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省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摘要

陕西省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摘要

来源:华拓科技网




陕西省2015年高三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试卷

I

(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

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具有勤攻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三纲五常。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解析】诸葛亮对后主所说的言论,最后重点落在“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表明其君为臣纲的思想,深受西汉确立的三纲五常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故本题

D

25.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同,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

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

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门下省可监察政令实施【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三省六部制。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

【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有权对政令进行驳斥,属于合法的权限,且制度化,A 项正确。B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门下省不是监察机构,C 项正确;分割相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错误。

26.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

橡皮网 - 正确地成长()



【解析】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

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

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财政收入

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因此选

CBD选项和题意无关,因此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

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

制,所以排除A

27.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

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

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

C.朝廷的咨询机构 D.的执行机构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题干中所述的上下议院“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的东西要上奏皇帝,“可行者,酌用;

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意味着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所以

相当于皇帝的咨询机构,故选C

28.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

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

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上述情形发生

的背景是()

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C.中国即将开赴滇缅战场
【答案】B

B.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是在讲“中国人动员起

来反抗敌人”,这里的敌人应该是日本,时间应该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背景应该是B,这

是在将重工业移到大后方的表现,故选B

29.在“”上,陈云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

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

橡皮网 - 正确地成长()



全国工农业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

由生产”。这表明一些党人(

A.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C.已经意识到经济需要改革【答案】C

B.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D.初步进行了经济改革的尝试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由“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

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等信息可知当时部分党人认识到私有制与市场的必要性,

认识到当时的经济需要改革。C 项正确。

【易错警示】市场经济的思想并不是只有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

经萌发发展私有制与市场的主张。

3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

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 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由题干“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可知自由和平等是由最初在经济生活

中产生出来的,“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可知影响了政治生活,所以D 正确;ABC

中的地理环境题干没体现。

31.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答案】C

B.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开辟新行路、“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所卖的丝绸是中国农民作为赋税上缴的,而不是作为商

品卖出的。没有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

32. 1609 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

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

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吓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开始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解析】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是在第一次工业以后,英荷战争的爆发是由于英国颁布《航

海条例》荷兰的海上活动,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实在英法七年战争以后,所以BCD

说法错误,题干意在强调海上自由,意在为荷兰海上扩展辩护,所以选A

33.“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

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经济。

【解析】余粮收集制使农民对粮食产品无支配权,集体农庄更是农民的自由,完全服务

于工业化的需要,AB 项错误;粮食税使农民在交完部分税之后还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保障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完成“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混合和融合”,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4. 1961 10 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

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 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

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 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名存实亡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解析】题目中的黄金总库成立的目的是“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

国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恰恰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故

A

【举一反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组成。国际

货币金融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标志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国

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是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战后推动世界经发展的三大支柱。

35.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关系扑朔迷离。有学者将它绘制为下图,该图反映了

橡皮网 - 正确地成长()



角力

要求单级化

处于单极势力趋向与多极

要求多极化

势力趋向之间的游离力量

趋势的势力

趋势的势力

角力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C.当今世界格局两极化趋势【答案】B

B.当今世界形成了多极格局
D.当今世界格局单极化趋势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格局。

【解析】图片中给出了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关于不同政治格局主张的三股势力:单极化、多极化和介于两者之间游离派,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矛盾冲突,A 项正确。当今世界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格局尚未形成,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BCD 项错误。

第Ⅱ卷(共52 分)40(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几十年中,来自国内和国外制造商的竞争压力显得微不足道。在当时,这种国内外市场—一随着铁路建造热潮的即将到来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内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趋热行情——环境下,对继承自先锋时代所由折形成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列颠的企业家们也没有产生任何改变的动机:棉纺和制铁仍占主导地位。

材料二 它对于经济竞争双方(美德)中德国一方的解释同样也是不完整的。这里的分析大多是正确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以及接下来的德意志帝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共同促成了一个信心欣快的发展环境,并且回过来又强化了对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物质刺激。 ——以上两则材料摘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1950 年至19 年问,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7l%5. 6%4.9%,而美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只有3.5%。西欧经济力量不断增长的另一迹象是:1948 年王1962 年间,美国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的份额已从71%下降到40%,而西欧所占的份额则从l5%上升到了44%

——摘自《全球通史》

橡皮网 - 正确地成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不列颠的企业家们没有改变的因素。(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出德国得以同英国竞争的完整解释(10分)(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则材料研究欧洲的不同视角。试从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9分)
【答案】(1)因素:国内外市场广阔,足以获取巨额利润;现有工业技术成熟,新技术尚未有所突破;英国引领工业,竞争对手微弱。(6分)
2)解释:德国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德国政治现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普法战争获得战争赔款,提高了国际地位;德国干预经济,扶植企业发展;注重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成果。(10分)
3)视角:英国引领发展的欧洲;大国竞争发展的欧洲;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任选一个视角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第二次工业。

【解析】(1)因素可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中的成就、竞争对手的特点,以及经济模式僵化、不愿革新等方面去思考。

2)本题回答出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的有利条件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德国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德国政治现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普法战争获得战争赔款,提高了国际地位;德国干预经济,扶植企业发展;注重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成果。

3)材料一体现的视角是英国引领发展的欧洲;材料二体现的视角是大国竞争发展的欧洲;材料三体现的视角是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认识可结合各时期欧洲发展的背景、过程与影响等综合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

地理学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理》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说》

天文历算

邓玉函、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汤若望、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


鸦片战争以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国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
鸦片战争以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

清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

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

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

斯鸠)

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

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换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6分):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2分)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教和宣传欧洲先

进科技、人文知识。(2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为主,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以后偏重翻

译西方思想文化。(2分)

示例二(6分):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发生变化。(2分)

说明: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

教,殖民扩张的初衷。(2分)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

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西学东渐。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到近代所译书籍数量在增加,内容也不断丰富,从

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译书者的身份变化体现了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也发生变化。归纳信息后,紧接着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现象的原因。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 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
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四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性的变革。第一次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l)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9分)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 )
【答案】(1)目的:整治官场;整顿吏治;督促一切政务进行;维护统治。(3分)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助制约与监督;责任制;加强了内阁集权。(任答3点即可得分)
作用: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3分)(2)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3分)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根本原因:由于工业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发展走向衰落。(3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张居正改革、西学东渐。

【解析】(1)目的依据材料“吏治败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分析即可。特点依据考成法内容分析,包括: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助制约与监督;责任制;加强了内阁集权。作用主要是提高行政效率,使吏治更加清明。

2)第一问依据“……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性的变革。第一次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归纳。第二问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的开展,中国的日益落后,失去竞争优势。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 年光荣,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16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1776年第二届会议通过《宣言》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ll0条修正案,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四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一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玄

1)概括材料一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把辛亥称为中国版的“光荣”?从政治文明的角度

评价辛亥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9分)

【答案】(1)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进行和平变革,建立了

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为核心;随着工业的深入,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3分)

美国:民主政治建立是通过战争实现民族,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三权分立,进行权

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

2)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方式进行;结束了君主制度,使

政权得以和平转移;协调了各方利益,避免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4分,

两点即可)

评价: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中华;颁布《中华临时约法》,

确立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辛亥。

【解析】(1)特点从两国民主政体确立的背景、过程和内容演变方面归纳。从材料不难发现,

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进行和平变革,而美国民主政治建立是

通过战争实现民族,进行制度创新。

2)第一问主要从辛亥的过程和结果去对比英国“光荣”,找到相似的史实即可。

第二问评价紧扣政治文明,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归纳。辛亥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君主制度,建立中华;颁布《中华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的

组织原则;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赫胥黎)写道:“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

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1857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人能够回

答。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为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太愚蠢了。我记得当最初我把《物种起

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一一[]丹皮尔《科学史》 材料二
进化”的概念以及随后的“进步”概念,不管是就个人、全国还是全球而言,都渗透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因为进化是由科学法则决定的,人的职责是去 绝大多数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由放任原则的坚决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
而不是干预它们因此,支持者。

——[]肯尼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材料三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政途出身,始终无法施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5年王1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起柏田《帝国的迷津》 1)材料一中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放任原则推行的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并分析严复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的转变原因。

1)意义: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合理解释了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2分)【答案】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经营、竞争、贸易;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符合资产阶级的需要。(3分)
2)理解: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2分)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
2分)转变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3点即得6分)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工业、生物进化论、洋务运动。

【解析】(1)第一问依据“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分析生物进化论对教神学的影响,肯定人在生物界中

的地位。第二问从工业与进化论思想传播的影响分析。

2)第一问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艰难发展的原因即可。严复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

维新的转变原因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经历的思考等方面归纳。包括:

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

历及品质。

橡皮网-正确地成长()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