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小学第十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一个。(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1. 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很关心骆驼。 ◇很喜欢骆驼。 ◇很善良。……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7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1.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 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