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导学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13 穷 人

【教学目标】

“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引导:猜猜他是谁? (2)出示课后资料袋,教师简介。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穷人》。(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交流)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潮湿阴冷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魁梧黧黑 蜷缩

(1)指名认读。

(2)引导发现:这两行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预设:第一行词语描写环境,第二行词语描写人物。 (3)指导书写“汹涌澎湃”。 课件出示:

汹 涌 澎 湃

①观察字形: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指导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澎”“湃”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

③学生练写。

(4)读含有语气词的句子,指导书写“唉”“嘿”“嘛”三个字。 课件出示: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嗯,揍我一顿也好! ·嘿,我回来啦,桑娜!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哦?什么时候?

①指名读。引导发现: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含有表示语气的词语;描写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 ②指导写“唉”“嘿”“嘛”三个字。 课件出示:

唉 嘿 嘛

a.教师点拨:“唉”“嘿”“嘛”三个字的“口”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小一点。

b.学生练写。

3.理解主要内容。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课件出示:

《穷人》信息卡

环境:寒风呼啸的夜晚 人物:桑娜、渔夫、西蒙 情节:

盼夫归来 探望西蒙,抱回孤儿 渔夫归来,收养孤儿 (3)概括内容:请根据信息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了,便抱回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她害怕被丈夫责骂,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回到家,得知西蒙去世了,便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时将词语分成环境、人物两组,突显小说在环境、人物方面的描写,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小说脉络,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同时加深对小说三要素的了解。

板块三 品读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描写屋里环境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大海上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随着朗读,将描写屋里环境的句子由黑色变成红色,描写大海上的句子由黑色变成蓝色。

2.提问:你们发现这一段是什么描写?(板书:环境描写)

3.引导:说到环境描写,我们并不陌生,你看,透过《桥》中的洪水,我们感受到了紧张氛围,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不徇私情的老汉形象。那《穷人》这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课件出示:

《桥》 洪水 渲染紧张气氛

塑造人物形象

《穷人》 ? 4.勾画出环境描写的词语。

(1)思考:我们看看第1自然段的描写,作者先写了什么地方,再写了什么地方? 预设:课文先写了小屋里,再写了大海上,接着又写小屋里,然后又写大海上。 (2)提问: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小屋里:火炉 破帆 小屋里:温暖舒适 干干净净 闪闪发亮 大海上: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又黑又冷 大海上: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5.探究人物心理。

(1)思考:刚才我们读到了小屋里和大海上的景象。再看看这一段话,除了描写了环境,还描写了什么?

(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课件出示: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预设:这里不仅写了环境——波涛轰鸣和狂风怒吼,还写了桑娜的心理——心惊肉跳。 (3)思考:那桑娜面对其他环境时,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学习单)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5)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学习单

小屋里 火炉 破帆 大海上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又黑又冷 小屋里 温暖舒适 干干净净 闪闪发亮 大海上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环境 温暖 焦急、担心、害怕 有一丝安慰 心惊肉跳 内心 (6)思考:都是在写大海上的环境,为什么桑娜第一次的内心是焦急、忐忑不安的,而第二次的内心却是心惊肉跳的呢?

(7)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桑娜内心的变化。 6.感受人物形象。

(1)提问:读着环境描写,揣摩着桑娜的内心,我们心中那个桑娜的形象渐渐清晰

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桑娜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桑娜——爱丈夫,爱孩子,爱生活,勤劳能干。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桥》这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引出对《穷人》这一课环境描写作用的思考,接着梳理出文本是按照“小屋里—大海上—小屋里—大海上”的顺序来写环境的,最后通过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感受桑娜这一人物形象。

板块四 引导发现,探究表达奥妙

1.引导发现:对照学习单,关注环境描写和桑娜的内心,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1)引导交流:纵向看学习单中的环境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作者在交替对比着写环境。

(2)引导发现:再纵向看看学习单中桑娜的内心,想一想: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当桑娜看到小屋里面的温暖和舒适,她的内心也是温暖的;可看到屋外的环境,她又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忧。由此可见,她的内心是跌宕起伏的。

(3)引导交流:我们再把环境和内心联系起来横着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预设: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给人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教师小结:环境描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这说明环境描写可以映照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板书:映照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桥》 洪水 渲染紧张气氛,塑造人物形象 《穷人》 小屋里 大海上 映照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3.合作朗读:女生读“小屋里”的句子,男生读“大海上”的句子。

4.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环境描写,走进桑娜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是读小说的一种方法,小说还可以怎样读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穷人》,走进穷人所处的时代。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发现环境描写的作用,揣摩出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在对比、思考中去发现,在主动发现中获得阅读经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词语:汹涌澎湃、风暴、狂风怒吼、温暖舒适、波涛轰鸣、心惊肉跳。 2.回顾: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并谈谈通过这样的环境,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3.过渡:这篇小说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桑娜和渔夫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板块二 品读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

1.创设情境:桑娜的内心,系着海浪中的丈夫,系着熟睡中的孩子,还系着邻居西蒙。她去探望生病的西蒙,却发现西蒙已经去世了。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第8~11自然段,写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板书:心理描写)

3.引导交流。

(1)思考: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又有哪些感受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交流: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桑娜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

①从“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矛盾。

②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些句子中感

受到了桑娜的坚定。

4.引导探究: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我们还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

学习提示

·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

·读一读:带着你的理解,试着把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读给同桌听。 (1)小组按学习提示要求,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

①预设:体会桑娜的矛盾。 ——贫穷。

引导发现:文章当中没有一个字写“穷”,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呢? 学生交流文中描写“穷”的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艰辛、不易。

——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不会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丈夫会为此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出去打鱼。 ②预设:体会桑娜的坚定。

a.提问:既然桑娜的家那么穷,孩子又很多,丈夫每天都很辛苦,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桑娜坚定去收养这两个孩子呢?

b.学生交流。

c.小结: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我们知道了这位母亲就是如此的善良、高尚、无私、伟大,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说明心理描写可以直击人物内心。(板书:直击人物内心)

5.指导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的矛盾,读出桑娜的坚定。 教师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桑娜的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本环节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进行品读,体会桑娜矛盾和坚定的内心,读懂内心独白后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板块三 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语文要素

1.引导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等着丈夫回家,渔夫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桌分角色读第12~27自然段,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

2.引导交流: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

点拨:渔夫的态度变化是“严肃担忧—愿意把孩子抱回来—担心桑娜不愿意”。 ,揣摩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引导:从渔夫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渔夫的内心是怎样的?

预设:“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这件事。

(2)思考:“熬”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个“熬”,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点拨:“熬”说明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3)指导朗读:要读出渔夫既觉得这件事难办,但又毫不犹豫地要帮助西蒙孩子的复杂心理过程。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仔细体会渔夫的内心变化。

,尝试练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渔夫和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男生是渔夫,女生是桑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2~27自然段。

(2)思考:桑娜和渔夫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沉默,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沉默?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敏感与担忧,体会桑娜回复丈夫话时的“心不在焉”。

(4)在这两次沉默中她会想些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处,把桑娜的想法写下来。 课件出示: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今天什么收获都没有,反而我还给他增添了负担,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要试着说服他。

……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她想:西蒙的两个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就算被丈夫揍一顿,我也要坚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留下来。可是该怎么说呢?

(5)学生交流。引导评价:有没有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否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坚定;是否写出了桑娜的紧张和欲言又止。

【设计意图】从渔夫回家开始,小说的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文中用大段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本环节抓住人物对话,先让学生关注渔夫的语言,抓住关键词,读懂渔夫内心的变化,体会人物形象;接下来,利用练笔,补白桑娜矛盾内心,丰富了对桑娜这一形象的理解。

板块四 总结升华,推荐阅读

1.思考: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桑娜和渔夫还是穷人吗?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他们不穷,他们有着可贵、动人的品质,有着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

“小屋里”的环境描写。

(1)教师引读: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渔家小屋里,屋外,狂风怒吼,波涛轰鸣;可是——

课件出示: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2)思考:听了渔夫和桑娜的故事,再读这“温暖而舒适”的小屋,你又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3)引导发现: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所以简陋的小屋才会这样的“温暖而舒适”。

3.总结:今天,我们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通过品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热心、善良。

4.推荐课外阅读。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善良后,再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再次深化、丰富对本课环境描写的认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板书设计】

13 穷 人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

整节课,教师充分关注小说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自主发现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从回顾《桥》这一课的环境描写入手,引发学生对本课环境描写的思考;通过研读环境描写,揣摩出人物的内心;引导研读心理描写,探究人物起伏而变化的内心;通过研读人物对话,补白想象,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形象;最后又回扣环境描写,深化学生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呈现了螺旋形上升的学习过程。

,还课堂于学生。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自学中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习方式上尝试着大胆放手,同时又在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上巧妙指导,让学生阅读文本,在对比、思考中获得经验。

13《穷人》导学案

课题 穷人 课型 新授课 1.会写“汹、涌”等16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教学目标 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前准备 2.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师生) 3.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资料;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方法。(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出示课题,感受深意(用时:5分钟)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设计“课文为什么用绕课题质疑:“穷人”是什么意思?看到课 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穷人”交流想法,初步‘穷人’做题目?围感知课题。 绕‘穷人’写了哪些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内容?”等问题,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与理解,进行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有一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报搜集的资料。 因势利导,介绍本文的作(1)交流作者资料。 者及相关背景。 (2)了解时代背景。 3.结合所搜集的资料,思3.小组讨论交流:以“穷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考:课文为什么用“穷人”人”为题的深意,以及围做题目?围绕“穷人”写绕“穷人”写的内容。 了哪些内容? 1. 出示学生自学卡,引导1.先熟读课文,然后小组1.教师参与学生的学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 内自学生字新词。 习之中,对易错字词2. 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1)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引导学生反复练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22分钟) 词。教师重点指导“溅、信息,并解决疑难字词。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熄、皱、涌、澎、湃、糟”读准字音:溅、熄、皱、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读音及笔画。3.再读课澎、湃、糟。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2)组内互读课文,互相字。 人物?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纠错。 3.由于课文篇幅长,2.(1)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3. 默读,思考:这篇课文自读生字新词情况。 不容易一下子说清先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桑娜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 (2)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楚,要允许学生先说字和理解新词。如,采用出故事梗概,再逐步换偏旁识字法识记“皱、把事情说清楚。 糟、涌、唉”,运用巧记4.提示学生通过抓人来辅助记忆每个字的字物、抓场景来有序地形;强化多音字“作”在把握课文脉络,概括“自作自受”中的读音。 每部分内容。 3.自由读文后,从以下两5.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个方面交流读书收获。 由练读,再指名朗读(1)课文都写了哪些人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好人物的对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物? 段):渔夫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4.指导朗读:课文中有两处比较难读,一是第9(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话。 4.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分几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自然段,二是桑娜和渔夫5.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的对话部分。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练读。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然后交流:桑娜家的生活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温暖、贫穷。) 问题时,可能不够全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 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面,教师要及时进行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提示、补充。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晚”“勉强”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1.自由读第1、2自然段。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然后交流: 桑娜家的生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象?(温暖、贫穷。) 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问题时,可能不够全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面,教师要及时进行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提示、补充。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晚”“勉强”“光着脚”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四、总结回顾,拓展练习(用时:3分钟)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畅谈本课所得。 会环境描写顺序描述2.请你展开想象,根据提2.根据提示描述桑娜的桑娜的一天。 示,来描述一下“桑娜的一天:“桑娜坐在火炉旁一天”。 ________。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________,炉子里的火______________,食具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教师指导 1.播放渔夫在波涛起伏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欣赏渔夫打鱼的视频. 教师应以绘声绘色的的海上打鱼的画面,唤起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解说式语言,辅以海学生的回忆。 2.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个什么故事,都有哪些人边风吼浪啸的乐声,物。 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3.读题,思考:桑娜是个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怎样的人? 习,我们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贫穷,他们抚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但还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深层研读,感受品质(用时:24分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生通过“读文——1.教师向学生渗透省感受桑娜的善良。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找句子——谈感受”的过略号的作用: 程,深入体会桑娜的善(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认真研读,找出描写桑娜良。 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桑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忑不安地想:‘他会说娜的高贵品质。 2.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时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3.引导学生读第9自然段中描写 桑娜心理活动究学习活动,在小组内交什么呢?这是闹着玩流相关语句。 的吗?自己的五个孩2.师生互动,品读相关语子已经够他受的句。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了……是他来啦? 3.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不,还没来!……动的句子,了解省略号的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作用。 啊?……他会揍我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4.大声朗读,从对人物的的!那也活该,我自用。 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心理活动描写中,感受人作自受……嗯,揍我物的品质,体会这样写的一顿也 好!’” 好处。 (2)表示省略次数的 (二)通过“朗读——抓递增。如,“古老的钟(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重点——讨论”的形式,发哑地敲了十下,十感受渔夫的善良。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 感受渔夫的善良。 一下……” 1.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3)表示语意的跳跃。内容,在小组内谈谈自己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2.指导学生抓住“熬”字,的读书收获。 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3.结合渔夫的动作、语2.理解重点句子:“哦,不在,你在家里做些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什么呢?” 的!” (4)表示说话断断续言,说说渔夫是个怎样的3.讨论交流:渔夫是一个续,欲言又止,如,“我人。 怎样的人? 嘛……缝缝补补……” 2.引导学生给“熬”字换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熬”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用时:10分钟) 1.说话练习。 桑娜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西蒙宁可1.小组内完成说话练习。 1. “课文运用了哪些2.小组交流写作方法。 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3.讨论交流: 性格?”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加________,也________。 (1)要结合文中重点句子渔夫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2.感悟写法。 来评论人物。 (2)从“住得差、吃得差、深认识,指导以后的劳动条件差、疾病”等方习作练习,学生可联联系课文说一说:本文运面体会渔民的悲惨生活。 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用了哪些 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3.回归整体,深化主题。讨论: (1) 桑娜、西蒙、渔夫这样的穷人,你们觉得他们穷吗? (2)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4.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 4.学生想象续写“桑娜拉答,应该是比较简单开了帐子……”。 的。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上即可,不必要求太全面。 3.学生续写得合理即可,不要学生的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