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试题

来源:华拓科技网
对外汉语教学法练习题

练习题1(3班1组)【第一次作业各小组所编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语言学流派是( )

A 转换生成语言学 B机械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2、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是( )

A巴甫洛夫 B冯特 C克拉欣 D 特雷尔 3、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 ) A刺激(S)—反应(R) B刺激—反应—强化 C S—(AT)—R D S—A—T—R 4、外语教学中运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直接法 B听说法 C功能法 D语法翻译法 5、下列哪位不是直接法的代表人物( )

A奥伦多夫 B贝力子 C帕默 D叶斯珀森 6、直接法的支派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

A帕默 B韦斯特 C 贝力子 D叶斯珀森 7、《基础英语》的作者是( )

A帕默 B韦斯特 C艾克斯利 D贝力子 8、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

A机械语言学 B结构主义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9、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吉布里纳的教学法是( ) A听说法 B直接法 C视听法 D认知法 10、下列不是听说法教材的是( )

A《英语九百句》 B《英语成效》 C《英语速成教程》 D《新概念英语》 11、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法是( )

A认知法 B视听法 C功能法 D直接法 12、被称为“意念法”的教学法是( )

A认知法 B功能法 C听说法 D视听法

13、以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为教材的教学法是( )

A直接法 B 自觉对比法 C功能法 D认知法 14、认知法产生于( )

A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5、与直接法对立,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的教学法是( )

A听说法 B自觉对比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语法翻译法是第一个科学的教学法流派,成熟于十九世纪( )

2. 20世纪4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创建了听说法教学流派( )

3. 韦斯特作为直接法两大支派之一--口授法的代表人物,对教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

4.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的鼻祖”( )

5. 行为主义源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心理学家华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反应—强化

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 )

6. 7. 8. 9.

听说法同翻译法一样都明确提出用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 《新概念英语》是视听法的代表性教学教材( )

自觉对比法是古典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直觉法是对立的( ) 6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也是认知法创立的理论支柱。( )

10. 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是其创始人( )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目的语 2、功能法

四 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联系课本想一想教学法的理论支柱有哪些,简述语言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2)我们所学过的教学法流派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说明他们对待母语的态度。 (3)简要阐述视听法和功能法的教学过程,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答案

选择题:CBCDA BCBCD ABCCB 判断题:√√×√× ×√√√× 名词解释:

1、目的语是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2、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有威多森等人,代表教材有《跟我学》。 简答:

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有四个分别是语言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语言学原理的发展过程是:十七八世纪的机械主义语言学,二十世纪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2、我们所学过的教学法流派按时间顺序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自觉对比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其中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主张用母语授课,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反对用母语授课。认知法和功能法对母语的态度没有过多的要求。

3、视听法的教学过程包括语言材料的展示及感知,理解和记忆,练习和运用。功能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展示语言材料,学习和操练,自由交际及表达。两者都有语言材料的展示这一环节,但是前者为小情境,后者为自然社会等的大情境。

练习题2(3班2组)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_____、______和教育学理论。 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___ 、___ 、___ 、___ 。3、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___ ,以教师为___ 。

4、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按照教学目标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系统,分别是___ 和___ 。 5、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____ 为中心,以____ 为主导。

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___ 、___ 和___。 7、我们常用的替换练习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

8、直接法是作为___________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有贝力子等。 9、、___________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10、语言的______ 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11、______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于法国。《新概念英语》是这种教学法的典型教材。 12、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______ 。 13、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所以形成各种流派,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外,_____________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发展及研究成果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14、实验心理学鼻祖是____________ 15、克拉新提出了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属于以分析理解为主的教学法流派是()。 A直接法 B听说法 C翻译法 D全身反应法

2、 我们熟悉的《新概念英语》是()的代表教材。 A翻译法 B听说法 C交际法 D视听法

3、 如果欧美学生比较多的班级,比较适合的精读课教材是()。 A实用汉语课本 B标准汉语教程 C汉语会话301句 D基础汉语40课

4、下面那种不属于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教学法()。 A直接法 B情景法 C听说法 D交际法 5、 提出交际能力的人是()。

A乔姆斯基 B海姆斯 C维多森 D吕必松 6、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

A、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母语 B、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C、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 D、直接把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7、“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

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8、功能法产生于__________。

A、30年代的苏联 B、40年代末的美国C、60年代初的北欧 D、70年代初的西欧 9《语言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也是______ 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A. 直接法 B. 听说法C. 自觉实践法D. 功能法 10、各个语言学派兴起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机械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B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机械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D、机械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三、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身特点 2、交际能力 3、目的语 4、第一语言 5、功能法 四、论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请比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异同之处。

2、请分析比较听说法和功能法(交际法)的异同之处

3、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目的语教学与母语或媒介语的关系?(8分)

4、有人认为,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就要立即纠正,因为如果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长久的留在大脑中,今后再要纠正就难了;也有人认为不要纠正,因为学生的习得有一个“自然的”规律,无论你怎么纠,学生总是按照那个自然习得顺序来掌握语言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案设计:(20分) 综合课教案设计(教学对象为在中国学习了八周左右的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课时为

90分钟

比尔:请问,这儿有邮局吗? 中国人:有,一直往前走。 比尔:离这儿远吗?

中国人:不远,大概走五分钟。 比尔:谢谢。

中国人:不客气。 安妮:请问,去外文书店怎么走? 中国人:外文书店吗?离这儿不近。你坐车吧。 安妮:车站在哪儿?

中国人:前面路口往左拐,银行东边就是。 安妮:谢谢。 中国人:不谢。

要求:① 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② 设计教学环节

③ 确定训练重点,训练方法不少于四种 参 一、填空题

1、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2、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交际派3、中心、主导 4、听说实践为主、分析理解为主5、学生、教师6、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7、行为主义 8、语法翻译法9、课堂教学10、作为交际工具11、视听法

12、 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13、教育学理论14、冯特15、习得理论 监控理论 二、 选择题 BDADB BCDBA

三、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自身特点指的是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以及伴随而来的认知特点、 2、交际能力: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观点提出,一个学语言的人,预压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

3、目的语是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4、第一语言:是从习得顺序上而言,儿童掌握的的第一门语言。

5、功能法:70年代欧洲人提出,以功能和意念来进行教学。代表人物是威多森等人。代表教材有《跟我学》

四、论述题(共37分)

1、请比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异同之处。(20%) 提示:从理论基础(6分)、教学原则(6分)和具体做法(8分)分别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2、请分析比较听说法和功能法(交际法)的异同之处。20% 提示:分别从理论基础(6分)、主要原则(10分)、具体做法(4分)来分析比较异同。 32. (8分) 一、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主要 指① 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以确定教学重点;② 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少量用母语或媒介语进行难点讲解。

二、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除必要的翻译练习 外,尽可能用目的语,以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有人认为,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就要立即纠正,因为如果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长久的留在大脑中,今后再要纠正就难了;也有人认为不要纠正,因为学生的习得有一个“自然的”规律,无论你怎么纠,学生总是按照那个自然习得顺序来掌握语言的;请谈谈你的看法。10%

提示:大错要纠(5分),小错可略(5分)。 五、教案设计(20分)

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方位词和方向表示法、 表示距离的方法、询问(问路)的功能。

2. 教学重点:① 方位词:前(边)、后(边)、左(边)、右(边)、 东(边)、南(边)、西(边)、北(边)、 上(边)、下(边)等

②“往”+方位词 表示方向以及表示方向性的动作 a. 往左 往前 往后

b. “往”+方位词+V。往前走 往左看 ③ 表距离的远近:N+离+N+A。 邮局离这儿远吗? 教室离宿舍很近。

④ 大概:表示对数量、时间不很精确的估计。 我大概等了半小时。

他们班大概有二十个学生。

⑤问路的方法:去---怎么走?/这儿有---吗? 3.教学环节的设计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3)讲练新内容 ①生词学习 ②课文学习(教学重点的落实) 4)操练巩固 5)布置作业 4.训练方法:

1)句型替换练习 A.银行离这儿远吗?书店 学校 B.去车站怎么走?学校 邮局 2)用“往”回答问题① 邮局在哪儿?② 前面有车站吗?

3)看方位图用“离”造句。邮局离这儿很近 银行离学校不远

4)看图并用“大概”回答问题邮局离这儿远吗?(书店、车站┄┄) 不远,大概走五分钟。 5) 用“大概”回答问题。① 现在几点?② 他们学校有多少留学生?

练习题3(3班3组)

一、选择(20分)

1韦斯特是( )的代表人物

A语法翻译法B 直接法C 认知法D 口授法 2.习得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冯特B 巴甫洛夫C 克拉欣D 皮亚杰 3.实验心理学的鼻祖是( )

A 冯特 B 克拉欣 C韦斯特 D贝力子

4.下列属于听说法的代表人物是( ) A 帕黑B 艾克利斯C弗里斯D奥伦多夫

5.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方法来教外语的语言学家是( ) A 贝力子B韦斯特C叶斯帕森D斯金纳

6.帕默属于对外汉语教学法( )中的语言学家 A 口授法B 阅读法C语法认知法D语法翻译法 7.功能法的创始人为( )

A威尔金斯B 亚历山大C 威多森D埃里莫斯 8.贝力子属于( )的代表人物

A 听说法B直接法C口授法D认知法 9.视听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

A 认知语言学原理B 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C 听说基本认知原理 D 心理学原理

10.交际能力这一著名概念是( )语言学家提出的 A 认知法B 视听法C 听说法D 功能法

二、填空(20分)

1.直接法是以( )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2.语言的三要素( )( )( ) 3.华生的行为主义公式是( ) 4.皮亚特把行为主义修正为( )

5.克拉欣于70年代提出了可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并倡导( )。 6.奥伦多夫主张( )方法来掌握英语 。 7.视听法的心理学基础是( ) 8.自觉对比法产生于( )

9.因编写基础英语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是( ) 10.帕默属于直接法两大学派中的( )代表人物。 三、判断(20分)

1.机械语言学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 )

2.60年代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问世( ) 3.认知心理学的的提出者是斯金纳( ).

4.奥伦多夫是听说法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5.语法翻译法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 6.口授法和阅读法都属于直接法的范畴( ) 7.叶斯帕森因编写《基础英语》而闻名于世( ) 8.听说法把听放在首位,主张先听后说( )

9.《英语九百句》是根据听说法所编写的一部著名教材( ) 10.亚历山大是功能法的一位代表人物( ) 四、名词解释(20分) 1.功能法 2.认知法 3.语法翻译法 4.听说法

五、简答题(20分)

1.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2功能法的教学过程 答案 一、

BCACA AABBD 二、

1目的语进行目的语 2语音,词汇,语法 3刺激(S)--反应(R) 4 S--(AT)--R 5自然法,

6 背诵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 7 心理学关于感觉知觉的论述 8 苏联 9艾克斯利 10 口授法 三、

× √× × √ √×√√√ 四、

1.功能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是威尔金斯并且是创始人,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为纲,培养交际功能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功能法以意念项目为目的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又称意念法

2.认知法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的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的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又称呼号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布鲁纳,产生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

3.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成熟于19世纪,代表人物有奥伦多夫,理论基础是机械主义语言学,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运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4.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斯,拉多。在语言方面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语言学。 五、

第一题:直接联系原则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句本位原则 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 以当代语言为教材的原则

第二题:1展示语言材料,通常用图片或者实物通过情景让学习者接触新的语言材料;2操练进行朗读问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练习等有效扩展;3自由交际及表达如游戏 谈话 讲故事 角色扮演 讨论等方式 ;其在我国比较流行的是英语教学片<<跟我学>>(答案仅供参考)

练习题4(3班4组)

一、判断题(20/2)

1.六十年代布龙菲尔德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问世。( ) 2.被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 3.《基础英语》是翻译法的代表著作。( ) 4.古汉根是听说法的代表人物。( ) 5.视听法反对母语教学。( ) 6.韦斯特是口授法的代表人物。( ) 7.巴甫洛夫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 ) 8.自觉对比法产生于苏联40年代以前。( ) 9.认知法排斥母语教学。( )

10.功能法教学的代表是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 )

二、选择题(20/2)

1.外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是( )

A.语言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教育心理学 2.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 )

A.布龙菲尔德 B.奥伦多夫 C.斯金纳 D.克拉欣 3.外语教学中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法( )

A.听说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语法翻译法 4.直接法的使用教材( )

A.经典著作 B.英语九百句 C.基础英语 D.英语成效 5.视听法产生的时间及国家( )

A.20世纪50年代 法国 B.20世纪70年代 英国 C.1978年 德国 D.20世纪40年代 6.认知法创立的理论支柱( )

A.“发现学习”理论 B.转换生成语言理论 C.发生认识论 D.认知心理学 7.功能教学法的代表著作( )

A.《初阶》 B.《入门阶段》 C.《意念大纲》 D.《跟我学》 8.实验心理学的鼻祖( )

A.冯特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皮亚杰 9.直接法中口授法的代表人物( )

A.帕默 B.贝力子 C.韦斯特 D.艾克私利 10.始终运用情景来上课的教学法是( )

A.听说法 B.直接法 C.自觉对比法 D.视听法

三、名词解释(20/4)

1.对外汉语教学法 2.认知心理学 3.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4.功能法 四、简答(40/4)

1.简述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区别 2.简述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过程 3.请简述自觉对比法的基本原则并简要说明

4.写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必要时写出具体公式) 参: 一、 判断题

1. 错2.对3.错4.错5.对6.错7.错8.对9.错10.对 二、 选择题

1.A 2.B 3.D 4.C 5.A 6.B 7.C 8.A 9.A 10.D 三、简答题

1.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2.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皮亚杰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S——(AT)——R及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与认知结构(T)中,才能对刺激(S)做出反应(R),否则就没有反应的基础。

3.听说法教学基本程序为:口授语言材料 ——>模仿记忆练习——>句型练习——对话

——读、写练习。

4.功能法事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功能法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又称为意念法。 四、

1.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方法。直接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要求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对语音练习和口头表达,尤其对听力和会话不作任何要求。而直接法以口语为基础,把教学重点放在口语上,先口语后文字。直接法主张让学习者先掌握语言材料,从感性材料中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以后的学习,反对死记文法规则。其次,语法翻译法以机械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直接法提出以直观的手段来代替翻译法,其理论依据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依照语言学“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直接法的产生还有其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受冯特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的观点的影响。

2.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古典翻译教学法,在19世纪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阐述,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19世纪下半页,直接法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力子、韦斯特等人。典型教材为《基础英语》。20世纪40年代,听说法形成,代表人物有:弗里斯、拉多。典型教材为《英语900句》。与此同此,自觉对比法也兴起。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有古根汉,吉布里纳,典型教材为《新概念英语》。20世纪60年代,国际间的交流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而深入到科技领域,认知法应运而生。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有:范艾克、亚历山大、威多森。其典型教材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 1) 用母语讲解外语。自觉对比法认为用母语讲解外语,一则可以实现外语课的普通教育—

—教养价值,二则通过母语翻译最后达到非翻译,逐步养成学习者用外语思维。2)实践要有理论指导。自觉对比法主张外语教学必须理论,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或规则先行,按先语言要素后句子的顺序学习。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3)理解的模仿。自觉对比法提出理解的模仿,通过语法分析,使学习者理解所学外语语言材料的语言形式;通过母语的翻译和讲解,使学习者理解所学句子的意义。4)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自觉对比法主张先教文字,四会并举,反对听说领先。5)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自觉对比法主张学习所学外语国家的文学原著,因为著名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的精心加工最为典范。

4.认知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即S——(AT)——R,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做出反应(R)。50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为认知法打下了理论基础。5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是认知法创立的理论支柱。此外,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提出的两种“学习”——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认知法的重要理论来源。

练习题5(3班5组)

一 选择题

1、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是( ) A 、冯特 B、华生 C、布鲁纳 D、拉多

2、20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创建的外语教学法是( ) A、直接法 B、视听法 C、听说法 D、认知法 3、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不包括下面哪个?( )

A、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B、教育心理学原理及语言学原理C、心理学原理D、语言学原理

4、直接法的两大支派是阅读法和( )

A、言授法 B、言传法 C、口传法D、口授法 5、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

A、拉多 B、贝力子C、韦斯特D、帕默 6、下面哪些不是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

A、直接联系原则 B、模仿记忆训练 C、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D、句本为原则 7、下面哪些不是自觉对比法的理论基础?( )

A、语言学理论基础 B、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C、教育学理论基础D、心理学理论基础 8、认知法产生的年代是(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9、功能法的创始人是( )

A、亚历山大 B、范埃克 C、威尔金斯 D、威多森 二 判断题

1、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行为主义公式为刺激——反应。( ) 2、70年代,克拉欣提出了“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 ) 3、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 4、直接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里面不包括叶斯珀森。( ) 5、韦斯特以编写《基础英语》而著称于世。( )

6、行为主义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他进一步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 ) 7、听说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拉多,而视听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斯和吉布里纳。( )

8、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 )

9、功能发的教学过程包括展示语言材料、学习和操练、自由交际及表达三大环节。( ) 10、交际能力的概念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出的,他所说的交际语言能力指语言运用和语言思维两个方面。( ) 三 名词解释

1、阐述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其基本特点。 2、语言教学法的七大主要流派是什么? 3、听说法的基本原则。 四 陈述

1、自觉对比法的评价。 2、简述认识法的产生过程。 五 实践

运用你所熟悉的一种或是几种语言教学法制作一个课件。 答案

一 1—5 ACBDC 6—9 BBBC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1、含义: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

的方法。

基本特点:(1)汉语语音、词语、语法的特点和教学。①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学,包括汉语的音节有声韵调构成和汉语声母可按发音部位来分类或分组、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汉语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这四部分。②汉语词语的特点与教学,包括汉语词语趋向双音节、汉语词与缺乏形态变化和汉语词语的词义引申特点这三部分。③汉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包括汉语不同层次内部组合的一致性、汉语语序的配对特点和汉语语序的变式这三部分。(2)①武汉自北京的学习者人之汉语的特点和教学,包括听说比读写容易、书写和识记汉字难、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②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包括阅读比听说进展快、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手本国汉字意义和用法的干扰。2、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和功能法。 3、基本原则:①听说领先 ②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③以句型为中心 ④排斥或母语 ⑤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⑥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错的语言习惯。 四 1、贡献和功绩:①自觉对比法有古典的语法翻译法脱胎而来,但它引进了对比这个概念,形成了鸡翻译又对比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翻译法。因而自觉对比法把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称为直觉翻译法,而把自己称为自觉翻译法,提出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的理论,这些主张和理论都有积极意义。②自觉对比法对外语教学重大问题,诸如普通教育——教养任务和实用任务关系、沐浴和外语的关系等,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提高了外语教学法的科学性,在整个教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不足:①自觉对比法夸大了外语课的政治作用,混淆了外语教学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界限。②自觉对比法把自己放在直接法的队里地位,反其道而行之;又抓住早期直接法的一些缺陷,矫枉过正结果是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重视外语知识和理论而忽视其工具作用。

2、①认识法的产生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 ②6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S—R公式,提出S—(AT)—R,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听说法赖以生存的行为主义S—R的心理学理论,为认识法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③5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认知法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④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也成为了认识法创立的理论支柱。

⑤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提出的两种“学习”理论——机械系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促进了认识法的发展。

练习题6(3班6组)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40年代,以( )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并创建了美国新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

A.冯特 B.布龙菲尔德 C.斯金纳 D.华生

2.4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公式是( ). A.刺激(S )—反应(R ) B.S—A —R C刺激—反应—强化 D S—T

3.伴随着听说法的教学原则的贯彻,一大批听说法教材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 A《英语速成教程》 B 《英语句型操练》 C 《英语九百句》 D《英语成效》 4.视听法产生于(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5.实验心理学的鼻祖是( )

A.贝力子 B.韦斯特 C 艾克斯利. D.冯特 6.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代表的语言教学法流派是( )

A. 直接法 B.功能法 C.语法翻译法 D.自觉对比法 7.下列哪个人物不是直接法的代表人物( )

A.贝力子 B.帕默 C.叶斯珀森 D.拉多 8.下列不属于语言教学法流派的是( )

A.直接法 B.听说法 C.认知法 D.默认法 9.皮亚杰的行为主义公式是( )

A. S—(AT)—R B.S—A—R C.S—T—R D.S—R 10.下列那两个语言教学法流派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 )

A.自觉对比法和听说法 B.自觉对比法和直接法 C听说法和直接法 .D语法翻译法和认知法

二.判断题

1.语法翻译法代表人物是拉多。 ( ) 2.视听法的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吉布里纳。 ( ) 3.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问世。 ( ) 4.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排斥母语。 ( ) 5.试听法的典型应用教材是《新概念英语》。 ( ) 三.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法 2.功能法 3.视听法

4.皮亚杰的行为主义公式 四.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各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形成时间和代表人物。 2.请简要论述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A 3.C 4.C 5.D 6.C 7.D 8.D 9.A 1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2.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

4.皮亚杰的行为主义公式是:S—(AT)—R。即是说,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中,才能对刺激(S)做出反应(R),否则就没有反应的基础。 四.简答题

1.①语法翻译法产生于十九世纪,以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为代表。

②直接法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以贝力子、叶斯珀森、帕默、韦斯特、艾克斯利为代表。 ③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弗里斯、拉多为代表。 ④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古根汉为代表、

⑤自觉对比法盛行于苏联40年代以前。

⑥认知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皮亚杰、布鲁纳、乔姆斯基为代表。 ⑦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范埃克、亚历山大、威多森。 2.①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在他看来,客体只有在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 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习者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则和原理。

③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受规则支配的。

练习题7(3班7组)

一、选择

1.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并创建的教学法是( A语法翻译法B 听说法C 认知法D 口授法 2.两个信号系统的提出者是( )

A 冯特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皮亚杰 3.实验心理学的鼻祖是( )

A 冯特 B 克拉欣 C韦斯特 D贝力子

4.下列属于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 ) A 帕黑B 艾克利斯C弗里斯D奥伦多夫

5.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方法来教外语的语言学家是( ) A 贝力子B韦斯特C叶斯帕森D布龙菲尔德 6.帕默属于对外汉语教学法( )中的语言学家 A 口授法B 阅读法C语法认知法D听说法 7.功能法的创始人为( )

A威尔金斯B 亚历山大C 威多森D犯埃克 8.拉多属于( )的代表人物

A 听说法B直接法C口授法D认知法 9.视听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

A 认知语言学原理B 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C 听说基本认知原理 D 心理学原理

10.交际能力这一著名概念是( )语言学家提出的 A 认知法B 视听法C 听说法D 功能法 二、填空

1.认知心理学语言理论是乔姆斯基的( )理论。 2.语言的三要素( )( )( ) 3.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公式是( ) 4.皮亚特把行为主义修正为( )

5.克拉欣于70年代提出了( )和( ),并倡导自然法。 6.认知心理学全部理论的基础是( ) 7.视听法的心理学基础是( )

8.视听法的三个环节是( ) ( ) ( )

)9.提出听说法读写四项技能全面掌握的语言学家是( ) 10.韦斯特属于直接法两大学派中的( )代表人物。 三、判断

1.机械语言学的创始人是布龙菲尔德( )

2.70年代,外语教学法受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以交际功能为纲的功能法教学流派( )

3.自我观察法的提出者是斯金纳( ).

4.奥伦多夫是听说法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5.语法翻译法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 6.直接法可分为两大支派:口授法和阅读法( ) 7.叶斯帕森因编写《基础英语》而闻名于世( )

8.听说法把说放在首位,主张先说后听,注重说的培养( ) 9.《英语九百句》是根据听说法所编写的一部著名教材( ) 10.威多森是功能法的一位代表人物,也是其创始人( ) 四、名词解释 1.直接法 2.视听法 3.语法翻译法 4.听说法 五、简答题

1.自觉对比法的基本原则 2.直接法的教学过程 答案 一、

BBADA AAABD 二、

1转换生成语言学 2语音,词汇,语法 3刺激--反应--强化 4 S--(AT)--R 5可得理论,监控理论,

6 对信息进行编码 7 心理学关于感觉知觉的论述 8 语言材料的展示及感知,理解和记忆,练习和运用 9 叶斯珀森 10 阅读法 三、

× √× × √ √××√× 四、

1.直接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力子,叶斯珀森,帕默,韦斯特,艾克斯利。直接法提出以直接的手段来代替翻译法,其理论依据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2.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视听法的语言学基础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之上。

3.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成熟于19世纪,代表人物有奥伦多夫,理论基础是机械主义语言学,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运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4.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斯,拉多。在语言方面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语言

学。 五、

1.用母语讲解外语:实践要有理论指导;理解地模仿;文字为基础,四会并用;典范的文字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

2.教师做动作,用动作配上目的语的词语和句子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反复领读句子和词语,并正音→操练(教师说,学习者做动作;或者学习者说,学习者做动作)→看课本认读文字,将语音和文字结合起来→抄写句子(找出主要动词等).

练习题8(4班1组)

一、 选择(15×1′)

1.被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 斯金纳 C皮亚杰 D冯特

2.()提出了新的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 A斯金纳 B华生 C巴普洛夫 D皮亚杰

3.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的()理论问世,它是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基础,对于认知教学流派

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机械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 社会语言学

4.20世纪()克拉欣提出了“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5.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古典的翻译教学法,在()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阐述。

A十九世纪初 B十九世纪下半叶 C二十世纪40年代 D

二十世纪50年代

6.第一个成熟的科学的教学流派是()

A直接法 B听说法 C认知法 D语言翻译法

7.以下()是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

A贝力子 B奥伦多夫 C弗里斯 D古根汉

8.()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自然法” A叶斯珀森 B帕默 C贝力子 D韦斯特 9.第一个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掌握和注重观察,分类,判断及作出结论的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的是()

A贝力子 B叶斯珀森 C帕默 D艾克斯力 10.口授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 B韦斯特 C贝力子 D叶斯珀森 11.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 B韦斯特 C贝力子 D叶斯珀森 12.直接法的教材是()

A《新概念英语》 B《跟我学》 C《走遍美国》 D《基础英语》 13.()以编写《基础英语》而著称于世

A帕默 B奥伦多夫 C艾克斯力 D布龙菲尔德 14.听说法产生于()

A19世纪下半叶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15.听说法在语言发面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言学 C机械语言学 D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判断(15×1′)

1,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2,20世纪后期,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诞生了科学心理学()

3,40年代以后的心理学研究在巴普洛夫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4,语法翻译法是第一个科学的成熟的语言教学法流派()

5,视听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6,帕默是直接法的两大支派之一 ,口授法的代表人物() 7,艾克斯利,以编写《基础英语》儿著称于世()

8,以教学方法中听说法和视听法均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9,50年代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也为认知法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10,功能法在我国最为流行的是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 11,排斥母语和文字为中介是语法翻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12,直接法师情景介入第二语言的教学()

13,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

15,视听法的教材是《英语九百句》() 三,简答题(5×5′) 1.简述语言学的发展进程: 2.简述对比法的基本原则:

3.名词解释:语法翻译法(写明时间,代表人物,理论基础) 4.简述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5.简述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四,论述(2×10′)

1.简述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2.简述直接法的优点和不足: 五,实践创新(1×25′)

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七大方法中的三种或三种以上组织一个情景剧,并且指明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A 3 C 4 D 5 A 6 D 7 B 8 C 9 B 10 A 11 B 12 D 13 C 14 B 15 D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简答题:

1答:17世纪 机械语言学

20世纪40年代 布龙菲尔德 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60年代 乔姆斯基 转换生生语言学 20世纪70年代 社会语言学 2答:①用母语讲解外语 ②实践要有理论指导

③理解的模仿

④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

⑤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

3答: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时间是19世纪,代表人

物是奥伦多夫,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

4答:口授语言材料→模仿记忆练习→句型练习→对话→读写练习 5答: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生语言理论 20世纪50年代 布鲁的“发现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 皮亚杰 创立“发现认识论” 提出S-(AT)-R公式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奥斯贝尔 提出的两种“学习”理论——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四论述:

1答:19世纪后期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诞生了科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鼻祖,冯特倡导实验内省法,即自我观察法。

20世纪40年代,巴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即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行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提出行为主义公式:刺激(S)-反应(R);斯金纳加以改造提出新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其代表人物皮亚杰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S-(AT)-R 20世纪70年代 克拉斯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

2答:优点:1直接法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外语学习途径。利用直观手段进行自然地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给语法翻译法树立了一个对立面,不仅为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功能法等流派开了先河,也促进了翻译法的变革。

2直接法教学家制订了一整套联系体系,编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影响广泛的教材,在世界外语教学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因而抑制了成年人

认知能力的发挥。

2偏重经验,重视感觉,忽视了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五实践创新:

答:Peggy是一名外国留学生,她初到中国,在 商店购买钢笔(pen)时与店主产生了语言沟通问题,正当两人困惑时,恰巧来购物的雪和婷帮助她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Peggy:excuse me? I want to bug a pen!

店主:盆?好的,这个行吗?(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盆) Peggy:oh. No. not this .it….it can write 店主:写字?铅笔,圆珠笔?是这些吗? Peggy:oh .no…… 雪和婷来店买饮料

婷:一瓶矿泉水,一瓶果汁多少钱 店主:果汁3元 水1元

雪:外国人呀(悄悄对着婷说) 我们和她打个了招呼 婷:excuse me!

Peggy: oh, can you give me a hand? 雪:year , please

Peggy:I want to bug a pen , but she gave me a basin. Can you tell her not this basin? 雪:sure

店主:给,一共4元

雪:这个外国人说她想要一支钢笔,不是这个盆 店主:是吗,噢,给你 雪:it is okay?

Peggy:ok.thank you. how much? 婷:多少钱? 店主:10元。

Peggy:here you are. thank you very much! Nice to meet you! 雪:nice to meet you too! 婷:let’s go !

在这个情景剧中,我们使用了视听法,听说法,功能法,认识法。

练习题9(4班3组)

一、选择题

1、直接法的代表人物中谁强调用幼儿学语的方式教学 ( ) A、帕默B、韦斯特C、贝力子D、华生

2、第一个提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进的语言学家是?( )

A、贝力子 B、叶斯帕森 C、爱克斯利 D、吉布里纳 3、帕默的主要贡献是 ( )

A、提出阅读不仅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基本手段。 B、为外国人学习英语编写了教材及语法参考书《基础英语》。

C、总结了他完整的教授口语的联系体系,完成了外语教学法史上的一大创举。 D、主张按“幼儿学语言”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自然法”。 4、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 )

A结构主义语言学B机械语言学 C社会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5、( )构成了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

A认知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条件反射学说 D行为主义心理学 6、试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D中国

7.60年代初,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 )

A自觉对比法 B试听法 C行为主义心理学D发生认识论 8.下列选项中属于认知法教学过程的是 ( )

A 教师反复领读词语和句子,并正音 B 语言能力的培养阶段 C 语言材料的展示及感知、理解 D 句型练习 9、功能法的创始人是( )

A 克拉欣 B.皮亚杰 C.威尔金斯D.乔姆斯基 10、下面是功能法教学代表教材的是( )

A.《走遍美国》B.《英语900句》C.《英语课程标准》D.《基础英语》 二.判断题

1、试听法在国际上广为运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国际上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的约占50%。( )

2、自觉对比法确定外语教学的程序应当是:语言——言语——语言。( ) 3、学习外语即是建立一套新的第二信号系统。 ( )

4、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 5、声音和图画结合,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符合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 ) 6、语法翻译法的不足在于偏重感觉,重视感觉,忽视了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 ) 7、、视听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

8、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有直接法,视听法还有认知法等。( ) 9、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利用母语识记汉字词语。( ) 10、直接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演示代替翻译,通过动作使学习者理解所学词语和句子。( ) 11、自觉对比法的基本原则要求用母语讲解外语,以《意念大纲.>为代表著作。( )

12.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提出的两种“学习”理论——机械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有力武器。( ) 13、 功能法是以语音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反法,又名意念法、

交际法。( ) 14、 14、《英语900句》、《跟我学》是运用功能法的教材。( ) 15、 功能法的两大支派是口授法和阅读法。( ) 三、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法2、语法翻译法 3、功能法4、汉语词汇有什么特点?对汉语学习者有什么影响?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原理的发展历程。

2.请简述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发展演变(包括各流派出现的时间、代表 人物、主张等) 五、实践题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拿压岁钱,

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请设计一堂课,写出设计的教案,并注明所用的教学法。 答案:

一、CBCAD CDBCA

二、√√√√× ×√√×√ √√√××

三、1.对外汉语教学法 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 十九世纪提出 代表人物奥伦多夫 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3.功能法 70年代欧洲人提出,代表人物是威多森等人。又称“意念——功能法”或“交际法”,它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代表教材有《跟我学》 4. 词汇有趋向双音节特点 词汇缺乏形态变化

汉语词汇的词义引申特点

影响:给外国学习者学习、积累汉语词语提供了一些条件,对外汉语教学可充分利用词语意义上的联想和联系来帮助学习者记忆。 四、1. 十九世纪后期 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巴普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 公式:刺激—反应;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

六十年代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S—(AT)—R 一定的刺激被个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中,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否则就没有反应基础。 2. 19世纪初,语法翻译法产生,代表人物德国奥伦多夫,主张背诵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19世纪下半叶,直接法产生,代表人物贝力子(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

语)、叶斯珀森(提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进)、帕默(口授法代表)、韦斯特(阅读法代表)、艾克斯利(承认语法在语言教学中对成年人所起的作用,语法的教学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20世纪40年代,听说法产生,主张先听后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达到能自动化的运用所学语言的目的,代表人物弗里斯、拉多;苏联40年代前盛行自觉对比法,与直觉法对立,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视听法产生,代表人物法国古根汉,南斯拉夫的吉布里纳,视听法十分强调创造和利用情景进行语言教学;20世纪60年代,认知法应运而生,主张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20世纪70年代初,功能法产生,代表人物英国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范埃克,主张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 五、可再现情景、运用实物、模拟对话等多种方式,运用任意一种或多种教学法设计教案,合理即可。

练习题10(4班4组)

一、 判断(20分,每小题2分)

1. 教学法的理论支柱是语言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 )

2.20世纪4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并创建了美国新的外语教学法——视听法。 ( )

3.语法翻译法奠定了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成为第一个科学的教学法流派。 ( )

4.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是机械语言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 ( )

5.语言的发展历程是机械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与法学、社会语言学。 ( )

6.功能法流派的代表教材是《英语九百句》和《走遍美国》。 ( )

7.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威尔金斯提出了两种学习理论 ( ) 8.60年代初,瑞士著名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提出S—(AT)—R公式,成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 )

9.听说法的代表人物有弗里斯、拉多、贝力子。 ( )

10.作为直接法的代表人物之一,韦斯特又是直接法两大支派之一—阅读法的代表人物。 ( ) 二.不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第一个提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人是()。 A贝力子 B叶斯柏森 C帕默 D埃克斯利 2.口授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 B贝力子 C韦斯特 D乔姆斯基 3.利用学习者的母语教学的是()

A听说法 B语法翻译法 C认知法 D自觉对比法 4.排斥用学习者的母语教学的是()

A听说法 B语法翻译法 C认知法 D直接法 5.提出阅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是() A帕默 B韦斯特 C贝力子 D埃克斯利

三. 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5分) 1直接法2自觉对比法3功能法

四. 请从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具体教学等方面比较听说法和视听法的异同之处。(30分)

五.创新题。(25分)

运用所学的教学法流派(至少运用一个),设计一个教案,教学情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拟定(例如教日韩人或是欧美人学习中国传统习俗节日),教案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总结等内容。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B 2.A 3.BCD 4.ACD 5.B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直接法: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1分),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1分),代表人物有贝力子,帕默等(2分),代表教材有《基础英语》(1分)。

2.自觉对比法:盛行于苏联40年代以前(1分),是在同母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上(1分),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1分),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1分),最终达到熟巧的一种教学方法(1分)。

3.功能法: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分),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分),代表人物有威尔金斯,威多森等(2分),代表教材有《跟我学》(1分)。注:要求答出时间、内容、代表人物、作品。

四.请从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具体教学等方面比较听说法和视听法的异同之处。(30分) 同:1都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4分)

2都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4分)

3都排斥或母语作为教学的手段;(4分) 4都强调多加练习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4分)

5 都要求语言材料的展示、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模仿练习;(4分)

异:1听说法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视听法是以心理学关于感觉,知觉的论述;(4分)

2 听说法强调句型,而视听法强调词汇的运用;(3分)

3 视听法要求加强读写练习,听说法不做客观要求;(3分)注:要点要清晰、简要。 五.创新题。(25分) 教案 教学目标(5分) 教学方法(5分) 教学过程(10分) 总结(5分) 让他们熟悉掌握中国的传统习俗会说会写 视听法,直接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幻灯片,运用录音、视频教学,设计场景表演(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或是实物教学,让学生亲身实践,板书。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出一些思考题和实践题巩固加强。

练习题11(4班5组)

一.选择

1.下列属于语言学原理的代表人物是(B) A. 冯特 B.乔姆斯基 C.克拉欣 D.皮亚杰 2.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A)

A.奥伦多夫 B.贝力子 C.弗里斯 D.帕默 3.艾克斯利以编写(D)而著称于世。

A.《英语九百句》 B.《语言教学和科学方法》 C.《语法哲学》 D.《基础英语》 4.视听法产生于(C)

A.苏联40年代以前 B.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5.教育教学法的根本理论支柱 (C)

A.心理学原理 B.教育学原理 C.语言学原理 D.教育心理学原理 二.判断

1.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是斯金纳。(错)

2.20世纪4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并创建了听说法。(对) 3.语法翻译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错) 4.帕默是口授法的代表人物。(对) 5.皮亚杰提出了新行为主义公式。(错) 三.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3.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是在同母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熟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简答

1.简述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1)直接联系原则(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3)以模仿为主的原则(4)句本位原则 (5)归纳途径教学法原则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2.简述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2)心理学原理(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五.论述

1.论述心理学原理的发展演变过程

19世纪后期 冯特 自我观察法 20世纪40年代 巴甫洛夫 两个信号系统

20世纪40年代以后 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

20世纪60年代 皮亚杰 S——AT——R

20世纪70年代 克拉欣 习得理论、监控理论

六、创新题 课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田:你的身体真棒!有什么秘诀吗?小方:很简单,就是吃好,睡好,坚持锻炼。小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就说锻炼吧,我总是坚持不下来。小方:要锻炼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田:好吧,从下个星期开始,我每天坚持锻炼半个小时。小方:这一次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要求:① 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② 设计教学环节 ③ 确定训练重点,包含一定的训练方法 教学目的:熟悉基本词汇的读音、含义、用法 教学重点:单词起来的用法 一、生词 秘诀 mijue 锻炼duanlian 坚持jianchi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santiandayu liangtianshaiwang 二、语法点 起来的引申用法

动词性:小明起来了。 副词性:你给我站起来。 三、本文

替换练习 学习汉语

A:你的汉语真棒!有什么秘诀吗?

B:很简单,就是吃好,睡好,坚持锻炼。

A: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就说锻炼吧,我总是坚持不下来。 B:要锻炼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A:好吧,从下个星期开始,我每天坚持锻炼半个小时。 B:这一次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练习题12(4班6组)

一、选择题

1 认知法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19世纪初 B19世纪末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2 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是( ) A巴甫洛夫 B冯特 C乔姆斯基 D斯金纳

3 《基础英语》以哪种语言教学法编著?( ) A语法翻译法 B视听法 C直接法 D功能法 4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

A机械语言学B结构主义语言学C转换生成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5 第一个提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进的是( ) A认知法 B听说法 C直接法 D语法翻译法

6 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产生的语言教学法是( ) A认知法B功能法 C 听说法D 视听法

7以下与《跟我学》采用同一种教学法编成的是( )

A 《英语九百句》B《基础英语》C《新概念英语》D《走遍美国》

8( )提出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被引进外语教学? A 巴甫洛夫 B华生C 斯金纳D布龙菲尔德

9提出S——(AT)——R的是哪个心理学流派?( ) A行为主义心理学B 实验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一般心理学

10主张学习外语国家的文学原著,反对以现代通用的语言为教材的教学法是( ) A自觉对比法B语法翻译法C直接法D 听说法 二判断题

1拉多听说法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基础英语》 ( ) 2语法翻译法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 ( )

3视听法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 4直接法分:口授法和阅读法 ( )

5听说法盛行于苏联40年代以前,苏联当时的外语人才需求少( ) 6认知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 ) 7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 ) 8《英语九百句》采用视听法编成( )

9认知法在国际上广为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国际上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的约占50%影响广泛( )

10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发生认识论”,成为认知法的理论支柱( ) 三、名词解释

1、认知法2、视听法3、听说法4、直接法5、发生认识论 四、简答题

1、简述六大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过程。(时间、人物、代表作品) 2、简述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五、创新题

要求:运用所学语言教学法,教会留学生“方便”这个词,大体论述模拟的的教学过程。 答案:

一1—5DBCBC 6—10BDACA

二1—5××∨∨× 6—10 ×∨×××

三1认知法 认知教学法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

2视听法 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

3听说法 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的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

4直接法 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5发生认识论 60年代初,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S-R公式,提出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 四:1

⑴语法翻译法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⑵直接法19世纪末代表人物贝力子的《贝力子丛书》叶斯珀森的《语言》,帕默《外语教学的口授法》艾克斯利得代表作品《基础英语》等;

⑶听说法在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有弗里斯和拉多,代表作《英语900句》; ⑷视听法在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古根汉,吉布里纳,代表作品《新概念英语》; ⑸自觉对比法20世纪40年代前;

⑹认知法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以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

⑺功能法在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以及英国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代表作品有《跟我学》《走遍美国》等。

2认知法探讨的是中学以上的成年人在本国的环境中学习外语的过程及规律,为使学习者达到实际而又全面的运用外语的目的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教师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

性。

(2) 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教学可采用“发现法”,让学习者从

已知到未知,知道自己的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场景和实际生活中操练语法规则。

(3)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声音和文字结合,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符合成年人学习外语的

心理特征。

(4) 利用母语。进行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使学习更有目的性。 (5) 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 (6) 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 五

(1) 首先,阐述“方便”的几种意思: 1便利,使便利。 2适宜

3婉辞,手头不方便 4婉辞,上厕所

(2)其次,展开语言材料,以对话的形式营造几个场景让学习者接触“方便”这个词的几种用法。 场景一:甲:“你们这的交通真方便啊!” 乙:“党的好,修的路很宽敞。” 场景二:甲:“听说被抓了…….” 乙:“嘘~这里说话不方便。” 场景三:甲:“你借我点钱好吗?” 乙:“我最近手头不方便。” 场景四:甲:“同学,厕所在哪里?我想方便一下。” 乙:“在那边。”

(3) 再次,让学习者根据以上几种情境和对话模仿学习几个句子。 (4) 最后,通过对“方便”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学习者进行交际演练。

练习题13(3班1组)【第二次作业各小组所编试题】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单位、教学步骤、教学行为和( )。 A、教学课时B、教学单元C、教学环节D、教学阶段 2.下面不属于教学环节的是()。

A、组织教学B、复习检查C、讲练新内容D、情景模拟 3.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

A、方法、教具B教具、活动C、手段、活动、教具D、方法、教具、活动

4.对学习主体的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外部因素来说主要了解学习者年龄、文 化程度和()。A、性别和种族B、国别和身份C、种族和身份D、性别和国别 5.下列不属于认知风格的是()。

A、外倾型 B、场依存性C、沉思型D、排他型 6. 课堂学习的基本动机集中反映在()。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成就动机D、目的动机 7.下列属于欧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的是()。

A、场依存性、冲动型B、场性、容忍型C、沉思型、排他型D、场性、沉思型 8. 以下不属于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的是()。

A、问题设计B、情景的设计C、练习的设计D、教案的设计

9. 教学过程中的五大环节包括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新课和()。

A、教学重点和布置作业B、教学难点和讲解新课C、讲解新课和布置作业D、教学重点和难点

10.以下教学方法中比较适合日韩学生的是()。

A、提问法和讲练法B、归纳法和对比法C、练和演绎法D、归纳法和交际法 11.下列不属于教学内容的导入内容的是()。

A、文化导入B、旧知导入C、随机导入D、游戏导入 12.文化导入的基本意义不包括()。

A、培养跨文化意识B、理解课文C、了解民俗D、理解思维 13.语音教学方法不包括()。

A、模仿法、夸张法B、图形法、演示法C、夸张法、演示法D、模仿法、带音法 14.对外汉语目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对比法和()。

A、演绎法、归类法比较法B、模拟法、归纳法和演绎法C、归类法、演绎法和归纳法D、联想法 、演绎法和比较法 15.演绎法又叫做规-例法,指的是先呈现语法规则再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的教学方法,因此运 用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必须充分运用“知识同化”,以下不属于它的是()。 A、对比同化B、类比同化C、正面同化D、反面同化 二.判断题

1.教学单位分为教学课时和教学单元,不包括教学阶段。

2.教学单元是由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它的划分标准是唯一的。 3.教学阶段是比教学单元大、时间跨度长的教学单位。 4.教学环节中的讲练新内容包括:导入新课和讲解新知。

5.教学步骤是比教学环节大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或者说是教学环节的上位概念。 6.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从方法、教具两方面来设计。

7.从认知风格来看,欧美学习者属于场依存性、冲动型和排他倾向。

8.从学习的情感因素中的性格来看,日韩人属于理智型、型和内倾型。 9.从学习的情感因素看,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10.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1.教学方法中的提问法适用于沉思型学习者居多的班级。

12.归纳法适用于场性学习者,演绎法适用于场依存性学习者。 13.组织教学分为教的组织和学的组织。

14.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多讲精炼原则

15.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三.名词解释

1. 认知风格2.心理图式 四.论述题

1. 简单列举出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 2.请以欧美人为例图解认知风格的特点: 五、根据课文编写教案,共30分。

要求:1、教案要素要齐全。(5分) 2、运用3个以上的教学方法。(5分)

3、课文讲解重难点突出且运用多种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10分) 4、教案中导入练习的设计有创新。(5分) 5、体现明确的教学法流派。(5分) 答案:

一.CDDBA CADCC DABCA

二.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

三.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它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是指个体在相当一个时期,保持其认知风格不变;可变性是指从个体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其认知风格会有所变化。认知风格包括三对: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1. 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

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四.答:1.(1)分段和归纳(2)难词难句的解释(3)语法规则的举例(4)问题设计(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示(7)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2.

欧美人 场依存冲动型 容忍倾

练 沉思型 场性 排他倾

练习题14(3班2组)

一、选择

1 王老师讲课时采用自己制作的视频教学,此种方法在新课导入中属于( )D

A 教具导入 B 随机导入 C 情境导入 D 图片导入 2 在对外汉语学习心理机制中,学习的情感因素不包括下列( )B A动机 B 特点 C 态度 D 性格

3 教学目标的顺利执行与贯彻,必须有较好的教学技术来保证。具体地说,教学技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其中不包括( )。

A、方法 B、对象 C、教具 D、活动 4 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会就汉语学习者的客观情况进行简单统计与初步分类。将来

华学习汉语者分为日韩人、欧美人和东南亚人,主要是基于( )的考虑。 A、国别 B、年龄 C、身份 D、文化程度

5 在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中能体现协调教学节奏的是下列哪项原则( )

A.精讲多练原则 B.讲练结合原则 C.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D.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6 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学的实施阶段的是( )

A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 B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 C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 D教学方案实施 7 下列哪个方法不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 A 对话法 B 讲练法 C 演绎法D 问答法 8 日韩人的认知风格属于( )

A 沉思型 B冲动型 C软弱型 D幻想型 9 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A精讲多练 B听说领先 C学习者为中心 D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10 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 ) A、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课 B、一般不训练听说能力

C、属于训练读写的综合性课 D、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程 二、判断

1 按照心理标准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性和意志性( ) 2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方式 ( ) 3 组织和进行教学活动必须用一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最为常用的要素是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 )

4 教学技术可以从方法方面进行设计,主要有谈话法、讲练法、听说法、直接法和直观法等,课堂教学只能从中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 )

5 一般来说沉思型学习者善于思考,治学细致严谨,对问题多做权衡和批判。( ) 6 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知识文化,语言文化和习俗文化三类。( ) 7 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从方法、教具、作业三个方面来设计( ) 8 传统的教师与学习者的位置以教师为中心。( ) 9 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 ( )

10 阅读课文能否概括大意最能说明学习者理解的高下。( ) 三、名词解释

1 动机 2 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 四、简答

1 请简答教学过程中课堂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法 2 如何组织教学?

3 应该如何激发外国留学生学生学习动机? 五、论述

1 论述认知风格从不同角度划分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六、实践

你作为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就如何向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以欧美人为例)讲述在中国餐厅点餐写一份教案。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注意教案要素要齐全! 答案

选择D B B A B C D A B D

判断 错 对 对 错 对 错 错 对 对 对 名词解释

1 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突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2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客观行为或事物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是指由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感情。 简答

1 提问法 讲练法 归纳法 交际法 对话法 练 演绎法 对比法 2 p79~82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展开、转换和结束 1,教学内容的导入:文化导入 旧知导入 情景导入 图片导入 教具导入 随机导入 2,教学内容的展开和转换 3,教学内容的结束 (二)提问与改错 1.提问 2.改错

3 任务激发 兴趣激发 成就激发 竞争激发

论述1场依存和场性(特点见课本P60表格) 沉思型和冲动型 特点见课本P61表格 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特点见课本P62表格)

练习题15(3班3组)

一、选择

1,下列不属于教学节的是(C )

A组织教学 B复习检查 C 课外活动 D布置课外作业

2,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精讲多练原则,讲练结合原则,突出语言教学特点以及( A )

A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B以授课者为中心的原则 C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原则 D以课后练习为中心的原则

3,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心理机制包括认知风格的差异与(A) A学习的情感因素 B知识的难易程度C心理的接受程度D学习方法 4,下列属于沉思型的是(A)

A深思熟虑B急于做出答案C使用语言频率高D使用笼统的加工 5,下列不属于成就动机的内驱力的是(D)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互动的内驱力 6,下列不属于教学方法的是(D) A提问法B对比法C讲练法D自学法

7,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不正确的是(D) A提问B回忆C练习D读书

8,下列不属于常用结束形式的是(D)

A小结形式B思考形式C归纳形式D自我概括形式

9,下列不属于文化导入的意义的是(D) A理解课文B理解思维C了解民俗D了解语言

10,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包括(A)与知识与应用结合

A课堂与课外结合B游戏与文化结合C课堂与文化的结合D课外与文化的结合 11,教学单元分为教学课时,教学单元和(A) A教学阶段B教学大纲C教学知识点D教学总结 12,(A)是比教学环节小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 A教学步骤B教学总结C教学框架D教学课时 13,精讲与多练属于(A)原则

A精讲多练原则B讲练结合原则C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D突出语言教学的特点的原则 14,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的一般匪类主要了解国别,年龄,身份,以及(A) A文化程度B经济背景C民俗知识D民族特点 15,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情感因素的是(D) A动机B态度C性格D 知识 二 判断 判断

1. 冲动型汉语学习者能够清醒的认识认知任务的目标,使用有效策略。() 2.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内部和外部动因。() 3. 语法规则的举例不仅容易使学习者理解,而且容易转化为技能。()

4. 教学环节公分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课文讲解、巩固新内容() 5.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6. 课堂教学方法中的演绎法是先规则后例子,归纳法是先例子后规则() 7. 教学内容用问题来串联,能够使教学有条理,而且避免满堂灌()

8. 车就动机的内驱动力有三:人之的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附属的内驱动力() 9. 图表和心理图示劝着属于内部刺激后者属于外部刺激()

10. 教案头包括教学目的要求、课时分配、重点难点、运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FTTFTFTTFT 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认知风格 2. 动机 3. 水平迁移 4. 纵向迁移 5. 心理图示

答案:1.认知风格: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既有一定稳定性,又有一定可变性。 2.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和心理的冲动,或企图得到的目标等。

3.水平迁移:设计和营造跟原先相仿的新情境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 4.纵向迁移:

5.心理图示:是存在于学习着头脑中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四、简答

1. 教案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 从导入的内容分,教学内容的导入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

.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课时分配及分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 复习旧课 讲解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文化导入 旧知导入 情景导入 图片导入 教具导入 随机导入 五、论述题:如何提高教材的可懂度? 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 1. 分段和归纳

教师备课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习者分段,怎样启发学习者讨论并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2. 难词难句的解释

难词难句妨碍学习者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必须扫除这种障碍。对于难词,可以采用直观法、讲成语故事、造例句、利用课文情景来体会等方法揭示词语的内涵,说明词语的用法;对于难句,可以采用语法层次分析、理清其中的意义关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揭示句子所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 3. 语法规则的举例

课本上的例句较少,且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句子,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要比例句复杂得多。教师可以多补充点例句 4. 问题设计

教学内容用问题来串联,不仅教学显得有条理,而且还能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5. 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重视练习的作用,除了选择和利用教材原有的练习外,还应针对学习者实际设计和补充一些新的练习,以便贯彻和落实新知识和新内容。 6. 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图表是对外汉语教学用得较为普遍的直观工具,图表的种类多样,其有效性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教师有意识地唤醒学习者头脑中跟教材有关的图式,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7. 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语言的信息传递和交际一般总在一定的情景(包括语境)下展开的。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情景的设计和营造为语言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设计和营造跟原先相仿的新情境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是水平迁移;设计和营造跟原先不相同的新情境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是纵向迁移。

(注,答案中1—7小标题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论述内容可于答案有所不同)

练习题16(3班4组)

一、 选择

1.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

A.教学单位,组织教学,教学单元 B.教学步骤,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C.教学单位,教学阶段,组织教学,讲练新内容 D.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行为

2.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包括( )

A.方法、幻灯片、实物 B.方法、教具、活动 C.听说法、对比法、游戏 D.教具、视听法、图片

3.学习主体一般分为哪几类( )

A.国别、年龄、身份、文化程度 B.性别、年龄、身份、文凭 C.性别、职业、年龄、文凭 D.国别、性别、年龄、身份 4.学习主体的认识风格划分正确的一对是( )

A.对立倾向和容忍倾向 B.沉思型和情绪型 C.场依存性和场性 D.场依存性和场排他性 5.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 )

A.动机、兴趣、态度 B.动机、态度、性格 C.动机、兴趣、情绪 D.态度、兴趣、性格

6.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目前最常用的语法教学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图示法、归纳法、对比法 B.图示法、归纳法、关联法 C.归纳法、对比法、对比法 D.归纳法、对比法、关联法 7.教师维持和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着力点为( )

A.任务激发、兴趣激发、认识激发 B.兴趣激发、竞争激发、认识激发

C.兴趣激发、竞争激发、认识激发 D.任务激发、兴趣激发、成就激发、竞争激发 8.讲练新内容可细分为( )

A.导入新课、讲解新知、操练新知 B.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巩固新内容 C.导入新课、讲解新知、提问 D.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布置课外作业 9.符合欧美人认识风格的是( )

A.场性、冲动型、排他倾向 B.场性、沉思型、容忍倾向 C.场依存性、冲动型、容忍倾向 D.场性、冲动型、容忍倾向 10.成就动机的内驱动力有( )

A.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B.认识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C.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D.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学习的内驱力 二、判断

1.场性偏重于形象思维,学习上要求教师组织严密的教学,提供条理清晰的讲授提纲,进行系统而明确的讲解。( )

2.认识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 3.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分段和归纳,难词难句的解释,语法规则的列举,问题设计,练习的计划和补充,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情景的设计和营造等。( ) 4.导入新课对于教案设计来说可有可无。( )

5.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常见的语法教学法不包括图示法。( ) 6.阅读课型分为精读型和泛读型两大类。( )

7.教学拼音要掌握汉语语音的三个特点,即音位的对应性,音节的音乐性,声调的起伏性。( )

8.教学内容的导入,从导入的内容分,有文化导入,归纳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 )

9.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性格。( )

10.教学单位是指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某个教学时段,它分为教学课时、教学单元和教学阶段。( )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态度 3.心理图示 4.纵向迁移 四、简答

1.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机制有哪些? 2.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五、陈述

提高教材可懂度这一环节做得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提高教材可懂度是一个对外汉语老师重点要准备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名对外汉语老师,你将怎样来提高教材可懂度?试简要陈述。(至少五种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六、实践题 教案编写

你常去图书馆吗?

A:我现在去图书馆,你和我一起去好吗? B:好,咱们走吧。——你常去图书馆吗?

A:常去,我常借书,也常在那看书。你呢?常去吗?

B:我也常去,有时候借书,有时候上网查资料,但不常在那看书。我总在宿舍看书。 A:你们宿舍安静吗? B:安静

(请根据以上课文编写教案。要求正确的应用和体现教学法流派思想和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教案要素齐全) 参 一. 选择 D.B.A.C.B.A.D.A.D.C 二. 判断 错。对。对。错。错。对。对。对。对。对。 三. 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

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认识,如外国学习者怀着对汉语的浓厚兴趣而来华学习;外部动机是受外部诱因而产生的动力,来自别人的影响,教师的肯定,表扬或鼓励,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2. 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个体通过学习

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3. 心理图式: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

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4. 纵向迁移:纵向迁移是设计和营造跟原先不相同的新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

言知识。

四. 简答

1. 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机制有哪些?

答:1)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2)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动机,态度和性格.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态度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性格主要有三种性格类型:理智型和情绪性,性和顺从型,外倾型和内倾型. 2.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精讲多练原则。讲练结合原则,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

五. 陈述

答:1.分段和归纳。一片较长的课文,经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总结出全篇的

中心思想,学习者差不多就能把握和理解全文内容。---------3分

2. 难词难句解释。对于难词可以采用直观,讲成语故事,造例句利用课文情景来体会

等方法解释词语的内涵,说明词语的用法;对于难句可以采用语法层次分析,理清其中的意义关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揭示句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3分 3. 语法规则的举例。语法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放在生词表之后,专门设

栏进行介绍和阐述。其内容有语法规则的定义,例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等。-----3分 4. 问题设计。带着问题学,是教学中最常用而效果最佳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问题可

以是引导性的,可以是启发性的,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系列性的。 5. 练习的设计和补充。练习是巩固和清化知识内容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练习,传

达编者的意图,体现教材的重点复习知识内容,训练技能技巧,总结起来可分为三大类:理解性,清化类,应用类。-------3分 6. 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图标教具属于外界刺激,它的作用是把文字性的东西形象化

的展示,然后反过来从形象的线索去理解文字,这样就提高了教材的可懂度。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着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3分。 7. 情景的设计和营造。语言的信息传递和交际一般总在一定的情景下展开的,语言展

示情景,情景又促进语言的理解,设计又包括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3分

(教师可酌情给分,每点3分,答出5点即可得14分,不额外加分。其中,第五点要答出设计和补充的分类。第七点要答出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 六、教案编写

要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要素齐全,能正确的运用教学法流派思想,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

练习题17(3班5组)

一、选择(20分 每题2分)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不包括(B)

A、教学单位B、教学课时C、教学环节D、教学步骤 2、教学属于(C)范畴的心理活动过程。 A、情绪B、意志C、认知D、情感

3、(D)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

A、组织教学B、复习检查C、巩固新内容D、讲练新内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突出语言教学的原则的是(B)

A、听说读写全面发展B、由母语向目的语靠近C、结构、功能、文化的结合 D、强化学习环境

5、课堂学习的内容主要体现于(A) A、教材B、教师C、学生D、教具

6、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的一般分类包括(D) A、学习动机B、学习态度C、身份D、性别 7、成就动机的内驱力不包括(B)

A、认知的内驱力B、好奇心的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的内驱力 8、下列选项中(D)不属于课堂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A、提问法B、对话法C、归纳法D、讨论法 9、(A)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A、心理图式B、图表C、图解D、事例 10、文化导入不包括(C)

A、知识文化B、交际文化C、历史文化D、习俗文化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精讲多练原则和讲练结合原则。 二、判断(10分 每题2分)

1、课堂教学遵循这样的流程:分析——实施——检查三个阶段。(错) 2、容忍倾向学习者善于把同一范围的事物进行分类和细化。(错) 3、语言课程分为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口语、听力和写作等课型。(对) 4、性格跟动机有关系,既属于内部的气质和禀性,又表现为外部的情绪和行为。(错) 5、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课堂与课外结合、知识与应用结合。(对) 三、名词解释(20分 每题5分) 1、教学过程的结构层次

答案:第一层次为分析阶段,包括确定起点状态、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第二层次为实施阶段,包括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适应个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教学、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教学方案实施四个方面;第三层次为反馈阶段,包括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诊断与补救教学两个方面。 2、动机

答案:动机是驱使人们学习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或认识;外部动机是受外部诱惑所产生的动力,来自别人的影响、教师的肯定、表扬或鼓励,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3、态度

答案:加涅把态度定义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4、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

答案:设计和营造跟原先相仿的新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这就是水平迁移。设计和营造跟原先不相同的新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这就是纵向迁移。 四、陈述题(20分 每题10分)

1、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的一般心理机制有哪些?

答案:(1)认知风格的差异 ①场依存性和场性 ②沉思型和冲动型 ③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2)学习的情感因素 ①动机 ②态度 ③性格

2、如何提高教材可懂度? 答案:⑴分段和归纳 ⑵难词难句的解释 ⑶语法规则的举例 ⑷问题设计

⑸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⑹利用图表和心理图示 ⑺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五、实践题(30分)

根据下面的短文编写一份教案。要求:突出重点并且运用到功能法。 Ann:你好,Jack!

Jack:你好,Ann!你今天穿得很漂亮!

Ann: 哪里哪里!对了,我帮你借到演出服了,快拿去试穿一下吧。 Jack: 真的吗?在哪里啊? Ann: 在这,给你。

Jack: 哇!这个演出服对我太重要了,真是太感谢你了! Ann: 你这是说那里的话。祝你周五演出成功!再见! Jack: 再见!

练习题18(3班6组)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的是( ):

A. 教学单位 B. 教学环节 C. 教学内容 D. 教学步骤 2.教学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

A. 1个 B.2个 C. 3个 D. 4个 3.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精讲多练原则 B.讲练分离原则 C.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D.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4.学习的情感因素不包括( ):

A.动机 B.态度 C.目的 D.性格 5.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不包括( ):

A.分段和归纳 B.语法规则的举例 C.问题设计 D.反复阅读 6.教学过程的五大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 ):

A.复习旧课 B.导入新课 C.讲解新课 D.布置作业 7.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不包括( ):

A.提问 B.游戏 C.对比 D.情节模拟 8.教学内容常用的结束形式( ):

A.小结形式 B.分组形式 C.模块形式 D.文章形式 9.语篇理解的主要方式是( ):

A.提问 B.改错 C. 讲述 D.阅读 10.文化导入的意义不包括( ):

A.理解课文 B.了解民俗 C.充实知识 D.理解思维 二、判断题:

1.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要求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 ) 2.作为教学中心地位的学习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反抗性。 ( ) 3.有无汉字背景是学习者的基本条件。 ( ) 4.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本教材的体例和本篇课文的构成。 ( ) 5.模块形式是教学内容常用的结束形式。 ( ) 三、名词解释:

1.认知风格及其分类: 2.性格按心里标准的分类:

3.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包括: 4.课内和课外关系: 四、简答题:

1. 简述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有哪些。

2.从学习的情感要素方面出发,教师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着力点有哪几方面。 五、根据所给出的简单课文,试用复述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导入。

课文(节选):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便被尊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成为中国的“国花”。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已。壮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国花的桂冠。 附(答案): 一、1.C 2.D 3.B 4.C 5.D 6.B 7.D 8.A 9.A 10.C

二、1.√ 2.× 3.√ 4. √ 5.×

三、1.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方式。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这是从不同的一局和侧重点来划分的。 2.性格按心里标准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类。

3.学习者的概括能力、学习者的推理能力、学习者同化新知的能力。

4.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关系、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 四、1.① 分段和归纳 ②难词难句的解释 ③语法规则的举例 ④问题设计

⑤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⑥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⑦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2. ①任务激发。任务,这里这指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明确而较高的学习目标,是主体保

持旺盛的学习热情的强大动力。

② 兴趣激发。主体在学习上的钻研精神和课堂上的注意力和跟兴趣关系甚大。 ③成就激发。

④ 竞争激发。竞争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练习题19(3班7组)

一、选择题(2*5=10分)

1、情景的设计和营造需要贯穿的原则(A)

A、实用性和现实性原则 B、实用性和理论性原则 C、现实性和再现性原则 D、对比性和适用性原则

2、下列哪个不属于课堂教学原则(C)

A、讲练结和原则 B、精讲多练原则 C、以讲授者为中心的原则 D、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3、教学过程不包括的阶段是(C)

A、分析阶段 B、实施阶段 C、总结阶段 D、反馈阶段

4、不能容忍模糊的事物,回避不明确的东西,常采用绝对方法处理问题是(B)的短处 A、容忍倾向 B、排他倾向 C、沉思型 D、冲动型

5、学习者得到尊重和荣誉的满足感,属于那种内驱力的作用(B)

A、任职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外部内驱力 D、附属的内驱力 二、判断题(2*5=10)

1、容忍倾向是欧美学习者的一种心理机制。(√) 2、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属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阶段。(×)

3、利用图表作为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已经被教学实践所证实。(√) 4、复习就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五大环节。(√) 5、从与新内容有关的时代特征、社会风俗、人物关系、经济、组织结构等入手提供学习者想象内容的空间和场景,是教学内容导入中的情境导入。(×) 三、名词解释(3*5=15分) 1、动机。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 2、心理图式。

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3、水平迁移。

水平迁移是指设计和营造跟原先相仿的新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 四、简答题(35分) (一)、简述教学的一般过程。(15分) 答:1.分析阶段。

a、确定起点状态。b、分析教习任务。c、陈述教学目标 2.实施阶段。

a、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b 、适应个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教学。c、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

d、教学方案实施。 3.反馈阶段。

a、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b、诊断与补救教学。 (二)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方法。(20分) 答:1、分析和归纳。

经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总结出全篇中心思想。 2、难词难句的解释。

对于难词可采用直观法、将成语故事、造例句等方法解释词语的内涵,说明词语的用法。 对于难句可采用语法深层分析、理清其中的意义关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释句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 3、语法规则的举例。

为了让学习者真正体会到、掌握和使用某一条语法规则,可多举一些补充例句。 4、问题设计。

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引导性的、可以是启发性的、可以是思考性的、可以是系列性的。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教学常用的效果最佳的一种方式。 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练习是巩固和消化知识内容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练习,传达编者的意图,体现教材的重点,复习知识的内容、训练技巧技能。 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它们的作用是把文字性的东西形象的展现,然后反过来从形象的线索去理解文字,以此提高教材可懂度。

7、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语言展示情境,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 五、实践题(30分) 撰写一份教案。

要求:要素齐全,体现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方法、至少体现一种教学流派的指导思想。

练习题20(4班1组)

一、判断题

1、 教学单位是指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某个教学时段,它分为教学总课时、教学单元和教学

阶段。()

2、 教学环节分为五个,分别是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解新知、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

业。()

3、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它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

()

4、 从整体出发来审视事物,易忽略事物的具体因素事场依存性。() 5、 善于把同一范围的事物进行分类和细化实容忍倾向。()

6、 成就动机的内驱力有三: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7、 水平迁移是设计和营造跟原先不同的新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 8、 教学上所说的直观,一种是图标式的教具,一种是存储于学习者的经验模式。()

9、 态度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机成分。

()

10、性格跟态度有关,既属于内部的气质和秉性,又表现为外部的情绪和行为。() 11、概括综合能力,富于探索精神,能把纷繁的事件理出头绪的是排他倾向。() 12、电视、录像、多媒体属于图片导入。()

13、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大支柱。

14、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本教材的体例和本篇课文的结构。() 15、认知风格有三对,每对都有明显的对立倾向,这种对立是不变的。() 二、选择题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 A教学单元 B 教学单位 C教学阶段 D教学课时 2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分类是()、()、年龄、身份。 A国家、文化程度 B性别、文化程度 C国别、文化水平 D国别、文化程度 3认知风格包括()

A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B场依存型和场型、沉思性和冲动性、容忍性和排他性 C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性和冲动性、容忍性和排他性 D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4、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是受其认知风格和()所支配和导引的。 A学习情绪 B学习动机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5、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作、态度和() A个性 B风格 C性格 D兴趣

6按心理标准划分,性格可以分为() A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B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 C智力型、情绪型、意志型 D智力型、情感型、意志型

7按照和顺从程度划分的性格类型有() A型和依赖型 B依赖型和顺从型 C型和顺从型 D依赖型和外倾型

8动机的着力点在于任务激发、兴趣激发()和竞争激发。 A成就激发 B动力激发 C荣誉激发 D性格激发 9提问法和对话法适宜于()学习者居多的班级。 A场依存性 B沉思型 C容忍倾向 D冲动型 10、交际适宜于()学习者多得班级。

A有排他倾向 B有容忍倾向 C冲动型 D沉思型

11、教学内容导入的方法除了文化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外,还有() A旧知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 B旧知导入和随机导入 C教具导入和随机导入 D旧知导入和教具导入 12、()是巩固和消化知识内容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A总结 B复习 C练习 D归纳 13、教学内容导入的方法都有()

A提问、记忆、复述、讲述、对比、游戏、练习 B提问、回忆、复述、讲述、对比、练习 C回忆、复述、对比、练习

D提问、复述、对比、练习 14、问题有()()()和归纳性问题 A提示性问题、复述性问题、剥笋性问题 B提示性问题、复述性问题、反思性问题 C提问性问题、陈述性问题、剥笋性问题 D提问性问题、复述性问题、剥笋性问题

15、教学方法除提问法、提问法、讲练法、练之外还有() A归纳法、演绎法 B交际法、对比法

C归纳法、交际法 D归纳法、演绎法、交际法、对比法 16、在场依存性学习者较多的班级适宜用()方法。 A讲练法 B练 C对话发 D对比法

17、适宜于场依存性学习者或沉思型学习者居多的班级的教学方法是() A归纳法 B交际法 C对比法 D演绎法 18、()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A态度 B动机 C性格 D情感 19、个人对信息加工的方式()

A场依存性 B场性 C认知风格 D人之机制 20、在汉语最为外语的教学过程中应以()为中心 A教师 B学习者 C组织者 D知道者 三、简答题 1、 态度 2、 动机 3、 学习迁移

4、 简述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5、 简述学习主体的性格类型 四、论述题

1、 图解教学的基本要素

2、 以欧美人和日韩人为例分析场依存性和场性的认知风格 五、创新题

根据以下课文,请写一篇教案

该换个大冰箱了

张红:妈,看,这些苹果红红的,多可爱,咱们买一点儿吧!报上说,吃苹果对身体有好处,不生病。

妈:水果对身体都有好处,再说,咱们家的水果还没吃完。 张红:您说的是橘子吧,太酸了,别吃了。

妈:那天是谁说的,橘子有很生素C,对身体有好处,结果买了4斤,没有人吃。再说,天气这么热,吃完了再买吧。 张红:可以放冰箱里啊!

妈:咱家的冰箱前两天就装满了。 张红:看来咱家该换个大冰箱了。 答案: 一、判断题 1、X 2、X 3、√ 4、√ 5、X 6、√ 7、X 8、√ 9、X 10、√ 11、X 12、√ 13、√ 14、√ 15、X

二、选择题

1~5 BDADC 6~10 ACADB 11~15ACAAD 16~20ADACB 三、简答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3、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4、基本原则:①精讲多练原则 ②讲练结合原则 ③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5性格类型:①理智型和情绪型 ②型和顺从型 ③外倾型和内倾型 四、论述题 1、(图片省略)

2、场依存性的特点是从宏观着眼来看待问题,从整体出发来审视事物,就是偏重于形象思维,受外界物理和社会的影响较大,场依存性学习者对客观事物较感兴趣,擅长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欧美学习者就善于运用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喜欢从校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获得语言会话能力。

场性的特征是看待事物以微观为基点。从整体抽出部分来认识。逻辑倾向较为突出,依照个人的内部标准或利用个人的内部参照来判断事物善于借助课堂或其他正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的结构形式,日韩学习者就是运用场性的认知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而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方方面略为欠缺。 五、创新题 1、教案头 ①要求目的: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正确认读生词“冰箱”、“水果”、“苹果”;了解句型“该……”、“再说……”、“结果……” ②课时:一课时

③重点:学会3个生词“冰箱”、“水果”、“苹果”,用图片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知道生词所代表的意思,从而掌握生词 ④难点:学会运用“该……”、“再说……”、“结果……”造句,给学生展示例子,鼓励学生进行模仿造句。

该:天色晚了,我们该回家了

再说:这件衣服太小了,再说我也不喜欢。 结果:他说下午来找我,结果他没来

⑤方法:图片展示生字生词解析;模仿法造句;多媒体课件展示 2、教学过程

①复习旧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词“晚点”、“机会”、“遇到”,并让同学起来造句;对同学的造句进行点评。

②导入新课:展示一系列关于课文的图片,向学生提问看到图片想到了什么。(冰箱满了,水果装不进去,该换个大冰箱了) ③讲析新课:

A语音: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B生词:图片展示法 C语法:模仿造句

该(should) 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 再说(besides)衣服太小了,再说我也不喜欢

结果(名词result;连词result in)这是个好结果 (名词) 他说下午来找我,结果没来。(连词) ④巩固练习

A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冰箱(bīnɡ xiānɡ) 水果(shuǐ ɡuǒ ) 结果(jié ɡuǒ ) B造句 再说: 该:

⑤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题 B预习下节课文

练习题21(4班2组)

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 教学环节包括()

① 组织D教学②复习检查③讲练新内容④巩固新内容⑤布置课外作业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先学习生词,然后将语法,阅读课文,做练习。”这属于() A教学步骤B教学环节C教学行为D教学单位

3.下列不属于汉语作为外语学习者一般分类标准的是() A国别B性别C年龄D文化程度

4、擅于从宏观着眼看待事物,除课堂学习外,还喜欢从校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习得汉语会话能力的认知风格是()

A场性B场依存性C容忍倾向D冲动型 5、下列不属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是() A动机B性格C文化D态度

6、教师维持和激发学习着动机的着眼点有() ①任务激发②兴趣激发③成就激发④竞争激发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瞎写属于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是()

①分段和归纳②问题设计③利用图表④设置情景⑤语法规则举例⑥难词难句解释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不属于导入内容的是()

A文化导入B情景导入C图片导入D提问 9、先规则后例子的教学方法是() A演绎法B对比法C练D交际法

10、按心里标准可以把学习者性格划分为()

A理智型和情绪型B型和顺从型C外顺型和内顺型D沉思型和冲动型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 课堂教学有四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

2、 认知风格有三对,场依存性场性,外倾向型和内倾向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3、 不因成绩好而骄傲,不因成绩低而气馁,能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这是意志型性格的主要特征。()

4、 课堂所采用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一般为提问法、对话法、讲练法、练、归纳法、演

绎法、交际法和对比法八类。()

5、 态度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过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

分。()

6、 心理图示实际上是存在学习者头脑中的一种认知结构,有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

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7、 布置作业不属于教案的构成要素。()

8、 教案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讲练新课部分。()

9、 成就动机的内驱力有三种: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10、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是: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能力和教学重点。()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 认知风格 2. 动机 3. 心理图示 4. 水平迁移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10分) 1、 简述一下教学的的一般过程。(10分) 2、 用表格形式简述一下认知风格差异。(10分) 五、创新运用题

假如你是留学生初级班的任课老师,该班级主要为欧美学生,请你设计一则情景对话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的要求写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1、情景对话内容具有代表性,包含留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分) 2、教案的要素、程序完整。(5分) 3、教案导语科学。(3分)

4、课文的难点必须设计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点等各要素的解释,并至少使用两种方法。(14分)

5、教案重点突出。(5分) 答案:

一、选择(共20分,每题2分)

1、D 2、A 3、B 4、B 5、C 6、D 7、D 8、D 9、A 10、A 二、判断(共10分,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方式。包括: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2、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到达的目标等。一般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3、心理图式实际上是存在于学习者头脑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由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具有等级层次的经验系统。

4、设计和营造跟原先相仿的心情景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10分) 1、 简述一下教学的的一般过程。(10分)

教学过程有其内部规律、层次和走向。(1分)它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分析阶段,包括确定起点状态,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等。(3分)第二层次为实施阶段,包括有效技术设计、适应个别差别和民族差异的教学、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教案制定等。(3分)第三层次为反馈阶段,包括测量与评估结果、诊断与补救教学等。(3分) 2、 用表格形式简述一下认知风格差异。(10分)

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依存性和场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1分)

(1) 场依存性和场性(3分) 场依存性 着眼点 出发点 参照点 从宏观着眼看待问题。 从整体出发来审视事物。 以外部参照作为加工依据。 受整体知觉背景和事物 易忽略事物的具体因素。 受外界物理和社会的影响。 明显的知觉特征影响。 看待事物以微观为基点。 较少受整体知觉背景的 影响 从整体中抽出部分来认依赖个人的内部标准或 识, 利用个人的内部参照判断事善待对每个具体信息作出 物。 分析与辨认。 场性

(2) 沉思型和冲动型(3分) 沉思型 冲动型 对问题的反应 加工方式 认知特性 清醒地认识认知任务的 目标。使用有效策略。元认知 和记忆水平高。 深思熟虑。追求完美、 使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确实的答案。 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 设。错误少。 急于做出回答。凭预感 使用整体的、笼统的加 对认知任务的目标不大明确。 猜测。 工方式。没有全面地检验 使用有效策略不够。元认知和 解决问题的各种方式或 记忆水平低。 途径。错误多。 接受范围和类别 长处 短处 (3) 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3分) 容忍倾向 兼收并蓄概括性广的类概括综合能力强。富于 易犯规则泛化错误。把不符 别 探索精神。能把纷繁事件 合某个事物客观规律 能接受不同观点和意见。 理出头绪。 内容也按此规律加以运用。 有事会把不属同类的事物 包括在内 只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 善于把同一范围事物进拒纳不同观点和意见。有 行 时把属于同类事物也排分类和细化。 除 在外。 不能容忍模糊的事物。回 避不明确的东西。常采用 绝对方法处理问题。 排他倾向 五、创新题(30分)

1、情景对话内容具有代表性,包含留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酌情扣分。(3分) 2、教案的要素、程序完整。(5分)包括:

A: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B:课时分配积分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C: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D:本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演绎、听说、对括及复习等)。 E:复习旧课(提问、检查等)。 F:导入新课(以旧引新等)。 G:讲解新课。

H: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及小结等)。 I:布置作业。 注:少一处扣一分

3、教案导语科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酌情扣分。(3分)

4、课文的难点必须设计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点等各要素的解释,并至少使用两种方法:难点知识确定(4分),两种以上方法解析,解释清晰准确(10分)不解释或不准确不得分。 4、教案重点突出,重视练习题的编写及知识点的迁移运用。酌情得分(5分)

练习题22(4班3组)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讲练新内容的是( )

A 导入新课 B 讲解新知 C 提问改错 D 操练新知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精讲多练原则 B 模仿练习原则 C 讲练结合原则 D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3.下面属于欧美人认知风格的是( )

A 场性 B 冲动型 C 沉思型 D 排他倾向 4.下面不属于性格分类的是( )

A 理智型和情绪型 B 理智型和意志型 C 情绪型和意志型 D 沉思型和情绪型 5.下面不属于具体教学方法的是( )

A 听说法 B 讲练法 C 演绎法 D 对比法 6.下面不属于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是( )

A 认知的内驱力 B 升学的内驱力 C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 附属的内驱力 6.讲练新内容中最重要的是()

A导入新课 B讲解新知 C操练新知 D巩固新知 7.不属于课堂教学基本原则的是()

A精讲多练 B讲练结合 C以学习者为中心 D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8教学步骤是比()小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 A教学课时 B教学单位 C教学行为 D教学环节 9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

A教学任务 B教学技术 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 10. 学习的情感因素不包括() A动机 B态度 C性格 D认知 二、判断题

1. 从认知风格的差异看,欧美人属于场依存性、冲动性、排他倾向。(F)

2.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

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F)

3. 性格跟态度有关系,既属于内部的气质和秉性,又表现为外部的情绪和行为。(T) 4. 学习迁移,又叫再编码,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

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包括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T

5. 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的一般分类,一般要了解国别、年龄、身份、文化程度。T 6. 认知风格指的是集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F 7. 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后续知识的基础。T 8. 跨文化意识大多体现在交际文化之中。T 9. 提问和问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T

10.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主导原则。F 三、名词解释 1、 动机 2、 态度 3、 教学环节 四、简答题

1、 用图解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2、 提高课堂可懂度的方法。

五、请根据下面这篇文章设计一套教案。

你睡午觉吗?

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三个多月了。没有课的时候,我喜欢和中国朋友聊天儿,我希望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我发现中国人一般都有睡午觉的习惯。他们吃了午饭以后都休息休息,睡睡觉,一般睡一个多小时。下午上班时精神很好。我觉的中国人睡午觉的习惯不错,很有科学道理。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中午休息时间很短,一般只休息一个小时,没有时间睡午觉。下午上班的时候很想喝喝茶、聊聊天儿。现在我在中国留学,我也有睡午觉的习惯了,真是“入乡随俗”了。但是我有时候睡四个小时的午觉,时间太长了,不是真正的“中国午觉”,真不好意思。中国朋友告诉我,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大城市的中国人、在公司工作的中国人也渐渐地不睡午觉了。我觉得真遗憾。

答案:1、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它有着促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唤醒功能,以及促使学习者的行为指向指向某一客体的指向功能。

2、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也就是说态度还不是实际行动的本身,而是一种藏之于内心的、对行为或事物作出评价反应或准备采取相应行动的倾向性。

3、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基本认知心理规律、总结和归纳出五个教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图片省略) 1、 分段和归纳 2、 难词难句的解释 3、 语法规则的举例 4、 问题设计

5、 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6、 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7、 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一、 教学要求:

知道汉语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多音字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 1. 理解并掌握汉语“动词重叠”、“时量补语”的语法意义,并能造出语法合格的句子。 2. 了解中国人有睡午觉的习惯。 二、 课时分配:共用4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词、辨析易混淆的读音、分析多音字、辨析形近偏旁、形近字、理解课文、扩充词语。

第二课时:讲解语法点:动词重叠、时段词、时量补语。 第三课时:讲解语法点:副词“一般”、有或没有时间+动词、堂上语法练习。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练习、听写本课生词与重点句子。 三、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初级语法点“动词重叠”、“时量补语”的语法意义。 四、 教学方法:提问法、交际法、讲——练、做练习等。 五、 导入新课

提问:你什么时候来中国的? 你来中国多长时间了?

没有课的时候你喜欢干什么? 你常和中国朋友聊天儿吗? 你想知道中国人的习惯吗? 六、 讲解新课 1. 朗读课文

2. 词语解释 (多音字)午觉jiao 觉得 jue

发现 fa 一声 头发 fa 四声 不好 hao 三声 爱好hao 四声 很长 chang 长大zhang 3、 辨析形近偏旁、形近字

形近偏旁:木与 禾 示与 衣 形近字:真实 买东西 头发

中午 牛奶

入乡随俗 中国人

4理解课文

通过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让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第二遍范读之前,提出口头练习任务。 5口头练习任务 根据课文回答:

我来中国多长时间了?

没有课的时候我喜欢干什么? 我发现中国人有什么习惯?

我觉得中国人的这个习惯怎么样?为什么? 我现在睡午觉呢?

我在美国睡午觉吗?为什么? 我现在的午觉怎么样? 4、 扩充词语练习

根据课文中的常用短语做扩充词语口头练习 1.睡午觉的习惯 ~的习惯 2.休息时间 ~时间

第二课时 1、 讲解语法点

(1) 动词重叠

他们吃了午饭以后都休息休息,睡睡觉。 晚上睡觉以前我喜欢看看杂志。

重叠形式:单音节AA 例如 看—看看

双音节ABAB例如 休息—休息休息 练习: 看、听、试

练习:练习、锻炼、复习

(2) 时段词

1、 提出课文中的时段词:三个月 一个小时 2、 将同一时间段的时段词与时点词对比

时段词:三个月 一个小时 时点词:三月 一点

3、 口头练习,用时段词改写下列词语:

8:00—10:00 1月1日—1月31日

2、 难句解释

(1) 他们吃了午饭以后都休息休息、睡睡觉,一般睡一个多小时。

注意句子中的动词重叠:休息休息、睡睡觉。

3、 文化内涵

中国人午睡,外国人不午睡。 4、 中心大意

中国人一般都有睡午觉的习惯。 5、 课下作业

整理今天讲的语法点 作文:《我有······的习惯》 (250个字左右)

练习题23(4班4组)

一:选择(2*10)

1:下列不属于课堂教学需遵循的流程是()

A分析 B 实施 C讲教 D反馈 2: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训练新内容C复习检查D巩固新内容 3: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不从()方面来设计。

A课堂 B方法 C教具 D活动 4:课堂教学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为()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情感动机 D成就动机

5:认知风格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的特点。

A能动性 B可塑性 C可变性 D性

6:通过讲解诸如历史·地理建筑·园林等方面的内容引出的导入属于文化导入中的()

A知识文化 B交际文化 C习俗文化 D民间文化

7:欧美学习者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喜欢从校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获得汉语会话能力,欧美学习者属于()的学习者。

A场依存性 B沉思型 C容忍倾向 D场性

8:下列不属于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是()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认识的内驱力D附属的内驱力

9:设计和营造跟原先不相同的新情境来训练应用原先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是() 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10:下列不属于学习的情感要素的是() A动机B行为C态度D性格 二.判断(10分)

1.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 2.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是受其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所支配和导引的。

3.态度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组织成分和行为成分。 4.心理图式是对外汉语教学用得较为普遍的直观工具。

5.教学内容的导入,从导入内容分,有:文化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导入、回忆、对比等。 6.教案的构成要素中,导入新课最重要,讲解新课次重要。

7.文化导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知识文化、交际文化和习俗文化三类。

8.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五大环节。 9.提高教材可懂度又可以理解为对教材再编码。

10.性格中的外倾性和内倾型是按心理标准分出的类别。 三.名词解释(20分)

1.动机2.态度3.性格4.迁移 四.论述题(20分)

1.汉语作为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机制,简述其具体体现。 2.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要素有哪些?请简述之。 五.创新题(30分) 综合课教案设计,(教学对象是初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课时为90分钟) 比尔:请问这有邮局吗? 中国人:有,一直往前走。 比尔:离这远吗?

中国人:不远,大概走5分钟。 比尔:谢谢! 中国人:不客气。

安妮:请问,去外文书店怎么走?

中国人:外文书店吗?离这不近,你坐车吧。 安妮:车站在哪?

中国人:前面路口往左拐,银行东边就是。 安妮:谢谢。 中国人:不谢。

要求:①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②设计教学环节。

③确定训练重点,训练方法不少于三种。

1.选择 CBADC AACAB

2. 判断 对 错 错 错 错 对 对 对 对 错

3. 名词解释 .1.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2分),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里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3分)。

2.加涅把态度定义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1分)。态度是一种藏之于内心的对行为或事物作出评价反应或准备采取相应行动的倾向性(1分),它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1分),其中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成分(2分)。

3.性格既属于内部的气质和秉性(2分),又表现为外部的情绪和行为(1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态度体系,又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方式(2分),因此而形成各种性格特征。

4.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4分)。 四.

1. 1)认知风格的差异。三种认知风格:场性和场依存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5分)。

2)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等(5分)。 2. 1)分段和归纳。(1分) 2)难词难句的解释。(2分) 3)语法规则的举例。(1分) 4)问题设计。(2分)

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分2分)。 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1分) 7)情境的设计和营造。(1) 五.创新题

1.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掌握方位词和方向表示法。表示距离的方法,询问的方法(5分)。

2.教学重点:①方位词前(边)、后(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上(边)、下(边)等(2分)。

②往+方位词表示 方向及方向性的动作(2分)。

a 往左 往前 往后 b 往+方位词+V 往前走 往左看 ③表示距离的远近; N+离+N+A (2分) 邮局离这远吗? 教室离宿舍很近。

④大概:表示对数量、时间不很精确的估计(2分)。例子:我大概等了半个小时。 我们班大概有二十个学生。

⑤问路的方法:去…怎么走? 这有…吗?(2分) 3.教学环节的设计(10分)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③讲练新内容(生词的学习)课文的学习落实教学重点的内容

④操练巩固(训练方法) a句型替换练习

银行离这远吗? 邮局 学校 去车站怎么走? 书店 超市 b 用往回答问题

邮局怎么走? 前面有车站吗? c看图并用“大概”回答问题。 邮局离这远吗?

d用“大概”回答问题。 现在几点?

你们学校有多少留学生? 4.布置作业(5分)

a 熟读课文b运用所学的方位词进行造句。(方位词任选)

练习题23(4班7组)

一 选择题(30分)

1.下列不属于教学单位的是( )

A. 教学课时 B 教学单元 C 教学阶段 D 教学目的 2.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占一堂课的时间大约为一堂课的( ) A.二分之一 B. 五分之三 C. 十分之一 D.五分之一 3.下列不属于按照心理标准划分出的性格类型是( )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顺从型 4.成就动机的内驱力有三,其中在其行列的是( )

A.激发的内驱力 B.认知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的内驱力 5.下列不属于课堂所采用 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是( )

A.提问法 B.交际法 C.探究法 D.归纳法

6.任务激发,兴趣激发,成就激发,竞争激发属于教师维持和激发学习者学习( )的 A. 动机 B. 态度 C.性格 D.方向

7.对外汉语一般教学过程中分析阶段中不含有下列哪个方面( )

A.确定起点状态 B.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 C.分析教学任务 D.陈述教学目标 8.属于沉思型特点的是( )

A.急于做出回答 B.凭预感猜测 C.对认知任务的目标不太明确 D.使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导入的基本意义和作用的是( )

A.理解课文 B.理解思维 C.了解民俗 D完全掌握其内容和用法 10.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属于( )

A.情景导入 B.文化导入 C.教具导入 D.随机导入 二.判断题(10分)

1.场依存性是从整体出发来审视事物,易忽略事物的具体因素,例如,欧美人。( ) 2.讲解新知识不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因为我们要避免满堂灌。( ) 3.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突出语言教学特点的原则。( ) 4.讲练新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 5.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属于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 三.名词解释(20分)

1.态度2.动机3.演绎法4.迁移 四.简答题(20分)

1.怎样提高教材的可懂度 2.以欧美人为例子图解认知风格 五.论述创新题(20分)

以春节为主题,编写一个小短文,并写出教案。 答案

一、1—5DBDAC 6—10ABDCB

二、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三、

1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也就是说态度还不是实际行为本身,而是一种藏之于内心的、对行为或事物作出评价反应或准备采取相应行动的倾向性。它是个体通过学习或经验组织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里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3演绎法:先规则后例子。此法适宜于场依存性学习者或沉思型学习者居多的班级。他们喜欢从整体到具体的加工信息。

4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的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四、

1、①分段和归纳 ②难词难句的解释 ③语法规则的举例 ④问题设计 ⑤联系的设计和补充 ⑥利用图表和心理图示 ⑦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2(图片省略)①+②+③==认知风格

五、学生自由发挥。教案步骤要全,教学重点要详细,设计练习要调动学生积极性。酌情评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