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品生课堂更精彩
山东省沂水县沂城街道中心小学 徐晓强
邮编:2700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行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口动、行动,在活动中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正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 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充分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行因素,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 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心“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课程标准也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的形成不是被动地记忆课本上现成的概念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强调了兴趣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品德与生活》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的课文都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如“收集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讲一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后面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续编故事吧。”、“你能找出粗心的小画家马虎的地方吗?”因此在上课时,我们要在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儿童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根据
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萌发内心的冲动,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是家里的开心果》时,我在课前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是怎样当家的?(2)爸爸妈妈是怎样买菜的?(3)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4)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5)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6)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办?(7)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我再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通过交流,学生初步认识到: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却很少。从而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这样,通过几个小小的问题,让学生在心灵上有了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了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了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心“动”起来。
二 、创设沟通环境, 让学生口“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沟通的环境,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故事。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只是在上课时让学生看一看或者读一读,那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我总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到课堂上要求离开课本把搜集的资料讲得声情并茂,那样才有感染力。如在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可爱的祖国》时,我让学生搜集并讲述方志敏、杨靖宇等英雄人物故事,那绘声绘色的演讲,打动了所有的人,学生们流下了感动的泪,对祖国的爱也就不言自明了。
讨论会。讨论是儿童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因此,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如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帮助残疾人,他们不容易》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寻找亲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发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
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行“动”起来。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都是在各种活动中实现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变的。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让学生多做一做,通过具体实践,把品德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看一看。观察是指利用感官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是儿童认识未知世界、提升认识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儿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获取生活经验的桥梁和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儿童带出课堂,将丰富多采的生活世界作为儿童的认识对象,力求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如在教学教科版第一册《看看我们的学校》时,我们组织刚入学的学生开展参观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参观活动中熟悉校园环境与设施,并通过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儿童热爱自己学校的热情。
画一画。即引导儿童开展填色、绘画、剪拼图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图画和色彩表达内在的体验,激发创造的热情,不断升华儿童的道德情感。如在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家乡的明天更美好》时,引导儿童“画画我的家乡”,让他们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家乡,并鼓励他们把作品展示出来,相互学习、相互评议、相互交流和欣赏,使其在描绘和介绍的过程中体验到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创造生活的愉悦,以此来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一比。通过摆小擂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了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我的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削铅笔等比赛活动,借此锻炼学生操作能力,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的爱,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感悟到了生活中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认真做也是一种乐趣。
演一演。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是儿童很喜欢的一种方式。通过角色扮演,使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引起儿童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能让内向的儿童放开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有利于儿童自主发展的教学氛围。也如在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帮帮残疾人,他们不容易》一课时,我们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儿童开展“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请每人
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儿童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请小朋友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儿童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内心的同情。
总之,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愉快地动起来,真正放松自我,在活动中用自己的
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这样,才能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说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