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1.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 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 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 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 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 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 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教学后记:

    要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一定要插入李白写这首诗当时的情况。如果学生不知道李白是在被迫离开长安,孤身一人漂泊十年之后写的这首诗,那很容易误解其中的情感——有可能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游山玩水的休闲诗作来读。正因为这个考虑,我插入了一段类似于李白小故事的叙述,详述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的前后情况。从现场效果来看,我觉得这样操作是很正确的!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诗当中倾诉的其实是一种浪迹天涯、四处漂泊、无人相伴的“孤独”的感受。

 

 

望洞庭

  1. 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 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 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1. 教师过渡: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2. 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3.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1. 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2. 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 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孤独

               望洞庭            愉快

教学后记:

为自己的讲解,找个依托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如何穿插进行生字教学,我一直都感到很为难。但经过这两节课的尝试,我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行古诗词字词教学识,学生的朗读是个可靠的依托——依托学生的朗读,来穿插进行古诗生字的教学。说白了,学生的朗读,不过是教师为自己的讲解找来的一个“托儿”,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

生1:望洞庭……

师:读得好,特别是标题当中的“庭”这个生字,读得很正确。伸出手来,跟老师写:广字边,廷字里,合起来就是洞庭湖的庭。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看是否真的把这个字读好了!

生2:望洞庭……

师:不仅庭字的后鼻音读得好,而且“潭”字和“螺”字也念得相当好,我们一起动手写一写这两个字:三点水,覃字边,合在一起念潭;虫字旁,累字边,合在一起就是田螺的螺。

 

 

 忆江南

  1. 教师导入: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2. 学生表述,教师讲述: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 请一位学生读:(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 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 教师小结: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 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1. 学生笔记,背诵。
  2.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3. 教师小结:(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2)笔记;

板书设计:

江南——风景旧曾

                   

又叫长短句,词牌名。

教学后记:

先拉个雏形,然后再精雕细刻

——理解古诗文句子方法谈

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自己把古诗的意思说明白呢?我今天尝试了一下,总的感觉就先需要从一个雏形开始,一步一步地雕刻,最后才能成形。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

生1:忆江南……

师:你读得很正确,尤其是“谙”这个字读得很对!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言字旁,音字边,合在一起就念an1。知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2:“谙”是“熟悉”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看注解。

师:对了!要把古诗词读懂,看注解是一种方法。“谙”就是“熟悉”的意思,有“谙熟于心”这个词,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比如,期末的时候,我们把200个生字反复听写了五六次,已经——

生:谙熟于心了。

师:有的同学昨天在家里把三首古诗词背了十遍,到现在已经——

生:谙熟于心了。

师:对了!“谙”就是熟悉的意思,你理解了“谙”,你就能明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3:江南的风景很美,我很熟悉。

师:说得很好,把这个句子大致的意思说出来,只是没有把“曾”的意思说出来,“曾”什么意思?

生:曾经。

师:把这个词放到刚才的这个句子中去,怎么说?

生4:江南的风景很美,我曾经很熟悉。

师:真好!说的更细致了!如果把“旧”的意思也加进去就更好!“旧”在此句中怎么理解?

生5:从前。

师:加进去说一说。

生5:江南的风景很美,我从前曾经很熟悉。

师:对了,这就全面而且细致了!

但是,如果每句诗都这样去理解,那上课会上得很累,一首诗的教学中,有一两句精细地雕刻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对应着把古诗文用现代的方式说清楚地方法,就够了——不过是个代入、替换、扩展的问题。尽管说出来的句子有时候会显得很生硬,但是理解古诗文就是从直译开始的。其他的一些句子,学生能说个不离十,也就过了。最后老师利用句式引读,对译文整理一下、规范一下,也就够了。

 

 

2 桂林山水

○1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  无暇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波澜壮阔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讲故事,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 ,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荡漾  扩散 ”两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澜lán   瑕xiá  攀pān

峦luán  泰tài  骆luò

驼tuó   罗luó  障zhàng

兀wù    绵mián

4.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5.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玩赏  无暇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波澜壮阔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翡翠  凉爽

6.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

7.教师过渡,学生默读全文。

8.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

  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总——分——总”的特点。

    

9.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澜  攀(两个木,两个叉,大字下面用手抓)  泰  驼 ;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

瑕(      )  峦(      )  泰(      )

暇(      )  恋(      )  秦(      )

驼(      )  障(      )  绵(      )

鸵(      )  嶂(      )  棉(      )

教学后记:

 

○2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简单导入,学生整体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总——分——总”的特点。

2.教师过渡:第1段总起,第2、3段分述,第4段总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章结构方式。总起和总结是概括地写,分述部分则是具体的写。哪一段具体写了漓江的水?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3.学生1个人朗读,教师纠错;学生2个人朗读,其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画出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4.学生表述,教师拎出关键的句子,训练学生朗读(个人读、配乐齐读)。

5.教师引导学生缩小语义,概括水的特点;教师引读,学生伸展语义,感受具体地写;小结方法:排比。

6.教师提问:桂林漓江的水配得上“甲天下”的美誉吗?学生联系文段首句说理,教师相机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发现其所用的方法:比较。

7.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补读文段,感受文段在表达上的特点: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8.教师运用课件帮助学生小结:第2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漓江之水甲天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水静、清、绿的特点。

9.教师过渡:文章第3自然段,具体写桂林的——山。在写法上,和第2段非常相似,听老师读一读,读完之后,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体会的相同之处。

10.学生倾听,表述自己所体会到的相同点,教师点拨学生具体地举例子说明,并提示其体会到连续比喻的特点。

11.教师提示学生照样子总结文段表达的特点:第3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桂林之山甲天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山奇、秀、险的特点。

12.教师过渡: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很有特点。咱们来对一对山水的特色。漓江的水,静——;漓江的水,清——;漓江的水,绿——;漓江的水,静、清、绿——。引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13.教师讲述:这一段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景色就更美了。学生在音乐生中,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14.教师小结:(1)课文的写法很有特点,值得学习;(2)播放九寨之水的画面,学生仿写。

 

板书设计:

                 甲 天 下        比较

             水:静 清 绿

                                 排比

2 桂林山水                   

                                 比喻

             山:奇 秀 险

教学后记: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石钟乳  突兀森郁”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3段,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乎  子 ”一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8,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 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浙zhè   桐tóng   簇cù  

浓nóng  臀tún    稍shāo

额é      擦cā    蜿wān

蜒yán   乳rǔ    据jù

源yuán

  1.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2. 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江  油  拥挤  

孔隙  仰卧  部  

微  角  伤  

蜿蜒  依  石钟  

突兀森郁

  1. 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训练两位学生逐次朗读课文1-3::(1)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2)弄清1-3写了什么,品析写溪流的句子:修辞、用词特点、音韵节奏、衬托心情。
  2. 教师过渡: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依次写了什么?学生默读全文4-8,思考问题。
  3. 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4. 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簇  臀  额  擦  蜿  蜒  乳  据;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

浙(      )  稍(      )  蜒(      )

渐(      )  梢(      )  蜓(      )

教学后记:

组合信息,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读到文字的里边去

    我一直都认为,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要使学生从描写溪流的句子中体会出一点儿什么,是有难度的。今天在课堂上操作了一下,也不成功,学生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是时代背景补充得不够吧。但是,文章的时代背景很难搜寻到,因为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应该从解析文本本身的信息入手!整个过程大约可以这样设计: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1-3自然段。

[生二人朗读文章1-3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之后]:从第2自然段起,作者依次写了沿途所见的各种景物,不知道同学们留意了没有,究竟有哪些景物呢?

生:映山红。

师:你给同学们读一读具体描写映山红的句子。

生: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还有别的景物吗?

生:还有油桐!

师:对了!它也正在开花!还有吗?

生:沙土!

师:这沙土的颜色很特别,是——

生:粉红色。

师:满山的映山红、一簇簇的油桐和粉红的沙土参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明艳抢眼,风光大好啊!咱们把这句读好,边读边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象。

生:粉红色的山……

师:这种景象美不美啊?

生:美!

师:下面还有更美的景象,是什么?

生:溪流。

师:把写溪流的句子读一读。

师:溪流之美,美在它时而宽,时而——

生:窄!

师:溪流之美,美在它时而缓,时而——

生:急!

师:刚才咱们说两对反义词,写出的是溪流的形态变化之美,咱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对比,把这种变化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听起来好像是在——

生:唱歌!

师:在作者的耳朵里,溪流的声音竟然像是优美的歌声了,这说明作者游览的时候心情——

生:愉快!

师:把这种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生:……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到文字的里边去,不能读皮——前面这三个自然段,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烘托作者自己的心情!

如果照此设计的话,我们就抓住了写景这条主线,把所有的写景的信息组合到一起了!写明艳花色、山色的一组信息,已经给学生呈现出了一派让人心情舒畅的大好风光,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溪流之景所包含的深意,经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应该是不难体会到了。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学习课文的表达,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序化的表达与具体的表达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师简单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年所写的这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屏幕上有一些词和词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如果让你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你会怎么说?
  3. 学生表述,教师引导学生序化表达,反复训练。
  4. 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下,流畅地表达: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5. 教师演示课件讲述:很显然,金华的双龙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外洞,二是孔隙,三是内洞,外洞和内洞通过孔隙连通。这三个部分,各有特点。我们依次来看一看。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
  6. 学生个人朗读第4自然段,教师:(1)纠读;(2)引导缩减语义,概括特点;(3)引导联系文本,伸展语义,点出方法:打比方、列数字。(4)组织齐读。
  7. 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却很——窄。仔细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你感觉到窄了吗?
  8. 学生表述,伸展语义,感受具体的表达,训练学生思维(以船小突出窄,以绳子拉船进洞突出窄,以船速之慢突出窄,以贴字突出窄,以自我感受突出窄),教师要择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1)为什么只能用绳子慢慢拉船?(2)“贴”用得好不好?(3)指导学生朗读“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反馈是否明白了这一段无处不是在体现窄小。
  9. 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窄,这两处的特点都很单一,内洞的特点就多了,自由读一读6、7自然段,要仔细读,你感受到哪些特点?
  10. 学生联系文本进行表述,教师:(1)训练其有根有据地说话;(2)相机训练学生想象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用连续比喻说一段话;(3)体会“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意思。
  11. 教师小结:(1)咱们刚才说得很多,有点儿杂乱,但叶圣陶先生写内洞的特点写得很有序,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使叙述变得有序的关键词吗?(2)解决泡泡,反馈学情。
  12. 教师总结:(1)学生观看录像;(2)根据板书,抓住特点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板书设计: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 —— 孔隙 —— 内洞

             宽        窄      黑、宽广、景观多

首先……其次……

教学后记:

例谈阅读教学中语义的简缩、伸展和转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后记

广东省东莞安镇新安小学   汤俊

  阅读教学,涉及到三个很重要的点:一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二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三个点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简缩文本的语义,促理解。缩小文本语义的常用方法是设置这样的提问:你认为这一段写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了一段文字之后用简洁的话把文段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如果学生在读过文段之后,他不能很好地概括,那就说明他没有理解。

  二、伸展文本的语义,学方法。伸展文本语义的常用方法是: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让学生围绕某个点检索句子。学生检索到相关的信息并不难,难的是教师是不是帮助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了筛选、组合和分类。只有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到位了,学生才能从中明确的体会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某一点写具体的。

  三、转换文本的语义,促内化。转换文本语义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文本的义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这种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