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10分;命题人:黄丽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文字写在文下的横线内。(4分)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juàn永、徐志摩的浓艳qǐ丽、汪曾祺的tián淡纯净、秦牧的博学ruì智„„ ; ; ; 。
2、毕业前夕,父母对你百般呵护。作为家庭里的一员,你很想替他们分担些家务,却常被拒绝。对此,你十分苦恼。你既不想让你的父母伤心,又想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这时,你应该怎样对他们说呢?(30~50字)(4分)
3、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样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
②因此,发展的机遇,要从解决难题、克服困难中赢得,而抓住机遇也正是解决难题、克服困难的过程,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③正像运动员到奥运赛场拼搏,既是机遇,也蕴含着挑战,又孕育着机遇。 ④把两者割裂开来,以为机遇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时运,消极等待;或以为挑战就是数不胜数的难题,唉声叹气。
⑤机遇与挑战是密不可分的,加快发展离不开机遇,也避免不开挑战。 A. ⑤ ③ ④ ② ① B. ③ ⑤ ④ ① ② C. ⑤ ④ ① ③ ② D. ③ ④ ⑤ ② ① 4、根据原文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0分)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 。
③在《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④ ,不以己悲。
5 根据下面具体情境,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3分)
甲乙两个班级为争得一面“精神文明奖”的流动红旗,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很激烈。
甲班的班长说:“这个流动红旗就应归我们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班的班长说:“这个流动红旗理所当然归我们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一直沉默的辅导员说了话:“我看你们班都不能得流动红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下面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4分)
①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强的重要标志。
②通过艰苦的训练,使我们班的运动员在今年的校运会上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12分)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
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吴广素爱人 (平时)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
B、夺而杀尉 (表承接) 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 ..C、广故数言欲亡 (死亡)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跟从) ..D、尉果笞广 (用竹板打) 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9、甲、乙两段都带有个“醉”。(6分)
①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②乙段中的“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父亲的考题
①儿子事业有成,但对其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 A 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人旅客的列车驶进了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了103人。”
②儿子紧张的情绪 B 了下来。
③“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了132人。”
④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右腿上。 ⑤“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又上去了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点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再下一站下去84人,又上去了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又上去了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又上去了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⑥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的问:“完了吗?” ⑦“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了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人上来9个人。”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⑧“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人,上来了18人;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⑨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了起来:“你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⑩“不!”父亲微笑的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快乐,哪儿有痛苦;„„认真的体会生活中的
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0、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⑪懵了( ) ⑫真谛( ) ..11、选出文中A、B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2分) A( )a.炫耀 b.标榜 c.夸赞 B (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12、在第四段中刻画人物时采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 (2分) 13、在 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 。(4分)
14、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 ,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 。(6分)
15、本文所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2分) 16、从文末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3分)
(二)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为力。机遇是不期而遇的,我们也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维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全面。我希望,大家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7、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观点。(3分) 。 18、请为选段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3分)
。
19、文中说“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为力。机遇是不期而遇的,我们也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和“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四 、写作。(40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 1、题目:收获 提示:“收获”应当是付出辛劳之后才有的。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成长、进步,从一件事受到的锻炼,得到的提高,与他人交往中受到的教益„„都是收获,都给自己
带来喜悦。
要求:1、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与抒情。 2、500字左右。
2、题目:在 中成长
要求:①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题目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