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4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OING NORMAL UNIVERSITY V01.36 No.4 2016年7月 July,2016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27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再认识 杜巍,程利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梳理儿童延迟满足的相关实验,从实验 的定义、被试年龄、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的差异性、被试的可信度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出儿童延迟满足心理研究 的新认识,并用力学的观点解释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现象。 关键词:学前教育研究;儿童情感决策;自我延迟满足 作者简介:杜巍(1975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程利(1972一),女,黑龙江大庆人,教 授,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社办项目“儿童情感决策的发展及干预策略研究”(14E022)。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6)4—0122—004收稿日期:2016—02—19 延迟满足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控 制的关键要素之一,更是充满正能量的人格因素, 是个体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标志着 儿童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由依赖转向的人生 转折。在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父母对 孩子要求的及时回应和满足虽然重要,但要想让孩 子掌握一生幸福的密码,就得让孩子学会等待,延 迟满足自己的愿望。 一通常所说的“忍耐”-2 J。“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 它使人们为了达到长远目标,能够不怕困难,抵制 眼前的诱惑。这种能力对个体一生的成长都是极 为有利的。作为儿童,如果延迟满足这种能力出现 欠缺,就会表现出课堂上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放 学后贪玩不按时回家,边写作业边看动画片,性格 急躁没有耐心,到青春期,可能会表现为社会交往 中明显的性格缺陷,如固执、害羞,禁不起挫折,情 绪脆弱,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或者不知所措等。 、自我延迟满足的涵义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ifcation)作为情感决策 (affective decision making)中的认知加工和生理机 二、延迟满足的相关实验研究 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 经在心理学界开展,有许多学者青睐这一领域。在 如此众多的研究者中首推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 制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表现为个体的心理成熟 度,其核心内容是为了后续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 选择放弃当下满足的一种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 (self imposed delay,SID)被专家和学者们认为是 调节自我和控制自我的重要途径。延迟满足不仅 适用于解释人类的某些适应性的社会行为,同时也 能对说明个体抑制冲动的复杂机制有所帮助,更有 歇尔,他从5O年代初开始研究这一领域,于70年 代中期发表了一篇总结性文章,提出了延迟满足的 两阶段模型理论。回顾米歇尔所作的大量有关的 延迟满足的实验,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延迟满足的被试者在经过等待才能 获得更大的奖赏和立即获得的小奖赏之间作选择。 实验方法采用在真实的情境下因为等待时间的不 同而获得的奖励大小之间作选择,结果发现,是延 迟满足还是立刻满足会受到个体期望的等待时间、 对奖赏物品的价值判断、被试的年龄及其相关的选 助于完善个性的研究理论,预测个体行为。 所谓自我延迟满足,是个体为了获得对自己更 具诱惑力的长远结果而主动舍弃立刻就能得到满 足的选择取向,以及为获得令人满意的长远结果的 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我们 122 择态度和相应地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J。当绝大多 数儿童选择延迟奖励时,等待时间在7小时至1天 左右;当等待时间延长到1到3天时,儿童会选择 立即奖励。 第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让被试者为了延迟满 为了更好地研究个体在延迟满足任务中对情 感决策产生哪些影响,Zelazo等人做了“满足自己” 和“满足他们”的两种实验设计 J。也证明了在选 择是否延迟满足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动机强度的 足,如何度过等待的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方 法如下:实验人员找来数十名年龄在3—5岁之间 的被试者,让每个孩子独自待在一个小房间里,屋 影响。在实验中,每种情景中都有“立刻满足”与 “延迟满足”两种选择。在“自我满足”实验中,儿 童可以选择立刻吃掉少量糖果或者把更多的糖果 放入纸袋以后再吃;而在“满足他人”的实验中,让 儿童给正处于上述选择冲突的实验者出主意,帮实 验者解决困难。实验结果发现,3岁在“满足自我” 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的托盘里有被试 者偏爱的食物——饼干、糖果或是蛋糕等。实验者 告诉被试者可以选择马上吃掉盘里的食物,或者等 实验中选择即时奖赏,而在“满足他人”的实验中 实验者回来时再吃,此时还可以再得到额外的食物 能够帮别人选择延迟满足。而4岁儿童恰好相反, 做为奖励。被试者还可以随时按响桌子上的铃,使 更能够抑制自己的即时满足,而乐于帮助他人即时 得实验者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房间。实验过程对 满足。实验者认为3岁幼儿在两种实验中分别采 于这些儿童们来说,颇为难熬。有一些孩子为了分 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而4岁儿童能 散注意力,开始和自己做游戏——比如玩自己的辫 更好地将不同人称视角进行整合,4岁儿童更具有 子,用脚拨弄桌子,有的孩子会玩糖果,还有的被试 理性认识。 者为抗拒那诱人的糖果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 后来米契尔等人对个体在延迟满足的过程中, 结果,绝大多数的儿童抗拒诱惑的时间不到三分 存在哪些认知转化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发现, 钟。“一些孩子甚至忘记了吃之前可以按铃的提 虽然都采用幻灯片呈现奖励物,但在幻灯片呈现的 醒,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目不转 同时用指导语将奖赏物的物理属性都加以丰富,如 睛地盯着桌上诱人的小吃,半分钟后按了铃”。只 想象吃饼干时的咔咔声,那么被试者就更难于等 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吃诱人小 待,但如果采用认知上的刺激转化,如让儿童把饼 吃的欲望,他们等了差不多15分钟,直到实验者回 干想象成圆形的卡片,被试者就更容易等待。 来后兑换了奖励。后来,该实验小组对这些的孩子 Mooer等人研究也发现了当儿童对刺激物作认知 做了追踪研究,发现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在青年时 转变时,延迟满足的时间也会发生变化:即被试儿 期,做事不急于求成,比较自信,善与同龄人相处。 童如果把奖励图片假想成真实实物时,更难于等 而无法延迟满足的那些孩子却容易急躁,一受挫折 待;而把真实奖赏想象成图片时,就容易等待。此 便一厥不振,也不愿与人交往。 外,一系列研究发现;儿童在等待过程中,把对奖励 米契尔本人用这一实验设计在斯坦福大学附 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无关刺激上有助于延长等待 属幼儿园做了长达6年实验,后来又有其他学者采 时间 ;奖赏物是真实的呈现还是象征性地出现 用这一实验范式来研究这种自发的目标导向在不 也影响儿童等待的时间;是否明确的认知提示同样 同的实验情境下所做的延迟满足过程中心理与社 会影响儿童是否延迟满足 。西方儿童在等待过 会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包括注意、认知、言语、婴 程的延迟满足能力和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在延迟满 幼儿期社会经验等因素。 足过程中自我言语的发展是影响其延迟满足行为 米契尔还做了幻灯片投影,象征性地呈现奖赏 的一个关键因素 J。在幼儿期和母亲分离情境中 物的实验。投影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试者在实 能更有效地运用注意分配策略的孩子,在延迟满足 验前见过并正在期待的相关奖赏物的影像;另一类 过程中更能经历长时间的等待,也会为自己的选择 是影像不让被试者看且被试者并不期待的物品影 更负责任。 像。实验中还给被试者呈现空白幻灯片或者不呈 现任何幻灯片。结果发现,被试者可以长时间地等 三、上述实验所引起的一些思考 待呈现相关奖赏物的投影,这与呈现真实奖赏物的 (1)在实验进行前,实验者就已明确了“延迟 作用正好相反。米契尔认为,真实的奖赏物更具有 满足能力”的含义:被试者为了获得将来更大的或 动机作用,也更能激起被试者的情绪反映,因此被 更有诱惑力的东西,自己主动放弃获得或延迟获得 试者延迟满足的困难也更大 J。 了当前的小利益。至于哪一个利益更大一些,在实 123 验中是由被试者独自做出判断,愿望满足是否延 迟,也是由被试者自己做决定。可是目前我们身边 相应年龄的绝大多数儿童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基 否一致,会严重干扰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获得与发 展。在儿童早年对世界的模糊认知中,对他人抱有 信任还是不信任两种态度选择,而怎样帮助儿童更 好地信任这个世界,是成年人更应该重点考虑的 问题。 本上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因为实验 之前父母就已经叮嘱过孩子,要等待不要即时满 足,父母的判断和孩子的判断是否一致,而且儿童 四、延迟满足心理研究的新认识 通过分析以上的实验可以发现,延迟满足的心 理机制如果用心理力学的原理,完全可以清楚地解 释。比如,实验中的步骤:先以能让被试者(儿童) 对父母言语的依从程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值得进 一步推敲。 (2)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儿童年龄影 响。4—5岁成为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时 间点,大多数儿童在3岁前并不具备延迟满足愿望 的能力,而到了4—5岁,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明显出 现。这和早期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一样,是不是也 证明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和社会化程度联系更密切 心里产生满足的糖果做为一种心理诱惑,实际上就 是心理的离心力在起作用,实验者所用的糖果其实 就是一种外界的吸引力,顾名思意,之所以叫做 “吸引力”,是因为它具有吸引的功能,但是虽有引 力,却在其中存在着一种平衡的问题。比如,为什 么有的被试者(儿童)可以做到在实验者回来之 前,不偷吃糖果,而有的被试者却做不到。这就说 明了一个力学中的道理,不偷吃糖果的被试者(儿 童),其内心的自我控制力,也即忍耐力,也即心理 向心力比较强,心理向心力强的人不容易被外界的 引力所吸引。反之则为心理离心力,心理离心力比 的一种能力,并不需要早年就开始培养,过早的关 注这一能力对儿童的成长是不是也是一种揠苗 助长! (3)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 有很大的区别。 实验者通过实验发现,当儿童在实验过程中觉得延 迟满足是由自己所掌控,那么他倾向于更长时间的 主动延迟;反之,如果儿童发现这个延迟过程不是 较强的人就很容易被外界的引力所吸引。这其中 由自己所掌握,而他是被别人所控制,那么这个延 迟满足的时间就会减少。这一研究结果不仅让人 感叹,这就如同不十分饥饿的猫捉到老鼠后,往往 不急于入口,而是要“戏弄”一翻自己的战利品,什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为什么心理向心力 强的被试者(儿童)可以做到抵抗外界的吸引力? 又是如何做到平衡自我的内心,而做到不被外界吸 引?外界的吸引力和被试者(儿童)的心理向心力 么时候吃掉老鼠,都是猫说了算。糖果的供给数量 多或者少,如果是孩子说了算,那么也许他并不急 于吃掉;而如果是由他人来掌控,则更容易激起个 体的愤怒情绪,反而干扰了个体原本的控制能力。 (4)实验者能否得到被试者的信赖也有影响。 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 组,对延迟满足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将原来的程 序增加成两个延迟满足实验,同时将被试者分成两 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国外有人用各种数学模型来解释心理,心理学 也可以称作心理力学,中国的研究人员对心理力学 的研究更系统一些,主要用物理方法跟数学的群论 来研究心理状态。其实人的心理,不外相推相引两 种作用力,自己觉得有利的事,就引之使近,自己觉 得有害的事,就推之使远。人类因为有此心理,所 以能够相亲相爱,生出种种福利;又因为有此心理, 所以会相争相夺,生出种种惨祸 。。。儿童因为有 此种心理,所以能够延迟外界的满足。那么,通过 以上实验就可以证明,实验者以糖果做为一种引力 组进行对照。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实验中,实验者信 守承诺,如果儿童达到了实验要求,就给予事前的 承诺奖励;而第二组的第一个实验,实验者不遵守 承诺,儿童即使达到了实验要求,也不给予事前的 承诺奖励。然后再进行第二个延迟满足实验,结果 第一组的延迟满足时间远远超过了第二组的时间。 来吸引被试者(儿童),测试被试者的满足心理是 否可以延迟,也就是测试他们的满足心理是否可以 忍耐住和控制住。 从延迟满足的自制力还可以看出内心的承受 力,自制力强的被试者,其内心承受力必然要大,反 之,自制力弱的被试者,内心承受力就小。而承受 这一结果没让人感到意外,但是此结果却让我们有 了另一种思考:儿童延迟满足愿望的时间长短,会 受到其生活经历中对成年人的态度的影响,也就是 说儿童在早期的成长环境中,成年抚养者的言行是 124 力强弱又是一个预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 所以从延迟满足的心理表现,可以发现被试者的成 功率与失败率的比率。 量问卷提供前期的相应数据。当然对儿童的教育 五、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对于 绝不是做几个实验就能说明的,而且刻意的训练只 会破坏孩子自然成长规律,违背教育的初衷。 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 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研究我国儿童的自我延迟 满足能力的预测作用、发展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父 [参考文献] [1]庄文婷,侯春.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综述[J].教育探索,2009(8):116—117. [2]李敏龙,杨国枢.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M].重庆:重庆大学 母价值观、教养态度、言语、认知因素、气质、生理因 素、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深人探讨,可 以为儿童早期的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策略与方法。 幼儿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够很好地预测出个 出版社,2008:580—605. 体在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各种认知功能和社会功 [3]王莉,陈会昌.2岁儿童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策略[J].心 理学报,1998(3):289—296. 能倾向,而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个体可以有效地防 [4]修巧艳,高峰强.米契尔关于满足延宕的研究[J].心理科学, 止其在成年期的人际交往中,因遭到拒绝而产生高 2005,28(1):238—240. 焦虑等一系列的消极反应。现有的研究仅局限于 [5]杨丽珠,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 城市儿童,且大多是面向健康儿童,对于农村儿童, 心理科学,2002,25(6). 以及异常儿童,却少有涉及。那么对于一些有心理 [6]王桂平,陈会昌.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J].心理 科学进展,2004,12(6):868—874. 障碍或行为障碍的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如何,以及 [7]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M].刘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些障碍与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如何都是值得进 1985:399—437. 一步探讨的课题,从中得到的研究结果,能提早预 [8]陈伟民,桑标.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 防儿童期的心理及行为的障碍。 2002(1):65—7O. 通过对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观察,多数研 [9]左雪,张红梅.不同的延迟策略对5岁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2):34—37. 究采用的都是国外的经典实验范式,但是这些实验 [10]李宗吾.厚黑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范式对国内儿童来说,是否完全适合,还有待进一 步研究,继续扩展研究对象,并设计出更加巧妙的 [责任编辑:金颖男] 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范式,也就是使儿童延迟满足 研究本地化,同时为编写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儿童测 A Review of Children’S Self-lmposed Delay of Gratiifcation DU Wei ,CHENG Li (1,2 School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Daqing Norm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 637 1 2,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ehildren S self-imposed delay(SID)of gratiifc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issues.The paper tires to make som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and review the definition of the experiments,age of the testees,differenc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lays,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ees.The conclusion of the work is that children’S serf-imposed delay of rgatiifcation agrees with the new understandi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oint of mechanics. Key words:pre-school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affection of children;self-imposed delay of rgatiif— cation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