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来源:华拓科技网
032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曾 婧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北京,100050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叙述了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相对年代,然后从建筑基址、祭祀遗迹、池苑遗迹、夯土墙基等方面分别梳理了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的布局,简要给出了各个遗迹的使用年代,并据此得出不同时期的遗迹分布。其次,在总结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总体布局特点的基础上,分别比较了它们在各类遗迹上的异同,并给出了在同一年代标尺下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的布局演变。最后根据比较得出的结论探讨了两座城址的性质。关键词: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 宫城 宫殿区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商文化遗址,自发现以来,它们的性质一直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西亳”说、“郑亳”说、两京说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学说体系。[1]在探讨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二者各自的遗迹布局及演变都有涉及,但真正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并不多。本文将以考古实物资料为基础,对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进行相对客观的描述和比较,再根据得出的初步结论对其性质加以探讨。

一、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相对年代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第1段,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偏晚时段。商城城墙夯土中发现有二里头文化陶片,其中最晚的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另外,1981年在Ⅲ区发现的灰坑H23,其中出土的陶器明显有二里头和商文化两种因素特征。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偏晚阶段之前,还未发现同一单位中有鲜明商文化风格陶器与典型二里头文化陶器并存的情况,并且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文化风格陶器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的陶器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2]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第2段,大体相当于郑州二里岗遗址C1H9代表的二里岗文化下层一期。C1H9中出土的C1H9:36陶鬲、C1H9:47

[3]

C1H9:20斝、C1H9:354敛口盆以及C1H9:15折沿盆都见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第2段。高领瓮、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第3段,大体相当于C1H9代表的二里岗下层一期和C1H17代表的二里

[4]

岗下层二期的中间阶段,有学者认为以H62为代表的南关外中层时期即属于这一时期。偃师商城商

[1] 陈国梁:《都与邑:偃师商城性质讨论的学术史考察》,《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

[2] 杜金鹏:《偃师商城年代与分期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结题报告》,《中原文物》2001年第1期。[3] 王学荣:《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研究》,《三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296页。[4] 杜金鹏:《郑州南关外中层文化遗存再认识》,《考古》2001年第6期。

文化第二期第4段,大体相当于郑州二里岗遗址C1H17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下层二期。二者的陶鬲特征较为一致,例如胎较薄,绳纹较细,袋足较肥硕,卷沿鬲开始在唇外缘饰一周凹槽者等。[1]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第5段,大体相当于二里岗下层二期与二里岗上层一期的过渡段。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第6段大体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一期。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第7段大体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二期,也就是白家庄期。

[2]

综上,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相对年代比对如下。

表一 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相对年代比对 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 第一期第 1段 二里头第四期晚段 第一期第2段 二里岗下层一期(C1H9) 第二期 第3段 介于二里岗下层一期与二里岗下层二期之间(南关外中层H62) 第二期第4段 二里岗下层二期(C1H17) 第三期第5段 介于二里岗下层二期与二里岗上层一期之间 第三期第6段 二里岗上层一期 第三期第7段 二里岗上层二期(白家庄期)二、偃师商城宫城的布局变迁

(一)宫城布局

偃师商城宫城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176~216米,北宽南窄,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四面围墙基本完整,宽3米左右。南墙居中位置有一门道,宽约3米。[3]按照功能可将偃师商城分为三区,即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和池苑区。宫殿建筑区位于宫城的南部,约占整个宫城的三分之二;池苑区位于宫城的北部;祭祀区居于二者之间(图一)。

1.宫殿建筑区

宫殿建筑区以宫城南门向北延伸的直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的宫殿建筑基址包括第四、第五及第六号;西部的宫殿建筑基址包括第八、第十、第九、第二、第三、第七以及第一号。第一号宫殿虽然大部分在界线以东,但根据其形制及大小,可知其为西部主要建筑的附属建筑,故将其归入西部建筑之列。

第四号宫殿位于宫城东中部偏南,紧靠宫城东墙,平面呈“回”字形,东西全长约51米,南北宽约32米。正殿东西长约36.5米,南北宽约11.8米。东庑、西庑长约25米,南庑总长约51米,各庑宽5.1~5.7米。南门门道在南庑中部偏东,宽2.1~2.4米。[4]

[1] 王学荣:《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研究》,《三古(二)》,第255—296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7页。[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第一卷)》(上册),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033

考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第三期第二期

第一期

引水道

水 池

排水道

034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宫城西墙宫城西墙宫城西墙

祭祀C区

祭祀B区

○第八号宫殿

第十号宫殿

第九号宫殿第二号宫殿

第一号宫殿

第四号宫殿

第三号宫殿

第五号宫殿

第七号宫殿第六号宫殿

南门

图一 偃师商城宫城总平面示意图

第五、第六号宫殿位于宫城的东南部,第五号宫殿叠压在第六号宫殿之上。第五号宫殿平面呈“回”字形,东西长约102米,南北最宽约82米。正殿东西长约53米,南北最宽约14.7米。西庑长约70米,宽约6米,东庑与之相仿。南庑总长约73.6米,宽6~7米。门塾在南庑中段,门塾夯土台基东西长约22.5米,南北宽约14.2米,上有1门道,加两侧南庑各1门道,共3门道。[1]第六号宫殿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基址宽于其余三面基址。北面基址长约38米,宽约8.5米。东、西两面基址长约42米,宽6.1~7米。[2]

第八号宫殿位于宫城西北部,紧靠祭祀C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1米,南北宽约7.7米,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东西向单体长排建筑基址。宫殿台基上的木骨墙槽将台基分隔成8个房间。第十号宫殿(D32)北距第八号宫殿约6米,大体与第八号宫殿平行。残存基槽东西长约57米,南北最宽处约8米,未发现柱洞。[3]

第二、第九号宫殿位于宫城西中部偏南,第二号宫殿扩建自第九号宫殿。第二号宫殿主殿长超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五号宫殿建筑基址》,《考古》2017年第10期。[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6期。

90米,宽11米,南北两侧有夯土台阶,其西厢有纵横成排、密集而粗大的柱洞。[1]第九号宫殿东侧有一门道,南北向,门道宽约2米。[2]第一号宫殿为第二、第九号宫殿的东部附属建筑。[3]

第三、第七号宫殿位于宫城西南部,第三号宫殿改扩建自第七号宫殿。第三号宫殿平面呈“回”字形,东西长约104米,南北最宽约80.5米。正殿东西长约51.5米,南北宽约13.1米。东庑长约72米,宽5.5~6.4米。西庑分东西两排,西排西庑长约68.5米,东排西庑长约57.2米,两排西庑宽6.2~6.4米。南庑总长约104米,宽5.9~6.5米。门塾在南庑中部,早期门塾夯土台基东西长约39.2米,南北宽约13.8米,其上有3门道;晚期门塾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9.6米,南北宽约13.8米,

形制与第五号宫殿相类,共3门道。[4]

第七号宫殿南庑中部门塾为单门道,门塾北缘与南庑北缘齐平,

南缘向外凸出。[5]

2.祭祀区

祭祀区东西长达200米,主体部分自东向西可以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总面积近800平方米,由若干祭祀场和祭祀坑组成。祭品多样,包括人、牛、羊、猪、狗、鱼类等牺牲,以及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B区和C区是两个自成一体的“祭祀场”,两者结构大致相同,东西并列,平面呈长方形,周围有夯土围墙,门道位于南墙中部。B区面积近1100平方米,C区面积约1200平方米。B区和C

区的牺牲分为单独埋猪和多种动物共存两类,动物组合一般为猪、牛和羊,其中猪是最常见的牺牲。

[6]

另外,还有第四号宫殿南面的祭祀D区,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最长约20米,东西最宽约10米,总面积近200平方米,牺牲以猪为主。[7]

3.池苑区

池苑区的主体部分是一平面呈长方形的蓄水池。水池位于宫城北部居中,以一斗状池槽为基础,沿池四壁垒砌大小不一的石块。现存池槽东西长约128米,南北宽约19~20米,四壁稍缓,槽底西高东低,且四周稍高于中部,中部深约1~1.4米。以附近生土面复原,水池最深约2米。残存石壁高0.4~1米,厚约0.5米。垒砌的石块来自商城北侧邙山,多不规整,一般长约0.3~0.4米,使用较为随意。水池东西两侧分别有石砌水道,西水道负责引水入池,东水道负责将水排出城外。西水道(即引水道)沟槽宽约3米,沟壁陡直,深近1米。东水道(即排水道)沟槽口部宽4.65~4.8米,横截面呈倒“凸”字形,深约1.4米。两水道均底铺石片,用大而方的石块垒砌出石壁。[8]

(二)宫城变迁

第四号宫殿使用于第2至第6段,第六号宫殿使用于第4段,第五号宫殿使用于第5段,第九号宫殿使用于第2段,第二号宫殿使用于第3至第6段。[9]第一号宫殿使用于第2至第4段,第七号宫

[1]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2]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2011年至2016年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12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2011年至2016年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2011年至2016年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考古》2006年第6期。[9] 杜金鹏:《偃师商城年代与分期研究》,《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1—159页。

035

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殿使用于第2段,第三号宫殿早期建筑(西排西庑、早期门塾)使用于第3、第4段,晚期建筑(东排西庑、晚期门塾)使用于第5段。[1]第十号宫殿使用于第2段。第八号宫殿使用于第3 至第6段。[2]

祭祀区从第1到第6段一直在使用,其中B区和C区的使用时间为第1至第5段;A区的使用

036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3][4]

时间为第3至第6段。祭祀D区的使用时间为第2至第3段。池苑区的水池和水道始建于第2段,

在第4段进行过改建,废弃时间不晚于第6段。[5]

综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期第1段主要遗迹包括祭祀B区、祭祀C区;第一期第2段主要遗迹包括第四、第九、第一、第七、第十号宫殿以及祭祀B区、祭祀C区、祭祀D区、早期水池、早期水道;第二期第3段主要遗迹包括第四、第二、第一号宫殿以及第三号宫殿早期建筑、第八号宫殿、祭祀B区、祭祀C、祭祀A区、祭祀D区、早期水池、早期水道;第二期第4段主要遗迹包括第四、第六、第二、第一号宫殿以及第三号宫殿早期建筑、第八号宫殿、祭祀B区、祭祀C区、祭祀A区、晚期水池、晚期水道;第三期第5段主要遗迹包括第四、第五、第二号宫殿以及第三号宫殿晚期建筑、第八号宫殿、祭祀B区、祭祀C区、祭祀A区、晚期水池、晚期水道;第三期第6段主要遗迹包括第四、第二、第八号宫殿以及祭祀A区。

○三、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布局变迁

(一)宫殿区布局

郑州商城宫殿区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范围大致是北临顺河路,东靠商城东城墙北段内侧,南到汉代北城墙东段外侧,西至工一街东侧。[6]

1.宫殿建筑

宫殿区位于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许多新建单位占用,只能配合部分单位的新建工程以及利用一些空地来开展考古钻探和试掘工作,这给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另外,发掘情况表明,由于战国及后代的破坏,商代夯土建筑基址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因为发掘的时间和地点都较为零碎,为方便叙述,大报告以道路为界,将宫殿区由东到西再由北到南分成了10个夯土基址区(图二)。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将大报告中提到的建筑基址归结到一张表格中(表二),将后发现的第4区北大街的建筑基址[7]归结到另一张表格中(表三)。由于发掘局限和后代破坏,大部分建筑基址都无法还原全貌,故大都无从了解其真实大小。表格中最大的建筑基址是1976年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科研所发掘的C8F15,残长65米,宽13.6米。按长度计算大小,表格中的62座建筑基址,除17座未给出数据外,大于或等于60米的有2座,40~60米的有2座,30~40米的有6座,20~30米的有7座,10~20米的有16座,其余的皆在10

[1] 曹慧奇:《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的始建年代与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

[2] 中国社会科学燕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6期。[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2011年至2016年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考古》2006年第6期。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北大街商代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文物》2002年第3期。

顺河

顺路

第1夯土区第2夯土区河西

第3夯河街

一东路

土区东路

第4夯土区顺

第5夯土区

第6夯河城

第第77夯夯

荆土区西土区土区湾第8夯土区北

第9夯土区

路路

第10夯土区

北东

顺商

城山

街城路

南西

街顺大

城街

0300米

图二 郑州商城宫殿区遗址分布图

表二 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建筑基址统计表(大报告)分区发掘时间编号大小年代长(米)宽(米)报告观点1观点2第1区1976C8F15残6513.6二里岗下层二期南关外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1974—1975C8T60、C8T61残26.414二里岗下层二期南关外期C8T55残9残4~7二里岗下层二期南关外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1975C8T67残12残10二里岗下层二期残9.1残6二里岗下层二期1978C8T6930残9二里岗下层二期第2区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一期层一期1976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037

考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续表)

分区第3区发掘时间1975编号C8T45C8T4319731985—19861974第4区19921974W22C8T5390C8ⅡF1C8F9C8F14C8F10C8F11C8F12C8F13C8F81981黄医T1黄医T2残47残37残25残34残12~15残14残11~14残21~294011残13残9大小长(米)宽(米)报告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期二里岗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南关外期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洛达庙晚期年代观点1南关外期南关外期观点2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二里岗下层二期038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10.2~10.6二里岗上层一期残8.5119残620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期二里岗下层至上层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1992第5区第6区第7区1991197586T1C8T62残7残1.5~3

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南关外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91ZSC8ⅡF1191ZSC8ⅡF1291ZSC8ⅡF13残9残19.5残5残12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15.5平方米第8区19761992—199392ZSC8ⅡF192ZSC8ⅡF292ZSC8ⅡF2残2013残8.5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一期1994—19951994残18残91987—198888C8F10188C8F10288C8F103第9区第10区197619801991199394ZSC8ⅡF1C8F16残38.417.52残30残60残31.241.5残7残2.231.29.7残0.5~7残7114.7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上层一期注:观点1取自陈旭的文章《郑州商城宫殿基址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观点2取自袁广阔的文章《关于郑州商城夯土基址的年代问题》

表三 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建筑基址统计表(北大街)分区发掘时间编号大小年代长(米)宽(米)报告观点第4区1998–1999F119.46.3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F220.067二里岗下层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夯土111残10.5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夯土2141.6~3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夯土3残21不晚于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夯土4残22.5残1~4二里岗下层二期夯土5残14.5残3.5~5二里岗下层二期夯土6残185.5~6不早于洛达庙晚期二里岗下层一期夯土7残6.4不早于洛达庙晚期洛达庙晚期夯土8直径10不晚于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夯土9洛达庙晚期夯土10残15残12~13.5二里岗下层一期夯土11残11.5残6.5二里岗下层一期夯土12残3残1.1洛达庙晚期夯土13残5残2二里岗下层二期夯土14残12~16残10~12二里岗下层一期夯土15残5残3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夯土16直径10不晚于二里岗上层一期二里岗上层一期夯土1793.5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夯土18注:观点取自袁广阔的文章《关于郑州商城夯土基址的年代问题》

米以下。建筑基址的宽度,较完整的都在11米或5米左右,但也有像1976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发现的C8F16(残宽31.2米)和1981年在黄委会中心医院发现的夯土基址(宽20米)这样的特例。

[1]

2.其他设施

(1)夯土墙

西北—东南向夯土墙基位于北大街,已发掘的部分长62米,底宽3米,夯层厚度在0.08~0.1米。

[2]

东北—西南向夯土墙基位于顺河路与顺河东路交叉口西南侧,1998年发现部分残长24米,向东北延伸约30米,与1985年发现的夯土墙基(W22)相连。夯土呈倒梯形,口宽7.8米,底宽7.2米,夯层一般厚0.08~0.1米。[3]另外,在与西北—东南向夯土墙基外侧(东北侧)相隔8米处,发现一条与之平行的石筑水道涵洞遗址。水道涵洞残长30余米,宽约1.5米,高约1.5米,筑法是先挖出壕沟形基

[1] 河南省文物考研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31页。[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33页。[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2期。

039

考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础槽,再在其底、壁上铺砌青石板,最后用大石板覆盖槽顶。[1]

(2)大壕沟

1974年,在黄委会科研所院内曾发掘出一条东西向、长约80米的大壕沟。[2]

040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3)石板水池

石板水池位于东里路东段北侧、顺河路南侧,平面为长方形,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20米。修筑用的石板最大的长、宽为0.6~1米,最小的为0.2~0.3米,厚为0.05~0.08米。修筑用的鹅卵石直径一般在0.1~0.3米。[3]筑法是先挖一个深约2.5米的坑,斜直的坑壁用掺有

[4]料姜石颗粒的白土附着,再以鹅卵石加固;坑底用同样的白土平铺夯实,然后铺上略加修整的青石板。

○3.祭祀遗迹

宫殿区中部(第4夯土区)发现一条堆填了近百颗人头骨的壕沟。壕沟打破C8F10,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大壕沟南北长约15米,剖面呈倒梯形,沟口宽约2米,深约0.8米,底宽1.2米。大壕沟中部下挖与东西壁垂直的平底小壕沟,沟口宽0.4米,深0.2米,底宽0.4米。壕沟内发掘出近百颗人头骨,较完整的40余个多为男性青壮年的头骨。除人头骨外,沟内还出土了牛骨、猪骨、鹿角、骨簪、骨镞、骨锥等。另外,沟内文化层呈东高西低倾斜状堆积,说明它们是从东部填入的,人头骨也应是从壕沟东侧倾倒的。[5]

(二)宫殿区变迁

北大街的材料公布后,有学者将已发现的建筑基址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段包括北大街夯土7、夯土9、夯土12和黄委会青年公寓W22,年代应为洛达庙晚期;第二段包括北大街夯土10、夯土11、夯土14,年代应为二里岗下层一期;第三段包括C8T62、C8T55、C8T39、C8T43、C8T45、C8F15、土产公司夯土、北大街夯土3、夯土15、夯土17,年代应为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早;第四段包括皮毛厂C8T43、C8F1、C8F3、C8F11、C8F12、C8F14、C8F103、C8F16、变压器厂夯土、北大街F1、北大街F2、夯土4、夯土5、夯土8、夯土13、戏校夯土下层,年代应为二里岗下层二期;第五段包括水电部91夯土、C8F101、C8F102、94C8F16、94C8F2、管城文化馆夯土、ZDF1、C8T53、90C8F1、C8F8、C8F9、C8F10、C8F13、北大街夯土16、黄医T1、92黄医夯土、医疗器械厂东楼夯土、戏校夯土上层,

[6]年代应为二里岗上层一期。北大街的材料是建立宫殿区年代学标尺的重要依据,以其为契机研究得

出的结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东北—西南向夯土墙基(W22)的始建年代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其使用时间大体相当

[7]于二里岗下层一期。西北—东南向夯土墙基始建于二里岗下层二期,石筑水道涵洞遗址修筑于二里

岗上层一期,石板水池的使用年代是二里岗上层一期。[8]大壕沟上部堆积是二里岗上层一期文化层,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234页。《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238页。《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8—143页。[4] 曾晓敏:《郑州商代石板蓄水池及相关问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479—482页。[6] 袁广阔:《关于郑州商城夯土基址的年代问题》,《中原文物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37—140页。[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2期。[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34页。

下部堆积是二里岗下层一期文化层,故开始挖筑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延续使用至二里岗上层一期。[1]堆填人头骨的壕沟年代在二里岗上层一期。[2]

四、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布局变迁的比较

(一)总体布局

偃师商城宫城在功能区的划分上十分严谨,池苑区居北,祭祀区当中,宫殿区在南,显然在建城前有过精心策划。郑州商城宫殿区虽然因为发掘受限、夯土基址受损严重等问题无法还原其真实面貌,但单从现有资料来看,其布局与偃师商城宫城相比还是稍显零落。首先,它没有严格的建筑分布规划。大型基址散布在宫殿区内,位置上也没有对应关系,不像偃师商城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即使是改扩建也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它的功能分区界限不清。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堆填了近百颗人头骨的壕沟(祭祀遗迹)打破了大型建筑基址C8F10,不像偃师商城宫城内的祭祀区,分布集中,还有围墙分隔,即使是祭祀D区也是处在第四号宫殿南面的空地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城市病”,也就是城市建筑规划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郑州商城宫殿区的面积是偃师商城宫城面积的约9倍,夯土基址的数量在二里岗下层二期时成倍增长。最后,郑州商城的文化内涵相对偃师商城复杂得多,它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汇聚发展的城市,不像偃师商城有更多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行政权力因素。[3]

虽然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布局显得零落,但就整体的建筑形式来说还是可以找到些许偃师商城宫城的影子。第一,功能齐全。分区界限不明显并不表示功能的欠缺,郑州商城宫殿区里包含了宫殿建筑基址、夯土墙、壕沟、石板水池、祭祀遗迹等,基本涵盖了居住、朝会、祭祀、城防、用水、游乐的宫城功能需求。第二,不同功能遗迹的相对位置相似。郑州商城宫殿区的石板水池位于东里路东段北侧、顺河路南侧的黄河医院内,大约在第4夯土区的东北部,略呈西北—东南向。方向上与在宫殿区内发现的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夯土墙一致。位置上大致处于整个宫殿区的东北边缘,与偃师商城宫城池苑区的位置相似。还有,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在第4和第8夯土区,整体处在东北—西南向夯土墙(W22)的东南侧和石板水池的西南面。另外,祭祀人骨壕沟也处在第4夯土区内。

(二)城墙

偃师商城宫城城墙随着宫城内宫殿建筑的改扩建而有所变化,其中较为稳定的是宫城东墙和北墙。第五号宫殿在建筑时利用了宫城东墙的一部分作为其东庑北段的东部边缘,[4]除此之外,宫城东墙没有明显的变化。宫城北墙除在第二期、第三期宫城西墙建筑时有所延伸外,也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宫城南墙,原先的宫城南墙占整个宫城南部围挡设施的大半段,其西与第七号宫殿南庑相连。第五号宫殿在建筑时平毁了处于其院落内的原宫城南墙,宫城南边沿向南迁移到第三、第五号宫殿的南庑和门塾位置,原宫城南墙仅剩原宫城南门部分。宫城西墙是变化次数最多的,第九号宫殿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38页。[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477页。[3] 孙卓:《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城市发展进程的比较》,《考古》2018年第6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2011年至2016年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

041

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扩建为第二号宫殿时破坏了第一期宫城西墙的南部,之后又修建了第二、第三期宫城西墙。所谓第二、第三期宫城西墙,实际与偃师商城商文化分期没有对应关系,将其称作第二、第三道宫城西墙更为合适。原因是第三号宫殿的西排西庑(早期建筑)打破了第三期宫城西墙,而第三期宫城西墙又晚于

042

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第二期宫城西墙。所以这三者都修建于第二期第3段,只是在时间上略有早晚。[1]

郑州商城宫殿区发现的两道夯土墙,西北—东南向的宽约3米,东北—西南向的宽约8米。西北—东南向夯土墙的筑法与有基槽的商城城墙基本相同,即在基底挖出口宽底窄的基槽,再由基槽底向上分层填土夯筑。[2]东北—西南向夯土墙则比较特殊,其基槽底部极不平坦,有的呈“凸”字形,且下压较多灰土坑。[3]很有可能是因为建筑在遗存丰富的地段,需要把灰坑内松软填土挖出再逐层填土夯筑的缘故。西北—东南向夯土墙更像是宫殿区的设施,因为其宽度与偃师商城宫城城墙的宽度都是3米。而它的位置处在石板水池的西南面,由偃师商城宫城的布局可知,其属于宫殿区外围挡设施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宫殿区内的隔墙。该墙外侧(东北侧)的石筑水道涵洞很可能是石板水池的配套设施。

[4]

东北—西南向夯土墙在规模上不像是宫殿区的围墙,而更像是一道城墙。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筑年代

○应为洛达庙晚期。[5]从位置上看,洛达庙期建筑基址都发现在第4夯土区,正好被第3夯土区发现的这座夯土墙囊括在东南一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夯土墙属于洛达庙期郑州商城的早期城墙,至于之后有没有转为宫殿区围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宫殿

偃师商城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庭院回廊式建筑,典型的包括第四、第五、第七、第三号宫殿,非典型(主殿异常突出)的包括第九号和第二号宫殿。这类建筑的性质应为祖庙(第四、第五号宫殿)和前朝(第二、第三、第七、第九号宫殿)。第二类是单体长排式建筑,包括第八号和第十号宫殿,性质应为后寝。第三类是“回”字形建筑,包括第六号和第一号宫殿,性质应为庖厨。第一类建筑主殿和廊庑的长度因宫殿的规模而有所变化,但宽度较为固定,主殿宽11~15米,廊宽5~6米。第二类建筑宽7~8米。第三类建筑只有廊庑,且各庑宽度不同,但总体比第一类建筑的廊庑略宽,如第六号宫殿的东庑、西庑宽6.1~7米,南庑、北庑宽约8.5米。

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建筑基址大都不完整,但就长度而言,宽度还是比较容易保留和还原的。这些建筑基址的宽度较完整的都在11米或5米左右,与偃师商城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可以相互类比,如宽度在11米左右的可能属于主殿一类,宽度在5米左右的可能属于廊庑一类。比较特殊的是像C8F9、C8F10这样规模较大、宽度在11米左右的东西向建筑,不像是坐北朝南的主殿,更像是偃师商城宫城第二号宫殿西部遍布柱础的建筑。有趣的是,C8F10也发现有成排的柱础槽[6]。还有柱础较为密集的是C8F16[7],其规模不容小觑,虽然是南北向建筑,但其功用与第二号宫殿西部建筑也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1] 曹慧奇:《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的始建年代与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34页。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黄委会青年公寓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第185—227页。[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2期。[5] 李伯谦:《对郑州商城的再认识》,《古都郑州》2005年第4期。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63—2页。[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281—284页。

偃师商城宫城内没有使用于第一期第1段(二里头四期晚段)的建筑基址[1],而郑州商城宫殿区内确实存在属于洛达庙期的建筑基址。二里岗下层一期时,偃师商城宫城已初具规模,第四、第七、第九、第一、第十号宫殿已建成使用,而郑州商城宫殿区属于此时的建筑,与属于洛达庙期的建筑相比没有明显的数量差异。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第3段时,偃师商城宫城迎来了第一次大变革,第七、第九号宫殿扩建为第三、第二号宫殿,第八号宫殿建成使用。二里岗下层二期时,偃师商城宫城只新建了第六号宫殿,而郑州商城宫殿区建筑基址的数量却成倍增长。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第5段是偃师商城宫城的第二个变革期,此时虽然新建了第五号宫殿,但却在事实上缩减了第三号宫殿的规模,新建的东排西庑使得其庭院变小,门塾则由三门四塾降为一门二塾(加南庑二门为三门二塾)。到了二里岗上层一期时,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建筑数量依然维持在高位水平,而偃师商城宫城仅剩的第四、第二、第八号宫殿也于此时被废弃。至白家庄期,郑州商城宫殿区也被废弃了。

(四)池苑

偃师商城宫城和郑州商城宫殿区都发现了石筑水池和水道遗迹。两座水池长度略有差异,宽度都在20米左右,筑法基本一致,都是先挖一个壁斜直的倒梯形坑槽,再砌筑石料。不同的是,郑州商城宫殿区水池底部铺设了顶面稍加修整的青石板,而偃师商城宫城水池底部则没有。还有就是砌筑水池壁所用的石料不同,偃师商城宫城水池采用了附近邙山上的不规则石块,而郑州商城宫殿区水池则是使用了圆形卵石。偃师商城宫城引水道宽度在3米左右,是郑州商城宫殿区石筑水道宽度的两倍,且水腔和石壁中安有立柱[2],说明它可能与顶部覆盖了青石板的郑州商城宫殿区水道一样是被遮盖的地下暗沟。

有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宫城水池的废弃,与郑州商城宫殿区水池的建造在时间上是相衔接的,都是在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6段(二里岗上层一期偏晚阶段)。[3]还有学者指出偃师商城的废弃是因长期干旱引起的突发事件,所以在修建郑州商城宫殿区水池时吸取了前车之鉴。[4]

(五)演变

以郑州商城商文化分期作为年代标尺,可以这样描述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的发展演变。洛达庙晚期(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时,偃师商城宫城祭祀B区和C区已建成使用,郑州商城宫殿区北大街夯土7、夯土9、夯土12及东北—西南向夯土墙W22也已落成。二里岗下层一期时,偃师商城宫城第四、第七、第九、第一、第十号宫殿及池苑设施建成使用,祭祀B、C区延续使用,新开辟祭祀D区,郑州商城宫殿区北大街夯土10、夯土11、夯土14落成使用。二里岗下层二期时,偃师商城宫城第四、第三、第二、第一、第八号宫殿延续使用,新建第六号宫殿(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第5段时改扩建为第五号宫殿),祭祀B、C、A区(开始使用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第3段)延续使用,池苑设施进行了改建,郑州商城宫殿区C8F15、C8F16及北大街夯土3、夯土4、夯土5等建成使用。二里岗上层一期时,偃师商城宫城第四、第二、第八号宫殿及祭祀A区延续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被废弃(第三、

[1] 杜金鹏:《偃师商城年代与分期研究》,《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1—159页。[2] 王学荣:《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研究》,《三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296页。[3] 杜金鹏:《试论商代早期王宫池苑考古发现》,《考古》2006年第11期。[4] 王学荣:《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研究》,《三古(二)》,第255—296页。

043

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第五号宫殿被废弃于此期前),池苑设施也于此期(或之前)被废弃,郑州商城宫殿区C8F9、C8F10及北大街夯土16等落成使用,石板水池也属此期。二里岗上层二期时,郑州商城宫殿区建筑也都被废弃了。

044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五、从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的布局变迁看两者的性质

讨论两座城址的性质,必然绕不开商汤都亳的问题。自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发现以来,关于它们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各家观点林立,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两个体系,即“西亳”说与“郑亳”说。“西亳”说主张偃师商城是亳都,“郑亳”说则主张郑州商城是亳都。两种学说各有各的依据,但也各有各的缺陷。首先,“郑亳”说所引证的历史文献要晚于“西亳”说。如西晋杜预注《左传》“亳城郑地”[1]晚于东汉郑玄注《尚书·书序》“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2]。其次,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毗邻,和《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汤始居亳,从先王居”[3],“既绌夏命,还亳”[4]不符。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寻[5],不可能临近汤灭夏前所居、灭夏后复归的亳。最后,郑州商城的面积要远远大于偃师商城的面积。这一点既是两种说法的优势,又是它们的缺陷。“西亳”说认为,汤亳是商肇始之都,规模不该过大。“郑亳”说则认为,几乎同时的城址,商人不可能舍大取小。因为上述的这些缺陷,学界又衍生出了“两京”说和“主辅都”说,但谁主谁辅又成了新一轮争论的焦点。

我们根据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了解到,偃师商城的筑城次序是先建宫城,再建小城,最后建大城[6];郑州商城也是如此,先建宫殿区,再建内城,最后建外郭城[7]。而其中宫城(宫殿区)的变迁在城址性质的讨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宫城(宫殿区)的兴衰就代表了整个都城的兴衰。宫城(宫殿区)的建成使用标志着都城地位的确立,宫城(宫殿区)的废弃标志着城址降格为一般聚落。所以我们通过两座城址宫城(宫殿区)的布局变迁探讨它们的性质是很有代表性的。

偃师商城宫城成熟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第2段,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批宫殿的建成使用。此后,它又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第二期第3段时,标志是大范围的新建和改扩建,如新建第八号宫殿,第九、第七号宫殿改扩建为第二、第三号宫殿,新建第二、第三期宫城城墙。第二次是在第三期第5段时,标志是第六号宫殿改扩建为第五号宫殿和第三号宫殿的改建。第三号宫殿改建后的规模实际要小于改建前的规模。郑州商城宫殿区有明确属于洛达庙期的建筑基址和东北—西南向夯土墙W22。它的大发展期是在二里岗下层二期,标志是建筑基址的数量成倍增长,出现了像C8F15和C8F16这样的大型夯土建筑。到了二里岗上层一期时,其建筑基址的数量依然居于高位,并存在像C8F9和C8F10这样的大型夯土建筑。由此可见,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大发展、大变革在时间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二者废弃的时间也是一前一后,偃师商城宫城废弃于第三期第6段(二里岗上层一期),郑州商城宫殿区废弃于二里岗上层二期(白家庄期)。

○[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247页。[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七,第47页。

[3]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93页。[4]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第97页。

[5] 张立东:《夏都斟寻与商都亳合考》,《考古学研究(五)(上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虽缺少文献证据,然按照一般的聚落分布规律,在河洛之间再发现另一座与二里头遗址同时而规模更大的遗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自可放心地指认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寻。[6] 谷飞:《偃师商城的筑城次序解析》,《华夏考古》2015年第4期。

[7] 袁广阔:《郑州商城始建年代新证》,《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3日第6版。

这种互相交替的变革发展态势也可以反映出两座城址性质的转变。洛达庙期的遗迹和陶片遍布郑州商城内城的北部,面积不少于60万平方米。[1]也就是说在洛达庙晚期(二里头四期)郑州商城始建时,这一地区已经是一处大型聚落。与同期偃师商城相比,明显更可能是商汤所都的方国之亳。二里岗下层一期时,偃师商城宫城的发展后来居上,功能较同期的郑州商城宫殿区完善,说明此时商王朝的政治中心已经迁移至偃师商城。二里岗下层二期时,郑州商城宫殿区蓬勃发展,其地位应该超过了同期的偃师商城宫城。二里岗上层一期时,郑州商城宫殿区仍保持稳定发展,而偃师商城宫城在经历了此期之前第三号宫殿降格后,迅速衰落并逐渐被废弃,标志着整个城址蜕变为一般聚落。到了二里岗上层二期时,郑州商城宫殿区各建筑基址的使用戛然而止,整个城址也随之成为一般聚落。

(责任编辑:张红艳)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the Yanshi Shang City and the Palace Area in the Zhengzhou Shang City

Zeng 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relative age of the Yanshi Shang City and the Zhengzhou Shang city, then separately sorts out the layou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 the palace area of the two city sites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building sites, sacrificial relics, pool relics, city wall sites, and further summarizes the using age of each site.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layouts at different periods,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gener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erial palace / the palace area of the two city sites, the paper compar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ach types of site, and introduces the layout evolution of the imperial palace / the palace area of the two city sites in the same a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comparis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two city sites.

Keywords: Yanshi Shang City, Zhengzhou Shang City, Imperial Palace, Palace Area

[1] 侯卫东:《郑州商城肇始阶段王畿区域聚落变迁与社会重组》,《江汉考古》2018年第2期。

045

考古前沿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