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10年第5期 (总第1 18期)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NO.5 2010 Seria1 NO.】1 8 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蒋 浩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结构出现了两个矛盾的,但又是很明显的趋势,即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 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上长期发挥出其比较优势。究 其原因一方面,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起作用,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其产业结构必然是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另一方面,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结构上也仅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其出口贸易主要 也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因此,传统的比较优势即使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 作用。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4768(201O)05-0025-06 2007年在我国外贸产业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第二产业(8O.6%),第三产业比重也略有增 长(18.596),第一产业比重则逐年减少(0.9%)。 可见,第二产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导力量。因此,要 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大外贸出口,这就要求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 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 对我国出口制成品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外贸产业更好地把握产业的发展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 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揭示我国在由要素禀赋理论所决 定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与出口商品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背后的原因等作一个深入的剖析。由于出口 的制成品种类繁多,本文只选取纺织品、机电,也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作为和分析对象。 一、我国出口产品现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外贸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加入WT0后, 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的扩大,我国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发展,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引进外资,中国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具有向资本、技 收稿日期:2 01 O一08—01 作者简介:蒋浩(1 966一),男,福建泉州市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 贸易。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综合司相关数据,及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相关年份数据整理而得 (2 000-2007 o 25 术等优势转变的发展取向和趋势。 (一)我国主要出口产品构成 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通常以工业制成品 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结构是否合理。1985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 额占当年商品出口总额的54.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当年商品出口总额的45.8%。1990年,工 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此后一直是工业制成品比重大于初级产品比 重,从l990年开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一直达70%以上 ,至此,中国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已经顺利地完成升级,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到了2007年,初级产品进一步下降到 出口总额的5.05%,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4.95%。这种转变显示了中国产品的外贸竞争力已经得到 大大的提高,而正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趋势使我国的外贸出口迅速增长。 中国外贸出口已经从改革开放前期主要依靠出口初级产品,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转向 制造业内部的行业之问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现资源 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趋势,即以高新技术为 主导的趋势(见表1)。 表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趋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i 2002 初级产品 出口总额 214.1 219.2 239.3 206.0 199.3 254.6 263.5 284.8 初级产品 占出口总值% 14.4O 14.51 13.1O 11.2l 10.22 lO.22 9.90 8.75 工业制品 出口总额 1272.9 1291.2 1587.7 1631.6 1750.0 2237.5 2398.0 2970.8 工业制品 占出口总值% 85.60 85.49 86.90 88.79 89.78 89.78 9O.1O 91.25 出口总值 1487.0 l510.4 1827.0 1837.6 1949.3 2492.i 266I.5 3255.6 2003 2004 2005 2006 348.0 405.5 490.4 529.3 7.94 6.83 6.44 5.46 4036.0 5,528.2 7.129.6 9.16l_5 92.06 93.17 93.56 94.54 4384.0 5,933.70 7,620.O0 9,690.70 2007 615.5 5.O5 1i,564.7 94.95 12,180.i0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商务统计,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 1.工业成品出口总趋势。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二十世纪80年代到1997年,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第6类(SITC6),这类商品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纺织品、钢铁制品及金属制品,都 保持在21%以上,这表明,这段时期中国依赖资源性产品的出口。1993年开始,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7)的出口增长较快,1998年占出口额的30.8%,然后这个比例不断攀升,从2002年开始 至2008年,超过40%以上。杂项制品(SITC8,主要包括家具、旅行用品、鞋类、精密仪器等)的增 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1992—1993年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1994—1999年占40%左右,2000—2003 年占30%左右,而到了2004—2008年间就降到2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2007和2008的年出口值 分别为3478.25亿美元和4156.1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o% ̄H 30.7%。 2.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 ②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1985-2007)整理而得。 ③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 009)整理计算而得。 26 商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8O年代以来带动发达国家整体出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这类产 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1998—2001年占总出口贸易额的40%以上,2002开始就超过了50%,2005 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4000多亿美元,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8%。 2006 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08年出口额达到8229.3亿美元, 占60.8%。@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超过德国,名列全球首位。 3.纺织品出口。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而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比重过高。 2001-2003年纺织品占我国所有商品总出口额的6%以上,2004—2007年降到5%左右,而2008—2009 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的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占国内总出口的10%左右。 再看看中 国纺织品在世界的地位。2001年我国出口168.2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l1.4%,在 随后的几年中出口额连年上升,2005年出口额到410.50亿美元,占20.2%,从2007年开始,出 口额超过了500亿美元,到了2009年达598.24亿美元,占32.4%。 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纺织品在中国出口中的 比重开始逐渐下降,但在2009年仍高达l0.1%,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 激烈、需求弹性小,而我国纺织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那么高,容易引起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8年开始,我国技术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年同比增长保持在20%以上,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突破了200亿美元的大关,2004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实现贸易顺差。到了2008年更是到达了4156.2亿美元,同比增长 49.4%的顶峰,2009年虽然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也达到3769.1亿美元 。从其重要性来看,高新 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百分比从2001年的17.5%上升到2008年的29.1%;其出口额 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从2001年的19.4%,上升到2008年的30.8%。(见表2)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科技水平以及科技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这是该行业出口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发展势头 是与1999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分不开的,从此,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 时期,从而使得我国该行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表2三种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出口总额 1949.3 2492.0 266i.0 3256.0 纺织品 总额 l30.4 16l_3 168.3 205.6 纺织品 占比 6.69 6.47 6.32 6.32 机电产品 总额 769.5 l053.0 1187.7 1570.6 机电产品 占比 39.48 42.25 44.63 48.24 高新技术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总额 占比 n.a. n.a. 464.5 678.6 n.a. n.a. 17.46 20.84 2003 2004 4382.3 5933.2 269.0 334.3 6.14 5.63 2273.3 3233.7 51.88 54.5O 1103.2 1653.6 25.17 27.87 2005 2006 2007 2008 7619.5 9689.4 12l77.8 14306.9 41O.5 486.8 559.7 653.7 5.39 5.02 4.6O 4.57 4267.3 5494.0 7011.7 8229.3 56.00 56.7O 57.58 57.52 2182.5 2814.5 3478.2 4156.1 28.64 29.05 28.56 29.0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9)、uncomtrade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s.org.cn/ ④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⑤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综合司相关数据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相关年份数据整理而得(2000—2007)。 ⑥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⑦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09)整理计算而得。 ⑧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相关年份数据。 27 我国出口产品己经是以制成品出口为主,而且制成品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品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得到改善。然而,从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看,我国目前的出口 结构仍然是比较低级的,商品结构仍然不合理,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结构中,主要还是以垂直分 工为主,水平分工的程度太低,这不利于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之,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出 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可以预计未来的“十 二五”期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上长期发挥出其 比较优势。 二、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出口产品 (一)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其生产结构和行业的竞争力,也就直接影响到 其国际分工状况,因此就构成该国产业相对竞争力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的富裕程度决定一国外 贸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国际分工状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而使劳动密集 型产品在世界占优势地位。从产业结构的国际地位来看,中国还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其产 业结构必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特点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少、产业的附加值低。 具体到工业产业,我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不 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高度依赖其他国家,产品的附加价值一直难以提高。这些问题造成了我 国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产品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国际分工与知识密集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但其贸易分工形态主要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这说明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参与了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仅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不具有技术优势 。机电产品的 情况也一样,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仍占主导地位,在绝大多数归入“高新技术机电产品” 统计的出口产品中,我国并未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是以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 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产品核心技术和销售服务渠道都是外国的。另外,机电产品、高新技 术类产品能保持较大的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品需求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则来 自加工后再出口的需求。2010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口占中国进口机电产品贸易的43.3% 。 从出口的企业性质来看,三资企业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最大。2008年三资企业的出 Vl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约88%,而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却不足8%。 在机电产品方面,2006年外 资企业所占比例高达进出口总额的75.1%。这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的主导原因是外 商直接投资强大的拉动作用,而本土企业自主出口能力并不强。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是为其他国家代加工的产品,这是发达 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因此,传统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仍然是促进我国这两大产品出口 扩张的根本原因。这种以外资为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产品出口,同样也不利于这 ⑨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 S.org.on/。 两个产业的升级。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传统的比较优势无论在我国的机电产业还是在高新技术 产业的出口贸易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培育适合我国国情、布局合理的出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良性互动 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单纯以低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无法长 期维系。即使是在高科技产业,长期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品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 国加入WT0已近十年了,如何使我国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己成为紧迫任务,首先,我国产业结构 优化目标应该定位在增强各个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应把培育产业的技术 进步能力,把技术的创新和开发能力放在比单纯生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位置。 (一)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009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3.5万亿元,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国经济,2008年全 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2.56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能够对国际市场的 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内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能促进国 内行业竞争。国内市场存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出口的商品结构也是动态演化的。随着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 通过乘数作用,扩大有效需求,能带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还将导致一国的产业结构发生 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目前,我国要素赋予的基本形态尚未改变,资本积累不足以推进根本的结构改善。所以,我 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总体优势,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将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 产品 。因此,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 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我国GDP中第二产业占48.6%,可以说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工业的主体。 全球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分工的大好时机,从这个意义 上说大力发展制造业应成为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我国就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 率,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不断升级。 (三)利用外资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对外贸易规 模发展越快,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而外资对东道国的出口增长也能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就越快 。以2008年为例,外资企业出口额达到 6,9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超过国有企业的2,248.1亿美元。@外商对我国进行投资主要 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其中主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引导外资流向重点支持的产业。 根据国家产业和结构调整目标的要求,鼓励外资投向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如高新技术、基础 工业、基础设施、环保等产业。另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进 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公司到我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实现生产、科技开 ⑩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商务统计,http://zhs.mofcom.gov.on/。 29 发、产品设计、融资、管理等属地化。 同时,引导外资投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优化外商 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另外,完善相关的,协调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本国企业 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加快我国外贸产业的产业升级的步伐。 (四)改变产品结构,创造竞争优势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近几年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我国 将逐渐失去以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所以,企业应通过自主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努力开发技术 含量高的制成品,促进产品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变“中 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以此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 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重要领域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另外,提升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扩大生产型资源产品的进口,随着我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的不断深入,对世界先进技术和高端生产设备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进口产品要为我国未 来高新技术产品提供要素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努力构建一个以进带出的外 贸进出口良性互动机制,最终促进我国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春梅.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外贸竞争力[J].对外经贸实务,2 000,(1 0):5-6. 【2】吴宏.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中的利益结构分析——基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 题,2009,(8):11—1 6. 【3】中国商务部网站.高新技术产品成我国机电进口主力[EB/0L].(2 01 0-09—1 4).http://SOHSUO.mofcom.gov. cn/query/queryDeta¨.j sp?artic1eid=2 01 009 071 37 36 3&query. 【4]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2 004,(6):85-9 0. 【5]聂平香.对外开放促变产业结构[J].嘹望,2 005,(5):42-44.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hina’S Export Commodities Jiang Hao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export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exists two paradoxical trends——shifting from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to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intensive goods;on one hand,the labor-intensive goods,characterized by textile products,will still dO its part in the intemational market in the long run.The root cause for this is the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prevail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which China,at present,still remains low.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Iabor-intensive industries.On the other hand,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are still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mainly on exporting labor-intensive products.In this sense,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ll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even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Labor-intensive products;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intensive goods;Factor endowment theory (责任编辑:范文)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