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奶奶的生日》教学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1、熟悉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科学技术在开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3、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的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重点:了解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
难点: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长进。\"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屏幕出现一卡通人物)问:
同学们,我们写字、画画、做数学,哪样也离不开纸,谁知道纸有多少种?各是干什么用的?纸的老家在哪儿?又是谁创造了造纸术?
(课件:简介纸的历史)屏幕出现纸由龟壳、帛、绢、木牍、竹简到纸的演变过程。看到纸的演变过程,你会有什么感想呢?(生自由答复)
师:纸张从东汉到现在,岁月过了一千多年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纸奶奶过18岁生日时,她的子孙后代都来给她祝寿的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纸的种类特点作用
3、师从旁点拨、指正。(相机出示实物) 三、小组合作、探究语言。
1、生自由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一种纸,选择同一种纸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2、明确合作小组的研究方向: (1)、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纸?
(3)、理解纸奶奶的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长进。\"
3、小组反响。
四、情感体验、内化语言。
1、角色扮演:以\"我是xx纸\"进展口语训练。 2、生互评。
五、积累运用,激发想象。 1、摘录自已喜欢的句子。
2、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纸的变化会越来越大,会随着人们的不同需要而产生。那么,你们想创造什么样的纸? (投影显示):
我来设计未来的纸 纸名特点作用
3、生根据此表尽情畅谈自已要创造的纸。 六、。
薄薄的一张纸记录着人类的变迁、开展,纸的开展就是科学的开展、社会的进步。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发奋学习,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 七、作业。
收集有关纸的知识。(如:纸的创造历史、纸的生产过程、用纸情况等)
“纸奶奶”一代的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有长进。”
奇妙的纸(科学技术在开展,速溶纸、溶器纸、防锈纸) (避水纸、耐热纸、食用纸、人类社会在进步。)
走下讲台,课堂上的每一幕仍时时在脑海里闪现。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有缺乏的惋惜……都有待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得到改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纸奶奶的生日》一课,内容易懂,构造相似,富有童趣。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自主参与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亲身体验,获得新知,从而到达长文短教、重点突出的目的。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以课件出现一卡通人物提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接着,
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承受灌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能借助于\"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开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开展。如\"扮演角色\"环节,我让学生自找伙伴、自组小组、自选角色表演。先在小组里演一演,然后挑选演得好的小组登台表演,让其他学生当观众和评委。评一评成功之处,缺乏在哪里,并说出为什么。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能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随着科技的进步,还能造出什么纸来?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分组讨论后,向大家介绍了未来的纸,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让他们学有所获。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显得太多了,结尾部分有点草草走过场。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