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课以后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课以后教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11荒芜了的花园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

2、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2、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4、全班交流: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二、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从前美丽的花园   因无人管理   花园荒芜了

忽然来了几个人  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12 瘸蝉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边阅读边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家还记得吗?

对了,作者出于帮助小海龟,但是好心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理解。

2、指明读课文,教师纠正。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苏格拉底为什么彻夜不眠,是什么这么打动他。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三,重点指出,自己感悟。

1、重点读蝉拖壳的艰难过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样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孩子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 ”

2、怎样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读出感情?

3、通过上面的一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观察细致)

4、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5、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把这些程序做完,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苏格拉底的劳动换来的是什么?

四、 点明中心,重点感悟

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开美丽的翅膀,都变成了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1、想象一下这时候,苏格拉底得内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2、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自然总是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力所不能为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某些动植物的特性。学会观察和认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全体讨论,小组交流。

七、布置作业: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瘸蝉

脱皮 艰难 正常 (任其自然)

帮助 容易 变瘸 (帮助)

适得其反,尊重规律

13、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教学目标: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

2、从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五、总结全文: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

                  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 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14、白杨

教学目标: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等词语。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教师介绍有关西部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交流对新词的理解。

2、默读课文,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体会含义。

 出示中心问题:文中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文中有关的字、词、句说一说,并试着读一读。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提问:这些话写出白杨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重点理解划线的词 ,体会出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提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父亲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使学生体会出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3、在通向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

(提问:“卫士”是什么意思,“卫士”一词写出白杨什么特点?体会白杨的高大坚强、正直无私,哪里需要就在那里安家的品质。)

三、课堂小结:《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四、作业布置: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板书: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适应性强      ……爸爸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小白杨 —— 茁壮成长  ——   孩子

 

15、米芾学书

教学目标: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

2、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16 灯祭

教学目标:1、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教学难点:体会那灯是不寻常的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玩具?你知道你父母小时侯都有什么玩具?他们小时侯不象我们现在玩具都是花钱买的,他们有许多玩具是他们自己或者是大人帮着做的玩具,玩着大人给做的玩具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呢?我们文中的作者在怀念他的父亲,怀念父亲亲手给他做的灯,他认为那灯是不寻常的。为什么会认为是不寻常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灯祭》板题

二、自渎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读准子字音,分析字形:罐、瓢、穗、墓

3、根据课文上下内容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蓬勃 屋脊 安闲 妖娆 有声有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为什么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再读课文。

1、分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的要正确、流利。

2、在课文中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读后交流思考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请思考: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为什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灯寄托着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思?从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出示中心话题)

二、解读文本

1、为什么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

个性化理解: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包含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穿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同寻常。

有了父亲送我的灯,我生活是不同寻常的。

小姑娘在父亲的呵护下幸福快乐,父女之间的这种真爱在女儿心目中不同寻常。

做灯的过程不同寻常。

…… 

三、走进人物内心,品评挚爱亲情

潜心细读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

 作者父亲对她的爱从哪体现出来的?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再读课文,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的作者对父亲的爱及怀念?给学生充足自由读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

那灯是不寻常的。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边接他呀。

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四、 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1、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 文章线索

明线:灯 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 的快乐和幸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板书:

16 灯祭

 

父亲在世时        父亲去世后

幸福快乐          悲痛怀念

 

父女情深

17 捐 赠 天 堂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

           2、朗读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续编故事。

3、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情感体验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常常把天堂比做美好事物的象征。童心的天堂里充满的是童趣,全世界的孩子共同拥有一个天堂,当一个孩子的天堂快要坍塌时,其他孩子可以用充满友爱的童心为他捐赠一个更纯美的天堂,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捐赠的天堂。(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提问: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己读课文。

4、学生在读文章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给予读音“jǐyǔ”

三、生字教学。

本课一共有六个生字要求会写,上边的别写成注意右下半部分是三个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

二、提出中心话题,抓住重点句、段,谈感受,悟童心的可贵。

在你读课文时,文章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

预设: 1、第一自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求妈妈一定把它们送给你的。这里为什么是说妈妈呢?

字可以看出,并不是说妈妈舍不得送,妈妈捐赠了一大包四季的衣服又怎能不舍得送小玩具呢?只是在大人眼里,那些玩具、发带对灾区的小朋友没有什么用处。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只是孩子懂得灾区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灵的安慰。童心的世界里需要有童趣。

2他分到的书很新,翻开第一页,里面竟有两张剪纸!他高兴得欢呼起来。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透过这个词能想到什么?

从这个体现了灾区孩子对捐赠物的出乎意料,孩子意外的惊喜。他高兴得欢呼起来,在那个废墟掩埋了一切的世界,两张剪纸带给孩子的绝对是一份奢侈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其他的物质帮助所不能代替的,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

 3、理解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堂

这小小的毛毛熊和发带代表的是一个小朋友的友爱和深情,带给灾区小朋友的是欢乐和幸福。灾区的小朋友不光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4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