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建筑学概论 第一章
1建筑的概念:首先,建筑是一种实物存在;其次,建筑是一个技术问题;再次,建筑也是一个具有艺术成分构成的存在。
现代建筑是一个多义词,明确地说有:建筑物、建筑技术、建筑艺术这三种基本含义。 2 建筑学
(1)、建筑学不等于建筑(见课件表格) (2)、建筑学不等建筑之“学
建筑之“学”:有关建筑的科学,可简称建筑科学。――也可称之为“建筑物科学”。建筑物的构成内容:包括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是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需分工协作。建筑科学便成为一个具有诸多专业构成的学科体系,具有多专业性。
建筑学:以研究“建筑”的概念为核心的一个学科。它仍然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状态而存在着。由此可见,建筑学与建筑之“学”,显然是不相同的,两者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3)、建筑学是一门的专业学科
建筑学以“建筑”概念本身的本质性问题为
主要研究内容,由于“建筑”的基本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则当然应该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此外,我们还应承认,建筑学只是建筑科学这个复杂综合体的一个构成部分,更准确的说是一个主要构成的学科,而且是一门的学科。
因此,建筑学他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严格的研究范围——先决条件。
3 建筑与建筑学的关系
(1)建筑——遮风避雨功能,作为一个的领域。
建筑领域四大构成部分:建筑研究――建筑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性原理,以及符合建筑科学原理的规范规程。
建筑计划――建筑,建筑群而言,从投资意向、可行性研究到基本方案。
建筑形成――对建筑计划的实施过程。 建筑使用和管理――实现其建筑功能的过程。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最基本、最本质概念的学科,是建筑领域的建筑研究的子系统中最重
要最主要的一门学科 。
结论一:建筑学是建筑领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2)建筑学仅仅研究“建筑”自身的一些基本性质、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规律等本质性的问题;
建筑学的最基本概念就是建筑,建筑学也正是为了解决有关“建筑”这个概念的各方面问题而被确立为一门学科的。
例证(形成初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师 阿尔伯蒂著《论建筑》 。
结论二:建筑是建筑学个一个基本概念。 综上所述, “建筑”分饰两角,其一是作为人类社会领域;其二是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概念;建筑学则只有一种身份,即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
“建筑与建筑学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时空概念差”的相互包容关系 4 其它建筑学科
建筑学科体系:以建筑学为核心、 “准建筑学科”为核心外围的主体层, “其它建筑学”为外围辅体层的总体学科构成。
(1)、准建筑学科
以建筑艺术内容为主: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以建筑技术常规内容的学科: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历史或建筑史:建筑技术和艺术都研究。 (2)、其它建筑学科
主体类专业学科:建筑测量,建筑勘探,建筑结构。
设备类专业学科:建筑给水排水,建筑采暖通风,建筑电气,还可能有建筑通讯,建筑防护等。 城市规划、建筑材料、建筑经济都是建筑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它诸多学科交叉而成的。 第二章 建筑学的主体 1建筑学的主体
建筑学:涉及研究和被研究的问题,即主体和客体。
建筑学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非一般人类群体,即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造力,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群体。
2建筑学主体的性质:主观能动性是建筑学主体的性质。
3建筑学主体的内容
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建筑学主体是指从事建筑学研究和认识建筑学的人。
一是以研究建筑学为主的、由诸多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机构的群体;
另一个是以认识建筑学为主的、并用之指导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和建筑评论鉴赏者的群体。 建筑学主体的内容
例如(1)建筑学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 严格地说,是真正能被作为建筑学主体的,是主力军,历史上较为罕见。 (2)建筑师
作为一个的社会领域,建筑又包含着许多环节或方面,即研究、教育、设计、施工等。 研究的主体是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设计的主体是建筑师。
可见,建筑师至少可被认为是建筑学主体的“准成员”。
(3)建筑评论鉴赏者
“第三者”角度存在于建筑领域中,科学、理性,这对建筑及建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建筑评论鉴赏者对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利有弊。
可见,这一群体大致也可认为是建筑学主体,这也是建筑的发展以及建筑学的发展的需要 回顾:建筑学主体的内容-认识和研究建筑学的人
1研究建筑学的人——诸多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构成的群体。(主力军)
源于馆藏机构,转向建筑专业教育机构。 2认识建筑学的人——建筑师和建筑评论者。 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兼领建筑学研究; (准成员)
建筑评论鉴赏者,影响着建筑风格的流行,同时对建筑或建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致认可) 课后作业(一)
1、简要阐述建筑与建筑学的关系? 2、谈谈你对建筑学主体的认识? 第三章 建筑学客体 一、客体性质
建筑学的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在建筑学的范畴里。
主体-主观、能动.VS 客体-客观、被动. 客观的概念-不依赖于任何认识或反映媒体而存在的事物或世界。
(1)不依赖——的,有其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过程.
(2)事物或世界——不以是否被认识或反映而存在,即是客观存在的. A建筑学客体是客观的。 人类生存需求是客观的。 建筑是客观的。
建筑学客体也是客观的。 B建筑学客体是被动的。 被动是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建筑学客体是客观的、被动的。 二、建筑学客体的内容
1、建筑学的研究对向:建筑学是一门学科,必须有具体研究对象、任务及目的等内容,这些就是建筑学客体内容。
粗略而言,建筑学是以“建筑”为研究对象的,这大概在大多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这么认识和理解建筑学的。
以建筑学或建筑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历程而论,研
究对象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见课件图表) 2、建筑学研究任务
首先是建筑的基本定义,特别是在不同区域,不同的语言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概念。 其次是建筑的本质内容或本体内容。
一般而言,就大致是建筑的内涵、性质、要素和建筑整体的发展规律,以及作为一种心物形态存在可能有的风格、语言等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问题。
再次是建筑学研究的学术史问题。(建筑史) 3尽管“建筑学研究目的”是属于建筑学客体的范畴;但建筑学研究目的本身,却也是对主体而言的。
建筑的目的:构筑了村落、城镇等人居环境空间,使人类能真正于生物圈之外.
建筑科学的目的:探讨怎样构筑人居环境空间,并使之更能满足人类的生存或生活、活动需求; 建筑学研究目的:“建筑”以及“建筑科学”研究本身的是否科学。
三者的比较:从时间轴线上看,三者是在不同时期产生或出现的。
“建筑欲”支配着人类去创造建筑,且当建筑目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建筑科学便产生了;
也当建筑科学研究展开到了一定的广度,或者说是探讨研究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同样满足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需求以后,建筑学便被提出来了。
从空间轴线上看,三者本身是一种由大到小的包容关系。
建筑是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总体中的一个领域,建筑科学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筑学则又是建筑科学整体中的一门的分支学科,是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建筑科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第四章 建筑学范畴 1建筑学标准
一是作为学科所应有的标准.(即而明确的学科研究范围和内容.)
二是被纳入建筑学的研究内容所具备的、满足的标准。(换言之,建筑学范畴的研究内容的共性点。)
2建筑学研究内容的标准(共性点)
一是建筑领域的或人居环境的标准。二是非物质的标准。三是非意识的标准。四是概念性的标准。五是以思维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标准。(5个均需满足方可被确认为建筑学研究内容).
3建筑学的研究内容:建筑学以“建筑”概念自身的一些基本性质、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规律等本质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建筑”的基本内容是建筑物、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则当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心物结合存在形态.)。(P17/20)
4非物质性和非意识性
建筑是一种物质存在,从建筑物到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以及建筑物形成和设备安装的建筑活动过程,都是物质的。
建筑是由人类发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某种创造意识的结果。 可见,建筑不仅是物质也是意识的.
但建筑这些物质和意识方面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相应的学科来研究,而建筑学与这些学科是相对的,彼此并无包容或交叉关系,所以其内容必是非物质非意识的。
5建筑学的构成体系
人类研究建筑的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性的转折点: (1)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科学研究的形成转折点。佐证: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首次建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建筑研究体系。 (2)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科学研究再次掀起高潮的分化转折点。(建筑科学总体逐渐被分化成一个个专题被讨论。佐证: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G·蒙日的《画法几何》等.) 6建筑学体系
仅对科学的现代建筑学而论,建筑学的研究体系,大致有: 1、建筑学本体与其他建筑学科关系的研究体系. 2、建筑学本体的静态体系.(发展历史中的某一断面即某个发展时期,横向的建筑学体系.) 3、建筑学发展的动态体系.(发展演变的不同状况--纵向的建筑学体系.) 注:动态、静态体系是相对而言的. 7建筑学本体与其他建筑学科关系的研究体系 在建筑科学整体里,建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可以从两条线索上去探讨。
(1)其一是以亲疏关系为线索,由亲到疏一一排列、定位而分别给予讨论;其二是以建筑活动
过程的各环节为线索,按完成一个建筑活动过程的顺序,同样可逐一给予定位,然后也分别给予讨论。以学科亲疏关系为线索,与建筑学有关系的其它建筑学科,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的学科群,即为“准建筑学科”和其外的“其它建筑学科”的两个层面,如课件图所示。
“准建筑学科”:主要有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 “其它建筑学科”:主要有建筑测量、建筑勘察、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规划、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参见1.4“其它建筑学科”部分)。 建筑学科体系的构成也才大致科学、合理地完善形成,这就是以“建筑学”为核心、“准建筑学”为核心外围的主体层、“其他建筑学科”为外围辅助层的总体学科构成。
(2)以建筑活动过程为线索,建筑学仍然是一门核心学科,而其它建筑学科则是围绕着建筑学的环布学科群即是完成一个建筑活动过程所需的各类专业及学科而构成的学科群体,如课件图所示。
通常而言,一个建筑活动的完成,大约主要有 立项(或立意及可行性研究).方案(包括投资
及规划、建筑等方案)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通讯等专业).施工(包括砌筑、浇注、质检等工序).验收(即竣工、结算的验收等)使用和管理等环节.
建筑科学总体,便又有了以建筑学为核心学科的“环链式”或“链式”的总体结构体系或研究体系,这也是探讨建筑学与其它建筑学科关系的一条实用性线索。
8、建筑学本体的静态体系
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建筑的性质或特征,第二是建筑的内涵和要素,第三是建筑的规律和形式。
首先,建筑作为一种存在,是一种文化存在,而有别于其它文化存在或非文化存在,则必然当有其存在性质或特征。其次,建筑作为一种能存在的事物,如果人们需要准确地认识这一事物,则便不能不探讨和了解其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再次,建筑作为一种存在体,按一般的物质的、运动的、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论,建筑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同时,存在体的建筑,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也还有其特有的存在形式所表现的各个方面。(eg:产品
生命周期:研发-导入-成熟-衰退-新产品的研发…… 如此循环.) 9、建筑学发展的动态体系
以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而论,建筑学发展的动态体系,主要的应有这么三个发展经历阶段: 多元形成的早期发展阶段;相互传播和交流的中期发展阶段;逐渐融合而趋于同一的近期发展阶段。(文中是单向运动,但实际应为双向运动.)
10.建筑学(研究)分类
(1)本体分类(亦可成为:建筑学“内涵分类):建筑性质学;建筑内涵学;建筑要素学;建筑规律学;建筑形式学
(2)建筑交叉分类——外延分类
以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交叉学科整体而言,大致可分为建筑技术学、建筑艺术学、建筑社会学、建筑文化学这么四大类,且每一大类中尚有更进一步的被细分,从而演化出许许多多的交叉分类学科,构成为“外延”的建筑学分类体系 第五章 各种风格建筑的对比 1闽南建筑
红色,是泉州古城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印
象。红瓦屋顶、红瓦筒、红砖屋脊,房子四周外墙砌筑红色的面砖、红砖拼花面墙;室内地面铺红砖,甚至包括室内的家具也都涂上朱红正漆。
遍及泉州古城区各角落的民居建筑以木、红砖、白石(青石)三种材料构筑而成。建筑材料使用的独特性决定了建筑形式的与众不同与个性鲜明。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因其外观而得名。出砖入石,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震后先民们就用采取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墙体,后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居民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泉州古城区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贯穿着地方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多种宗教同时并存发展,使人们对保存至今的大量的宗教建筑工程叹为观止。特别是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有一种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
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建筑、有具有独特山区风格的“吊脚楼”,还有“洋楼、番仔楼”等,这些建筑或古典庄重、或洋气活泼、或两者兼有。
(1)手巾寮,泉州方言,指平面狭长如手巾的独户式院落住宅。它以沿街巷密接联排的群体组合方式出现,沿街接口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使用功能较为灵活。手巾寮式店屋产生并成熟于商品经济发达的中国南方传统工商城镇之中,是明清时期在南方传统工商城镇中大量存在的一种规范而又有灵活变化的建筑形态,有着强烈的地域性。手巾寮适合南方炎热的气候,但也存在底层潮湿、排水不畅等缺点,因为其平面布局以纵深很长的屋面相接,只能向天井排水。手巾寮从功能上区分有两类:一种是前店后宅式,临街的房屋作为店铺或手工作坊,隔天井的后院为住宅,晚期的二层手巾寮也有下店上宅的;另一种是纯居住性的,小巧亲切。手巾寮的夹层,空间很小,层高很低,放不下闽南传统的“眠床”,因此并不作为主要的居住空间,只是用来储藏或临时避难之用。
泉州地区叫这种夹层为“阁仔”。
(2)骑楼:“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3)「番仔楼」即洋楼,也称 「番客厝」。番仔楼」突破中国建筑的单层结构,呈现双层或叁层建筑。许多材料也是进口的,用於洋楼建筑,如地面花砖、水泥(洋灰)、钢筋等等。「番仔楼」外墙用本地红砖砌筑,配以圆形廊柱、绿釉面的瓶式栏杆以及百叶窗等,既有中国传统,又凸现西方风格。 2蔡氏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建筑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种类中的重要一类,其红墙飞檐颇具特点。与闽北、闽西(如客家古民居)相异。位于泉州市属南安县境内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是闽南
古民居的代表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 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
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见图3),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 ,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 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
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3)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
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泉州的石头房屋也很多 。泉州人爱建石结构房屋,是长期自然条件形成的。首先,对泉州来说,采用石头建房成本低廉。泉州盛产花岗岩石材,用石头建房便于就地取材,解决了本地木料短缺的矛盾;其次,泉州地处沿海,台风灾害多发,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坚固耐用,经得起风雨侵袭。因此,历史上泉州普遍建造石
结构建筑 。
泉州建筑,是中国建筑整体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坡屋顶、院式围合封闭、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立面“三段式”构成等的一般性质;
但由于其形成和发展所处的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以及作为海外交通商贸港口城市的历史演变的缘故,不仅功能各异的建筑类型繁多,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征的建筑风格,从而有别中国其它地区的建筑,泉州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建筑总体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 3嘉庚建筑
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群从建筑发展和建筑形式的演变,可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13—1916年早期阶段。
这一时间,校舍的建筑图纸完全从新加坡带回,建筑形式基本承袭了南洋殖民地及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 二是1916年至1927年的扩大发展阶段。
建设资金雄厚+早期校舍建筑经验的积累——建筑选址及建筑布局。
在校园规划上,陈嘉庚善于利用环境突出建筑的气势,重视组团布局。 在建筑形式上,出现了中式屋顶与西式屋身相结合的中西合璧式。
三是1950年至1960年的嘉庚风格建筑最后定型阶段。
这一时期,校舍规划及布局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在建筑形式上,中式的大屋顶与西洋式屋身组合的建筑形式成为嘉庚建筑的基本特征。
将西方实用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单体建筑上形成了西式屋身和中式屋顶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人称“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筑。
在组群布局中,必以中式大屋顶建筑为中心建筑,西式屋顶为辅助建筑,中心建筑较辅助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 4徽派建筑 第六章 建筑内涵 1.内涵概念
内涵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逻辑学概念。 (1)内涵,是指某种对象的概念的内涵; (2)“概念”,是概括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
内涵就是对一个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反映出特有属性的思想。
外延,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性的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或者说是该概念对象的总和。 (eg.建筑或语言)
显然,外延是具体的、是概念中的每一个具体对象(复合的总体 )。 2.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区别:内涵是概念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
联系:内涵是外延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而外延是具有内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Eg: “建筑”这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建筑”的内涵;而一座座具体的建筑物,则是“建筑”的外延。
建筑物是具有一定的“建筑”内涵属性的对象,而建筑内涵是建筑物这外延对象属性的反映。 3.建筑内涵的概念
建筑的性质:基本属性和特有属性(严格意义和非严格意义).
建筑内涵是指反映这些建筑属性的思想。 建筑属性是多方面的,则反映其属性的思想就不同。
(1)“狭义建筑内涵”,即严格意义的建筑内涵,反映其严格意义建筑特性思想;
(2)“广义建筑内涵”,即非严格意义的建筑内涵,反映其非严格特性及基本属性的思想。 二、狭义建筑内涵
严格意义的建筑特性,为绝对的实用空间艺术性,或者说是实用空间性与实用艺术性的叠加 (1)反映实用空间性的思想 .(建筑技术) (2)反映实用艺术性的思想 .(建筑艺术) 因此,狭义的建筑内涵,即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融合。 1.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主体是人及人的思维意识. 建筑技术客体是一定的空间及空间内容. (eg.)建筑砌筑技术、装饰技术、安装技术、使用技术等,建筑从空间的构成、到空间使用的全过程,包含了诸多技术内容.
可以说,建筑空间需要建筑技术,建筑技术也只能在一定的建筑空间里体现出来。此外,至今看来,建筑结构形式都是人类建筑空间技术演进发展的结果。 (eg.)土木结构--中国闽西常见土楼
尽管建筑空间是由建筑技术给予满足的,即空间需要技术,功能需求的满足也需要技术;但并非所有用技术给予满足的空间和功能需求,都是建筑的空间和建筑功能需求。如雕塑,便是一种以空间形式来表现的艺术,但雕塑本身没有可“住”的使用功能,只有观赏功能;
建筑虽也是一种空间艺术,但却更多的还是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至少也应该有“住”的使用功能的存在,才能被称为“建筑”。 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的构成和表现,也是由多方面来实现的,也包括台基、墙身、屋盖等多个部分的构成。 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对建筑美的需求感受来反映建筑“实用空间艺术”的思想的。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
的欠缺。
因此,未来的建筑,一方面是建筑技术的不断演进,创造出更能满足人类生活功能需求的各种建筑类型,如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
另一方面也是建筑艺术的发展的结果,人们对建筑的感受同样是一种无法或缺的功能需求,其功能就是人的感受,对建筑美的需求感受。 这就在客观上也要求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当是建筑艺术的同步发展。否则,建筑就不是建筑,而真的是一种纯机械性的“容器”,是“容”人类及其所用物品之“器”。 三、广义建筑内涵 基本性质:物质性和意识性.
非严格意义的建筑特性:自然、社会、人文性. “建筑物”,反映建筑“物质性或自然性”思想的建筑内涵;
“建筑思想”,反映建筑“意识性或人文性”思想的建筑内涵;
此外还有的其社会性等思想反映的其它建筑内涵。 1、建筑物
建筑的存在的基本性质之一是“物质性”,或者
说,“物质性”是建筑存在的第一基本性质。因为建筑物正是这一基本性质的反映,并具体的表现为各种形式或各种类型的建筑。
人们在建筑领域里,从事建筑活动的目的、满足功能需求、产业、谈论的——建筑物。 但人们都似乎可以“建筑”统称之,建筑便包容着这一切。
人类创造建筑——自然性因素的影响—— “自然性”特征。
因此,从广泛意义角度来看,“建筑”具有“建筑物”这个内涵. 2、建筑思想
在传统建筑学的一般概念里,“建筑思想”是不被划入其范畴的,更不是其内涵所讨论的东西;因此,“建筑思想”问题,大致是传统建筑学的盲点,也是一大缺憾.
实际上,在传统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筑思想影响作用的现象,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建筑思潮更迭频繁,表现出一个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次的对建筑现象的反思。因此,这便从客观上说明了建筑思想的存在,以及在建筑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各时期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发展方向(见课表) 总之,除了由严格意义的建筑特性决定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建筑的狭义内涵外;
其余由建筑的基本性质和非严格意义建筑特性决定的建筑物、建筑思想、建筑设备、建筑观念、建筑制度、建筑活动等,都可以说是属于建筑的广义内涵的范畴。
这实际上也是人们此前所使用的这么一个俗成的“建筑”概念,只是在这里给予较明确的重新认定而已。
四、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补充材料:当代主要建筑思潮与流派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
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当代其它主要建筑思潮与流派
后现代主义 :提倡 “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来适当的保持传统。新古典主义 :特点是在当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高技术派: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新理性主义 :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 。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 中外建筑史 前言
建筑设计:以自然环境及地域传统为背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凭借清晰的逻辑思路将具体需求逐步抽象化,寻找和描绘出某一场所的形式特征,而这种形式最终又必须遵循人类生存的极具具体的本性,实现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中外建筑设计在相对封闭系统内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
1(1).自然地理条件——建筑材料
传统中国建筑——木料——梁柱式构架结构;希腊古代木料建筑——(公元前若干世纪)石料建筑——垒石结构;
(2.)社会结构——建筑空间布局
传统中国建筑:集权(君权)——封闭群体院落,在地面平面铺开;(横向发展) 西方古代建筑:割据、对峙并立——开放单体组合,向高空发展;(纵向发展) (3.)文化形态与审美观念——艺术追求 传统中国建筑:人伦道德、天人合一——礼制秩序,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
西方古代建筑:宗教信仰、以人为中心——风格变化多样、形态崇高轩昂;
例如:拜占庭式建筑: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
早的成就表现在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比较: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3礼制对建筑的影响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
一、城制等级
《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
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约30米),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三个等级的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九辆车的宽度),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九轨,都城道路宽五轨。到汉武帝时,《考工记》补作《周礼.冬官》成为儒家经典,这种营建制度的等级观念自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组群规划等级
《礼记·王制》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级要求。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属于这类等级的限定。 三、礼制性建筑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
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礼制性建筑起源早、延续久、形制尊、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从建筑类型看,①坛、庙、宗祠;②明堂;③陵墓;④朝堂;⑤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
(1)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排在国家大事之首列,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2)明堂:早期是天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不难看出“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的充分体现。 (3)陵墓: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
4.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在于显示帝王的唯我独尊、显示皇权的统一天下、显示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堂是渗透在第宅中的礼制性空间,是传统第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
5.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 阙,一方面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另一方面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唐宋以后演化成宫廷广场的礼制性门楼;华表:两汉是称桓表,起源于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竿子,以后演变为立于亭隅、桥头、墓前起标志作用的东西,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有效地起到表崇遵规、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的作用;牌坊:由具有防范功能的实用性牌门脱胎演变成了标志性、表彰性的纯精神功能的牌坊,既用于离宫、苑囿、寺观、祠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前导,起显示尊贵身份,组织门面空间,丰富组群层次,强化隆重气氛等作用,也用于街市的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端头,起标志位置、丰富街景、突出界域的作用。 四、单体建筑
在单体建筑中,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问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这是
对于单体建筑平面和体量的限定。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屋顶的等级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触目的标志作用。 结构形式和构造做法也被纳入等级的限定 在宋《营造法式》中主要表现在殿堂结构与厅堂结构的区分,即殿堂、厅堂、余屋、亭榭四类,殿堂等级最高,厅堂、余屋依次减低; 在规模大小、质量高低和结构形式上都有区别。 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现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区别,把这两种做法作为建筑等级差别的宏观标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细分等次; 不仅在间架、屋顶上有明确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无、才分规格和具体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区别。
五、装修.装饰色彩等级
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
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 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建筑活动 第一节 上古时期的建筑活动
梁思成:“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一)1.上古时期没有真正意义的建筑设计,仅为遮风避雨的简易场所——穴居、巢居。 2.农耕时代:营造地面建筑。
上古时期建筑从深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构筑方式以土为主——以木为主; 3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 4上古时期建筑技术、艺术的成就
(1).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
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为后代建筑的发展奠定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 (2).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基本确立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建筑土木结构形式,特别是木梁架式样,更成为中国建筑中结构中的主流,其构造也从绑扎发展到榫卯; (3).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区分居住区、生产区和 墓地; (4).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5).审美观念亦反映到建筑中。(白灰墙、彩绘泥片等)6.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二) 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1夏朝(公元前21世纪):社会制度(私有制)——从建造方式、规模制度等对居住场所进行设计。
1.夯筑技术建造宫室台榭——“茅茨土阶”构筑方式及“前堂后室”的空间布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2.规模制度:宫殿建筑群;
2商朝(公元前17世纪):奴隶制发展(私有制)。 1.夯筑技术日趋成熟,建造宫殿和陵墓——夯土筑板法造城墙(分层夯筑后逐段上筑); 2.空间布局:多数单体建筑按一定条理组合——中国院落式建筑群。
3周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奴隶制文明全盛时期——发展院落式建筑群、建造公园——完善建筑设计制度及文字实录记载——开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先河。 4建筑设计特点:
(1).建筑材料与技术得到提高;建筑陶器(陶水管、板瓦、筒瓦)——瓦顶房屋建筑(西周宫殿遗址);使用半瓦改善屋顶防水性能;斗、拱的使用,简单组合——构架结构。 (2).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建筑制度。
方形都城内按制度营造建筑群:“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一堂二内”的简易形式。
为厅堂,左右两边为寝室,房屋四周为方形墙壁…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活动
1社会背景: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萌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
(1).青瓦覆盖屋顶,砖、彩画、陶制栏杆和排水管等——更新建筑材料、改进建筑技术和结构,建筑规模更宏大。
(2.)政治统治和生活享乐:台榭式高层建筑。 (3.)《兆域图》:工程图——制图水平,先绘图设计后施工的建筑程序。
(4.)建筑装饰设计得到相应发展:“山节藻”、“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鲁班) (5.)形成了区域规划构思理念; (6.)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
1.萌芽、基础性、建筑制度渐形成。
2.奴隶制度(夏朝——春秋战国,1600余年)——宗法制度——规模大的宫殿和陵墓VS简易建筑——尖锐阶级对立;
3.夏朝(夯土筑法)沿用很长时间——宋朝(内部夯土、外部砌砖构筑城墙)——明朝中期(砖砌法);
4.建筑材料更新和瓦的发明(周朝)——夯筑技术日趋成熟;
5.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艺术特征初步形成——传统建筑结构体系及整体设计观念开始成型。 思考: 1.简述原始时期建筑设计的社会背景及成就。
2.简述高台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秦统一中国——第一个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1.对内:防叛变——邻近咸阳,建六国宫; 2.对外:御外敌——边疆设郡县,修缮补筑长城; 3.建筑恢宏壮丽的宫殿陵墓(阿旁宫),修筑道路——统一中国的建筑设计风格逐渐形成。 4.建筑设计的特点
(1)建筑材料:陶制砖(画像砖、铺地青砖、承重用砖)、瓦及管道——砖的发明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重要成就之一。
(2)建筑结构:抬梁式木结构使用更成熟、水平高,尤其是大跨度梁架的设计。
(3)建筑形式:阿旁宫、骊山陵、万里长城及驰道与直道。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建筑设计
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保存许多砖石建筑遗址。 建筑设计特点: 1.建筑材料与结构
砖石建筑(东汉)——砖石建造低下工程(西安长安城下水道);木构和夯土技术相结合的台榭式构造方式(西汉),而后台榭高台建筑渐减少,多层阁楼大量出现——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形式,斗拱挑檐——古代木构架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基本结构形式已成型。 2.建筑的空间布局
庭院式的群体建筑布局基本定型,已接近后世建筑。
3.建筑设计形式
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设有卧棂栏杆、石木门;窗的纹样多样;设有顶棚、柱;使用板瓦和筒瓦,瓦当(防屋檐被风雨侵蚀,亦有装饰效果); 4.建筑装饰设计
画像砖(空心和实心砖)建造墓室,砖面纹饰图案题材广泛——社会面貌的写照,史料研究价值大;汉代时的陶楼、陶屋和陶院落 小结
1.建筑设计活跃,建筑风格渐趋统一;
2.建筑结构:木框架结构(抬梁式,大跨度梁架)+拱券结构(西汉开始使用拱券结构,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东汉出现穹窿); 3.以都城、宫室、陵墓和祭祀建筑为主; 4.大量使用陶器,尤其是画像砖和纹饰瓦当——“秦砖汉瓦”。 思考:
1.简述秦汉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及设计成就。 2.分析原始时期与秦汉时期建筑设计的差异。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魏晋——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北魏;
1.长期处于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缓慢、建筑成就不及两汉时期——过渡期与发展期; 2.佛教文化盛行——佛教建筑(寺院、佛塔和石窟等)
3.宫殿建筑:方形多层楼阁式宫室;
4.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全木构架结构发展;生起、侧脚、翼角起翘的新式建筑结构(猷劲活泼);(秦汉直柱、直檐口——端庄严肃) 5.装饰设计形式丰富多样:借鉴了印度、中亚的雕刻、绘画艺术——形式成熟圆浑(汉代为质朴醇厚);
6.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私家、寺观园林):、庄园经济——意识形态转变(儒学独尊转向儒、道、佛、玄诸家争鸣)——艺术领域开拓——私家园林兴盛,寺观园林出现(贵族舍宅为寺,佛寺亦多名园)
贵族豪门追求奢华享受;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
皇家造园——皇家、私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并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转折期;
思考: 1.简述魏晋南北朝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历史背景。
2.分析原始时期与秦汉时期建筑设计的差异。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8% 每空一分 二、选择题17% 不定项选择 三、问答题50% 每题10分 四、论述题15% 1题
考试内容三部分组成
一.建筑学理论部分(问答题1题、选择填空.....) 1.建筑学主客体的性质及内涵 2.建筑学的研究对象
二.建筑专题(问答2题、选择填空.....)
徽派建筑、闽南建筑、嘉庚建筑和岭南建筑的特点及成因
三.中外建筑史 第一章和第二章(论述1题、问答2题、选择填空.....)
1.第一章重点:中外建筑比较、礼制对建筑影响、夏商周建筑成就
2.第二章重点:秦汉建筑设计成就及原因、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类型、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