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
【情景再现】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北京第1版 第1页)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有这么一段侧面介绍诸葛亮的文字:
(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这一段材料中,司马徽把诸葛亮和他的同学做了一番比较,其一是读书方法的比较;其二是志向抱负的比较。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类治国兴邦的名臣,关羽毛觉得诸葛亮已经很狂傲了,没想到司马徽认为诸葛亮可以与姜子牙、张良之类的开国重臣相比肩。司马徽给了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也是间接的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肯定。诸葛亮能“成大才”和他“观大略”的阅读方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那么,“观其大略”是“看个大概”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理解诸葛亮这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呢?
【知识积累】
“略”,有“简单、扼要”的意思,例如“史略”、“要略”。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是一种整体把握、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读书方法。读书可以这样读,读文章自然也是可以的。阅读中,要怎么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相信通过要素归纳、标题追溯、段意合并等技巧的学习,辅以持续不断的练习,你也能提高自己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能力。
一、 要素归纳法
阅读中要通过要素的归纳把握文章的整体,首先要注意文章的叙述方式,从生活和工作出发,可以把文章分为“叙事,说明描述,议论阐述”三类。叙事类文字的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类文字以情节为主要归纳对象;说明描述类文字要注意所说何物,描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描述的(时间、空间、逻辑);议论阐述类文字要注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炼、考察作者所使用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他的观点。
1.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
叙事类文字往往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叙事的要素。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聚焦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归纳要素:
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只要把文章的相关信息填入这个公式,就可以轻松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卖白菜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春节到了,我们家缺钱,只好把本来准备过年的白菜卖了。经过是种白菜的过程的回忆,对这些白菜的安排,老太太是如何挑拣白菜的,“我”和母亲是怎么回应的,最后,“我”因为生老太太的气,多算了买白菜的老太太一毛钱。结果是白菜被退回来,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那么,如果我们套用一下公式,事件就会很清晰地呈现出来:
谁——小莫言和他的妈妈;老太太 什么时间——春节前 什么地点——邻村的集市
什么情况下——春节,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
干了什么——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
结果怎样——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节前,小莫言和他的妈妈到邻村的集市卖白菜。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
子的。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2.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
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说明描述事物、人物、景物的文字,他们或是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对人物的肖像、外貌进行介绍;或是对自然或社会环境进行描述介绍;或是阐明事理,给读者介绍某种知识或方法。
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提炼意识,知道作者在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说明描述的(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描述类文字时候,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
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 把这三个要素归纳并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类文字的主要内容。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如果我们套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 描述谁(对象)——苏州园林(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先总后分。先概括园林整体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各部分园林构造的介绍说明特点。
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富于图画美。(如在画图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读者只要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通过先总后分,先概括整体特点,再分开描述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富于图画美的特点。
3.议论阐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
议论阐述类文字常见于一些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章。作者围绕某一个议题,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角度、引名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这类文章往往具有“观点明确、例子恰当、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这类文字的阅读要注意作者是围绕什么论题展开论述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思考其论述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作者所举的例子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其观点,所用的名言或俗语是否适当,具有权威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
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用了什么论述方式+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
例如邓拓(笔名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把文章主要内容用公式整理一下,可以归纳为:
论题是什么:怎么阅读重要书籍?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用了什么论述方式:举例子。列举列宁和诸葛亮的名人读书事例;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有关论述。
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论据典型、恰当,能够证明观点。 把上面的要素整理一下,《不求甚解》一文主要内容为:
文章围绕“怎么阅读重要书籍”这一论题,论述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观点。该文首先提出问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这一现象,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是错误的;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文章举了列宁和诸葛亮的事实论据,以及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相关论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二、 标题追溯
有些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标题展开的,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基于标题内涵的追溯:
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和拓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有一些文章,标题是与文章中心内容和主题最相关的词语,文章的结构是由标题的内涵要点组成的,这种文章,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围绕展现世界名城意大利的威尼斯美丽风光和文化艺术这一主题,通过“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展开全文,阅读是就要注意扣住“威尼斯”这个标题,就能提炼出“威尼斯是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一主要内容。
再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在境界前面添补: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也就是人生境界的四种等级,再加上贯通境界的方法“觉解”,也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哲学可以提高人的觉解,帮助普通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 与标题内涵无关的追溯:
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标题的内涵无关,行文并不是根据标题内涵要点展开,这种情况下,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就不用分析标题的内涵,而是扣紧标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在标题前后添加词语,串联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莫迫桑的小说《项链》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项链”前面加一个动词,例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就能够抓住小说的情节主线。 三、段意合并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定数量的自然段组成的,一个或若干个自然段又组成文章段落,因此,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时,就需要把若干个自然段的大意概括、整合为一个文章段落的大意,再把若干个文章段落的段意合并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通过“段意合并”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
段意合并,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主题(描述主体)一致时,根据主题进行合并。
如果若干个自然段所写的是同一个主题,那么这几个自然段就应该合并起来进行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
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第1-3自然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山的关系”,因此可以把这个段落的大意概括为“小屋点缀了山”;第4-8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树的关系”,因此分为一个段落,写的是“树点缀了小屋”。
2.发现某种逻辑(或规律)时,根据这种逻辑(或规律)进行合并。
一些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先形成一定的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一定的安排,然后再落笔成文。有一些文章,虽然是作者信笔写下的,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作品,又往往会暗合某种逻辑(或规律)。因此,如果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后,如果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者文章潜在的某种逻辑,就可以对若干自然段进行梳理合并,合并出不同的文章段落,通过概括这些文章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样是《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如果根据观察立足点的不同(某种逻辑),可以看出又“屋里”、“屋外”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那么文章就应该18个自然段就应该分别合并为两个大段落。第一个大段落是第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第二个大段落是第9-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看小屋周围的景色”。
不管使用上面的哪一种合并的方法,读者总是免不了要对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进行简单的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是文章划分段落的基础,一般不太长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的段意放在一起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长的的文章,就需要概括出各个文章段落的大意,把这些大意累加起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掌握自然段的段意概括的方法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中心句;二是串联句意。
1、有中心句,寻找中心句。
自然段的中心句一般都在段首或段尾,结合这句中心句就能够很快的把段意概括出来。例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中,有一段: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显然,最后一句就是中心句,全段都是在解释: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自然境界。紧扣最后一句话,我们就很容易把段落大意概括出来:自然境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段落的中心句有时候在段首,有时候在段尾,有时候又会在段落中不太明显的位置,因此,需要我们阅读时多多留心,借助中心句进行概括提炼。
例如,下面的这一个段落:
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阅读中,如果留意到“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这句中心句,就能从盐的“作用”和“危害”两方面来进行内容概括,形成自然段大意:食盐是生活的必需,但是过多的摄入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2.没有中心句,串联句意。
有了对自然段初步阅读之后,如果没有找到中心句,不能概括出大意,那么就需要进行一番细读,把每一句所讲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句意进行概括。这种概括往往就是扣住几个关键的词语,对这个句子进行上位概念的抽象和概括。
例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句:空气在上山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
得呼吸的都是香!
这一句所描述的主体是“山上的空气”,描述的内容是“空气的特点:清新”,这种“清新”的具体描述是“呼吸的都是香”,简单的说就是:山上空气的特点是清新。因此在句意概括的时候,读者要能够从上位概念中找到“特点”这个词语,进行段意的概括。
串联句意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情况下,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有:总分(含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转折、顺承、承启、因果等等。分清这种逻辑关系对于概括段意有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史铁生《合欢树》中的一段: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段落中“却”字体现了一种“转折”的关系,而两个表达“转折”关系的句子,又构成一种“并列”关系,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母亲看不到,也无法和我分享我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当你能够熟练地进行复杂段落的段意概括之后,对文章的大意的把握自然也会得心应手,因为,文章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阅读时注意把握好“话题变化”和“逻辑关系”这两个原则,就能够比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要点。 【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事件的道歉信 尊敬的顾客朋友:
您好!
今天有媒体报道我公司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后厨出现老鼠、餐具清洗、使用及下水道疏通等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经公司调查,认为媒体报道中披露的问题属实。卫生问题,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每个月我公司也都会处理类似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该类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会公告于众。无论如何,对于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十分愧疚,再次向各位顾客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
各位顾客及媒体朋友可以通过海底捞官方网站(www.haidilao.com)上的“关于我们-食品安全-公告信息”或海底捞微信公众号“更多-关于我们-食品安全-管理公告”查询我们已往对于该类事件的处理结果。
这次海底捞出现老鼠,以及暴露出来的其他方面在卫生清洁方面的问题,都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和痛心,今天,媒体的朋友也为我们提供了照片,这让我们十分惭愧和自责,我们
感谢媒体和顾客帮助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
我们感谢媒体和公众对于海底捞火锅的监督并指出了我们工作上的漏洞,这暴露出了我们的管理出现了问题。我们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但我们也有信心尽快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也已经不止在海底捞所有门店进行整改,并会后续公开发出整改方案,也希望所有的媒体和支持海底捞的顾客监督我们的工作。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对海底捞的关心和监督。
四川海底捞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8月25日
二、思考与分析
1.这封道歉信的成功地帮助海底捞化解了一次危机,你能对这封道歉信的要点进行一下概括吗?根据要点的顺序,思考一下这封信是怎么帮助海底捞获得了的谅解?
【参】
第1段:简洁明了的敬称。
第2段:陈述卫生问题的事实,承认错误,表明认错态度,公开道歉
第3段:用过去可验证的事实表明公司一向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公布对这类问题的处理结果
第4.5.6段:表示难过、痛心、愧疚、自责,愿意承担责任,保证改正;多次感谢媒体。 【获得谅解的原因】承认事实,承认错误,表明认错态度,亮出改正措施,再三感谢媒体(重点)。
2.第4.5.6段,海底捞再三表示对媒体、顾客和社会监督的感谢,这三部分的“感谢”之间有什么差别,又有什么联系?请试着阐述一下。
【参】
第4段:对媒体所报道的具体问题表示愧疚和难过,就具体问题的发现表示感谢。 第5段:反思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原因的发现和问题的实质认识提高,对媒体监督表示感谢。
第6段:认识到这种监督也是一种关心,从企业与媒体、社会的良好关系角度表示感谢。 这三段之间是一种逐层深入、层层上升的递进关系,同时也涉及到监督的所有相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