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开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开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开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开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制定本制度。
二 、评价原那么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原那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开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开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原那么。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开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屡次评价时机,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开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原那么。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承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期望性原那么。充分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开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教师的评语要注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五〕 模糊性原那么。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开展情况。文化课考试,量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较准确的百分制为较模糊的等级制,对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及兴趣、意志、个性、态度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工程,一律采用操行评语定性评价。
三、评价内容及方法
〔一〕、品德评价:包括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品德修养。爱国爱校、关心集体,遵守纪律、遵守公德,努力学习、勤思好问,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注意平安、讲究卫生,文明安康、勤简朴素,关心他人、团结同学,城实守信、知错就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行为习惯 。坚持说普通话,见了教师主动敬礼问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字迹工整,不马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桌,不乱丢果皮纸屑等杂物,认真做好两操,能和别人合作;在家按时起床和睡觉,吃饭不挑食,喜欢读有益的课外书,不进网吧等少儿不宜场所,不乱用零花钱,保护花草和树木,饭前便后会洗手,进出家门主动和大人打招呼。
3、以行为标准的养成教育和责任感教育为主题,按学生年龄和生理特征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促进良好校风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