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悲剧成为传奇——论《菉竹山房》对五四启蒙主题的疏离与超越

当悲剧成为传奇——论《菉竹山房》对五四启蒙主题的疏离与超越

来源:华拓科技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0 201 1 当悲剧成为传奇 论《蒹竹山房》对五四启蒙主题的疏离与超越 李丽.古大勇 摘要:吴组缃跳出“态度的同一性”,疏离五四启蒙主题,在小说《蒹竹山房》中把悲剧写成了传奇。这种疏离给文学创作 提供了多种可能:二姑姑的故事不仅仅是悲剧.也可以写成传奇;乡土不只是悲悯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现代人的景观。 《莱竹山房》是一个象征,标明了“后五四时代”的到来,标明了多元化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向成为可能。 关键词:《莱竹山房》;还乡模式;悲剧;传奇;“态度的同一性”;多元化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0—0144-02 作者简介:李丽(1978一),女,安徽芜湖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 国现"3代文学;古大勇(1973一),男,安徽无为人,文学博士,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1-05-01 一个会绣蝴蝶的小姐和一个聪明俊朗的书生做 人真切感受.只有被“我”“连年羁留外乡.过的是电灯 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后深味 出美丽的“呆事”.事情败露后为世人唾弃.而小姐在 书生落水身亡后还竟然抱着灵牌成亲.用一生的孤寂 不过.还乡模式隐含着一个致命的悖论:如果不离开 乡土就不能洞察乡土 但是,离开乡土后的心还能真 正和乡土紧系在一起.为乡土的封闭和落后而忧心如 焚吗?换句话说,还乡真的能“还”到乡土中来吗?这种 换取清誉 从五四启蒙主义的主题来看.这是一出礼 教杀人的悲剧.遍布着黯绿苔尘的萘竹山房就是一座 “古墓” 或者说这个故事生动表现了旧社会如何把人 变成鬼.篇末两个偷窥的“女鬼”便是旧社会昭彰的罪 证 钱理群认为小说写的是一个“为旧礼教殉葬”的故 事…。杨义认为,小说“以神来之笔,在一个被礼教牢 笼禁锢成鬼的驱壳中.剖露出埋在心灵深出的灼热的 疑虑绝非多余 你看“我”对二姑姑的凄惨生涯只是匆 匆勾勒.还说“这故事要不是二姑姑的.并不多么有 趣”。小说中.“我”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对二姑姑的故 事的好奇.以及住在荣竹山房时如听“秋坟鬼唱鲍家 人欲来”【 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诠释的正确性.但笔者觉 得,种种几成定势的解释套路难以穷尽吴组缃《萘竹山 房》的意蕴,或者说吴组缃在打量这个故事时,眼睛已不 诗”的“恐怖”。与其说是恐怖,还不如说是刺激更恰 切。“我”没有多大兴趣深究二姑姑身上的悲怆.而像 一个观光客来到乡土寻觅异域情调和风俗画面。在观 仅仅盯在悲剧中被无情撕毁的牺牲品身上.而其兴奋点 光客看来.二姑姑身上是否有着锥心泣血的惨痛,是 否深藏着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悲剧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她的故事是否“有趣” 在充分西化的现代中国人看来.最具异域情调的 莫过于《牡丹亭》《西厢记》这种才子佳人后花园私订 终身.长辈横加干涉.才子赴京应考的爱情传奇 这 时.传奇中的主人公竟真的来到了“我”和阿圆的眼 前。你看,二姑姑那“修长的身材,清癯白晰的脸庞,狭 的游移,使一个烂熟的题材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乡土中国的窳败和愚昧只有在别一种文化视野 中才能凸显,于是新文学中还乡模式十分盛行。一个 个司空见惯、从来如此的“小事”,在还乡游子的启蒙 视野中变成一出出惊天动地的悲剧 人们这才发现, 温情脉脉的乡土原来掩盖着这么多沉重得叫人窒息 的血泪。最著名的还乡小说,莫过于鲁迅的《故乡》和 《祝福》。闰土的苍老和木讷、祥林嫂的悲痛和恐惧,只 有在还乡模式里才会显得如此触目惊心。《菜竹山房》 也采取了还乡模式.写“我”和新婚妻子阿圆回到阔别 多年的家乡,眼见了二姑姑过着死水般沉寂、幽灵般 诡秘的生活。二姑姑的故事.“我”在“日长月远”中早 长而凄清的眼睛.以及沉默少言笑的阴暗调子”和传 奇的味道如此“相称”,她身处的环境又“只在中国山 水画上见过” 更关键的是.她的故事“有趣得如从线 装书中看下来的一样”。这种“旧传奇的仿本”该使观 光客感到多少审美上的餍足啊! 已听长辈叙说.但二姑姑的创痛决不能为一个乡土中 一传统以其玫瑰色调吸引着现代人.现代人却无法 144— 对玫瑰色调背后的愚昧、枯槁和鬼气视而不见。传统 独彷徨”的无奈.感到“余亦等轻尘”的悲凉,怨恨的矛 头自然指向那些或“高升”或“退隐”的“五四”传统的 背叛者 至于吴组缃这些以乡土的悲哀为新奇的现代 人.更是鲁迅最为痛心疾首的看客。于是,许多人顺理 对于生命的扼杀使现代人感到怅然、怆然,但传统的 落后却更增加了现代人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落后 的传统使现代人成为现代的。于是,优越的现代人一 方面鞭打着传统的非人性,一方面却能够隔岸观火似 的过滤掉肃杀的悲剧内涵,玩赏起肃杀和玫瑰色调交 织成的神奇和诡异 肃杀和玫瑰色调正是组成传奇的 诡异之美不可或缺的两要素。玫瑰色调使肃杀不再凌 厉.肃杀使玫瑰色调更摄人心魄。这种诡异之美,就像 精致却畸形的三寸金莲,就像那顶既美丽又可怕的玻 璃纱帐,就像曾经热烈如今枯槁的二姑姑。 成章地得出结论:时代在倒退,精神在滑坡。“五四”成 为多数知识分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燃情岁月。 汪晖在探究“五四”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的知 识分子为什么能够结成文化统一战线时认为.对传统 文化的强烈反叛是他们一致的立场.呈现出“态度的 同一性” “态度的同一性”是汪晖对“五四”的一种基 本事实和价值判断.同时也是他的代表性著作《现代 “我”和阿圆并不是被动地观望传奇.而是和传奇 中国思想的兴起》的核心观点[3]。正是这种“同一性”, 的主人公一起合演了一出聊斋式传奇 菜竹山房就是 消弭了他们建构性理论的种种分歧 出于“态度的同 聊斋故事中常常出现的鬼宅.“我们”就是鬼宅中的新 一性”.他们只手打孑L家店.发现五千年的旧帐只是 住客 白日里鬼宅的鬼气已使新客感到些许胆寒,晚 “吃人”二字.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由此造就了一 上骤至的大雨.摇曳的孤灯,远远传来的低幽晚经,更 个激越亢进的“五四”文学 也正囿于“态度的同一 使新客毛骨悚然。当“如鬼低诉”的戚戚声渐听渐近, 性”.“五四”作家只能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斑斑血痕.根 当一个鬼脸从册叶小窗露出,阿圆被吓得嚎啕大哭、 本不会设想酷烈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面.另一面也许是 颤抖不已。此时,聊斋故事达到了高潮。但是。聊斋中 聪慧的、精致的、温情的。更为严重的是,问题小说、乡 的鬼再也吓不住现代人.现代人也不再是聊斋中魂飞 土小说、身边小说看似千姿百态,却无不服从于“态度 魄散的书生。“我”箭步冲出。拉开房门.女鬼原来是二 的同一性”。批判传统文化是作家们的衷心,文学本身 姑姑和兰花。“我”不禁轻松的笑着说:“阿园,莫怕了, 并不重要.文学的多样化更无从谈起 是姑姑。”藁竹山房之旅原来有惊无险。“有惊”是现代 吴组缃跳出“态度的同一性”.把悲剧写成了传 人对聊斋式传奇的审美期待.“无险”使现代人得以跳 奇.这似乎疏离了“五四”精神。然而,正是这种疏离。 出恐惧.用从容心态赏玩这出传奇 如此说来.菜竹山房是一座旧传奇的主题公园. 却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二姑姑的故事为什么 现代人不仅能从中观赏凄绝的古典爱情.还能参与鬼 只能是悲剧.而不能成为传奇?乡土为什么只能是悲 故事的互动游戏。乡土中人的欢欣和愁苦.乡土中国 悯的对象,而不能成为现代人的景观?所以,《蒙竹山 迫于强大外力而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和困顿.都不再使 房》是一个象征,标明了“后五四时代”的到来,表明了 “我”和吴组缃萦绕于怀。他们置身事外的凝视乡土。 多元化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向成为可能 差不 最终发现一个拧干了内囊的异域景观 景观的意义在 多同时,施蛰存在《春阳》中把二姑姑的故事改编成婵 于新异.一次性使用后很难再吸引观光客眷顾.柏油 阿姨的故事.传奇又变成了弗洛伊德理论的范本。变 马路的世界才是他们真实的居留 来变去的叙述.探究着存在的无限可能。文学于是得 乡土中人被扼于礼教,在鲁迅,是“哀其不幸,怒 以生生不息 其不争”的悲剧:在吴组缃,却是才子佳人和聊斋式传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fi-[M].北京:北 奇。当悲剧成为传奇时,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剧烈破坏 京大学出版社.1998:236. 传统文明.热情讴歌德赛二先生的“五四”时代早已风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00. 流云散。面对“五四”退潮后的“荒漠”.鲁迅感到“荷戢 [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2008. 一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