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多元评价
【作者】河北省魏县张二庄乡第一中学 李国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元评价 激励机制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如不能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只能成为一种空谈,构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特别是初中数学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就当在继承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情感、发展领域的活动表现,作出较全面、客观的评定,用以反映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变化。在具体操作时,把测量所得的分数,结合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力、道德感、熟练技巧等形成的情意品质A、B、C、D分级,再结合激励性的评语,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综合性的评价,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功能,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帮助,促使他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不断努力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千秋大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可见,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必然。
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必然,其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行的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这几乎已经成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看法。它的弊端显而易见:强调甄别、选拔功能,
1
忽视改进、激励的功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个性差异,抑制了个性潜能的发展;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基本是“一考定终身”,几门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的升学录取标准,唯分数论的消极影响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做为活生生的人,学生的素质是多元的,唯其如此,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丰采,以往那种简单地把学生区分为好学生、差学生的做法欠科学,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具体每名学生素质状况怎样呢,除了学习成绩(实际还只是分数)以外,其他诸方面我们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无法详细描述和确认。即便是下了一个结论,也既不系统也不科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制约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多元”就是指学生素质是多方面的,并且无主次之分,“学生多元素质评价与开发”就是拟通过对学生多元素质的评价,准确把握学生素质状况,在课堂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在素质,使优者更优,差者补差,既全面发展,又弘扬个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建构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为重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谓的“多元评价”,是指: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要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评价变得更客观、公正和全面,就要运用多元化评价。
下面就初中数学课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
一、建构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一)课堂教学目标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基础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基本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应明确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3、体验目标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各层次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二)注重课堂观察,客观评定“情感与态度”。情感与态度包括:对数学的兴趣;用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意志;自信心;成功的体验;合作、交往能力;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等。这单凭教师的印象或根据学生的作业及试卷所做的简单结论,具有较强的主观成分。这样一来,容易造成评定中的失误,从而抹杀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或未能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并能采取措施,使得评价的积极意义得不到体现。要使这方面评价相对的客观,就应注意平时的课堂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使得评价有一定的根据。例如,学生如果喜欢数学,那么,他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这从他的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等方面都能看出。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恰当的肯定与鼓励,那么他对数学必将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一点,对那些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尤为重要。反之,如果不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就容易给学生空子钻,使他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为此,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况有所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和记载,可以促使教师更关注和了解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如: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成长记录袋”运用行动活泼、直观多样的激励标
3
志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内容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记录,体现学生个体学习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记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轨迹。并且,教师可有意识地和学生、家长共同品评学生的成长记录,形成教育合力。
二、开展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与实践,建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加强作业分析,准确评定“知识与技能”。以前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情况,很少注意到平时的作业情况,更不用说对平时的作业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针对措施及改进教学了。为此,我们提出要加强平时的作业检查与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各项学习指标的完成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避免了期末的突击行为,也使得评定的量比分析更准确。让学生共同参与平时作业的分析与评定,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学要求,自找差距,采取有效对策。同时,每阶段结束时,要求学生互相合作,根据平时作业中有代表性的几次成绩,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使教师的最终评定有了客观的基础与数据。
(二)关于期末测评。
1、测评方法。单纯的一张期末测卷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出评价,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因此,除纸笔测验外,还应增加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形式。比如,数学学科的期末测试由两部分组成:检测试题、实践试题。检测试题又分为基础知识、实践与应用、思维训练三部分。实践试题充分体现开放性,允许学生在几天或一周内完成,允许学生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2、测评结果的处理。一是关注个体的差异,采取延缓的评价方式。当学生测试结果不理想时,可以要求暂时不评价,待重考满意后再给予评价,所出题目不相同,只相似。二
4
是注重培养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期末测评中,在实践试题部分应设计一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评的要求,如“我对自己说”。在自我分析、判断、调节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三、开展实践活动,综合评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课题的引出,学生根据教师介绍学校、小吃摊点、景点投资等信息列出算式,再通过对所列式子的观察、比较,引出课题;计算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每个摊位可容纳多少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等进行计算,让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单纯的计算,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再如最后生活问题的设计,教师邀请学生到附近的景点游玩,解决旅途中的经费问题。使原本枯燥的计算进一步充满了活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情数学。因此,对学生这方面的评定也应在相应的生活环境中进行。
通过以上等方面的尝试,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使得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更客观、更公正、更全面,但是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同时,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评价也不应只依赖某种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体育的决定》新华社北京1999年6月16日电
2、吴迪的《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4期
5
3、田杰的《试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3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