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希望大家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个单元中的)。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A、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B、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C、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4、重难点的确立和突出重难点的策略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因此,我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并指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课文讲解中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A、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B、一对一互译课文
C、设计PPT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D、开展讨论活动,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2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
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3、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4、教师疏通文章大意,学生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10分钟)
“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尤为重要的,在这里,我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一一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并以此方式对全文做一个疏通,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5、细读,领悟内涵(8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
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6、拓展讨论(8分钟)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A、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B、“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苔痕……劳形”)
C、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D、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
E、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7、迁移联系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8、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五、说板书
板书详细内容已放在幻灯片里面,我将文章标题、作者板书,用以提示本课。
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