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4篇)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

  章节内容 课题名称:《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 1 课时

  时间 20__ 月 日 班级 七年级 班

  课程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斗争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教材内容

  分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5课,主要学习安史之乱、黄巢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方面内容。

  本课三方面内容关系如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安史之乱与黄巢与唐朝灭亡上面。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因而容易混淆历史与现实、文学作品与真正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且非常容易因为个人喜好对历史人物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七年级学生爱听历史故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 1、背诵安史之乱、黄巢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并说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的历史教训。

  评价任务 1、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唐玄宗,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顾唐朝后期相关史实,加深对唐亡原因的理解。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3、评价过程:学生可以分组活动,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发言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各组活动情况和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

  4、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看活动过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看各组发言的质量,主要指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是否得当,评价是否客观全面;三是看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师重点点评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画像,引出杨贵妃的故事,进而带领学生走进中后期的唐朝。

  通过对杨贵妃介绍引发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目标1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展示第一组图片:杨贵妃与唐玄宗图片和高力士与杨国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条原因: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

  展示第二组材料:李白的一首诗以及唐朝节度使势力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第二条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

  2、总结安史之乱:原因:

  时间:755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准确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注重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标2

  二、黄巢与唐朝灭亡

  1、教师提问: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组讨论三分钟

  学生回答:略

  评价标准:叙述正确,并且能够列举史实。

  教师总结:唐朝后期,统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黄巢的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然后叙述。

  3、唐朝的灭亡

  朱温叛变,被,失败。后来朱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该部分知识重点在黄巢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3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展示五代十国地图以及五代十国各政权表格,介绍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1、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展示一则文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展示五代十国战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以史为鉴:今天的中国存在着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展示唐朝兴亡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1、通过引用的材料,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进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借古鉴今,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小结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立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走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统治后期,政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的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唐朝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老师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做出梳理,使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作业 1、评价唐玄宗。

  2、做本课练习册。

  让孩子们学习掌握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做好复习工作。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本教材较好地处理了教科书同《课标》的关系。

  3、教材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4、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科书较好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所教学生记忆比较好,但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题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答得相对完整。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上历史课,而听着要背的题就烦,甚至躲避。

  2、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本期奋斗目标(质量目标)

  1、所教班级有较好的学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阅读历史资料,学会考证当地历史。

  2、所教班级争取期末测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本期教学措施

  1、严格班级纪律管理,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轻则当堂批评,不超过两分钟,重者先点名,后下课或课外活动课时间批评教育,抓住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认真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2、背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背诵。

  3、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给足了学生的背书时间,学生也不会自习课应付于抄作业中。

  4、各单元学习完后要认真组织测试,巩固所学内容,促进下单元的用功学习。

  5、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做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

  计划人:

  20xx年秋基本情况分析:

  该年级共有学生270人, 通过上学期的教学,该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自觉学习习惯很差,非常贪耍,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比较淡薄,总成绩15名,大多数都是低等生,反映慢,做事情拖拉,凡事都要老师亲历亲为,否则,就打很多折扣.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暂时记忆好,但是记着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由于上期时间安排不恰当,再加复习程序欠妥,只简简单单拉完一遍就考试了,学生所记的知识比较零乱,没有完全系统化,条理化,,在运用的时候难免提取不出来,本期我决定从现在抓起,每教完一课就布置好巩固提纲,督促检查学生按时保质量完成,抓好抓准考点,突破难点。

  20xx年春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叙述我国古代时期的历史,有22课,每课内容除基本要求外,其它各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组成。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6课是重点,考点多,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老师要加强题型练习,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同学们心中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通过观看不同家庭生活的变化,看到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根据课程安排了四次活动,以便学生提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任务与目标:

  针对学校安排的每周3个课时,按一课一教时,中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争取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让学生切实把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灵活运用的能力,充分展现洋思教学在文字科目上的优势,尽量让学生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教,实行生生监督,周周搞清,长期如一,不到目地决不放弃,让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争取在12周教完新课,五周复习课总复习题型一套,近年来的考试题型一套,让学生从实际练习中把握答题方法和技巧。力争本学年考试上升5个名次。

  教学方法与措施:

  1真搞好课前预习,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时做的笔记。

  2、上课时充分利用洋思教学的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解剖,实行兵教兵,步步落实,不打折扣。

  3、开学初拟订好巩固复习计划,让学生觉得每周学有所获,有章可循,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4、教师多用爱心、细心、耐心、诚心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多亲近学生,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的课,以便增强学习兴趣。

  5、认真分析本教材纵横关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常考点和易考点,弄清易混点。

  6、分析近两年来的考题类型,加强类型题练习,攻破难关

  教学进度安排:

  按每周3课时计算,共20周,60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1—2 1—3 课

  3—4 4—7 课

  5 8课 复习一单元

  6—7 考 试 小结

  8—9 9—12 课

  10—12 复习,半期考试

  13—14 13—17 课

  15—16 18—22课

  17—20 单元复习 考试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八、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九、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2、北京人3、山顶洞人)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2、河姆渡聚落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2、尧舜“禅让”3、大禹治水)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2、商汤灭夏3、武王讨伐)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2、贵族、平民与奴隶3、,刑法与礼仪)

  第4周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2、问鼎中原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3、楚汉战争)

  第9周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2、车同轨,书同文3、焚书坑儒)

  第10周期中考试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势力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

  第14周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3、《九章算术》)

  第15周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2、司马迁与《史记》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2、三国鼎立3、官渡之战)

  第17周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2、淝水之战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8周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2、顾恺之和绘画3、石窟艺术)

  第20周期末考试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