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篇9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篇9

来源:华拓科技网


  这是一个明媚的上午,我步履轻松地迈进了我和50位孩子共同的课堂。不知为什么,一想到即将学习的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心中就恍若升起一股昂然向上的力量和一种急欲分享的冲动。

  心中的色彩

  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课,在美好地行进。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出现了别样的观点?这正可形成认知冲突,得赶紧抓住——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人们常说“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

  “哈!”同学们“哄”的笑了起来,课堂气氛宽松而愉悦。就在这时,一个角落里传出一声嘀咕——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哦,是许欣。再看其他同学,受了他的影响,有不少在频频点头呢。好,干脆抓住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伸展下去——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

  (立时教室里又是笑声一片)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自己的课本

  有人说大自然是本无字书,又有人说大自然是蓝天下的课堂。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可是,我跟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已经体察到了“宽广”“辽远”“生命”。接下来,该好好领悟大自然的内蕴所在了——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孩子的理解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体色彩,恰恰是这一点触发了我的灵感:何不变换问题的角度,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拨动起他们各具韵致的诗弦?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这下孩子们来劲了,先是交头接耳一番,随即便是一片小手的森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

  (班级“小歌王”李骏的发言让孩子们大笑不止,有的甚至哼哼了起来。)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真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

  不知什么时候,下课的音乐声响了起来。走出教室时,孩子们竟然不约而同地齐声高诵: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成功演绎课程目标的尝试——《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评析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魏南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周益民老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学片段,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年轻的周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把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演绎得有声有色、丝丝入扣。说真的,没有一定的理论领悟力和课堂力是很难做到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一线教师对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也初步明白了课程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意义所在,但要真正在课堂上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曾经或正在出现一些偏差:例如,教学实施中,三维目标简单相加、平分秋色,结果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落不到实处,没有依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得空泛苍白,过程与方法流于形式。又如,因为课标提出“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教学中避知识不讲,绕能力训练而行,知识能力目标人?地弱化或缺失蝇这种简单相减的泛人文化教学蝇又导致了许多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成了文化百科课、民情风俗课、课本剧表演课等等?r陨现种侄钥纬棠勘甑内故停?实质上都是对新课程精神的一种误解??/p>

  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准绳,是教学实施中的规约,更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中国有句谚语:“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上,正确处理课程目标的关系,课改就会相应地顺利些。否则,教学中还会出现更多的困惑。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目标呢?我想就周老师的教学片段,说点自己的想法。

  周老师的教学片段,凸现其新的知识观、学生观,这正是他能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各科课程皆是从三个维度来厘定课程目标的,那么要区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本质特征,只能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也是学科中最基础的目标,失去它,也就失去了其学科存在的价值。对我们语文教学而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仍是我们教学的“抓手”,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舍此“抓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儿,关键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知识能力的取向。课改前曾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由此导致“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课程体系。而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看成是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它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因而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形成“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体系。

  周老师深谙此道,在每个教学片段开始,他都选择了一个足以统领整体的知识点: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课本”是全诗的“意象”所指,“绿色”是全诗的“诗眼”。这两个知识点如果放在课改前,是“确定”而不容更改的,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也无需思考。而在这儿,周老师却把它作为仅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目的是要让学生自我开掘,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也可以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还可以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是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教师的启发引领、联想推演,让学生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这是因为“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所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当老师带领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体会他心中绿色大自然”时,诗中的声音、色彩,定是自己能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定是自己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定是自己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维目标在周老师课堂上水融,不着痕迹。既完成了学科任务,也完成了"立人"的任务;既训练了学生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上述思维方式相对应的语文能力,即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一个显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显隐兼顾的达成性目标,是对所选择的知识与能力的反思、批判与应用,唯有如此,知识能力的意义才能被不断重新建构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对知识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三者互伴互随,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

  欣赏周老师的教学片段,留下的思考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