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

浅析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

来源:华拓科技网
NEWS WORLD l媒介纵横 浅析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 O谭婧怡 《渝报》 【摘要】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报纸作为思想宣传工具,体现了国人思想方式的转变,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社会变革,思想 革新,从本源来讲它就是一张思想纸。本文从(《渝报》入手,分析该报在近代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报纸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城市日记,有 利于城市身份的塑造。 【关键词】近代报纸 《渝报》 城市身份 本文从《渝报》人手,分析报纸在近 二的城市日记,有利于城市身份的塑造。 之所以选择《渝报》,是出于以下三 点原因:首先是地理上的接近性,笔者生 十世纪十年代主要以期刊文章为主, 播外国文化的主要报刊》和《重庆近代报 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站在文学分 现代文学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渝报》的 代的作用和影响,提出报纸是一份独一无 二十一世纪以后,硕士和博士论文中有不 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 少关于《渝报》的论述。 方面: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分为如下四个 析的角度,分别从对外国文化的传播和对 活在重庆,有获取资料的便捷性;其次是 重庆的城市发展有着曲折的历史,从古时 首先,对((渝报》本身的介绍和分析。 1983年,何承朴和周勇都曾撰文描述《渝 内容和作用。前者认为重庆自有现代意义 的报纸以来,就一直服务于时代政治主题 的宗旨下,并非常重视对外国文化的译 的蛮夷之地到区域经济中心再到辐射西 报》,他们都介绍了该报的创办经过、历 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中的四分之一到三 新闻史。由此可见,重庆的报业发展状况, 南的直辖市;最后,借用方汉奇先生的话 史地位和局限性,但前者以办报人宋育仁 介;后者认为,因为《渝报》的出现,具有 为变法呐喊为中心,后者则分析了《渝 比较。后来,万华英在《辛亥前的重 庆进步报刊》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渝 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空间在重庆这片土 分之一的部分都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 报》的办报思想并与其他人物的思想作 地上深根发芽,并且为后来很多报刊的创 办,在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奠定了基 础,使得这些新生报刊有了再开拓的方 向。 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渝报》研究综述 报》、《广益丛报》和《重庆日报》,他首 通过中国知网对《渝报》的检索,笔 先就从创办者、办报宗旨、主要内容、阅读 者发现相关研究较少,从1983年开始有 对象等对《渝报》做了最为详尽的介绍。 学者着手研究,但是数量不多,至今为止 第三,将报纸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 变迁联系起来。硕士论文《清末重庆报业 发展与已渝社会变迁》认为《渝报》作为 重庆报业的开端,其产生是与当时整个社 其次,从文学的角度把((渝报》作为 分析样本。硕士论文《重庆抗战文学中传 仅13篇文章对《渝报》有所涉及。其中二 的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收取, 订的覆盖地区计划表,可以看到,其计划 覆盖地区以英语国家为主,从欧美国际政 治经济中心城市开始覆盖,逐渐向非洲主 要城市及北美、亚太主要城市扩散。 现出一种新面孔、老传统的电视定位策 其余份额归新华社四川分社。 略,新面孔体现在新华社突破文字新闻的 局限,以电视频道的形式进行新平台的国 际传播,而老传统就是遵循新华社的原 直观来看,观察CNC中文台的广告 内容,可以发现其在广告营销上定位较为 高端,内容如游艇、白酒等,都属于高档奢 同时,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按照卫星 则、方针和媒体特色,在新闻传播中进行 侈品,可见其广告营销的对象与其受众的 定位是相符合的。 对于电视台而言,广告的效果与其传 网,是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在2010年制 台、有线台、无线台、手机台、网络台的顺 电视已经推出了名为“CNC6”的手机客 总的来看,新华社的CNC中文台呈 宣传。它的价值内核是传统的,但是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 1 级本科生) 序搭载于各种新兴媒介上。目前,新华社 其运营策略和方式是商业化的。口 播覆盖面有很大的关系。表3来自新华 户端。 责编:姚少宝 216 2oi4年第8期 知闻啦簪 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也是推动重庆社会 向近代化加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博士论文 条约》的签订成为了维新运动在四川开 先河。该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主题是 当时四川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结构 了使报道中的事情因果关系明确,让读者 了解事件的前后发展,这样连续报道的形 展的导火索,宋育仁等为响应全国的思想 《渝报》。 由于重庆处于偏远地区,消息闭塞, 北京、上海的报纸邮寄到重庆就需要数月 的时间,并且这些报纸很少刊登川渝地区 的消息,于是就有了《渝报》的兴盛。 3、出报之期的内容 《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从整体 上叙述了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的现代化 发展历程,并着重描绘报业的发展过程, 浪潮,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家报刊—— 层层剖析,阐述明了,生动活泼。另外,为 认为《渝报》的诞生是开埠的影响及维新 运动强力推进的结果。 式,由《渝报》率先使用。后来报道“胶州 湾事件”等也采用这个形式。 第四,对 渝报 的创办者宋育仁的 从板式编排上看,按照地区将新闻分 类编入各栏,到了第三期,每则新闻都有 论述。例如彭邦明的《宋育仁与<重 修四川通志稿)》、罗毅等人撰写的《<渝 报>与宋育仁的维新事业》和钟祥财的 《宋育仁的经济思想》等,这些文章从不 同角度分析了《渝报》创办人宋育仁的个 人事迹,并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渝报》在 梅际邮在阐释《渝报》的刊载内容时 是这样写的“重庆据长江之上游,通滇黔 之孔道,见闻较确,采访非难。凡地方之肤 膺,民气之嚣静,岁时之丰歉,市价之浮 落,有关时务者,莫不博采舆情,快登报 录,稗乡塾里肆咸知”。 明确的标题,经过演化发展,《渝报》的新 闻标题都以四个字为主,其目的在于提示 内容。借用图标来解释也是《渝报》的创 新,宋育仁在第十五期发表的文章《车里 界议》,后面就有滇缅边界车里地段的地 图,目的是为了揭露英国进行的阴谋活 其生涯中的作用。另外,在《四川期刊发 展史略》、《黄英(筹蜀篇)及其维新思 想》和《广益丛报和重庆日报简介》这三 篇文章中,也对《渝报》有所提及,认为这 是一份具有维新思想的刊物。 二、《渝报》的影响 1、创报之前的环境 研究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渝报》的主 要内容有:上谕恭录及奏折;学者论文;国 表。值得研究的是,上谕恭录及奏折共37 堂,涉及开矿办厂的12篇,充分反映了近 动,方便读者理解地理方位。这对“四川 近代报刊尔后注意图文并茂”有一定的 通过报纸的语言符号,构建了读者对 外新闻、国内新闻、本省新闻和市内物价 借鉴意义。 篇,其中和教育有关的14篇,例如开办学 城市表象的认识,让重庆的城市形象日渐 丰满。这些报纸上的早期城市意识虽然只 .以及洋务运动后 是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意义深远,这些意 《渝报》由近代学者宋育仁创办于重 代以来开办学堂的风气,庆。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口。在漫 工矿企业的日益兴盛;论文部分内容涉及 识通过报纸的传播,影响着城市读者的意 长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史里,重庆及其周边 外交、军事、商业、实业、报刊、中外教育 识,城市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形象认知就以 地区的经济都落后于川西平原地区和嘉 等,可以看出《渝报》对当时西方教育、商 此为基础不断发展不断循环,颇多因素在 陵江中下游一带,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繁 务、报刊传媒的关注;新闻部分刊载的内 不断复制、不断茁壮成长。比如重庆的独 的一条重要文化心理线索。口 参考文献 荣上也可谓“荒蛮之地”。因此,从隋唐开 容有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它倡导 立意识就在一百年间成为城市发展背后 始到北宋时期,重庆地区都是犯人的流放 之所。但是,由于地势的险要,重庆也是一 个军事重地和区域统治中心。 正如《渝报》副主笔梅际郇在第一期 《渝报》里说的那样“四川僻在西南,重 庆虽属通商剧镇,而山峻流塞”。 2、创报之时的背景 “放足运动”,这表明该报在社会现代化 进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内容突 破了《京报》等旧报纸只登载皇帝谕令、 人群也由国家扩展到一般的市 井百姓,与旧报纸相比拥有更广泛的关注 度和群众基础。 4、成报之后的创新 ①陈忠,(《近代报刊漫谈 [J]. 武 ②李庆林, 我国近代报纸的源起及 朝政纲要的模式,形式日趋多样化,受众 汉文史资料》,2003(2) 其特点 [J】. 新闻史话》,2005(5) ③张筠、刘泳洁,(《从中国近代报刊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重 庆开始了城市近代化。该条约允许英国派 管辖重庆地区涉及英国的商贸事宜, 迈开了重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1890年, 中英《烟台续增专条》正式将重庆作为对 外通商的口岸。重庆的开埠揭开了重庆城 旧民主的进程 [N】. 西南民 从文体上看,《渝报》的文章、新闻脱 离了之前报刊的“公报体”。文章形式日 渐多样化,就新闻来看,既有言简意赅的 简讯,也有论述兼备的长篇报道。例如它 就曾用长达两千多字的文章,报道德军侵 占我国的“胶州湾事件”,把作者爱僧分 明的感情融于报道的字里行间中,令读者 感愤不已。 ‘ 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④黄艳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国报刊的人文精神》…. 出版科学》 2005(6) ⑤何承朴,《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 市的近代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民 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在这种背景下,受到新思潮影响的, 渝报))[J]. 新闻研究资料》,1983(2) ⑥ ̄tL.E--毅、包鹏程, 近现代报刊多元 价值初探 [J】.《出版发行研究 ,2004 (3) 诸如宋育仁、邹容这样的先进知识分子, 他们宣传新文化,鼓励开展民智,开拓了 从形式上看,《渝报》在第7期刊登 的《四川商情答问》一文,开创了四川近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 重庆的文化事业。后来,甲午战败,《马关 代报刊问答式乃至“答记者问”的形式之 责编:姚少宝 知闻咄 J辱r 2014年第8I#1 2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