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典型案例
靖边县第六小学---李志强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这十个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走进家庭、携手育人、阳光教育、均衡发展”是家访永恒主题。学校、家庭、社会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共同责任主体,走进家庭开展家访是沟通三者的桥梁纽带,教师、家长和社会携手育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展家访活动是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育人水平的要求,也是教育系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访工作也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学困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性格粗野,愿意和同学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逆反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他喜欢劳动,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有利于转化方面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妈妈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问“老师,我孩子在学校里又怎么啦?”我赶快解释:“请不要误会,老师是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气氛缓和了。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高兴,学生也非常感激,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学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期末考试。第二天早晨我在校门口碰到了这位同学,见到我后说老师早上好!以前见到我可是溜走的啊!在上课时我总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作业经常面改,孩子也渐渐地找回了自信,在期末考试中虽然数学只考了35分,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今年三月份我不幸脚骨折了,在做完手术的第三天他来到了我的病房,双手捧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老师祝你早日康复”,我很感动!他和我交流了这段时间班里和他自己的一些情况,最后说老师您好好养病,我们一定听老师的话,好好表现,等您回来上课!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这些年来,我接触的\"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还要扎实的做好这项工作逐步推进家访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并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和“一阵风”,使更多的孩子走在家访活动中受益。
201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