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的困境

文化传承的困境

来源:华拓科技网


传承的困境——新乡小冀背粧生存状况与传承问题 调查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同时也是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标识和精神纽带。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些甚至已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变得十分困难。现在我们以调查河南新乡小冀背粧的生存现状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从而加大传承力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冀背粧 传承困境与发展 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逐渐加强了,这能够有效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需要很多的人、资金、技术等条件作为保障和支撑,因此,如果我们要很好的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就必须去深刻了解它目前处于的地位和状况,以及它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此次我们以新乡小冀背粧为依托,深入地了解了新乡小冀地区的风俗民情,对小冀背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等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小冀背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新乡小冀背粧,又叫“托粧”、“托阁”,是豫北新乡县小冀村民众在吸取戏剧、曲艺及舞蹈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为祭祀

火神爷而举行的戏剧演唱活动密切相关。据当地十三年的碑文记载:“镇西南隅坤大街旧有火帝真君圣会,每年新春初七日为帝君寿诞之辰与十六例会扮背粧庆贺。相传此会起自咸丰年间……”又据当地老艺人回忆,后来因其表演局限性大,村中一些有识之士刘先祖、贾重及荆铭德等人将一些儿童化妆成戏剧人物,并用特制的铁架背在肩上,配合鼓乐在大街或庙宇中演出,名曰背粧、托粧或托阁。清道光年间已成规模,后于咸丰年间加入火神会组织 ,于每年正月初七火神生日和元宵节期间形成演出例会。光绪年间,小冀村曹老三、王举人和王怀庆等能工巧匠,在单粧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用熟火粘接法,打制出重心稳妥,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夹身舒服,有惊无险的多路双人粧和三人粧,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通过走访民间艺人和搜集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新乡小冀背粧在其造型、表要内容、演出规模以及演出个性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区别于中 原其他地区,有着其明显的独特性。例如,在演出规模上,其他地区的演出规模同小冀背粧是无法比拟的。历史上,小冀背粧最大的演出规模是参演人数曾一度达到五百多人,而人数最少的时候也有二百多人;另外,在演出造型上,小冀背粧的粧架结构是非常独特的,外表开启看起来非常美观,而且粧架重量之重和粧架高度之高更是首屈一指。除此之外,像演出内容多样性,背粧表演复杂性和演出服装的奇特性等方面也都是一大特色,具有很浓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气息。当地人们在继承先人表演的基础上,通过各地背粧艺术的交流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

小冀背粧与当地民众对火神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在当地,相传正月初七为火神的生日,于是人们竞相去位于小冀村的火神庙烧香祭拜,以求得火神的保佑,祛灾获福。而背粧这一民间艺术,就是为了祭祀火神而兴起的。背粧演出前,在火神庙必须要有一个隆重的祭拜仪式。因此在背粧艺术表演中,火神崇拜的迹象十分明显,人们在表演过程中添加了宗教信仰的因子,使这一民间艺术显得尤为庄重、崇高,也由此让小冀背粧得以一代一

代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要认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非物质文化能够受到国家重视的重要原因。新乡小冀背粧便具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传承价值。新乡小冀背粧兴起于明末清初,是那个时期文化的载体,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对新乡小冀背粧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丰富当地的民间文化,促进民众的团结与和谐。

二、对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铁器制作工艺具有参考价值。起源于明末清初,道光年间已形成规模,咸丰年间借助赤帝真君的神威,每年正月初七火神生日和元宵节形成了演出例会。光绪年间,本村巧匠在单粧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用熟火粘接法,打制出重心稳妥,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夹身舒适,有惊无险的多路双人粧、三人粧。这些对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铁器制作、熟火粘接等工艺具有参考价值。

三、审美价值:小冀背粧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原一带以高、险、奇、特著称。小孩穿大人衣服,演出开始后猴粧开道。阵容庞大,背粧者与上粧者配合默契。粧高达五米多,有惊无险,观众仰望表演队伍宛如仙女下凡,使人遐想如幻,神奇莫测。小冀背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炎黄子孙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四、精神娱乐价值:小冀背粧在逢年过节和重要庆典时,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是人们拜祖求神、缅怀先人、寻根问祖、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对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针砭丑,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鉴于此,加大对新乡小冀背粧的保护力度,充分地利用小冀背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新乡小冀背粧在发展传承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目前正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是当地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是小冀背粧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导致每年组织一次演出都会显得非常艰难。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今是经济社会,做生意、上班、打工的人多,有很多人没有时间参加,而且有些人还计较经济报酬,这就使背粧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前人们在家务农的多,并受道德传统的影响,求火神保佑人财两旺,平安吉祥,广大群众都不计较个人得失,都是积极参加。生产队时期,在庆典和年节排练时都是队里派人计工分。

其次是传承出现青黄不接局面。现在比较好的背粧者,还是七十年代队里计工分时培养出来的,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初期前后的会首和好背家都去世了,因生活条件提高,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讲报酬,虽然经常演出,但质量不及过去,所以小冀背粧的组织和发展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使许多老人和热爱背粧活动的人感到揪心。

总而言之,人们缺乏兴趣爱好的动力,没有支持,也没有经济收益作为促进因素。与此同时,民俗世家逐渐没落,年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与日剧减,导致小冀背粧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真正能够完整地将老艺人们的技艺继承下来并能将其继续发展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民俗工艺都不再占有优势,

甚至开始步入“风烛残年”的阶段,亟待新生力量的加强巩固。

为此,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重点将精力放到了新乡小冀背粧的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上,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来促使小冀背粧能够合理、有序、正常地传承下去,这需要当民众和外界各个领域的大力支持。下面是我们针对小冀背粧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1. 一、积极联系、组织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对小冀背粧进行现场观摩和指导。在获得专家学者的认同后,向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申请民间文艺表演和传承的经费,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让演出更能符合大众口味,做到与时俱进。

2. 二、完善背粧会的管理制度,使背粧会成为一个高效、严谨的社会组织,对背粧会中筹得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合理有效的组织演出,积极对外进行宣传,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背粧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小冀背粧继续发扬光大。

3. 三、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措施,充分认识到小冀背粧目前所处的地位,认识到其在当地的重要性,根据国家的法规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法,以期更有效的对小冀背粧进行保护。

4. 四、加大小冀背粧的传承力度,即鼓励上一代老年人通过家族传承或者招收徒弟等方式来传授小冀背粧这一民间技艺,从而使得它能够得以代代相传,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逐渐解决小冀背粧青黄不接的突出问题。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保护在当前之所以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是以传统文化的日益式微为前提的。造成这样一种文化态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长期以来我们倡导的现代性

建设对传统的否定、摒弃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现代国家建设往往将传统的、地方性的知识视为落后的或不相适应的、与之对立的对象,这很大程度上必定以挤占地方性知识的生存空间、消减地方性知识传承为代价。因此通过以小冀背粧为依托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以此来扩大同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交流,并相互借鉴,以实现更好的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

参考文献:姚向奎《小冀背粧.民间信仰映照下的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第二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文化艺术出版社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魁立著龙源期刊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