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华山也称之为褒禅山,唐代的和尚褒禅当初就在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才叫褒禅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欢迎阅读。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1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
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况如何?(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明确: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明确: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2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
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明确: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同时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好,主张古新,反对当时诗歌文章浮华的弊病。
明确: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3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