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 01 7年5月第1卷第5期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和磁共振检查的应用分析 舒大翔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 凯里 5 5 6 0 0 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到2017年间在我院进行检 查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使用cT和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 用价值。结果:CZ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检出病灶16例,检出率为53.3%,磁共振共检出病灶27例,检出率为 90%,结果显示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耗时以及检查得出病灶直径分 别是(10.5士3.2)min、(ii.5 4-3.2)mill,磁共振检查耗时以及病灶直径分别是(18.5士4.5)min、(7.2 -42.5)mm,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易于发现直径较大的病灶,而磁共振可以有效检查直径<5mm的病灶。 结论:针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查,cT和磁共振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 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检查;CT;磁共振;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7)05-0067-02 腔隙性脑梗死指的是大脑半球或者脑干深部的小穿支 i.3观察指标 动脉的血管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观察对比CT和磁共振检查得出的病灶,两种检查方 进而导致患者大脑内部形成管腔闭塞,最终形成引起脑梗 法的耗时、可以发现最小病灶的直径等。 死的病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部位较多,临床上多见于 1.4统计学方法 内囊、壳核、桥脑、脑回等。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腔隙性 参与研究的患者所得数据均行SPSS17.0检验(计数 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占脑梗死总的20~30%。临床上 资料以%表示,行x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针对腔隙性脑梗死多采用CT和磁共振进行检查,这是由 意义。 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部位以及性状决定的。本次研究主 2结果 要探讨了CT和磁共振在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 2.i CT与磁共振检查检出的病灶数量对比 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cT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6例,检出率 1资料与方法 为53.3%,磁共振共检出病灶27例,检出率为90%,结果 1.1一般资料 显示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 选取2016年到2017年间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早期腔 <0.05)。 隙性脑梗死患者3O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 2.2 cT和磁共振检查耗时、检出病灶直径以及检查费 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 用对比 (58.5±10.2)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 CT检查耗时以及检查得出病灶直径分别是 表现有嗜睡、头痛、头晕、呕吐、语言障碍以及感觉迟钝 (10.5±3.2)min、(11.5±3.2)mm,磁共振检查耗时 等,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面瘫症状。 以及病灶直径分别是(18.5±4.5)min、(7.2±2.5) 1.2方法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 分别对患者实施CZ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其中CT检 成本(1115±25)元,CT检查成本在(300±lO)元,这 查方法如下:cT扫描由听眦线(OM)基线开始到颅底, 说明磁共振检查成本明显高于cT,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 扫描过程中一旦发现病灶,则需要对病灶所在位置进行 意义(P<0.05)。 针对性扫描。由于cT图像具有层面性,因此需要为患 2.3 CT与磁共振检查图像特点对比 者实施多个横断面的扫描最终有效获得病灶的全方位图 检查结果显示,CT更容易发现直径较大的病灶, 像。 而针对大脑不同区域实时扫描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其中 磁共振检查扫描范围与CT检查相同,一旦发现病灶 对脑皮质与皮质下进行扫描有助于发现不规则的低密度 则需要增加扫描序列。扫描完成后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对 影,而在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以及基底节区等部位可 CT和磁共振检查图像实施重建与处理,最终得到关于病 以发现对称的低密度影。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发现直径小 灶的准确形态、边界、结构、位置资料,此外还可以针对 于5mm的病灶,同时磁共振检查得出的图像信号升高幅 MRI序列对病灶进行全方位观察。 度大于降低幅度。 115-117. [5】Wi l1 i am s M B,Ra ghu11a tha1"1.P.Mo re M J,et a 1. [4]王荣品,翟茂雄,唐斌.等.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 optimization.of exposure parameters in ful1 field digital 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t[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5): mammography[J].Med phys,2008,35(6):2414—2423. 426—428. 6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 01 7年5月第1卷第5期 基于PACS平台的专科解剖和影像学教学在骨伤科临 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畅畅,孙 欣,孙舒雅,段光宇,张 琦 (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1)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PACS系统结合实际病例的教学模式,对本科实习生阅片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实习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类国内本科生 50名,将纳入研究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最终4例脱落),实验组采取常规临床实习+每周一次“专科解剖和影像教学” 沙龙,对照组采取常规I『盘床实习。实习开始前每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习结束时进行“专科影像阅片+病例分析”考核。 结果:问卷调查显示65%-70%的学生自我评估影像学及局部解剖知识水平一般,89%的学生希望实习过程中有专科影像 学及局部解剖的授课;出科考核成绩T检验显示,两组在总分(实验组85.74士11.31,对照组58.47士4.45)、阅片题(实 验组23.41土3.46,对照组20.89士1.97)及病案分析题(实验组62.33士8.21,对照组37.58士3.69)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 <O.O1)。结论:在对本科生的骨伤科实习教学中,将PACs系统结合实际病例作为一种新教学方式,丰富并更新了教 学资源,构建学生的立体解剖思维,使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可有效培养本科实习生基本阅片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PACS;骨科解剖;影像教学;本科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7)05-0068-03 骨科学是一门形象科学,其与解剖学和影像学关系密 切,在骨科临床工作中,依托于影像技术对解剖结构的再 现,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骨科疾病的诊疗策略,而扎实的解 剖基础和阅片能力是骨科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本研究项目探讨利用PACS系统结合实际病例的教学模式, 对本科实习生阅片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1.1.1共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中 医院骨伤科实习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类国 内本科生50名。 1.1.2分组 利用随机抽号计算机软件,将纳入研究 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最终4例脱落),实验组采取常规 临床实习+每周一次“专科解剖和影像教学”沙龙,对照 组采取常规临床实习。 1J 2前期准备 1.2.I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参考书籍为《奈特骨科学彩色图 谱》、《奈特骨骼肌肉影像解剖图谱》等。 I.2.2教学准备 (1)对骨伤科内现有的实习生做问 卷调查; (2)由中医骨伤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 划并备案。 (3)由教研室举行备课,确定授课目标、授 3讨论 白质部位的病变可以进行精确对比,因此对不同病变区 域具有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CT检查容易受到骨骼以及 相关软组织的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到CT检查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中CT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共检出病灶l6 腔隙性脑梗死大多发生在脑干或者内囊等部位,腔隙 性脑梗死的发病与患者自身存在的很多基础性疾病存在紧 密联系,其中尤其以高血压最为明显,另一方面患者小动 脉的硬化也是促进腔隙性脑梗死的另一因素。本病在发展 过程中巨噬细胞会将存在的脑梗死病灶逐渐吞噬,最终形 成程度不一的腔隙。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需要做到尽 早诊断尽早治疗,由于本病发病部位的特殊性以及脑部的 生理结构,需要采取高效的影像学检查以准确确定患者病 变的情况。 临床上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大都选择CT或者磁 共振,本次研究显示,磁共振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 查在病灶的最小直径以及病灶检出数量上明显优于CT, 这是因为CT对细胞性水肿有一定的时间,且CT在 检查过程中受分辨率,一般只能检出直径大于5mm 的病灶,而磁共振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图像更加精细, 可以有效检出直径小于5mm的病灶,临床上有案例显示 磁共振甚至可以有效检出直径在1~2mm的小病灶,此 外磁共振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水肿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由 于磁共振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因此对于脑灰质及脑 68 例,检出率为53.3%,磁共振共检出病灶27例,检出率 为90%,结果显示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但磁共 振在其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检查时间较长, 而且检查费用较高,基于磁共振的这些特点临床上往往 将其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非急诊检查。本次研究说 明针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查,CT和磁共振具有 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患者的 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韩晓芳,郭爱红,王丙聚.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 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42—44. [2】唐秀.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 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J].当代医学,2016,22(10):36-37. [3]卫志宇.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 医学信息,2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