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来源:华拓科技网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简便、科学且易成功的是( ) A. 将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注入浓硫酸中制备乙酸乙酯

B. 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再移至内焰,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

C. 在试管中注入2 mL CuSO4溶液,再滴几滴NaOH溶液后,加入乙醛溶液即有红色沉淀生成

D.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结构的表述均正确,且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表述Ⅰ 表述Ⅱ NaCl晶体中C1—与Na+间的作用力大于碘A 在水中,NaCl的溶解度比I2的溶解度大 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 Pb的原子半径比C的大,Pb与H之间的键能比C与H间的小 B 通常条件下,CH4分子比PbH4分子稳定性高 在形成化合物时,同一主族元素的化合价C 相同 D

A. A B. B C. C D. D 3.化学式与俗名相符的是 A. 小苏打Na2CO3,苛性钠NaOH B. 芒硝Na2SO4·10H2O,消石灰Ca(OH)2 C. 苏打NaHCO3,石灰石CaCO3 D. 纯碱NaOH,食盐NaCl

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P4O10、C6H12O6溶于水后均不导电 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P4O10、C6H12O6均属于共价化合物

A. 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 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 图2装置可用于分离乙酸和苯的混合物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

B. CO的标准燃烧热是△H=-283.0kJ/mol,则反应CO(g)+ O2(g)═CO2(g)的△H=-283.0KJ/mol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 mol硫燃烧生成气态三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黄的燃烧热

6.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 B.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2 kJ/mol C.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8 kJ/mol D.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2 kJ•mol‾1

7.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 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③②①⑤④ B. ②③①⑤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①②③⑤④

8.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 A. 29∶8∶13 B. 22∶1∶14 C. 13∶8∶13 D. 26∶18∶13

9.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2.4 L CO2与CO的混合气体中含碳原子数为NA

B. 常温下,1L 0.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 NA

C. 在反应KIO3 + 6HI=KI + 3I2 + 3H2O中,每生成3 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 NA D. 在铁参与的反应中,5.6 g铁完全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 NA 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硫化亚铁溶于稀中:FeS+2H+=Fe2++H2S↑ B. 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C. 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D.

等物质的量的

NaHCO3

Ca(OH)

2

溶液混合:

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1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的溶液中:Na+、K+、SiO32—、SO32-

B. pH=1的溶液中:K+、Al3+、SO42-、F—

C. 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Na+、Ba2+、NO3-、Cl- D. 0.1mol/L的NaHCO3溶液中:NH4+、Mg2+、Br-、AlO2- 1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存在于分子之间 B. 只存在于离子之间 C.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D. 共价键只能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13.将02 mol KMnO4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后生成a mol O2;将剩余固体与过量浓盐酸混合加热又生成b mol Cl2,此时锰元素均以Mn2+形式存在。若a+b=m,则m的值可能为 A. 030 B. 035 C. 040 D. 050 14.反应2A(g)

2B(g)+C(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达到平衡时,要使逆反应速率降低,

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减压 B. 降温 C. 加压 D. 增大B的浓度

15.将N2、H2的混合气体分别充入甲、乙、丙三个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经过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H2)=3 mol·L-1·min-1;乙:v(N2)=2 mol·L

-1

·min-1;丙:v(NH3)= 1 mol·L-1·min-1。则三个容器中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A. v(甲)>v(乙)>v(丙) B. v(乙)>v(丙)>v(甲) C. v(丙)>v(甲)>v(乙) D. v(乙)>v(甲)>v(丙)

16.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 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得b克固体

B.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D.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17.某同学将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剧烈燃烧 B. 发出耀眼白光 C. 熔化的铝滴落 D. 失去金属光泽

18.下列实验装置应用于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和硫酸铜晶体,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图甲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硫 B. 用图乙装置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稀释 C. 用图丙装置过滤出稀释后混合物中的不溶物 D. 用图丁装置将硫酸铜溶液蒸发浓缩后冷却结晶

19.苯甲酸钠(

,缩写为NaA)可用作饮料的防腐剂,研究表明苯甲

-5

酸(HA)的抑菌能力显著高于A,已知25℃时,HA的Ka=6.25×10,H2CO3的Ka1=4.7×10

-7

,Ka2=4.90×10

-11

,在生产碳酸饮料的过程中除了添加NaA外,还需加压充入CO2气体,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为25℃,不考虑饮料中其他成分)

A. 相比于未充CO2的饮料,碳酸饮料的抑菌能力较低 B. 提高CO2充气压力,饮料中c(A)不变

C. 碳酸饮料中各种粒子的浓度关系为:c(H)=c(HCO3)+c(CO3)+c(OH)-c(HA)

+

2-

D. 当pH为5.0时,饮料中

20.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 ) A. 10种 B. 14种 C. 16种 D. 18种

二、推断题

21.下图为阿托酸甲酯的一种合成路线:

已知:反应③为取代反应,另一反应产物为乙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为芳香烃,其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5个蜂,其面积比为1:1:2:2:2,则A的名称为___________,若要检验有机物B的官能团,则所使用的试剂除了有机物B和水之外,还需要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③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托酸甲酯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阿托酸甲酯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支链,既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又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4)阿托酸甲酯的另外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在多步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下列4种不同的反应类型,请按照实际进行的反应顺序依次写出这四种反应类型的字母序号__________。

a.取代反应 b.消去反应 c.加成反应 d.氧化反应

三、简答题

22.1 000mL某待测液中除含有0.2mol,L的Na外,还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阳离子 阴离子

现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每次实验所加试剂均过量):

K、NH4、Fe、Ba Cl、Br、CO3、HCO3、SO3、SO4 --2--2-2-++3+2+-1

+

(1)写出生成白色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待测液中肯定不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 (3)若无色气体D是单一气体: 阴离子 浓度____ /mol.L —

将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填入上表中(一定不存在的填“0”,不能确定的填“?”): ②判断原溶液中K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其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

Cl -Br -CO3 2-HCO3 -SO3 2-SO4 2-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由:______________

(4)若无色气体D是混合气体:

①待测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沉淀A中能与稀反应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B 【解析】

A.制取乙酸乙酯时,将浓硫酸注入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故A错误;B.在加热条件下,Cu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CuO,乙醇和CuO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u,所以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再移至内焰,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故B正确;C.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在试管中注入2 mL CuSO4溶液,再滴加足量NaOH溶液后,加入乙醛溶液即有红色沉淀生成,否则不产生砖红色沉淀,故C错误;D.苯酚和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应该是浓溴水而不是稀溴水,故D错误;故选B。 2.B 【解析】

A.溶解度与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无关,碘为非极性分子,难以溶于极性溶剂,故A错误;B.CH4分子比SiH4分子稳定性高的原因是C与H间的键能大于Si与H之间的键能,故B正确;C.同一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如O无正价,但S的最高正价为+6价,故C错误;D.共价化合物类型的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电解质既有离子化合物,也有共价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 3.B 【解析】

A.小苏打NaHCO3,苛性钠NaOH,故A错误;B.芒硝Na2SO4•10H2O,消石灰Ca(OH)2,故B正确;C.苏打Na2CO3,石灰石CaCO3,故C错误;D.纯碱Na2CO3,食盐NaCl,故D错误;故选B。 4.B 【解析】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择图1装置;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择图1装置;一氧化氮可以和氧气反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制备乙酸乙酯时,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故B正确;C.洗涤沉淀时用玻璃棒引流,注入蒸馏水,直至没过沉淀,然后等待液体从漏斗底部流走,重复步骤两到三次,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故C错误;D.乙酸和苯相互混溶,不可用过滤分离,可选择蒸馏方法,故D错误;答案为B。 5.B

【解析】A.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生成硫酸钙沉淀放热,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故A错误;B.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符合概念,故B正确;C.大多放热反应需要加热引发条件才能进行;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硫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故D错误;故选B。 6.B 【解析】

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32g甲醇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热22.68KJ×32=725.8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8KJ/mol或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2 kJ/mol,故答案为B。

点睛: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注意问题,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32g甲醇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热22.68KJ×32=725.8KJ,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问题,标注对应反应的焓变。 7.D 【解析】

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镁离子,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硫酸根离子,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即①一定在③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即④在⑤之后,故操作顺序可以是②③①⑤④或③②①⑤④或③①②⑤④,故选D。

点睛:考查了粗盐提纯过程中的试剂的加入顺序,掌握每种除杂试剂的加入的目的是解题关键;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镁离子,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硫酸根离子,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据此确定加试剂的顺序。 8.C 【解析】

由于CO与N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2、H2、CO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仅由CO2和H2来决定,CO的量可以任意,由交叉法:由十字交叉法可

求得CO2和H2的体积比为26:16或13:8时(CO的量可以任意),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28;故选C。

点睛:考查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计算,由于CO与N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2、H2、CO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仅由CO2和H2来决定,CO的量可以任意.用十字交叉法可以得出结果。 9.B 【解析】

A.没有指明气体的状态,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错误;B.根据物料守恒,1L 0.1 mol·L

-1

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 NA,故B正确;C.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

碘酸钾中+5价碘元素转化成0价碘单质,每生成3molI2转移5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5NA,故C错误;D.5.6 g铁与足量CuSO4溶液完全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2 NA,故D错误;答案为B。

点睛: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选项C为易错点,注意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情况。 10.C

【解析】A.硫化亚铁溶于稀中的离子反应为FeS+NO3-+4H+=Fe3++NO↑+S↓+2H2O,故A错误;B.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Fe3++Cu=2Fe2++Cu2+,故B错误;

C.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故C正确;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Ca(OH)2溶液混合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CO3—+Ca2++OH—=CaCO3↓+H2O ,故D错误;答案为C。 11.A 【解析】

A.

的溶液显碱性,溶液pH=13,离子组Na+、K+、SiO32—、SO32-在溶液中彼此间

不发生离子反应,能大量共存;B.HF为弱酸,F-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故B错误;C.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溶液中NO3-有强氧化性,与金属作用不可能生成氢气,故C错误;D.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能促进AlO2-水解,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答案为A。 12.C 【解析】

A.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既可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可存在于相邻的离子之间,故A错误;B.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既可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可存在于相邻的离子之间,故B错误;C.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的作用力有: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电子间的排斥力等,故C正确;D.共价键既可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也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氢氧化钠中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C。 13.C 【解析】

KMnO4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中与过量的浓盐酸,收集到气体为氯气,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整个过程中,Mn元素获得电子等于O元素、Cl元素获得的电子,则有:0.2×(7-2)=4a+2b,整理得a+b=0.5-a,当高氯酸钾没有分解时,即a=0,(a+b)达极大值,故(a+b)<0.5,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时,生成氧气最多,生成氯气最少,由2KMnO4

K2MnO4+MnO2+O2↑,可知生成氧气最大的物质的量为0.2mol×=0.1mol,故a+b≥

0.5-0.1=0.4,故选C。

点睛:考查混合物计算、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注意充分利用整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守恒解答,关键是用氧气物质的量表示出m的表达式;KMnO4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中与过量的浓盐酸,收集到气体为氯气,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整个过程中,Mn元素获得电子等于O元素、Cl元素获得的电子,则有:0.2×(7-2)=4a+2b,整理得a+b=0.5-a,当高氯酸钾没有分解时,(a+b)达极大值,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时,生成氧气最多,生成氯气最少,根据方程式计算氧气最大值,进而确定(a+b)的最小值。 14.B 【解析】

A.减压,反应速率减小,但平衡正向移动,A的浓度减小,故A不选;B.降温,反应速率减少,且平衡逆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故B选;C.加压,反应速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C不选;D.增大B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故D不选;故选B。 点睛: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为高频考点,把握影响速率的因素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为解答的关键,要使逆反应速率降低,则减小浓度、温度、压强等,而同时保证A的浓度增大,平衡应逆向移动,结合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来解答。 15.D 【解析】

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的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则:

=1mol•L-1•min-1;v甲>v丙,故选D。 16.D 【解析】

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不选;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不选;C.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

2

=2mol•L-1•min-1;=0.5mol•L-1•min-1,故反应速率v乙>

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32-+Ba2+=BaCO3↓、

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C不选;D.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和HCl,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

测定含量,故D选;故选D。 17.D 【解析】

铝极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上形成氧化铝,而失去金属光泽,其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故加热时,熔化的铝不会滴落,故选D。

点睛:考查铝的化学性质,铝燃烧的现象的判断,铝极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上形成氧化铝,其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故加热时,熔化的铝不会滴落,由此分析解答。 18.D 【解析】

A.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将水沿烧杯内壁倒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C.转移液体需要引流,防止液体飞溅,故C错误;D.溶液蒸发浓缩用烧杯,故D正确;故选D。 19.D 【解析】

A.由题中信息可知,苯甲酸(HA)的抑菌能力显著高于A-,充CO2的饮料中HA的浓度较大,所以相比于未充CO2的饮料,碳酸饮料的抑菌能力较高,故A错误;B.提高CO2充气压力,溶液的酸性增强,溶液中c(A-)减小,故B错误;D.碳酸饮料中碳酸电离的氢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之和等于溶液中氢离子与A-结合的氢离子之和,即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c(H+)+c(HA)=c(HCO3-)+2c(CO32-)+c(OH-),则各种粒子的浓度关系为:c(H+)=c(HCO3-)+2c(CO32-)+c(OH-)-c(HA),故C错误;D.当pH为5.0时,饮料中

=0.16,故D正确;故选D。

20.C 【解析】

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则有机物甲为酯.由于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说明乙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因此酸比醇少一个C原子,说明水解后得到的羧酸含有4个C原子,而得到的醇含有5个C原子;含有4个C原子的羧酸有2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OOH,CH3CH(CH3)COOH;含有5个C原子的醇的有8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2CH2OH,CH3CH2CH2CH(OH)CH3,

CH3CH2CH(OH)CH2CH3;CH3CH2CH(CH3)CH2OH,CH3CH2C(OH)(CH3)CH3,CH3CH(OH)CH(CH3)CH3,CH2(OH)CH2CH(CH3)CH3;CH3C(CH3)2CH2OH.

所以有机物甲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2×8=16;故选C。

点睛:主要考查的是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清楚饱和一元醇与少一个C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是解题关键;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则有机物甲为酯.由于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说明乙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因此酸比醇少一个C原子,说明水解后得到的羧酸含有4个C原子,而得到的醇含有5个C原子,判断5碳醇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4碳羧酸属于羧酸的异构体数目.据此判断有机物甲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21

NaOH

HNO3AgNO3

碳碳双键、

酯基8cadb

【解析】A为芳香烃,结合B的分子式可知,A为苯乙烯或乙苯、二甲苯,A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5个峰,其面积比为1:1:2:2:2,则A为

,与溴化氢发生加成

反应生成B,B发生卤代烃的水解反应生成C,C可以连续发生氧化反应,则B为

,C为

与乙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为

,D为

,E为

.苯乙酸

,F与甲酸甲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生消去反应得阿托酸乙酯;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为,G再发

,名称为苯乙烯,B为,含有的官能

团为溴原子,检验溴原子方法为:将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加热条件水解得到NaBr,再用稀酸化,最后加入银溶液,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反

;:

(3)由阿托酸甲酯的结构可知,所含官能团有:酯基、碳碳双键;阿托酸甲酯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苯环上只有一个支链,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含有-COOH,又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含有碳碳双键,可以苯环取代烯酸烃基中H原子得到,烯酸有:CH2=CHCH2COOH,CH3CH=CHCOOH,CH2=C(CH3)COOH,烃基分别有3、3、2种H原子,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8种;

(4)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在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

下发生水解反应得到,再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最后发生消去

反应得到,故答案为cadb。

点睛:考查有机物推断,关键是判断A的结构,再结合反应条件进行推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反应②方程式书写为易错点,学生容易认为与氧气反应,(3)中注意利用取代法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

22.HCO3-+Ba2++OH-=BaCO3↓+H2OFe3+、Ba2+?00.10.100.05根据电荷守恒,c(K+)最小浓度是(0.4-0.3)mol·L-1=0.1mol·L-1;因此:存在;K+离子最小浓度为0.1mol·L-1;CO32

、HCO3-、SO32-BaCO3、BaSO3。

【解析】待测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沉淀A,则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SO32-、SO42-,向沉淀中加入稀生成气体,且有部分沉淀不溶解,则溶液中存在CO32-,可能存在SO32-、SO42-中的两种或一种,根据离子共存知,溶液中不存在Ba2+;

滤液A中有Ba2+,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得到气体B、白色沉淀B,则溶液中一定含有NH4+、HCO3-,一定不存在Fe3+,气体B为NH3,白色沉淀B为BaCO3,滤液B中通入氯气,得浅黄绿色溶液,溶液中一定没有Br-,滤液B中加入银、溶液得到白色沉淀C,C为AgCl,说明滤液B中含有Cl-,由于加入氯化钡溶液,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

(1)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沉淀B为碳酸钡,是由HCO3-、Ba2+、OH-反应生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

(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Fe3+、Ba2+;

(3)①由上述分析可知,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溶液中一定没有Br-.

若无色气体D是单一气体,则D为CO2,E为CaCO3,溶液中含有CO32-,白色沉淀D只能为BaSO4,溶液中一定没有SO32-,一定含有SO42-; B(碳酸钡)的物质的量=E(碳酸钙)的物质的量=

=0.1mol/L,

D(硫酸钡)的物质的量=c(SO42-)=故答案为: 阴离子 浓度/mol•? L -1=0.1mol,则n(HCO3-)=0.1mol,故c(HCO3-)==0.1mol,则n(CO32-)=0.1mol,故c(CO32-)=

=0.1mol/L,

=0.05mol,则n(SO42-)=0.05mol,故

=0.05mol/L,

Cl- Br- CO32- HCO3- SO32- SO42- 0 0.1 0.1 0 0.05

②n(NH4+)=n(NH3)=

=0.1mol,则c(NH4+)=0.1mol/L,溶液中c(Na+)=0.2mol/L,

c(HCO3-)=0.1mol/L,c(CO32-)=0.1mol/L,c(SO42-)=0.05mol/L,单位体积为正电荷=1×0.1mol/L+1×0.2mol/L=0.3mol/L,单位体积内负电荷=1×0.1mol/L+2×0.1mol/L+2×0.05mol/L=0.4mol/L,则单位体积为正电荷<单位体积内负电荷,故一定含有K+,当溶液中没有Cl-,K+离子浓度最小,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K+)最小浓度=0.4mol/L-0.3mol.L=0.1mol/L;

(4)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HCO3-,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溶液中一定没有Br-;

若无色气体D是混合气体,只能为CO2、NO混合气体,白色沉淀D只能为BaSO4,溶液中一定含有SO32-,不能确定是否含有SO42-,沉淀A中一定含有BaCO3,BaSO3, ①待测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CO32-、HCO3-、SO32-; ②沉淀A中BaCO3,BaSO3能与稀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的推断、检验,熟悉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根据实验过程中反

应现象、离子共存条件来确定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注意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确定钾离子是否存在,同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