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张弘范的简介

张弘范的简介

来源:华拓科技网


张弘范别称:淮阳王。字号:字仲畴。所处时代:元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出生时间:1238年。去世时间:1280年。主要作品:《满江红·奔驿南来》《南乡子·深院日初长》《清平乐·关河南北》《南乡子·音信怪来稀》《点绛唇·庭院黄昏》等。主要成就:参加襄阳之战,南下击灭南宋的反抗力量。

关于张弘范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张弘范的诗词 点此查看张弘范的详细内容

《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木兰花慢·混鱼龙人海》《鹧鸪天围襄阳案此下原有天净沙二首,以其》《点绛唇·庭院黄昏》《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清平乐·天南地北》《浣溪沙》《南乡子·深院日初长》《清平乐·关河南北》《南乡子·音信怪来稀》《太常引·晚凉庭院锁黄昏》《浣溪沙·新卜西山崦下庄》《清平乐·穷冬冷落》《鹧鸪天·铁甲珊珊渡汉江》《点绛唇赋梅》《木兰花慢征南》《木兰花慢题毫州武津关》《满江红·奔驿南来》《点绛唇·醉脸匀红》《木兰花慢·乾坤秋更老》

二、轶事典故

张弘范灭宋时候,他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自己干了什么。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面对身后如潮而来的骂名,张弘范本人想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熟知“张弘范”这个名字,大多归功于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记碑,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后来,有个秀才,在他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曾经属于) “宋”(的)“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乱臣贼子,敢不惧之?这样一来,张弘范便是自取其辱。“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

三、主要功绩

追击敌军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宋朝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人。五月间忽必烈派人告谕丞相伯颜:“夏天就要到了,元军不适应南方盛暑的气候,可以驻兵休整,不可轻敌贪进,以免造成失误。”而张弘范则从军事形势考虑,认为应当乘破竹之势,掌握战机,不可再稍缓。他和伯颜商讨后,伯颜同意他的意见,命令他用当时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驿站的快马,奔驰到忽必烈的驻地,面陈形势。忽必烈是个指挥战争的行家,当然懂得倏忽即逝的战机,稍纵即逝,于是收回成命,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战就开始了。焦山之战这年秋七月张弘范与张世杰、孙虎臣等所率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行省诸翼万户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枢密院万户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清、枢密都承旨张世杰、知泰州孙虎臣等陈列舟师于焦山南北。阿术派遣张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循江南岸,绕出南宋防军之后,董文炳则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出击中路,张弘范自上流来会师于焦山之北。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张弘范率军直追至圃山(今江苏镇江市东北)之东。这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的荣誉称号。(拔都蒙语意为勇士)并改授他毫州万户。在焦山战役中南宋的主力张世杰,原来是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国,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小时候跟随张柔在杞县镇戍,因为犯了法,就逃跑到南宋。曾在淮军中当兵,并不被人所知)一个行伍出身的战士和有土地有财产的地方豪强来相比,在政治上当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张世杰和张弘范父子生活道路和见解的差异,和阶级出身应有一定的关系。平息叛乱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本营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称。伯颜看了降表后,派遣张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议)、程鹏飞等人,带着伯颜的命令,先入临安城,责备宋大臣背约失信之罪。张弘范等终于说服了宋廷,取得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的表文。三月,伯颜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又杀了使臣,又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的良心不允许他执行蒙古人屠城的习惯法,只杀了几个为首的人,就了结了此案,总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也加官进爵,被授予镇国上将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四十一岁,已经是武职中从二品大员了。俘文天祥第二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罡,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上(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坚持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硐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祥兴。闽、广一带不愿投降的南宋臣民们,对这个政权总还寄于希望。元当然不能容忍有一个打着南宋旗号的政权继续存在,于是决定要把这个扼杀在摇篮里,这个任务又落在张弘范肩上。忽必烈调拨了二批蒙古军归他指挥,并且授予他以“蒙古汉军都元帅”的头衔。这在当时是超越常规的措施,使张弘范不得不提出“汉人历来没有统率蒙古军的先例,请求皇上还是派亲信的蒙古人来担任元帅。”忽必烈带着沉思和回忆的神情微笑着说:“你可知道你父亲和老将军察罕的故事吗?在太宗时期攻打安丰的那次战役中,攻下安丰后你父亲主张留兵驻守,而察罕习惯于蒙古的战术,反对留驻。全部南下后,不久安丰又被宋占领了,几乎断了退路。事后你父亲为此十分悔恨,这是由于当时委任不专的缘故。怎么可以让你再重复当年的复辙呢?今天交付你办这件大事,你如果能像你父亲一样用心,我就放心了。”忽必烈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清了在汉地作战也得用汉人的战略战术来应付,草原上的那一套办法有些时候会不灵验的。这些推心置腹的话,使张弘范很感动。忽必烈并且当场要赐给他锦衣、玉带等贵重的赏物。张弘范辞谢了锦衣玉带等赏赐,而请求赐与战斗时合用的剑、甲。忽必烈对他这种战士的心情很赞赏。立即命令左右;把武库中最好的剑与甲陈列在大殿上,任张弘范自由选择。剑、甲选好后,忽必烈庄重地告诉他:“这把剑就是你的副手,不听命令的,你可以用这把剑处死他。”张弘范意识到手中握着的是一柄真正的“尚方宝剑”。临行前,张弘范又荐举有谋有勇的西夏王后裔李恒做自己的副帅。这个要求忽必烈也答应了。他这支由蒙汉混合组成的南征军,水陆共二万人,分道南下。他弟弟张弘正被任命为先锋。他告诫张弘正说:“我是由于你的勇敢而选拔你当先锋,并非因为你是我弟弟而决定这项任命。军法是严肃无情韵,我不敢以私情妨害公法!你处处要谨慎啊!”张弘正确也不负所托,军锋所向,沿海的漳、潮、惠、潭、广、琼诸州,相继告捷。张弘正军与宋丞相文天祥所部在潮州五坡岭(今广东海丰)相遇。宋军寡不敌众,文天祥被俘。元军士兵们捆绑着文天祥至张弘范军营,用、矛等武器百般威胁叫他拜见张弘范。文天祥不为所动,拒不下拜。张弘范被面前这个铁汉子的正气所感动,让左右给文天祥松了绑,以客礼相见。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组织了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当张弘范这支舰队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感触万端,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曾路经赣水上怵目惊心的皇恐滩,眼前又面对汪洋一片的零丁洋,自己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已经拿定了,于是作了一首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巧张弘范来要求他给张世杰写一封劝降的信。他就顺手写出上边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对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肃然起敬。张弘范与文天祥在政治上虽然是对立的,但他对文天祥的人格则是崇敬和钦佩的。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灭张世杰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抵达崖山后,曾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韩某是张弘范军中的一员下级军官。张世杰严辞拒绝了诱降。他对韩某说:“我知道投降了既可活命又可以富贵,但我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当时,张世杰尚拥有战舰一千艘。他采取了守势,把舰只排成一字阵,联结在一起,企图死守。张弘范采用封锁海口的办法,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被困,取海水解渴,纷纷呕吐,士兵们疲惫不堪。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一直等到副帅李恒从广州赶来会师后,才发动了总攻。他目的在消灭宋军的有生力量,要一举歼灭,不使其再散逸。二月初六日晨,用炮石、火箭作掩护,插入宋舰队主力所在。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战,发挥北军之所长,宋方溃不成军。宋左丞相陆秀夫驱妻、子入海,自己抱着年仅七岁的宋帝赵呙投海死。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至大洋,没有追赶上。不幸遇大风浪,船翻了,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南宋王朝的这幕亡国悲剧,至此结束了。在这场大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是张弘范在厘山海战的败军之中救出了一位准备跳海自杀的邓光荐。邓是南宋礼部侍郎,原名邓剡(1232-1303年),号中斋,庐陵人,宋景定三年进士。张弘范劝邓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且礼聘邓为他儿子张珪的家庭教师。张珪后来立朝有声,成为一代名相,据说就是这位老师教诲的结果。这件事和他父亲张柔当年从刽子手的刀下救出王鹗的故事有相似处。从中可窥见元代武将的政治家风度与战略水平。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张弘范曾仗义执言,为女真族学者夹谷之奇伸冤平反。这是一件当时脍炙人口的侠义行为。夹谷之奇字士常,号书隐,和东平世侯严实(1182--1240)的幕僚阎复(1236—1312)曾同受词章之学于金进士康哗的门下,又与金陵杨刚中同受理学之传于张翌(即时人称为导江先生者)。所以夹谷之奇不论词章、义理以及品德、吏才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才。在元朝伐宋的南征中,他以济宁教授的身份被征调为行省都事。元军占领临安,接管宋皇室金帛时,他经手文书登记事宜。后来查出这批金帛中有遗失的情况÷就有人栽赃诬陷,说这笔糊涂帐和夹谷之奇有牵连,因而他被隔离审查(当时的词汇是“按问”),张弘范闻讯后,出于对读书人人格尊严的维护,对儒生的保护;对各族知识分子的重视;对的义愤;他率领着属员去找负责审理这桩案件的特使,为夹谷之奇申辩说:“夹谷之奇是个儒家所谓行已有耻的读书人,操守一贯公正清白,是个看重荣誉有所不为的君子,不可能发生这种不名誉的事情。如果查出他确实稍有侵贪,我甘心情愿和他连坐。”由于张九帅的亲自过问,此案迅速得到公正的平反。通过认真的调查,水落石出,一切不实之词,原来都是坏人们的诬陷。”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想象在那些的年代中,某些有识见的元朝汉族统治者,对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起过些保护作用。

四、后世纪念

张弘范墓志早年于河北定兴县出土,初置易县清真寺内,后移入清真寺隔壁小学。1984年3月由易县博物馆收藏。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一日立。李谦撰文书丹,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墓志为汉白玉质,志盖已佚。志石长0.97、宽0.84、厚0.15米。志文首题为:“故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公墓志铭并序”。57行,满行50字,全文2440字,字体为楷书。墓志记载了他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及文天祥不屈的情节,还详细叙述了他初率元军“破襄樊、下郢汉”直至“收福建、平岒南”等灭南宋的战争经过。这些对研究宋元战争史均有参考价值。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张弘范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