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主要作品:《沁园春·曲径旁蹊》《沁园春·身处玄门》《满江红·赠虚庵》《满江红·赠止庵张宰公》《沁园春·赠春谷清禅师》等。所处时代:元代。出生地:湖南都梁。别称:字符素,号清庵。
关于李道纯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李道纯的诗词 点此查看李道纯的详细内容
《沁园春·身处玄门》、《满江红·赠止庵张宰公》、《沁园春·若拙若愚若慵若懒》、《满江红·赠虚庵》、《水调歌头·学佛学仙要》、《水调歌头·三元秘秋水》、《沁园春·曲径旁蹊》、《水调歌头·铅汞了无质》、《沁园春赠静庵口诀》、《沁园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水调歌头·三元秘秋水微密实难量》、《水调歌头·道乃法之体》、《满江红·赠密庵》、《沁园春·赠括苍张希微号几庵》、《沁园春·道本虚无》、《满江红·赠丁县令三教一理》、《满江红·吾道玄关》、《百字令·瓦初一点莹如如》、《沁园春·真鼎真炉不无不有》、《沁园春·慧海深澄德山高耸》。
二、理论
李道纯作为南宗传人常兼修北宗丹法,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亦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李道纯的理论特色在于,他并非泛泛而谈南北二宗的性命双修之法,而是通过对先秦以来的易学和老学进行创造性的阐述,兼收并蓄宋代理学、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心性之学,从而成就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说。借助于"中和"的观念,李道纯从本体论和修养论的层面上对儒道释三教的义理作了系统性的深层次的和合,从而加剧了元明清以来三教由对抗进一步走向融合的趋势,客观上也激发了元明理学及心学在心性学说上的深入争论和发展。
三、内丹心性学
中和这一概念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中和概念,并不仅仅表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而且也蕴含着本体论的含义。这引发了后世儒家和道教学派有关心性学的深入探讨。如唐代李翱、宋代的二程、吕大临、南剑三先生、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儒家学者都将中和说同心性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后期的道教全真派(龙门派道士尹志平)和金丹派南宗(李道纯)的道门则从性命双修的角度探讨了中和问题。欲深入领会李道纯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的思想精髓,对中和说的发展作一简要的学术的回顾无疑是必要的。唐代的李翱对于中和说所暗含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命题作了引申和发挥,堪称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先声。他在《复性书》中强调"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与情是相辅相成的,性藏于内,故是未发,情形于外,故是已发。他所说的未发之中,不仅指至善的心性本体,而且指至诚的境界,昭然清明的本真状态,这就开启了宋明儒及道门诠释中和学说的新思路,刺激了宋明儒道心性之学的发展。二程对中和说亦有所阐发,基本上不出李翱"未发为性,已发为情"的框架,区别在于他们用"性理"净化了李翱染有的"佛性"影子,主张持志养气、诚敬涵养而非费思费虑以致中和。程门后学的道南学派--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皆以《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喜以默坐澄心、反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为相传指诀。他们的已发未发见解较契于吕大临的看法,而且注重于工夫的体认和道行的践履。按朱熹《中和旧说序》,其"中和说"历经二次演变。一是"中和旧说",亦称丙戌之悟。如《发自有生》第四札,表明了丙戌之悟的最终立场: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几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夫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不穷耳,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来之洞然天一问,浑然全体,如川流不息,天运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29?朱子以主敬为涵养工夫,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为立说宗旨。朱子还借鉴了张载"心统性情"说及程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思想。由于心体流行是从寂然不动而感而遂通的过程,由浑然一性到性发为情的过程,由思虑未萌到思虑已萌的过程,心之未发和心之已发不可截为二节,而是体用一如的,浑然流彻的。但朱子主敬立中和新说,毕竟与《中庸》"至诚以立天下之大本"思想相异趣。李道纯有关"中和"问题的探讨,既有宋儒的相关论点有重合之处,又有其独自的特色。如他称:"《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受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扁名,不亦宜乎哉!"??30?李道纯的中和说与朱熹"中和新说"有同有异,李道纯将中看作是虚灵而静觉地本然之体,以中统摄未发已发。致中和的工夫乃是静动相须、体用一如的,不可截为二节。但朱熹是以敬字工夫来贯通未发已发,而李道纯则主张重视未发时的静定工夫,认为惟有如是动时方有主宰,这与道南学派的静中体认未发工夫更相契些。宋儒之中和说主要是以儒家的学说为参照而发挥的,未发之中体基本是指一莹然无私、廓然大公的道德本体或本心。李道纯的中和观,则企图融会贯通儒道释三教的基本理念,其所谓中的基本含义是种澄澈无念、超越善恶是非的本然境界。如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31?中并非一个具体的时空概念,而意指着某种空寂无碍之状态或心灵的主观意境。儒道释三教的"中"异曲同工。要达到这种中的神秘境界,就必须向中中作一番体认工夫:"中是儒宗,中是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曲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与宋儒一般所说的静默中体认一体同仁气象不同,李道纯认为中体即内在而又超越的,故体认"中"的工夫,须是彻上彻下的,涵盖天地,截断众流式的,以破除各种支离和分辨(劈破)。按他的话说:"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不二,洞见无缺的天地之心的精神境界。在李道纯看来,体中达中的工夫实际就是修性达命的工夫。他融会南北二宗丹法,在主张性命双修的同时,强调修养次序应是先性后命:"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与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产,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曰: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二也。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李道纯认为,性命属先天之灵气,先天的灵气化为后天之心身,心身所具的精神就是性命的根本。性命是体一而用二,不可分离的。达性修丹都是修行的第一要义,要使性命双全,根本在于见得"玄关","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都皆非也,但着形体都不是,亦不可离此身向外寻求。诸丹经亦不主正在何处,此所以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
四、简介
李道纯,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又自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人,得白玉蟾弟子王金蟾授受,为玄门宗匠。其学以全真道南宗为主,兼取北宗。通老、易,达禅机。尝作颂云:“人情多聚散,世道有兴衰,惟有真常在,古今无改移。”认为修仙之大法在于万变中求其“不易”之真道,“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而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谓丹道之玄关即“中”字,能“致中和”则“四大咸安,百骸俱理”。他精研道意,广授门人,方法多变。著有《护命经注》,《大通经注》、《洞古经注》、《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清庵莹蟾子语录》、《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