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来源:华拓科技网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平陆中学刘士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奠定了知识基础。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地理课程标准》,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热源。

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学会确定风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来说一下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
a、地面是大气的热源:
(依据: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热力环流:
(依据: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环流学习的基础。)
2、难点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面的变化、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依据: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还涉及到物理知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 (四)课时安排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结合学情,我认为本节应分为两个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这两部分知识关联性强,作为第一个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作为第二课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上好一节课,必须了解学情,面对这节课学生的情况怎么样呢?

下来我分析一下学情: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一第一章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这为本课时学习打下了基础。不足是学生对地理现象仍局限于感性认识,原理性认知较少,不能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

根据这样的学情,在两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原理性极强,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设置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鉴于这节课的特点,我选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今天重点说一下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采用创设情境,设疑导入的方法。投影近期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实例,引入天气话题,引发学生关注。然后提出问题:天气与我们每个人关系密切,那么天气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天气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大气要运动就得有能量,那么大气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部分同学会回答是太阳辐射,教师指出:没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是不是太阳辐射直接给大气加热呢?从而导入到第一部分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学习,也为第二框题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教学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
在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之前要适当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这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至于作用点到为止。

对于大气受热过程采用问题导学,提出一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2.1。问题1:图中有几种电磁辐射?问题2:大气主要吸收哪种辐射?学生根据图上标注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少量吸收,对地面辐射大量吸收,可以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个重要结论。然后再追根溯源问:3:地面辐射是怎样产生的?4: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而对地面辐射吸收多?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注释可以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

对于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自主观察图2.2完成活动部分第1小题,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并举出温室大棚的实例,让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画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由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完成,教师再点拨纠正,并投影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归纳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

找出在刚才所画图中忽略的一些箭头,分析其作活动第二个问题仍然让学生观察图2.2
用,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还有削弱作用,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铺垫知识基础。再把温差问题分解:为什么白天月球表面温度比地球高?为什么夜晚温度却比较低?从而较容易地分析出答案。为了知识和能力拓展可让学生分析一些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冬季农民使用人造烟幕进行保温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加深对保温作用的理



解。

2、热力环流部分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先通过课本中32页的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让学生观察烟雾是 一边是冰块,如何飘动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玻璃缸里大气是运动的,得出结论受热不均匀:
一边是热水,这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回顾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特点,也导致各纬度冷热不均,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尝试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用箭头正确表示运动方向,教师进行点拨分析,梳理因果关系,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解时要抓住(1)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2)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3)当大气发生上升下沉运动时,同一水平面气 4)总结等压面凸凹的规律,(5)指明高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压发生改变,等压面不再水平,
平面而言,在不同高度,一般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活动题是在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出现的海陆风。由于时间关系,可作为课后作业要让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教材73页问题探究提供了一段城市风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到此第一课时的学习结束,在课后要布置一些适当的练习,巩固强化本节知识。

第二课时
3、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新课导入
这一部分教学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热力环流示意图,回顾两种运动一种为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上升和下沉,另一种则是水平运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这里指出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提出问题: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那么风形成的直接动力是什么?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关于风的成因,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水平气压差异,要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



成的直接原因。关于气压梯度,要画出不同距离相同气压差的等压线图让学生理解距离对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明白同一图中等压线的疏密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而影响风力大小。

风向的确定是难点,这里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演示风的形成和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作用及各种力的合成对风向的影响和后果整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动力,决定了风的初始方向,要给学生总结风的最终方向都是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作一定的偏转。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向右偏90°,在南半球向左偏90°,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向右偏30°-45°,在南半球向左偏30°-45°,这也是我们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也可以介绍借助手势判断风向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帮助记忆。

活动是一幅实际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首先明确提出等压线的疏密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再让学生据图判断甲乙两地气压梯度的大小,难度不大,主要是加强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可让学生直接判断。第二个问题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给学生正确画风向的方法,再在气压中心周围选取几个点,让学生练习,直至其掌握。

结束(小结):在本节学习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并出示板书以参考,课后要留有作业巩固提高。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又保温大地。

二、热力环流

根本

空气

同一水

空气

平面气

直接

水平

原因

垂直

压差异

运动

运动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平行于等压线

斜穿等压线摩擦力

六、课后作业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巩固基础知识)

1)在等压线图中A点处,绘出近地面的形成风向和受力情况(北半球)。

2)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 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

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

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3)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4)风速随高度增加而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这是一道高考题)。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

2)回答:

F1

力,它与

方向


力,它与

方向

F2


力,它与

方向

F3

七、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 ,主要采用问题引导、自主合作探——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究的方法,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