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主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
可以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明白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忙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明白就应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立刻把她扶起来。”这样的游戏我们乐此不疲。
三、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潜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性、职责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潜力。
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必须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简单。
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光,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
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我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此刻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我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期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简单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关于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自身的教育魅力是巨大的,试想一下做任何事都精益求精的家长,他的孩子一定是个认真细致的孩子,俗话“小树易直也易弯”是有道理的。
日常生活中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忌过度保护:有时候,由于太注重表面的安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想跑,想玩时,大人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这样,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会变得迟钝,多病,性格也会变得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家长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多运动、多动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忌过份宠爱: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不必自己动手,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也照顾不了自己。应让孩子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忌忽略孩子优点: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使其天份无从发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他建立自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他的自信心,还会认定自己是一无是处,更不思进取
忌忽略孩子说话:孩子喜欢问问题,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这样会剥夺孩子表达想法的愿望,孩子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交流,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做为家长应当学会倾听,让孩子多说,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了解他在想什么,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忌嘲笑挑剔;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其缺点挂在嘴边,用骂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脚”“无用”等,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都有会使他感到丢脸,严重损害自尊,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应给予适当的称赞是重要的。
以上几点,都是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知道,每个家庭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好我们的孩子。
关于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一、父母者应先受教育
这个话题有点另类,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但确实是我开篇之讲重要部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为人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人之常情,但成龙成凤不是一蹴而就、一厢情愿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多重因素累加的结果,要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共同的作用。可是在这些所有因素之中,家庭教育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言传和身教,都是教育手段,传是传承、传授;教是教育、教导。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单点地说,没有言传身教,就无法实施教育。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从襁褓中婴儿的一颦一笑到成年后说话做事的一章一法,身上都有着深深的父母的烙印,口口相传和耳濡目染的力量真的很强大。但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受物质因素等影响,再加上信仰缺失,道德水平的下降,一些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或怎样教育孩子确实感到很茫然。有的家长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人家孩子学什么,他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有的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却舍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表里不如一、言行不一致: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争先恐后地排队加塞;一边讲要听老师的话,一边对老师妄加评论,甚至侮辱谩骂。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关键。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无从下手,或抱着“管不了”、“没办法”的时候,没有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正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否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改变。简单地说,你希望孩子阅读,你就阅读给孩子看,你希望孩子勤奋,你就勤奋给孩子看,你希望孩子少看手机,你就把手机收起来。
古人云:“天地者无形之父母,父母者有形之天地。”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是他们的人生楷模,不倒的丰碑。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想要丰碑不倒,作为家长的,需要反思、反省,最应该接受教育,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最应该树立榜样,成为孩子学习借鉴的楷模。
二、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
相互平等及尊重中的关系不只存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成人与孩子之间。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就应该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有自己权力的个体,同家庭其他成员一样都是平等的,家长应当给予尊重。可实际上,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更谈不上针对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长此以往,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性和积极性,也就失去了运用自己的思考去探索社会的兴趣。因为在家中,孩子们容易从父母那里产生关于社会的印象,感受到人们对他的期望和关怀,体验到社会、他人与本人的关系,形成基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人把人生比作长河,家庭则是长河中航行的小船。长河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孩子们则是凭借父母之船遮风挡雨。小船之外的事情,家庭无法把握,但小船自身情况,需要父母共同经营。那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信、自律、有道德、人格健全的人呢?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一定要记住:“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次把孩子视为家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其思考、自由选择。再次争做孩子的朋友,让其信任家长、理解家长、体谅家长。
三、用沟通架起家长和孩子心灵之桥
人是社会动物,有人存在,即有沟通存在。学生与学生需要沟通,学生与老师需要沟通,老师与家长需要沟通,同样家长与孩子也需要沟通。可是遗憾地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相当多的家长宁愿花较多地时间去同朋友聊天、去喝酒、去玩手机、去打麻将,也不愿意抽出点时间同孩子沟通交流,即使有沟通也是仅仅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或分数上。有一项研究表明,许多父母在一周之中,其听孩子说话的时间不到30分钟,这是不够的。所以说,现在缺少的不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是缺乏沟通,因为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喜悦,有挫折,有烦恼也有忧愁,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倾听他们的诉说,并能提供支持和安慰。如果家长们忽略同孩子的沟通,时间长了孩子们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了,而且家长会失去把握孩子成长的脉络,也会失去用内心真正去感受孩子感受的机会,所以不要以忙为借口了,挤出点时间与孩子交流,在茶余饭后拉着孩子去散散步,互相谈一谈白天的所做所想及所闻,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唠叨和指责,用无限的沟通架起家长和孩子心灵之桥。
四、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书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如果说教育孩子有捷径的话,那就让孩子读书,让孩子们尽量地去接触可以使他们深受感染和鼓励的.书,给孩子渴望知识的心田浇灌及时的雨露。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再加上学习功课紧也使孩子们无暇静下心来去读书。当孩子们聚会时,大谈的是影视明星、游戏、高档品牌,而很少去谈一部好的作品或一本畅销书。因此,家长肩负着一种义务和责任,竭尽全力地去鼓励孩子多读书。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们要身体力行,首先要读书,然后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当然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不是很高,很难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那就更应该自律。
五、用赏识激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
“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这是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富有哲理的论断。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们往往不重视鼓励,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是表现了怎样的心态;对有的老师而言,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较好的孩子身上,很少去关注学习一般或较差的孩子,更谈不上去发现分数背后后面的进步。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潜能需要父母、老师赏识的星星之火来点燃,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们闪光的一面,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孩子,给予他们赞美及掌声,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当家长和老师们都成为表扬孩子的艺术家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们魅力四射,当然,家长和老师们的赏识是客观的、公正的、及时的、多样的、与必要的惩罚相结合的。
以上是本人在教育孩子或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更谈不上方法,因为家庭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艺术,是一项非常复杂、庞大的工程,需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不能一概而论。希望家长们在孩子身上多花点时间,多投入点精力,最起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自食其力、不被社会所累的人。
关于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一、对孩子要理性定位
作为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在朋友相聚、亲人团聚的时候,谈得最多的话题恐怕就是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心、虚荣之心往往把自己弄得很烦恼,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初中生家长教育,其实我认为,首先对孩子一定要客观定位,不要把孩子当作天才,觉得自己的孩子就该考第一,试问咱们夫妻两都不是天才,孩子哪来的天才的基因,对吧?何况天才还是三份天性七分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就的呐。
其次不要总是拿别人的长处来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秀的一面,李家的孩子体能特棒,是个运动健儿,张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是三好学生,王家的孩子懂事早,会替父母分担家务,可咱家的孩子也不差啊,懂感恩,识大体善良仁爱对吧,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多发现并赞扬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对孩子充分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更加的自信。孩子只要有了自信,才能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变的更棒。那么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这就是我要与大家说的第二个方面,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二、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要常常与孩子聊天、说话。想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更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有家长或许会问:我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更不喜欢与我们交流,我们该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呢?其实,想要与孩子沟通并不难,只需做到两点,放低姿态,降低音量。家长们想想看,谁愿意与一个高高在上、一开口就是不容商量的命令式的口气的人对话啊,除非那人是你的上司,是吧?只要你放下父母的架子,以孩子朋友的口吻与孩子对话,对孩子的观点与思想聆听多于责骂,赞同多于反驳,建议多于意见,那么还有什么话不能与孩子沟通的呢?
每个人都不会对自己的支持者与拥护者反感,孩子也一样。我经常就是这样开始我与孩子的对话的:儿子,来来来,老妈又一个星期没有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笑容了,快跟我说说你身边的有趣的事,让老妈也开心一下。然后儿子就愉快的跟我讲起了他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一切事情。在这里我要着重说一点,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顺序,先聊开心的,愉快的,对孩子一点点的进步与成绩都要夸张的进行表扬与鼓励,哪怕孩子学会一首新歌、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多考了几分、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举等等,都要对他进行赞扬,优秀的孩子是三分本性与七分赞扬培育出来的。
引导孩子说出他心里的困惑与疑难,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问:最近学习上有遇到困难吗?同学之间有关系不融洽吗?学校生活有不适应吗?等等,让孩子自己把心里的不痛快与不开心说出来,让孩子把自己学习上的困惑与郁闷说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来也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与孩子有效的沟通还能让我们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各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于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孩子爱上学习。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我眼前一亮。的确如果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将让他人生受益无穷,家庭教育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后我不能再因为工作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情而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孩子做作业时我有时候为他的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多、数学计算题经常算错而责骂他,甚至为了一道数学奥数题讲了几遍还不会做还动手打过他,这在不经意中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今后我要多一点耐心,对孩子多鼓励少责骂。在温和的气氛中,耐心细致地辅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要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将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到学习中来。如我们发现他喜欢看课外书,但我们发现他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每次阅读时间太长太快,我们决定今后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把它读完读精,然后大家一起谈谈读书的感受,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和保持孩子读书的热情。
二、要把孩子当做朋友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发现采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收到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原来认为家长是至高无上的,家长的话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任意殴打漫骂。然而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思想。有时候他嘴里服从,其实心里不服。后来我们把孩子当作朋友,经常和他谈心交流学习上的事情,甚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告诉他我们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自己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我们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训话、不生气,而是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他有点不敢讲,我们就先对他保证不生他的气,他也就敢讲了。
要做孩子的朋友,我们要经常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我们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今后我们决定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为了能使自己孩子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今后我们要始终坚持关爱而不溺爱;教育引导而不束缚,启发指点而不硬性规定;平等相处互相尊重而不居高临下长辈气实足。把孩子视作朋友,视作知己,使孩子始终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健康地发展。为了营造一种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从自我作起,从点滴入手。在家里,我们订了报纸,经常和孩子一起读报纸看晚间新闻,使孩子在读书之余了解国内外大事件,从中增加一点社会知识。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我们会外出或进行旅游,以此丰富孩子的知识,开拓视野,增加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亲情交流,融洽关系,缩短家长与子女之间的鸿沟。
三、帮助孩子提供学习效率,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外也享受到童年快乐。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限定时间可以帮助他专心地做事情,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一个生字,给孩子10秒的时间盯住生字识记,然后再要求默写出来,这样一来,孩子有紧迫感,会很专心地来记。但这要注意张弛有度,不可事事都限时。比如吃饭、洗澡就不宜限定时间,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让孩子明白工作的时候要讲效率,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生活的乐趣却不能因此而被磨灭。
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将“学”和“玩”合理分配。做功课时集中精神,不能浪费时间。学时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玩时就放开玩,快乐地玩,改掉以前做事拖拉,缺乏耐心,精神易分散等不良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要用自己良好的心态营造一个安静、详和的港湾,让孩子从这里起步,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