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4篇)

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4篇)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建立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对话能力,努力提升教学境界;实施综合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通过期末考试综合评价进入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不仅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还要给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加强理想未来、学习目的、学习情境的教育,让学生学好,保证考试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多做精讲多练,做好优秀学生培养和差生课后补课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在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认真组织复习,以书本为基础,理清概念,提示规律,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复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6、引用数据和学习经验。我经常向老老师学习,听讲座。

  7、认真组织考试,加强综合训练,抓住学科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收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和总结,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理念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从而达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刊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总结问题。后续辅导,找学困生谈话,挽救其学习不好的原因,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赵匡胤加强集权的措施。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基于学生心理年龄和思维特点,并根据他们已习得的历史知识,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者和被学习者,拓宽学习的空间,给予更多的表达机会,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相关地图,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北宋强化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自主展评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说本节课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前端学习;探究展评;畅谈心得.

  教学重点

  宋太祖强化集权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强化集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教学准备 导学案、教学课件.

  第 2 页 共 5 页

  教学流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设疑 激趣, 导入

  新课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八十多个朝代。同学们知道一个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有一个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黄袍加身。被人戏称为历史上最轻松的开国皇帝。你们知道这是哪一位皇帝吗?

  展示:赵匡胤图像 一代伟人曾有“唐宗宋祖”的诗句,说的就是赵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树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回忆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个别回答

  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前端学习,读图识史

  【一、披上黄袍得天下】

  前端学习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预习检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开始南征北战,国家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从图中读历史。(展示:五代十国(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势图)

  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展示:图册P6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再来看完整的北宋时期形势图,请问北宋是否实现真正统一? 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归纳:北宋的确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统一了中国部分地区。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政权与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小组核对答案,展示评价

  个别回答

  七嘴八舌

  师生归纳,共同得出结论

  巩固探索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过比较地图,得出历史结论 三 史 料 阅读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黄袍加身,轻松地做上了皇帝,但他当政之初却烦恼重重,晚上失眠,睡不着觉。他烦恼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第 3 页 共 5 页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镇割据,武将飞扬跋扈,最终导致唐朝覆灭。太祖担心自己亲手建立的国家也会如此。因而担心伤神。权衡之下,太祖宴请了自己的手下武将们来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请一个学生讲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我们再回到史料中,针对太祖的担忧,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问题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探究1:阅读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内容

  收兵权(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的调动;定期换防; 夺臣权(行政) :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制财权(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 文化 发展科举制。 补充宋代科举制的录取情况,提问:宋代科举制有什么新发展?

  补充材料: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等。 ——出自360百科

  根据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使得文风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国时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旧五代史》

  个别回答

  请学生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个别回答 做好笔记

  学生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展评

  个别回答

  阅读材料

  根据材料回

  答

  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

  第 4 页 共 5 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童谣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谚语

  提问:三个材料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追问:同学们能否从刚才加强集权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轻武的表现?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最明显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有没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提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北宋加强集权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祸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

  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找找,哪些出

  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 连线题巩固。 个别回答

  个别回答

  阅读材料

  学生个别回

  答

  学生先小组

  交流,后全班

  展评

  派代表上台

  练习

  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浅谈感悟,拓展提升

  【你辩我论】

  材料四: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如果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反方:北宋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证据。)

  完成板书,排列顺序。(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吸取教训 加强皇权 重文轻武 积贫积弱)

  总结: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辩论的,宋朝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前行。

  思考并个别

  发言

  .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第 5 页 共 5 页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二、加强集权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重文轻武

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

  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

  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

  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

  第 6 周 第 10—12 课

  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

  第 8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 9 周 复习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

  第 12 周 第 16—18 课

  第 13 周 第 19—21 课

  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

  第 15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

  第 17 周 总复习

  第 18 周 期末复习

  第 19 周 期末工作

七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控制;控制对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 之权。(2)在,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官,实施 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 的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 。

  4.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6.后继的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7.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 ,增加 ,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对外开放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

  一、1.960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北宋 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 发兵 (2)分化事权 文臣 三年一换 通判 (3)收税 转运使 4.集权 皇权 5.武将 文臣 6.宋太宗 文臣统兵 7.科举制 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 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