刘 民 白河县计划局 魏清顺 白河县交通局 王启成 白河县城建局 王泰芳 白河县民政局 魏小柱 白河县土地管理局 杨雪萍 白河县气象局 范湖君 白河县水文站站长 2.联合调查组

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白河县矿管局业务骨干及各乡(镇)主管副乡(镇)长组成。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

26

项目人员分工表 表3

人员 姓名 职称职务 主要任务 负责项目实施、设计编写、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报告编写。 负责项目技术工作、野外工作计划、图件编制、报告编写。 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编制、报告编写。 野外调查、网络建设、图件编制、资料保管、财务管理。 车辆管理、联络员。 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学习、网络建设。 项目负责 李世伟 地质高级工程师 调查组长 熊武斌 水文地质工程师 张宏伟 地质高级工程师 组 员 任中贤 地球物理工程师 王振林 司 机 地方调查人员:2名 3、仪器设备配备 小车 1辆 GPS 1-2部 照相机 1部 摄像机 1部 望远镜1台

27

第五章 保证措施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一、 选配长期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的技术骨干负责此项工 作,落实技术责任制,紧密配合,并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工作,把好此项工作业务技术质量关。

二、 充分利用已有技术资料,全面搜集区内有关单位的相 关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确定野外工作重点调查区,并实地验证,并归纳总结白河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全面完成设计任务把好野外及室内资料整理关。

三、 严格按部颁《要求》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全面掌握 第一手资料。

四、 野外调查工作之前,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工作 方法和标准。野外工作过程中把培训地方防灾技术骨干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同时做好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教育工作,搞好地质灾害网络建设,落实监测人、责任人,定期进行检查,以便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 开展经常性的质量检查和阶段性工作总结,不断改进 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科普教育。

28

六、 野外工作结束前,邀请有关专家成立验收小组进行野 外资料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室内。

七、 加强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工 作精度。

第二节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为保证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加强项目组人员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必不可少,故特定如下安全措施。

一、出队前与主管部门签定安全与劳动保护合同。把安全问题做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而且必须抓好。

二、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把这一方针贯穿于日常生活工作中。

三、制定安全责任制,各负其责,项目负责对地调院负责,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负责负责,即司机做到车辆行驶正常,安全运行,不开疲劳车,要制定严格组织纪律,确保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项目组成员注意整个野外、室内工作自身安全。

四、项目组成员上山必须穿工作服、登山鞋。

五、必须配备防虫、防暑药物,以防蛇蜂等野生动物突袭。 六、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是完成此

29

项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出队前必须做好此项工作。

七、加强车辆管理,非司机人员不准动车。

八、加强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配备专人保资料,严防资料遗失及泄密现象事件发生。

30

第六章 预期成果

通过此项工作,查清白河县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其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提出防治规划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提高人们防灾救灾和自救保护意识。

一、提交主要成果资料:

1、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 1:10万 2、 白河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10万 3、 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10万)及说明书。 4、 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5、 白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6、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 7、 地质灾害调查表,照片集,录像及多媒体光盘 二、监测点和监测网络

针对野外调查确定的危险性大,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或严重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提出监测方案,即监测范围、监测方法、要求,报当地,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

监测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成立由受危害、威 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群测人员组成的监测组,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逐级签定责任书。同时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

31

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经监测有重大险情时,当地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

三、信息系统

按国土资源部最新标准执行。 四、提交成果时间

2002年2月底。

附图: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1:10万)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