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有关“回归”的录像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熟课文。
2.查阅关于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
风景
历史
回归日
第一任行政长官及现任行政长官
二、导学案
活动一: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的资料,老师做适当补充。揭题。
1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
2 你知道有关的知识吗?
学生介绍: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3 你知道现任行政长官是谁?学习生字“董”记住“董建华”
4 1997年6月30日,江等领导来到和英方举行交接仪式,在的启德机场,代表团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板书:姜咪咪)代表青少年给江献花(板书:给江献花),事后姜咪咪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作文《我给江献花》。(板书:我)
5 读课题,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 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请你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课文分段。
2 学生自学,教师置身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 全班交流。各组发表意见,主要说说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想解决吗。
4 继续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活动三:再读课文,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课文分段。
1 学生自愿选择课文片断读,其他同学说说听了全文有什么感想。
2 学生发言。
活动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毯、频、董”
三、巩固案
1.重点指导“毯、频、董” 。
2.生字描红。
四、实践案
1.读熟课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抄写课后第三题中八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预学案
1 观看回归录像, 展现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1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人民一起来体会。
2 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导学案
活动一: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活动二:观看录像,感受“等待”时的心情。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1)师生交流:
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我捧着准备献给江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c、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活动三:图文结合,理解、人们激动心情,想象“献花”情境。
过渡: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盼着,盼着,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a、如果你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c、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a、请看这些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展拓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c、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心情。
活动四:读文入境,体会“我的忘不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a、体会我的心情:“失散多年”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c、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我、千千万万的同胞、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三、巩固案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
四、实践案
围绕“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我给江献花
等待 兴奋激动
献花 激动万分
幸福 永生难忘
【教学反思】
主备人:: 组长: 审核人: :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六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广场周围建筑群的示意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熟课文。
2.收集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二、导学案
活动一: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天安门的资料,老师做适当补充。揭题。
1 谁去过天安门广场,你有什么感受?
其他同学想不想去游览?
今天老师就领大家一起去北京游览天安门广场,开心吗?
2 板书课题:1、天安门广场
3 学生交流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力求读通句子,注意长句的适当停顿。
(3)小组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会读的同学请举手,不会读的同学没关系,请你再读读,相信你准能读。(教师重点辅导)。
活动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主要内容。
1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2 纠正读或模仿读。
3说说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什么印象?
4 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
5 练读后指名读。
活动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主要内容。
1 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同学习第一自然自然段)
2 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相机理解:雕梁画栋
3 天安门及其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雄伟壮丽、格外挺拔……)
△天安门雄伟壮丽,金水桥格外挺拔,让人不忍离去,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这一自然段,可加入一个说话训练,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以《我们的教室》或《花坛》为题说一段话。
活动五:指导写字。
瓦 栋
三、巩固案
1.生字描红。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四、实践案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后第三题中八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预学案
1 熟读四——六自然段。
2 尝试自画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示意图。
二、导学案
活动一:精读第三自然段,找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并画出示意图。
1 谁愿意读§3。
2 纠正读或模仿读,重点读好:
广场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3 自读§3,拿出相关的简易图,读后在小组中摆出各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4 集体交流。
5 完成课后第4题的小练习。
6 这些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十分雄伟壮丽,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表现给大家听。
活动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天安门的象征意义。
1 读读课文§4,你有困难或疑问吗?
2 用上“因为……所以……”,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1)为什么全国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
(2)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 是啊,你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深信你也一定很向往天安门广场,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再游览一下,再回忆那庄严的场面。
4 齐读§4。
活动三:学习五、六自然段,想象各时期的天安门广场。
1 请你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同桌交流和集体交流。
3小结:是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中国也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多自豪哪!
4读§6,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巩固案
1.选词填空。
2.《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
四、实践案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观看记录片。
板书设计:
天安门 新中国的象征 意
雄 纪念碑 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 义
伟 纪念堂 节日到来 美丽热闹 非
壮 博物馆 凡
丽 人民大会堂
【教学反思】
主备人:: 组长: 审核人: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熟课文。
2.查阅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二、导学案
活动一: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做适当补充。揭题,解题。
1 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 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 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 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 力求读通句子,注意长句的适当停顿。
3 小组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活动三:再读课文,交流分段。
1 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 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 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活动四:交流活动
1 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 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三、巩固案
【教学调整】
2 生字描红。
四、实践案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后第三题中八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预学案
练习朗读课文。
二、导学案
活动一:自读课文,找到立何“志”。
1 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活动二:情景再现,徐悲鸿立志原因。
1 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 (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活动三:品读体会,徐悲鸿的立志后的作为。
【教学调整】
活动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 练说。
3 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三、巩固案
1.练习复述。
2.《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
四、实践案
1.阅读名人励志故事
板书设计: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反思】
主备人:: 组长: 审核人: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课文。
2. 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二、导学案
活动一:交流观看《鸦片战争》的感想,引出林则徐,揭题。
1 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2 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3 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2)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3)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活动三:再读课文,交流主要内容。
1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课文大意。
活动四:指导写字。
三、巩固案
1 生字描红。2 多音字组词。
四、实践案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课后第三题中八个词语。
【教学调整】
一、预学案
1 熟读课文。
二、导学案
活动一:选词概括“虎门销烟”。
1 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活动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虎门销烟”的“壮”。
1 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 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 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活动三:细读3、4、5自然段,学习“虎门销烟”的经过,体会“壮”。
1 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 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 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 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教学调整】
1 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 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 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 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 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三、巩固案
1 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2 复述课文。
四、实践案
《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
板书设计:
“壮”——拒外辱
【教学反思】
主备人:: 组长: 审核人:
【教学调整】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