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
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
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
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
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
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
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
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
局面。
(2) 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
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
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
和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両中的节度使出行图》,
加强形象记忆。
4.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
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
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
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
奸,危害严重。
(二)黄巢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
规模农民爆发。
(2)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
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
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的主要内容:
原因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綿
爆发 875年,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 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
高潮 进入长安,建立政权
失敗 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
使,与其他藩镇联合了黄巢。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P25“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
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
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P26《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
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
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割
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
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
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
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
镇割据的局面,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
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集权的措施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使全国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
4.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实行“守内虚外”的,致使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
5.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代十国
北宋
军权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财权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民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调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则:①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的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
3、4班的历史教学,七年级两个班有100多个学生,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整体上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及时听课,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奋斗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将要达到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