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旅游形象定位及策略
摘 要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全国腹心,得中独厚;扼黄金水道之中游,得水独优;并以其“汗江交汇”、“龟蛇对”、“三镇鼎立”、“湖群环绕”等特有景观成为我国大城市中独具“水、桥、山、楼、寺”等多元旅游资源组合的城市,可谓人文、自然景观皆有,古代、近代景点兼备。然而,尽管武汉市的山多水多历史遗迹多,好山好水未必好玩,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难以令人乐观,它既无叫得响的名牌旅游产品,也未有世人眼里树产起独特的旅游形象。以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相比,1994年武汉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仅有13.19万人,居第17位,这说明武汉市旅游业还处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冷地带。为何武汉市旅游业难以升温?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增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然而武汉市旅游业仍然迟步不前。因此,分析探讨武汉市旅游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笔者主要从武汉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现有的定位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影响武汉市旅游发展定位的因素,从多方面剖析对武汉市进行定位和策划,最后根据武汉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给武汉定位.
关键词: 旅游 形象 定位 历史 地理 策略
第一章 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 4
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 ......................................................................................... 4 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 ......................................................................................... 4 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 ........................................................................................... 5
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 ................................................................................................. 5 2.2资源不尽丰富 ......................................................................................................... 6 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 ......................................................................................... 6 第三章 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 ............................................................................. 8
3.1地理位置 ................................................................................................................. 8 3.2历史背景 ................................................................................................................. 9 3.3客源分析 ............................................................................................................... 10 3.4旅游交通 ............................................................................................................... 11 3.5旅游酒店 ............................................................................................................... 12 第四章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塑造策略 ......................................................................... 12
4.1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 12
4.2.1加强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突出主题形象。 ........................................... 13 4.2..2.善识别符号,改善景区形象。 .................................................................. 13 4.2..3改善接待条件,改造城市形象。 .............................................................. 13 4.3形象宣传策略 ....................................................................................................... 14
4.3.1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形象宣传。 .................................................... 14 4.3.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形象宣传。 ........................................................ 14 4.3.3利用公关与节事活动促进形象宣传。 .................................................... 14
【参考文献】 ..................................................................................................................... 15 致 谢 ................................................................................................................................. 16
第一章 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
武汉旅游卖点归结来说就是“三菜一汤”——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馆、东湖。
而这四个景点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相去甚远,不能让外地游客形成对武汉的总体印象。武汉虽说有山有水,但却在旅游发展商面没有具体的体系,武汉湖泊多,但未在这一优势上发挥长处,黄鹤楼名声的在外,但也未形成相关的旅游体系,归元寺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卖点,但始终是三菜一汤放在一个桌上却不能相互呼应,在地理条件方面有龟山蛇山,东湖南湖等湖,山水能相互呼应形成体系,但在旅游发展方面设施方面却落差很大,没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
武汉没有因旅游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应该是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一个城市旅游业是否发达,关键不是在于观光旅游上,而在于旅游观光带动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这些行业的发展。武汉在这方面就的机制很不完善,观念也很落后。绝大多数游客来武汉,仅限于对黄鹤楼、归元寺等几个较著名景点的参观。能够较长时间停留的一般为本地游客和周边城乡游客。而外地游客及外国游客在武汉的停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天。武汉长期扮演着旅游中转站的尴尬地位。这样游客能够在这里购物消费和娱乐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而旅游业各部门的相互割裂,正式武汉扮演这种角色的重要原因。
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
武汉城市圈已经开发或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 226 个,资源类型包括6 大
主类②、17 个亚类;其中,亚类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所列31 个亚类的5418 %。资源主类中,建筑与设施112 处,占总数的4916 %;水域风光46 处,占总数的
2014 %;生物景观32 处,占总数的1412 %;地文景观21 处,占总数的911 %;另外,遗址遗迹14 处, 气候气象景观1 处。资源亚类中,综合人文旅游地51 个,占总数的2216 %;居住地与社区37 个,占总数的1614 %;天然湖泊与池沼36 个,占总数的1519 %;树木类景观区30 个,占总数的1313 %;另外,综合自然旅游地17 个,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11 个,景观建筑10 个,地质地貌过程形迹4 个;河段5 个;泉5 个;野生动物栖息地2个;天气与气候现象1 个(避暑胜地)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3 个;水工建筑4 个;交通建筑2 个;单体活动场馆3 个;归葬地4 个。
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文物古迹多。武汉城市圈人文旅游资源占总数的5518 % ,主要是文物古迹,共79 个,占总数的35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城市圈多湖泊风光和森林公园。
资源过于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城市圈旅游资源45 %集中在武汉市,使拥挤的城市和交通更加拥挤,从而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而对于旅游资源较少的城市而言,因不成规模而受到冷落;这使得圈内城市旅游形象不对称。
资源等级质量较好,开发潜力大。武汉城市圈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区单位将近占概查总数的一半,但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属于开发或禁止开发区,[6 ] 旅游设施建设将受到一定的。城市圈山地森林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共14 个,其中6 个列入了概查总数。
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
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
武汉城市圈毗邻地区主要旅游城市现有旅游形象定位如下:重庆旅游形象的名片
是重庆夜景,成都的旅游形象定位是“休闲之都”,长沙旅游形象定位于“伟人故里,山水名城”,洛阳旅游形象定位于“古都+ 花城”,南京旅游形象定位于“博爱之都- 南京”,九江旅游形象定位于“浔阳名城,美日阳光”,宜昌旅游形象定位于“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在自然旅游资源与城市旅游形象上,武汉城市圈不具比较优势。
武汉城市圈没有江西庐山和湖南张家界那样国际知名的山地景观,没有河南开封与洛阳那样古色古香的历史名城,也没有宜昌三峡大坝那样举世闻名的水工建筑,光靠人文景观或者山水风光都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武汉与成都、青岛、大连、上海等这些城市相比,又缺乏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到上海,感受一种国际都市的感觉,到成都,体现一种悠闲的老成都的生活,到青岛,大连,感受海滨风光。武汉呢?很明显,武汉,无法激起别人的目的性旅游愿望。因为,他的城市形象非常模糊。曾经有人把武汉定位为“中国的威尼斯”和“中国的芝加哥”,而这两个方面都是把武汉定位为其他城市的翻版。况且无论从水资源,还是工业发展角度讲,都没有体现武汉这个城市的个性所在。对于外地游客难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武汉喊出“白云黄鹤,知音江城”的口号为自己定位。虽然涵盖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展现出城市所体现的一种独到的文化气息。像大连的“浪漫之都”,上海的“时尚之都”,成都的“休闲之都”等,就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让游客产生一种对当地文化的向往。目前武汉市的旅游形象为突出武汉的特色,也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2资源不尽丰富
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武汉市的旅游资源不尽丰富。不像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得天
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在旅游景观上的缺乏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个景点的参观上,要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渡假型旅游转变。比如,烟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度假型城市。它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四季海水浴场、游艇俱乐部、度假等项目,重点抓、葡萄酒庄、游艇俱乐部这些度假娱乐项目的发展。而在武汉这些娱乐休闲项目的开发上就做得很欠缺。对于一个没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城市,更是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
从2004年到2009年,武汉旅游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今年更是逆势
上扬,1—10月份,接待国内游客5362万人次,海外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增幅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里排名第二。 随着武合、武广等高速铁路开通,第二航站楼兴建,武汉中部地理优势显现,迎来大量外地游客,武汉旅游业高速发展机遇来临。
但在这种高速度的发展状况下面临的确实低质量的旅游业态,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承受能力有限等等。让武汉外表看起来兴兴向荣的旅游发展速度下,埋下了很多的定时。
2.4旅游环境保护不足,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武汉由于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
的产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页较为低下,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章 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
3.1地理位置
3.1.1武汉地江中下游与汉江交汇处,具有天下之中,南北之中,长江之中的
区域地理优势。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部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捷性,是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武汉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
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及仙桃市(省辖县级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汉川市及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形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3.1.2面积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七个城市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外环以内面积1171.70平方公里,武汉三环线(中环线)内的城区面积684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建成区面积为475平方公里。十三个辖区中黄陂区面积最大为2261平方公里,江汉区面积最小为33平方公里,城区中洪山区面积最大达502平方公里。 湖泊
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70个,其中城区湖泊41个,郊区湖泊129个,其中跨市、区湖泊9个。湖泊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
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中国首位。各区湖泊数量由多到少为:蔡甸49个,黄陂23个、东西湖20个、洪山17个、江夏17个、新洲14个、汉阳7个、江汉7个、汉南6个、武昌4个、江岸2个、硚口2个、青山2个。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 城区主要湖泊 江岸区 江汉区 硚口区 汉阳区 武昌区 青山区 洪山区
塔子湖、鲩子湖
西湖、北湖、鲩子湖、机器荡子、菱角湖、后襄湖、小南湖 张毕湖、竹叶海
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莲花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跨蔡甸区)
紫阳湖、四美塘、沙湖-外沙湖、沙湖-内沙湖、东湖-水果湖 戴家湖、杨春湖
南湖、晒湖、野芷湖、杨春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汤逊湖(跨江夏区)、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车墩湖、五加湖、黄家湖(跨江夏区)
3.2历史背景
武汉历史上曾是魏、蜀、吴三方鏖战之地,千余年中发生过许多战事和重大事件。进入近现代更是波澜壮阔。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汉严禁鸦片,开中国禁烟之先河。1861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有关条款,汉口对外开埠,英、德、俄、法、日相继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18年,总督张之洞推行“新政”,开工厂、办学堂、练新军……,为武汉的近代化打下坚实基础。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武昌首义,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汉主义小组成立,领导工人农民进行斗争。1922年,江岸车站为京汉铁路全线罢工总指挥部,2月7日反动派残酷,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1926年,北伐胜利,国民由广州迁都武汉。1927年,汪精卫为首的武汉策划了“七·一五”事件,大遭到失败。同年,在汉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投降主义在的统治,确立了土地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针。1938年10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武汉被日军强占。1949年5月16日,人民武汉。新中国成立后,武
汉被定为冶金、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点工厂。1954年,武汉出现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18日15时,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达到29.米,经过全市历时百天的防汛斗争,武汉人民战胜了特大洪灾,确保了武汉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第一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双层桥。1984年,党和批准武汉实行经济改革试点与计划单列。1987年,以武汉为中心由长江沿岸17个地区组成“武汉经济协作区”。
武汉在近代历史的大舞台上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在定位方面也可着重考虑到这一历史背景。
3.3客源分析
从客源市场区域来看,应主要定位于一、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一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内的包括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等大中城市的游客。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可达性强,且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消费行为大体相近,人民之间往来密切,有强烈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这一区域必将成为武汉市基本的客源市场和核心客源地。二级客源市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200KM的范围内的,主要包括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九江市、岳阳市、南阳市、合肥市、南昌市、长沙市等大中城市游客。交通方便,人口众多,大中城市的经济也较发达,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从旅游动机和出游目的看,近期应定位于近程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节庆旅游等类型的客源市场,中、远期定位应逐步扩大到度假、公务、商务、会议、文化、科考、体育、生态及其它专项客源市场。
从客源组织方式看,近期应主要定位于组团与散客相结合的客源市场,中远期应留意开拓团体客源市场。
从收进层次来看,近期主要定位于工薪阶层市场,中远期注重开发高收进阶层市场。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将上述潜伏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3.4旅游交通
旅游者从居住地到参观游览地和来往于游览地之间所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物质条件。运用先进的交通工具,能够缩短旅游者旅途时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公路 公路总里程达到1.1039万公里(含通村公路)。 国道\\省道:四条国道及16条省道在此交汇。
高速公路:京珠高速、沪蓉高速、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天河机场高速,等公路交通发达方便。铁路 武汉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武汉现拥有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武汉铁路局。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和武汉火车站构成了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武昌南编组站、武昌东编组站、江岸西编组站、汉阳火车站和市北郊的武汉北编组站(亚洲面积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构成了武汉铁路货运枢纽。 航空武汉一度拥有三个客运机场: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于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
水运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武汉有汉南纱帽港、杨泗港、武汉港、阳逻港等港口。轮渡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粤汉、武汉关、中华路、集家嘴、汉阳门、王家巷、晴川、鲇鱼套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其中武汉关—中华路、集家嘴—汉阳门等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
轨道交通2000年,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武汉地铁集团)成立。2000年底,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预计2017年建成。诸线中2、3、4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 过江隧道
1.公路过江隧道,2.地铁过江隧道(在建)3.公路地铁两用过江隧道(规划中)
3.5旅游酒店
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它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饭店是旅游者临时居住场所,各种服务设施要求清洁、实用,使客人有舒适、愉快、安全的感觉。服务质量是衡量饭店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优质服务能弥补某些设备不足的缺陷,使旅游饭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武汉现有酒店五百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有锦江国际大酒店、光明万丽酒店、江城明珠豪生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饭店、城市名人酒店、华美达天禄酒店、东湖大厦、新华诺富特大饭店 、最佳西方五月花大酒店、武汉保利白玫瑰酒店等11家,其中汉口6家、武昌5家;四星级酒店有晴川假日酒店等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
第四章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塑造策略
4.1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依据对目的地现有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的调查,对今后长期发展起稳定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建设与宣传的主要方向。根据对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以及旅游形象竞争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形象应定位如下:国际旅游形象定位: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舞台,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人文山水名胜荟萃地。国内旅游形象定位: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人文山水名胜荟萃地。中部旅游形象定位: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综合以上形象定位,武汉市旅游主题形象可概括为:“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4.2形象建设策略
4.2.1加强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突出主题形象。
主题形象是旅游形象设计和宣传的着力点,主题形象突出则形象鲜明,旅游地的知名度就高。突出“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的主题形象,一是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此增加山水旅游资源的人文性,提高其附加值,尤其应该重视近代历史文物、名人与事件的挖掘、整理和宣传;二是顺应人们对游乐、休闲度假和康体运动需求增加的趋势,增加对园林、游乐场(城) 、休闲度假村、康体运动场馆(如马城、高尔夫球场) 等的建设投入,完善设施,提高游客接待量;三是加强武汉周边城市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使圈内城市旅游形象趋于对称。
4.2..2.善识别符号,改善景区形象。
旅游景区的识别符号不但能够引导游客方便的完成旅游,消除其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而且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形成统一的形象特征,从而提高景区形象表现力。首先,应对景区的名称进行语言包装,给他们取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名字,以增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世界屋脊”比“珠穆朗玛峰”“, 木兰天池”比“木兰湖”,就更有吸引力。但目前许多景区的名称都是类名,如××公园、××度假村、××温泉等等,类名只是表示资源类别,没有特色,缺乏想象力。其次,要统一旅游识别标识,包括标徽、标准字体、象征性吉祥物等,给游客一个统一而清晰的形象。再次,景区的纪念品和交通工具应有地方特色。纪念品地方性越浓厚,独特性越强,形象传播力也越强。在景区小尺度空间的旅游交通工具也应具有地方特色,成为本地旅游的标志性符号。
4.2..3改善接待条件,改造城市形象。
城市不但本身就是旅游地,而且往往是特定区域的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形象直接影响旅游形象。根据对游客的调查分析,武汉市的城市旅游接待条件尚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卫生、市民待客、市容市貌等方面。首先必须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交通拥挤消耗了游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游客最不满意的。游客集散中心一个是要有,一个是要规范,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通达。
应通过宣传教育让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待客,让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提高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水平,加强管理,改善市容市貌。 4..2.4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形象。
调查资料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游客认为旅游服务有待改善。旅游服务的范围较广,既包括旅业的服务,也包括相关行业的服务,其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最为重要。旅游服务质量主要与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有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可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规范服务行为还要求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行业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监督机制等。
4.3形象宣传策略
4.3.1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形象宣传。
地区资源差异是吸引游客的一大因素,应利用武汉市与某一地区的资源的最大差异方面进行形象宣传,以突出地方特色。例如,对入境游客而言,文化是最大的差异方面,因此,荆楚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近代历史、国际文化交流等是对境外客源做形象宣传的重点。再如,对于西北内陆省份,如、甘肃等,自然景观是最大的差异方面,因此,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带的水域风光、山地景观、生物景观等是面向该地游客做形象宣传的重点。
4.3.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形象宣传。
据抽样调查,城市旅游形象主要靠亲友同事等的口碑传播,其次是互联网、电视与报纸,而旅行社宣传不够主动。因此,应增加形象宣传投入,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媒体和旅行社以及导游手册、旅游交通地图、文艺作品等加大形象宣传力度。
4.3.3利用公关与节事活动促进形象宣传。
地区形象公关的基本策略包括制造和发布新闻、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及游说。公
关活动并不需要给媒体付费,但可吸引媒体的关注,达到形象宣传的效果,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宣传。例如,邀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和旅游专栏的记者到武汉城市圈访问。节事活动是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形式,主要包括旅游节庆、民俗节日、庙会以及大型的会议、比赛等,这些都是形象宣传的大好时机。比如,天门“国际陆羽茶文化节”,就是促进天门乃至整个武汉市形象宣传的大好机会。 结束语
旅游形象塑造是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与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两大块中,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但与周边旅游城市相比,两者均不具比较优势。武汉城市圈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应把主题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重点。一方面,依据资源禀赋与游客偏好,以人文旅游资源为重点,结合自然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人文山水旅游产品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增加对休闲康体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把武汉城市圈打造为中部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休闲康体旅游基地;另一方面,围绕主题形象开展形象建设与宣传,突出主题形象,提高城市圈旅游形象表现力。
【参考文献】
[ 1 ] 成都地图出版社. 湖北省地图[ Z] . 成都地图出版社, 2006 ,1.
[ 2 ]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统计年鉴2008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2 :81 ,92 ,105 ,108.
[ 3 ] 尹隽,王海莉,周晓梅.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3. [ 4 ] 邓爱民. 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J ] .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 (1) :129 - 134.
[ 5 ] 谢兰樟. 关于武汉旅游形象建设的思考[J ]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115 - 118.
[ 6 ] 任唤麟,龚胜生. 四类主体功能区“开发”的内涵[N] . 湖北日报·理论版,2008 - 10
- 02.
[ 7 ] 李蕾蕾.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务实[M] .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73. [ 8 ] 程金龙,吴国清. 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 ]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 , 20 ( 2) : 73 - 77.
[ 9 ] 张晓霞. 威海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 ] . 经济师,2006 (1) :161 -1621
[10 ] 李艳红,楚新正,金海龙. 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 ]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 , 20 (4) : 84 - 87.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张庆华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