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岭子镇四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主题是走向成功
教材由四篇课文组成:《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如何通过这四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熏陶?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教一篇课文眼光绝不能只盯着这一课,课文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驾文本之舟驶入孩子们的生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教材文本解读
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四个方面:
——学习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读教材,可以看出本单元四篇课文后的练习都围绕着上述目标。《说勤奋》课后练习4“抄写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的是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着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朗读、复述、默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4“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其实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变化,进而体会引号的用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描写夜景”,这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看得出,这样的安排头绪简单,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语文阅读实践落在了实处。
明确了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方向,我们再来研究课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在苏教版小学阶段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文体,它与五年级要学习的《滴水穿石》、《学与问》一起为初中阶段学习议论文做感性上的准备。《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叙事文体,相对于人教版第六册和浙教版第七册的《李时珍》,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完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虽然文体不同(前为叙事,后为说明),但都充满神奇色彩(前是一段科学发现的传奇,后介绍当代科技发展的奇妙)。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我在想,他们之间存在关系吗?我们模块教学将以什么来做为教学整体推进的联结点呢?随着这种对话的深入,一个声音在心里逐渐明朗清晰:“走向成功”是这组课文的共同精神。
《说勤奋》作者是怎么说的呢?先从人人有一个美好的理想说起,随即以一句设问“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提出观点,引起学生注意。作者接着指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语句凝练,含义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以事实为例(这正是要让学生明白的写法)。你看,司马光小时候,“哥哥、弟弟读一会儿就去玩了”,而他“却在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这就是勤奋啊。长大了,他用“警枕”帮助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写作,这“警枕”上浸透着他的汗水啊。他用19年时间写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19年需要多大的毅力,这巨著里包含他的心血啊。于是,“一生勤奋”的司马光呼之欲出!如果说司马光砸缸的记忆让学生还多少存有司马光是靠聪明取胜想法的话,那么下面“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的童弟周的事例则充分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对学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召唤!最后作者回归现实,“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结论水到渠成。
与上一课《说勤奋》相通,《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的关键词仍然是:理想、成功、汗水、心血。课文叙述了李时珍带着弟子夜宿破庙,煮水吃干粮,月下记录察访收获,亲口品尝辨别药草的故事。“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好几个月了”,可以说是一路辛劳,一路汗水。“趁着大好月色”“边忆边写”,药草分不清就“放在嘴里嚼嚼”“接着往下写”,丝毫也不敢马虎,可以说每一笔记录都是李时珍心血的凝聚。读到这儿,《说勤奋》中的关键语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会再一次萦响于学生耳畔。不过,与前一课相比,从《说勤奋》学生更多理解的是勤奋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而这一课,从李时珍“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话语,学生会体会到理想信念正是勤奋努力的动力源!两相映照,“走向成功”有了明确的基本内涵。
《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航海家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远航探险途中的一个传奇经历。船员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怪病,但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这让哥伦布“又惊又喜”。哥伦布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联系,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了维生素C。可以说维生素C的发现与哥伦布的思考习惯、思维品质密切关联。过去遇到“海上凶神”的船员都死亡了,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这样的质疑正是发明创造的发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和学生做一个反向思考:为什么不是旁人提出这样的联系思考的呢?当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我们会明白这“偶然”其实是哥伦布对航海事业的热爱,是哥伦布战胜“海上凶神”的迫切心情,是哥伦布对此事高度关注的必然结果。这与阿基米德发现皇冠的秘密、牛顿发现苹果的秘密是同一个理。(需要指出,维生素C的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似乎在哥伦布时代便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由于没有注明发现的时间而引起的误读。而且课文将维生素C的发现归功于哥伦布一个人也与历史不符、有失公允,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作相关信息的补正。)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表面看似乎与“走向成功”没什么关联,但事实由于这篇课文的时代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会催生学生许多的探索热情:互联网是怎么产生的?互联网的未来?于是因为互联网而成功的一个个含“金”量很高的名字(如丁磊、陈天桥、马云)会成为孩子们讨论的话题。这样,“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就又多了一份内涵:利用科技,创造无限。
教学目标
一、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说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二、抄写、听写词语,用词语说话,积累语言。
三、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理想、成功、勤奋,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15.《说勤奋》教学设计
岭子镇中心小学 刘丽 郑云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3)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3、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4、体会交流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5、指导朗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吗?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学生自由朗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课文
1、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附、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16 李时珍夜宿古寺
岭子镇中心小学 靖玲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李时珍,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明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投影出示李时珍的画像),并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4、简介《本草纲目》。
二、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随即板书)
生: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是什么样的古寺?他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
2、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学生朗读。(同桌读、小组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
五、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六、朗读课文
七、生字教学(同桌互相交流如何记住生字,并练习描红,抄写)。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1、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2、是什么样的古寺?3、他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7.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李时珍当时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了,就不能住客栈或者到附近的人家去借宿吗?非要夜宿古寺吗?
(随机找出句子:“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2、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这两段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小结: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4、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好“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等词语。)
三、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
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学习课文5-13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把有关语句在书上划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3、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应出示句子。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李时珍说的“吃点苦”那是怎样的苦?(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或者前面的内容来谈——住破庙、啃干粮、以砖为桌椅,借着月光记载草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等)
(2)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是“长年累月”过这样的生活!
(师述: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在编写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蒌,带着徒弟,翻山越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快15年了!可是李时珍却说-------
(生再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3)而且他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找一找描写神态的词(笑着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乐观)
(4)指读并相应点评: ①住破庙是比家里苦多了,但李时珍并没有放在心上 ②李时珍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读出来了
4、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师:李时珍为了修好《本草》,让万民得福,而自己甘愿吃苦的胸襟让我们敬佩!
5、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12自然段的细节描写。(如果学生说到,就直接切入,如果没有答到,就让学生一起来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2自然段,李时珍在无法识别“鸡肠草”与“鹅肠草”的时候他怎么做的?(放在嘴里嚼嚼)
同学们,品尝草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植物是有毒的,李时珍作为医生不懂吗?那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草药?(说明他做事非常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作风成为 板书:严谨)
(2)师补充: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就是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品尝草药,他的心中只装着天下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
(3)在第12自然段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了省略号,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停下在思考,第二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还在记载其他草药。)
6、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夜已经很深了,而李时珍还在辨别着、记录着,他真是一个(完成板书:认真)的人啊!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错过客店-----夜宿古寺
啃食干粮-----不觉得苦 不怕风险
认真记载-----不顾劳累 严谨认真
17.维生素C的故事
单位:岭子镇第一小学 备课人:王莲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揭示课题 简介维生素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再读课文 简介人物,理清顺序
抓住“海上凶神”,理解怪病的成因
精读课文
抓住情感变化,探求发现秘密
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一定了解了许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报展示。(可采取小组推荐的方式,结合文字、图片及简单课件进行展示)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好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
3、过渡、小结: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我非常好奇,相信同学们也一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在下节课中解开这个谜底吧。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哥伦布 大西洋 海上凶神 维生素
二、阅读理解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分伟大 一份无私……
三、总结全文
(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四、 作业
板书设计
17.维生素C的故事
缺乏 秘密
食野果
遇“海上凶神” 船员起死回生
哥伦布:十分沉重 无可奈何 越来越沉重 又惊又喜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岭子附属小学 孙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齐读)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2.师: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国际互联网)
3、板书课题
4、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5、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6、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二、指导写字
三、作业 :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3、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妈妈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