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促进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社会性交往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倩如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在普通幼儿园促进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各方面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本文以促进一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为例,进行问题概述、辅导策略、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社会性交往、特殊教育 一、幼儿背景
小谦,男,三岁,幼儿园小班幼儿,一个字也不会说。经医院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 二、问题概述
通过在知网、维普、万科等网站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占正常儿童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刘晓、金星明等在 2009 年对上海市 2-3 岁的儿童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检出率为4.1%另一项针对于 1814 名 0-3 岁儿童的调查研究显示,语言发育迟缓者 311 例,占总人数 17.14%。也就意味着幼儿园有更大的机会接纳此类特殊儿童。[1][2]
由于自身的语言发育迟缓,在日常活动中小谦往往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语言”这一沟通桥梁,阻碍了小谦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导致他在活动或游戏中常被排挤在外,同时更加不愿意主动亲近同伴,与同伴进行互动、交往。除此之外,小谦对班上的老师比较排斥,不愿意亲近老师,只要老师主动靠近他,他便会躲开,不愿意跟老师有眼神的交流。 三、问题背景分析 (一)自身因素
通过与小谦家人的沟通和了解,我得知小谦是早产儿,刚满36周就出生了,比预产期提早了二十多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语言发育迟缓患儿 139 例,男∶女為 4.1∶1,家族遗传、母亲孕史及药物、早产、因大脑功能引起的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影响儿童语言发育。[2]由于小谦的早产,导致小谦的脑部部分神经发育不完善,因此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出现困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家庭因素 1.成长环境
小谦出生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较忙,平日里缺乏时间陪伴孩子,小谦的父亲更是一年只能回来看望他两三次。同时,外婆退休后又被工作单位返聘,因此小谦长期只有外公一个人的陪伴。由于陪伴对象单一,小谦的语言刺激大大减少。 2.养育方式
由于长时间只有外公的陪伴,在与外公的交流中得知,平时小谦在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往往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只要不给小谦看,小谦就会发脾气,直到家人妥协为止。小谦长时间受电子产品的影响,使他减少了与人对话、沟通的欲望。而家人对其过分宠溺,有求必应,不需要小谦开口,只要小谦用手指,家人便把他想要的东西送到面前,这样的行为使小谦更加不会产生开口说话的念头。 四、辅导策略
(一)稳定情绪,建立信任
由于小谦刚入园,对环境适应比较慢,因此对老师、同伴充满着警惕心,往往很抗拒和老师、同伴的亲近。所以要让小谦的情绪稳定下来,显得十分关键。每天进幼儿园,我总会主动拥抱小谦,尽管他会躲开,但是我还是会拥抱他,跟他问好。当小谦哭闹的时候,我总会到他身边,不断和他说话“是不是想妈妈啦?”“外公很快来接小谦啦。”同时用唱儿歌、看图书的方式分散他的注意力,不一会儿他就会开心地笑了起来。在逐步稳定好情绪后,就要与小谦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知道老师是关心、爱护他的。每逢离开课室的活动时,我总会主动牵起小谦的手,和他一起走。在平时玩游戏、玩玩具的时候,我也会到他身旁,和他做游戏,陪他玩玩具,故意逗他玩。有空的时候,还会拿贴纸,诱导他说话。逐渐地,小谦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对老师也没有一开始的排斥了。现在,只要对着小谦做出“拥抱”的动作,小谦便会毫不犹豫地跑过来给我或者其他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在离开课室的路上,也会主动牵紧班上老师的手。平时小谦还会主动地赖在我和其他老师的身上或者贴在我腿的旁边,获得关注。从中可以看出,小谦现在对班上老师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对老师的话语、动作有所回应,能够主动地和老师进行交往。 (二)仔细观察,寻找刺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没有语言,小谦和同伴始终难以交往。因此,如何使小谦尽快开口说话也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小谦在园生活的观察,小谦的注意力很分散,对任何活动都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唯独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只要他一听到音乐,他的注意力便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集中,而且还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因此,我便找到了“音乐”这一媒介,作为刺激他说话的一个途径。我会把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例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小毛驴”、“小兔子乖乖”等,把歌词替换掉“ba”、“ma”、“a”等一些简单的发音,只要有空就唱给他听,鼓励他跟唱,从而增加他的语言刺激。同时,把这一方法教给他的家人,让小谦在家里也能练习。 (三)正面引导,鼓励交往
班里是一个小集体,不懂得和同伴交往,便难以融入到集体里面去。小谦在游戏,玩玩具的时候,往往是自己一个人,他从不会主动参与到他人的游戏中来。因此在游戏或活动中,我会主动引导小谦。例如在早操后跳“快乐伙伴舞”,小谦一个人跟着音乐在旁手舞足蹈,但是其他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于是我便牵着小谦,找到一些好朋友,引导他和小朋友一起跳舞,小朋友也乐意与他一起跳。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会鼓励他,跟他旁边的小朋友说“你和小谦一起玩好吗?”“小谦你喂一下她吃东西好吗?”逐渐地,小朋友们都愿意接受小谦,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
同时,辅导时还加入了代币制的方法,对小谦主动和他人交往的行为奖励其喜欢的贴纸,从而巩固其社会性交往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此外,在奖励的同时还要明确地告诉他,是因为其主动交往的表现才得到奖励,以此来不断鼓励小谦。 (四)积极沟通,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与家庭保持密切合作、联系的方式。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言,更加重要。我始终保持和小谦的家人密切联系。在每个月我都坚持邀约小谦的家人来园,进行访谈,分享小谦近段时间在园的表现、进步等,同时了解小谦在家的情况,最后结合近阶段小谦的表现,和他的家人一起讨论帮助小谦的策略。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小谦在社会性交往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首先他很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他与班上的老师建立了信任,能够主动亲近、接近老师,也乐意与老师进行对视,对老师的话语、动作有所回应。在与同伴的交往方面上,他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乐意加入到别人的游戏中,而同伴们也愿意接受他,愿意亲近他。小谦家人也反映,小谦在家的话音多了,会发出“ba”的声音。 五、建议
(一)老师的态度是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师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态度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首先,老师在面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时候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在教育和辅导时需要公平、耐心。老师的言行举止是一面镜子,特别是面对幼儿,幼儿喜欢模仿老师的话语、行为。如果作为老师,不能正确看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对这类儿童进行排挤、歧视,那么就会在幼儿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幼儿也会去模仿,对这类儿童进行排斥。在本案例中,正是我始终对小谦保持着耐心、包容的态度,在小朋友面前做好榜样,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亲近小谦,主动和小谦交往。 (二)家园的沟通是合力
家园共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提倡的家园合作方式之一。老师在园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进行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而家长在家对特殊教育儿童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建议。只有家长和老师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共同积极讨论出解决策略,才能帮助这类儿童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荔. 对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矫治的几点认识.幼儿教育.1999.8:16-17. [2]刘艳春. 围生期因素对婴幼儿语言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