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an.,2015 Vo1.28 NO.1 第28卷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范新宇 (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 要: 近几年来,新媒体的推陈出新,对大学生的学习、社交、娱乐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 生活方式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 的影响,探索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5)01—0045.03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一林英曾经说过: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 生,可谓凤毛麟角,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如 今,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电子产 品的普及,教室里、校园内、大街上、公交车上,到处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其定义并没 有统一的界定。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 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等则认 都是学生拿着手机刷微博、聊微信,看新闻。以前的 学生不玩微博是“外星人”[2],现在的校园里,不知道 微信的,就成了“土老帽”。 李林英和她的同行们选取全国部分高校的近 2700名大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显示,大 为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 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等则保留 这种观点:“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 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1]新媒体以 其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 互性好的特点,因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交流的便 捷性,一出现就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 渠道,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使他们成为接 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网络 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网络 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登录网 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63.1 的大 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 等聊天工具,16.3 的大学生则首先打开“人人网” 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 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综合素质和价值观五个方面的 影响,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 收稿日期:2014-10-27 (社交网站)首页[2]。这个调查说明新媒体正在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一)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便利的特 点,改变了以往学生只能以书本和老师为主要知识 获取渠道的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 作者简介: 范新宇(1984一),女,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团总支,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45・ 范新宇/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端的普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学习的 现今传媒文化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国内文化和 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这些庞杂多样的信 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于世界观、价 目标和方向,还可以和老师进行同步的交流,求教疑 难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用 生动形象的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教学为青少年们提 供了一个轻松、愉悦和生动的学习环境。许多大学 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 用媒体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 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 大学生来说,如果长期接受互联网上以色情、拜金、 暴力、反动为内容的灰色信息,会对身心产生极大的 危害,滋长不良情绪,包括对现实的失望,追求享乐 与刺激,崇尚权利与金钱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 了青年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 可以开阔其认知视野,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 性,促进心智潜能的开发,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了 学生在递交课堂作业、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的大量 抄袭现象。 (二)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局 限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有效连 接,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局限,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交往方式,拓展了现实人际 交往范围。 新媒体环境下,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具有 共同爱好的朋友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或组织相关活动;通过发帖、评论、转发等方式发泄 烦恼,交流心声;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既可以 简单地通过点击“赞同”或“反对”来表明态度,也可 以作出评论或进行即时性的聊天讨论。这种网络交 往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另一 方面,因为大学生的判断力、识别力较低,网络世界 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招摇撞 骗,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三)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学 生在网上可以随意满足自己的需求,人际交流、娱 乐、学习、购物等一切生活细节似乎都可以通过网络 来完成。只要家中有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有了一 切。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宅男”、“宅女”出现的 原因。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在1小时以内占总数46.7 ;上网时间在1—3小 时占总数41.7 ;有电脑的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普 遍多于没有电脑的学生[a]。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 看出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或者说大学生 对网络生活的依赖。这种依赖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 就是部分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忽视了现实世界中 的人际交往、日常学习以及课外活动,更有甚者患上 了网络依赖症,荒废学业。 (四)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46 ・ 业产生影响,还会弱化其社会责任,贻害无穷。 (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多数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问都耗 费在购物、游戏、聊天和看电影上面,研读文学作品 几乎退出了大学生活,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文 学素质的 降;新媒体的隐蔽性,使很多学生可以在 网上“畅所欲言”,而丝毫不顾忌自己的言论,道德底 线开始下降;新媒体的公开性又使学生很容易了解 诸如“犀利哥”、“芙蓉姐姐”等人的言行举止,使他们 效仿这些人的穿着打扮,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审美 标准开始下降;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还使很多学生 习惯了“抄袭”,创造力下降;长时间地利用新媒体上 网,使学生忽视了日常的户外活动,身体素质下降。 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好似一把双 刃剑,可谓是喜忧参半。如何合理利用这把剑,发挥 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探讨。 我们要通过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 媒体传播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营 造一个积极向上、合理健康的成长氛围。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把个 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把个人的才智 兴趣充分的发挥在崇高的远大的目标上,从而实现 自己价值.为国家民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 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开展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团学工作是主要方式。如果在 团学工作中可以利用新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 (一)使用“新媒体语言”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现如今,新媒体语言 早已不属于另类范畴。如果你还不知道“童鞋、人坚 不拆、十动然拒、喜大普奔”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已经 范新字/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out了。新媒体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 游戏。严肃游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有“严肃游戏之父”称誉的Falstein曾如此定义:“严 肃游戏既非游戏,也非严肃,二者兼而有之。这种游 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与青年人开展沟 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 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 巧妙结合新语言,锤炼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亲和 力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在与学生会干 戏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而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 形式,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接受信息-,并获得个性 化、互动性和娱乐性极强的全新学习体验,从而激 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s]。 当代大学生中,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占有相当 部、普通学生接触时,要尝试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和你没有代沟,你的所说所想才 有可能被他们所接收。 (二)建立一套新媒体沟通平台 高校团学干部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可以尝试建 立一套新媒体沟通平台。诸如QQ群、飞信群、微信 群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还可以尝试建立各学院的 公众微信平台,将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在学生中扩 散,传递正能量。师生可以通过电子论坛、微博客、 网上调查、新闻跟贴等方式实时发表观点看法,进行 互动。 高校团委、学生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 性,创建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主题 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开办微博客、构建“网上接待 日”、“心灵驿站”;举办“师生面对面”、“情感直通车” 等活动,构建自由交流的场景,在对话、理解、合作、 共享中达到认同与信任的正和博弈,实现和谐校园 文化的构建L4]。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针对目前学生沉迷网络,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 状况,教育部提出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 场”的“三走”口号。高校应积极响应这个口号,通过 在学生中开展上早操、升国旗、成立诸如“轮滑”社 团、舞蹈协会等形式,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打造诸如网 页设计大赛、微信问卷调查、网上读书等形式多样的 活动,发挥新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四)开发“严肃游戏”,进行教育 在新媒体的诸种表现形态中,电子游戏是最为 引人注目的形态之一,以其全新的互动性、叙事性等 特征构建出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吸引着广大年轻 人。在诸多的游戏形式中,高校可以尝试开发严肃 大的比例。很多学生因痴迷网游而废寝忘食、荒废 学业。高校不妨利用新媒体手段,借鉴一些网游的 场景,努力开发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的一些游戏,以 情商加油、素质拓展、心理辅导、就业面试模拟、职场 历练等内容替代游戏内容,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 趣爱好零距离地找到相应的对应情景,使学生在教 育游戏中得到思想政治道德体验,从而达到隐性教 育的目的。 (五)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广泛覆盖 性,通过新媒体“点赞”、“跟帖”、“评论”等功能,开展 学生对于某项热点问题、某种活动的看法和意见调 查,继而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譬如笔者 所在的高校在今年开展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 会”,通过微校园直播给广大学生,在同学中反响极 为热烈。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教育资讯的传播,另一 方面也是对于学生所热衷的教育形式的调查和 反馈。 参 考 文 献: [13李淮芝,蔡元.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M].测绘 出版社,2011:2—3. [2]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 学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Oll(7). [3]彭秋霞,周纯义.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口].人力资 源管理,2012(4). [43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FJ].社会科学家,2010(11). Is]李林英,邹听,王春梅.严肃游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 新I-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丁 平]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